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低水平peep方式有创机械通气救治急性重症左心衰的疗效观察

来源:伴沃教育


低水平peep方式有创机械通气救治急性重症左心衰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低水平peep方式有创机械通气救治急性重症左心衰的疗效。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重症监护室(ICU)36例急性左心衰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予低水平peep方式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及血气分析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6例经低水平peep方式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后临床表现及血气分析指标明显好转(P<005)。结论 低水平peep方式有创机械通气是抢救急性重症左心衰积极有效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心力衰竭;机械通气;peep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6例符合急性左心衰竭诊断标准[1]合并急性呼吸衰竭[1]、意识模糊甚至昏迷患者,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72±9)岁。36例中急性心肌梗死13例,风湿性心瓣膜病4例,肺心病并发冠心病8例,恶性高血压病6例,快速性心律失常5例。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立即给予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连续监测,常规治疗如镇静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强心剂,同时给予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通气模式为SIMV+PEEP,潮气量(VT)6~8 ml/kg, peep在5~10 cmH2O,呼吸频率(RR)12~18次/min,吸入氧浓度(FiO2)初为100%,以后逐渐减少至FiO2≤40%,使SPO2>90%。上机前和上机后2 h、4 h分别监测动脉血气分析,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血气变化适当调整呼吸机参数。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使用机械通气(SIMV+PEEP)前、使用后2~4 h临床表现(心率、呼吸、紫绀、粉红色泡沫痰、肺部湿啰音)和血气分析(PH、PaO2、PaCO2、SaO2)的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变化 36例患者中通气2、4 h紫绀改善率分别972%、100%,粉红色泡沫痰改善率分别94.4%、100%、肺部湿啰音改善率分别778%、972%。

2.2 患者接受治疗机械通气(SIMV+PEEP)前后心率、血压及血气分析指标变化见表1。通气2 h、通气4 h分别与通气前比较,P<005。

3 讨论

急性重症左心衰竭是ICU常见的急危重症,其以急性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

为主要表现,来势凶猛,病情发展迅速,缺氧和高度呼吸困难是其致命的威胁。常规治疗如镇静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强心剂等对合并急性呼吸衰竭并且已经昏迷急性重症左心衰起效慢、疗效差,如长时间不能纠正低氧血症将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致死致残率高。过去的观点认为急性左心衰的患者在气管插管时易发生反射性引起心跳骤停,且机械通气增加心脏负荷和胸腔内压,不利于急性左心衰的抢救。但近年来认为机械通气时胸腔内压的增加可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减轻心脏前负荷,有利于急性左心衰的救治。国外学者认为,当患者神志不清及存在无创正压通气禁忌证时,应立即气管插管行有创正压通气,以免怡误抢救时机[2]。笔者通过对36例急性左心衰竭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昏迷患者及时使用低水平peep方式有创机械通气的方法进行抢救治疗,观察通气前、后2~4 h临床表现及血气分析,结果表明能迅速而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和纠正低氧血症,可为下一步消除诱因及对因治疗赢得时间和机会。此类患者处于肺泡内肺水肿期,使用peep治疗肺水肿的效应机制为:①增加肺泡内压及肺间质静水压,有利于肺泡和间质液回流血管腔。②扩张陷闭肺泡,改善陷闭区肺循环。③保持功能残气量。④增加肺组织顺应性[3]。而选择peep为5~10 cmH2O是因为peep过高的不利影响:①静脉回心血量减少。②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③肺气压伤的危险性增大[4]。

综上所述,低水平peep(5~10 cmH2O)方式有创机械通气是挽救急性重症左心衰竭垂危生命积极有效的重要措施,笔者认为值得在ICU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陆再英,钟南山,谢毅,等内科学.第7版,2008:179180,141.

[2] Honrubia T, Garcia LFJ, Franco N, et al Noninvasive vs convention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hest,2005,128:39163924.

[3] 朱蕾,纽善福,等机械通气.第2版,2007:66.

[4] 张伟,黄玲,秦英智,等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机械通气患者呼气末正压设定的临床研究.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6):36736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