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评课、议课要点

来源:伴沃教育


示范课、体验课评课、议课要点

流程:上课→上课教师简要说课(设计理念等)→评课、议课→培训师做引领

内容:导学案编写、课堂流程、教师作用、课堂实效

关于导学案编写

一、第一代导学案存在的不足

1、学科特色不明显。不同学科的导学案对学、群学及展示环节雷同,语言相似,形成了“千案一面”的僵化模式,失去了学科特点,毫无色彩,缺乏新意。

2、目标设计不准确。学习目标定位不准确,笼统模糊,操作性不强,不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不便于师生操作。

3、环节设计无个性。同一学科不同课型的导学案环节、表述雷同,毫无个性,例如:“对子提出独学疑问,寻求同伴帮助。在小组提出对学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板书群学后存在的疑问,展示后组间进行补充、建议或质疑、点评……”这样的语句不断复制,造成个别学校误认为只呈现独学问题即可,互学、评学环节省略。

4、问题设计不科学。内容缺乏针对性,问题设计肤浅化、习题化、碎片化,以知识为主线,而不是以能力、方法为主线,层次性不强,缺乏“导学”功能。

5、过程使用不灵活。在导学案使用过程中,过分拘泥于设计要求和内容,不能根据学生学情、学习过程中的动态生成而调整教学策略,缺乏智慧生成意识,使许多可贵的生成

资源得不到重视,影响了创造力的培养。

二、 第二代导学案应具备的特征

1、学习目标准确。根据教学内容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叙述具体,用词准确,体现学科特点,操作性强。

2、设计层次分明。设计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的原则。问题具有探究性、层次性、情境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问题,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而实行难度分解分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学习过程;设计以“自学、探究、展示”为核心的梯段式结构化学案,每个板块有内容、形式和方法的预设,独学重视个体探究,互学解决重难点,展示侧重难点突破与拓展延伸,以导学设计的“多维角度”、学习策略的“多层梯度”、呈现方案的“多展精彩度”等来呈现师生多样化的精彩,并以此为依托,展开动态的、合作的、灵性的智慧学习和情趣体验。

3、“四学”流程灵活。设计中,根据学科特点,不同课型可对“三究四学”有所侧重和突出,不强调每节课四学环节完整,如 “展评课”、“独立探究课”等;同时,语言准确,流程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富有儿童情趣,如用“复习旧知我最棒”字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设计简洁明了,可以根据内容插入图画、表格、结构图等,一目了然,避免全篇文字化;凸显学科及课型特点,根据不同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学案;体现年段特点。低年段最好图文并茂,生动活泼;高年段问题设计力求新颖,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发散学生思维,能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运用激励性语言,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4、学法指导具体。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方法指导具体可行,对学生具有指导意义,展示内容及方法预设详实,同时为课堂生成留足空间。

三、导学案编写改进意见

1、深刻领会编者意图,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以语文学科为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教师在编写阅读教学的导学案之前,需在通览教材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在整个单元、全册乃至整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理清本篇课文与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前后联系,把一篇课文的教学纳入整个课程的教学体系之中,进行统筹的规划和安排。只有当教师“走入”教材,深刻领会编者意图,解读出课文的内涵和价值,才可能在教学中“用”好教材,这是进行个备的重要基础。教师还需要在吃透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发挥能动作用,“走出”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剪裁、改造、创新、重组,为学生提供更为充分的学习材料。例如,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开阔视野,增加阅读量,促进课内所学向课外运用的迁移;向其他学科拓展延伸,使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习有机地结合,实现学习内容的整合,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向生活拓展延伸。教材、教室、学校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教师还应向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生活教材拓展延伸,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做好课前预设,凸显导学功能。

教学实践证明,精彩的课堂离不开精心预设,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和前提,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预设与生成的交替、转化和整合。因此,导学案设计要对学生学习进行充分的预设,

凸显导学功能。

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一方式的实现是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针对学习内容设计出符合学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注重活动形式与内容的预设,让学生能在导学案的提示下,有的放矢地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演一演,唱一唱,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找出知识的内在规律。

因此,设计导学案时,应尽量做到“书上有固定答案的问题不呈现”、“填空式的问题少呈现”、“探究性问题多呈现”,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多举例、多交流,举一反三,只有这样,才能“逼”着学生主动探索,并在探索中提高实践能力,形成创新精神。

3、注重学法指导,呈现学生思维过程。

学生的学习,如果仅仅依靠问题指引,不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会因为知识积累不充分,生活经验不足导致自主探究的过程茫然无序、效率低下。因此,设计导学案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方法指导很有必要。

4、强化集智备课,提高备课实效。

集智备课是充分发挥教师集体智慧、教师交流和思想方法碰撞的重要途径。各校要要求教师在充分个备的基础上,扎实开展备课组集智备课,形成统一的优秀导学案。

有效的集智备课应关注导学案的哪些方面呢?应体现“四性”:一是学法指导科学性,好的导学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二是学科特点显著性,导学案应体现本学科的魅

力和特色;三是不同课型差异性,不同课型的导学案要有所变化;四是以生为本人文性。从每个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情感需求方面考虑,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让所有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教师只要在这些方面进行集智,导学案自然就更合理、更科学、更人性了。

关于教师作用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导学:点燃者 从知识层面和情感层面进行点燃

独学:服务者 引导者 为学生的学习进行方法引导,当学生学习有困难的时候进行方法引领。

互学:倾听者 参与者 学习者 指导者

例如《我的伯父先生鲁迅先生》文中有“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鼻吗?”群学时学生一致认为:“这句话是反问句,没有光亮,当然会碰鼻,所以,我们晚上走路时要带手电筒。”显然学生的回答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不够深刻。这时教师为了学生拓深一下思路,追问一句:四周没有光亮,肯定容易摔跤、跌倒、碰鼻等。这么简单的道理,鲁迅先生为什么用反问的语气来写呢?接着引导学生结合资料体会中国当时的状态,新青年的抱负和遭遇。学生顿时有所领悟。对于“四周黑洞洞的”、“碰鼻”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大展示环节这样学生不仅找出问题的深层原因,而且,了解了一些历史树立了民族意识。

评学:欣赏者 指导者

例如《唯一的听众》大展示的时候,学生自主质疑省略号的作用。我首先肯定和欣赏

了学生敢于质疑的态度。然后及时点拨:“省略号究竟省略了什么内容呢?能发挥想象说一说吗?”正是这个点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立即活跃了起来。同时,通过学生的想象、补充,深化了主题,加强了学生的理解,我想,再遇到类似的省略号,学生应该也能发挥想象,主动去补充吧!

在语文教学各环节,教师如何把握引导、启发、追问、提升的时机,才能达到激励、深入、纠偏而又不挤占学生自主空间的效果?

阅读教学:

1、在学生“一知半解”时“搭造阶梯” 在学生独学过程中,课本中的有些内容学生似懂非懂,常会一带而过,貌似理解其实并没有真正弄明白,这时教师就要运用点金之术,激发学生们的探究意识,真正领悟其内涵。

2、在学生“欲说无言”处“指点迷津”学生在互学时,有时会出现令自己很“尴尬”的场面:有所发现但又不能说清楚,心有所悟但苦不能言。出现这种情况,无非是两种因素:一是语言表达能力偏低,二是对表述的内容还不十分清楚。教师对学生的“点”就要针对学生思维受阻的“穴”,才能对学生有启发。

3、在学生“各抒己见”处“指明方向”在评学阶段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畅所欲言,意见不一,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如果教师适时给予学生一些点拨,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便有“拨开云雾见明月”之效。

4、在学生“举步维艰”时“启发诱导”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学生自己能想得通、说得明白的,自然不需老师指教。学生通过努力还是想不通、说不清,即处于求通而未通、口预言而未言的愤悱状态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巧妙精讲点拨。

关于提高课堂实效

提高展示实效性策略:

(问题精准是前提,准备充分是基础,独学落实是关键,多元激励是催化剂;)

教师把握不好教学进度怎么办?

答:教师把握不好教学进度,经常会出现“指令性引语拖沓冗长”、“课堂被切割成数个独立‘单元间’”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把握高效课堂,教师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考“心术”。教师对学生的引领,不应该仅限于技术层面,更要用心灵的力量唤醒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

磨“流程”。高效课堂的初期,必须认真“打磨”流程,切忌细节、环节不到位。

换“角色”。教师可以尝试和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职责,可以引发师生共需的责任担当。

备“学生”。教师要根据学情、班情,提前预设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在“打磨”流程时,各个细节、环节做到位会耗费很多时间,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办?

答:高效课堂改革初期,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3种,一是导学案的设计琐碎、复杂,二是学生培训不到位,三是教师的课堂组织和驾驭能力不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必须针对以上3个方面,对教师和学生予以指导和培训,强化教师对新课堂的驾驭能力、学生对新课堂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着手研究不同科目、不同内容对课堂流程的要求,进行调整和取舍,并固化成一般流程,在学校内推广、普及。

为了解决课堂时间不够用的问题,学校还应该开展专题研究,建构基于不同课堂形态的、符合学科规律的课堂教学模式。随着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课堂会逐步跳出固定的形态,走向创新与自觉。

有些课堂教学改革不太成熟的学校,往往追求在一个课时内完成高效课堂的全部流程。这会导致有些教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师生也会感觉到在一节课中总是在追赶着下一步流程的节奏,不能有效地保证每一个学习环节的真实与深入。这是课堂现状的普遍现象。

相反,在有些学校,自学、展示、反馈、达标,这些原本被认为应该在一个课时完成的步骤,有时会被设置成不同的课型来单独完成。这种做法能够保证每个环节都得到充分的落实,也避免了上述的“课堂并发症”。如果想达到这样的效果,有一项工作必须在课型改革前完成,即教材重整,打破教材上的教学顺序,重新组合、归类、分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