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24讲:自体心理学

来源:伴沃教育
第24讲:自体心理学

曾氏语录:

古典精神分析的治疗是三个人的俄狄浦斯期问题,客体关系理论的治疗就是两个人的客体关系单元,自体心理学则是针对一个人的自体。

中和的心理结构是心灵不可二分的部分……它的形成来自无数恰到好处的挫折经验的内化。

大家好,网络上已经推出了一些课程,从反馈来说,有那么一点点增加我的自恋。我估计作出好的反馈的都是我们以前的好朋友,所以我在这里也恳请大家如果觉得这个课程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也及时给我们反馈,我们一定在我们能力范围内加以调整和改进。今天的内容是我刚才说到的那个话题---自恋。自恋这个词同样也是弗洛伊德弄出来的,这个词来自一个著名的古希腊的神话,在这个神话里面,自恋这个词还不具有我们后来赋予它的意义。这个词在英语里面那个时候只有“水仙花”的意思。自从弗洛伊德利用了这个故事来说明他发现的一个心理现象就是一个人自己爱上自己的这个部分以后,这个词就开始具有另外的意义,我们中文把它翻译成自恋。有一段时间我一直都在想自恋这个词是我们完全根据弗洛伊德所说的意思所制造出来的一个新的词汇。在这之前,古汉语里面没有自恋这个词,或者说中国的传统语汇里面没有这个词。但是后来我发现我们中国人非常在乎,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一个词跟自恋对应的非常好,这个词就是“面子”。同样的,有很多西方人说“面子”这个词也只有中国人才有。如果我们把“自恋”和中国人所说的“面子”对应起来,我们就会发现中国人所说的面子实际上包含了精神分析里面所说的自恋的全部内涵和外延。当然,要把他们做非常充分的比较,这是网络课程之外的事情。我先把这个想法说在这儿,以后我们可以找一个机会专门做相应的讨论。

弗洛伊德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人,所以他经常会引用他来自别的学科的知识补充他的精神分析理论。纳西斯的神话传说是这样子的:在一个山谷里面,住着一位美丽的少女,她的名字叫回声。她很喜欢聊天,但是不幸的是她受到了神的诅咒。于是,回声聊天的时候只能够简单重复一句话的最后几个词;在这个山谷里还居住着一位英俊的少年,他的名字叫纳西斯,他是如此的迷人,以至于每个看见他的少女都会在第一秒钟内爱上他。但是,纳西斯不爱其他任何人,他拒绝了所有仰慕者。有一天,纳西斯和朋友们在山谷里漫步,他看见一朵花,于是他停下脚步去摘那朵花,回过神后发现朋友们已经消失在视野中,于是他去追他们,他走过一棵树的时候,回声恰好在树下休息,回声立即爱上了纳西斯。但是纳西斯只爱自己,而回声因为受到了诅咒不能够说话。纳西斯接着去找自己的朋友,他一边找一边问:有谁在这里?回声只能简单的说:这里。纳西斯又叫:你在那里?过来!回声也只能简单的回答说:过来。纳西斯没有看到任何人在附近,而且他每一次询问,得到的回复都是他自己话的最后几个字。回声决定抓住跟纳西斯在一起的机会,过去紧紧地抱着纳西斯,但是纳西斯冷漠的拒绝了回声,转身奔向森林的深处。纳西斯的无理的拒绝极大的伤害了回声,回声就向神祈祷说她希望纳西斯以后只能爱上纳西斯自己,而不可能爱上任何人。她这个祈祷感动了神,惩罚之神就答应了她的要求。有一天,纳西斯感到口渴,就到了湖边喝水,当他低下头时就发现了自己的倒影,但是他不知道这是自己的倒影。他爱上了水中的影子,也跟回声一样的茶饭不思,最后憔悴而死,死之后就变成了湖边的水仙花。有人为这个故事编写了一个续集,说纳西斯死了之后,有风从湖面上吹过去,风就听见了湖水的哭声,风就问湖水:湖水,你为什么哭啊,是不是纳西斯死了之后,你很伤心?湖水说:不是的,纳西斯死了我一点都不伤心,我伤心的是从此以后我不能再在纳西斯的瞳孔里面看见我自己的美丽的倒影。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谁都可能自恋,纳西斯爱上了湖水中间的自己的影子,而湖水爱上了纳西斯瞳孔里的自己的倒影,这都是一回事。弗洛伊德当年利用纳西斯这个词主要是用来描述他所制造的一个词汇,就是力比多的投注的方向。也就是说如果力比多能够正常的

向原始客体,一般来说是母亲,如果能够正常向母亲投注的话,那么在他以后的生活中间,就能够顺利的爱上其他的女人。但是如果力比多向原始客体的投注受到阻碍,他的力比多就首先可能投注到母亲的替代物身上。比如说:长头发、高跟鞋、女士的内衣等等上面,恋物癖就是这样形成的。但是这个人更加倒霉一点,他的力比多既不能投注到母亲身上,又不能投注到母亲的替代品身上,那么力比多就可能会撤回到自身,这种情况就是自恋产生的原因。而且弗洛伊德还认为因为力比多的总量是有限的,所以如果一个人的力比多过多的投注到内部,那么朝向外部的力比多的投注就会减少。这样的人就会显得非常的孤独和抑郁。但是现在的精神分析师不太在于力比多投注的数量,而更在乎所谓的品质。意思是一个人的自恋的健康程度在于他的本来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相互之间是冲突的还是和谐的?如果这个人的理想的自我和本来的自我是冲突的,那么他的自恋就可能是不健康的或者是恶性的,或者是糟糕的或者是低自尊的。如果他的理想的自我和本来的自我是和谐一致的,那么这个人就是健康的自恋或者是和谐的自恋,这个人就不太可能处在非常孤独和抑郁的状况中间。

当一个人的力比多和攻击性过多的指向自身的时候,到了恶性的程度,那么这个人就可能会自杀。或者换句话说:自恋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玩死,玩到自杀的程度。在弗洛伊德的词汇里面,最重要的或者说一级的词汇是力比多和攻击性。科胡特出现之后,自恋就从二级词汇变成了一级词汇,而且科胡特的专门研究自恋的自体心理学理论,是对精神分析的一个非常大的发展。有人甚至评论说如果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没有科胡特研究的自体心理学的出现,那么精神分析这个学派都可能会被人本主义和认知行为主义淹没。这相当于说: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救了精神分析一命,使精神分析可以苟延残喘若干年。

科胡特是出生在维也纳的犹太的精神分析师,后来因为纳粹的迫害,他和他的家人们逃到了美国,几乎他的下半生所有的工作时间都是在芝加哥的精神分析研究所度过的。而且科胡特好像是唯一一个被称为“精神分析先生”的人,这个可以让人感觉到他把他自己

整个生命好像都奉献给了精神分析。在非常早期的时候,科胡特严格按照弗洛伊德所说的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工作和从事临床治疗这个活动,但是在后期他越来越发现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有些问题,然后他写了很多的自体的文章。他的观点上面的创新,遭到了同行的攻击,甚至影响了他跟一些精神分析同行的私人关系,以至于他在路上走路的时候,别人都可能会因为他搞了一些离经叛道的理论而不跟他打招呼,这个真的也是一件非常无聊的事情,无聊的点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看来这个不仅仅是在中国时有发生,在国外也是一样的情况。

我们知道比昂在一些理论上有了一些突破之后,有些人也直接从人身攻击的角度对待他,看到这样一些事情的时候可能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些教训,我们真的没必要学术问题上面的冲突而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个人的关系,我相信如果有人卷入了学术的冲突,并且也用学术的冲突来影响他跟他人的个人的联结的话,这个人本身就需要被分析,或者这个人本身就有人格方面的缺憾。我们刚才说到经典的精神分析主要是两个最重要的东西,一个是力比多,一个是攻击性。在弗洛伊德的框架里面,一个人的人格或者说心理或者说精神的发展只不过就等于性心理的发展而已,这是在弗洛伊德的框架里面行使一条或者说唯一的一条人格发展的主线。但是到了科胡特这个地方,除了性之外,科胡特还觉得人的内心世界有一条跟力比多或者说性心理平行发展的主线,这个线就是自恋。平行的意思就是他们同样重要,而且永不相交。他们之间有很多的相互影响,但是他们在本质上并不是一回事,刚才说的短短的几句话就奠定了科胡特的崇高的学术地位,也使精神分析的风景变得非常不一样。因为如果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只有一条发展的轨道,这个实在是太单薄或者是太不稳定了一点。但是自从科胡特说原来还有另外一条叫做自恋的轨道的时候,我想这个路就变得更加的丰富以及稳定。

科胡特的另外一个贡献就是区分了健康的自恋和病理性自恋的标准,这样一说大家可能就知道自恋不完全是一个贬义词,自恋也有健康的,而且健康的自恋应该是被社会允许

的。并且如果我们遇到一个健康的自恋的人,这个人经常给人的感觉不是反感,反而是喜欢,健康的自恋定义是一个人能够发展自己的能力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我们仔细琢磨这句话的话,这句话后面包含这样的意思就是这个人的能力配得上他如此自恋,如果这个人的能力配得上他相应的自恋的话,他就是健康的;那么病理性的自恋就是一个人的自体是吹打的,就是他没有那么厉害,没有那么强大,但是他自吹自擂的或者是通过幻想把自己弄的非常强大,所以在他能力不能够满足他的需要的时候,他就会变得抑郁。大家可以看得出来,这样的人的自恋或者吹起来的自我实在有点经不起风吹雨打。我们听到过很多很自恋的话,比如台湾作家李敖说:如果我想找一个我自己佩服的人,我就照镜子了。另外网上有一句话,有一个说的比李敖更厉害,每一次他照镜子的时候,他想跪下来给镜子里面那个人磕几个头,因为那个人的确是太厉害了;还有人说如果这个世界被我统治了,这个世界就被拯救了。同样的李敖还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这辈子活着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够作为读者读李敖的书,不能够作为听众,听李敖演讲。大家都可以听得出来刚才那些话真的是把吹牛弄到了极致,这是非常明显的自恋,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来。

但是还有一些另类的自恋,他们的本质是自恋,但是表现出来的跟自恋完全不一样。比如我最近碰到一个来访者,他跟我说他现在活着的痛苦就是全世界没有人喜欢他,然后我心里想这个跟他说全世界每个人都喜欢他是一模一样的本质,都是自恋。因为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面,要全世界的人都不喜欢自己,它的难易程度跟要全世界的人都喜欢自己是一模一样的,这是一种负性的夸大。我们搞精神分析经常只看绝对值,就是你吹自己有多么多么厉害和贬低自己有多么多么糟糕,如果绝对值是一样的话,那么你们自恋的程度是一模一样的。在统称为自恋的这样一个现象后面,实际上包含两个完全相反的东西,一个是自大,另外一个就是自卑。所以如果我们碰到一个总是说自己如何如何自卑的这样一个人,我们就跟他说:你只不过是另外一种自恋而已,我相信这个可以帮到他。当然从动力学角度来说,自卑实际上是一种没有描述到最后的动力学的呈现的一种说法,我们如果

要把自卑描述到最后的动力学的状况,应该这样说就是:你如果说你是一个自卑的人,那只不过是说你是一个喜欢自我攻击和自己跟自己玩的人而已。我相信一个人在对自己的自卑理解到这样的状况的时候,他的自卑会大幅度的减低。也就是说他可能就会有更多的力比多和攻击性向外投注,而不是向内投注。

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经典理论,精神分析的临床治疗是这样做的,就是把这个人的神经症转变成移情性神经症,然后再治疗移情性神经症,这个人的神经症就好了。所谓的神经症就是有内心冲突的人,这个跟精神科里面必须有一些神经症的症状使不一样的。我们是从冲突这个角度来理解神经症的,所谓的移情性神经症就是让这个病人跟他的分析师建立关系,他就会把他的内心冲突变成跟治疗师的关系的冲突,这个就是所谓的移情性神经症。我需要再说一遍就是:通过病人跟治疗师的移情使病人能够把他内心自己跟自己的冲突变成他和治疗师之间的人际冲突,然后再通过治疗这个人际冲突来间接的或者是直接的解决这个人的内心冲突,这就是弗洛伊德的一个精神分析治疗模型。我们从弗洛伊德的这个模型可以看得出来,如果这个人不具备移情能力或者说不具备把他的内心冲突转换成人际冲突的能力的话,那么他就不可以被精神分析治疗,所以在经典的精神分析框架里面或者是在弗洛伊德的眼光里面,不具备移情能力的人是不可以被精神分析治疗的,而所谓的自恋的人就不具备移情的能力,所以自恋这个病不可以被经典精神分析治疗。但是科胡特不这样认为自恋的病人同样也有移情的能力,只不过他们移情的对象是他所谓的自体客体。自体客体是什么意思我们待会再讲,大家现在只要记住科胡特通过创建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扩大了精神分析治疗的疾病谱。也就是说一个被传统精神分析认为不可以被治疗的疾病现在变得可以被治疗了,科胡特的理论被称为自体心理学的理论,自体到底是什么?这真的是一个终极的问题。这相当于再问: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等等,这样一些高度抽象的问题。

科胡特曾经说我写了几百页关于什么是自体的这样一些书籍,但是如果有人要问我:

到底自体是什么的话,我也说不清楚,这个也可能是一个人的自我认识的一个永恒的局限,就是在我们自己既是探索者又是被探索的对象的时候,我们经常一头雾水,就是不知道到底谁在探索或者是谁在被探索?被探索的对象到底有些什么样的属性?我们所做的所以的努力可能只能逼近或者无限的逼近自我自体到底是什么的真相,而不可能完全了解它的真相。这个虽然会让我们觉得有那么一点点的悲哀,但是同时也可以使我们永远保持对自我探索的兴趣。如果一个东西很快被我们探索干净的话,那么我们探索的欲望就会被毁灭。

我们现在看一看科胡特所说的自体客体到底是什么东西?在英文里面自体是self,客体是object,翻译成中文就是自体客体,自体客体实际上是在说两个相对应的东西,自体是自己,客体是别人,有两个完全相反的东西组成了一个新的词汇,在刚刚开始的时候,科胡特还比较谦虚的把 self和object之间打一个短短的横线,表示是有两个完全不同的英文单词组成的一个词汇,但是后来他干脆把这个横线去掉了,就变成了一个全新的英文单词,在中文里面也实际上是有很多由完全不同的意思组成的一个新的词汇,比如说前后、上下、水火、东西、进退、大小等等,而自体客体恰好就是一个这样的极具创造力的词汇,有一点点中国的构词的特点,自体客体如果说简单一点就是自己的别人,他的意思是这个人肯定就是别人,但是是我的别人。前后是有点矛盾,他的精确的定义是这个别人被我体验为我自己的一部分,并且能够为我发挥某些重要的心理功能,一个也许是我自己吹牛或者是夸大的自恋的例子就是有一些我的学生,他们在听了我的课之后去给病人做治疗的时候,有时候他们就会想遇到这样一个麻烦事情,如果是曾老师在这儿做着,面对这样一个病人,曾老师可能会怎么做,在他这样想之后,他就真的这样做了,并且效果还可以。刚才这个过程就是这个学生把一个被他理想化了的我作为他的自体客体,并且为他从事心理治疗这样一个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时候我就成了他的自体客体了。还有别的一些例子,比如说我们如果在生活中间见到了我们所崇拜的一个偶像,有可能在接下来的几周或者几个月或者更长时间里面都觉得自己像打了鸡血或者是被这个人附体一样,然后把很多事情做的比以前更加漂亮。这个作用的原因也来自于我们有能力把这样一些偶像式的人物变成

自体的一部分。

本讲小结:

科胡特曾经说,我写了几百页关于什么事自体的书籍,自体是什么?这可能是一个人的自我认识的一个永恒的局限。我们自己既是探索者,又是被探索的对象,我们经常是一头雾水不知道到底谁在探索或者是谁在被探索,然后被探索的对象到底有些什么样的属性。我们所做的所有的努力,可能只能够逼近或者说无限的逼近自我自体到底是什么的真相,而不可能完全了解它的真相。

自体心理学的核心是精神分析,但是在如何看待患者-治疗师关系方面,自体心理学和精神分析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精神分析师保持与患者的情感距离,以便客观地分析从患者那里接收到得信息。而在自体心理学中,治疗师使用共情来获得患者的信任。一旦患者信任了治疗师,患者就会更多的讲话,从而使治疗师收集到更多更好的信息,进而做出更精确的解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