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式低碳社会
作者:陈 岩 姚天之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31期
[摘 要]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要建中国式的低碳社会。中国要协调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作为一个碳排放大国之间的矛盾,要协调一个崛起的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大国之间的矛盾,要协调好作为一个崛起发展中大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中国式低碳社会的建设,就需要把这些矛盾处理好,要把全国人民都调动起来,共同地行动。 [关键词] 低碳社会 中国式低碳社会 矛盾 行动
一、低碳社会的内涵
低碳社会是低碳排放为主要特性的社会,是指能够产生低碳排放的社会。有一种观点认为通过创建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培养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文明的低碳文化理念,形成具有低碳消费意识的“橄榄形”公平社会是低碳社会。所谓社会结构向“橄榄形”的公平社会过度,就是考虑到在一个生存方式两极化的社会里,是不利于解决属于共同性面对的问题,反而会激化“生存排放”与“奢侈排放”的矛盾。像丹麦、瑞典等西方福利型国家的经验表明,社会越公平,越容易造就一个环境友好型社会,社会结构越合理,越能把低碳价值观深入推广下去。如在哥本哈根,政府大力修建自行车道,限制豪华型轿车的车道,这样的政策能执行下去,就是因为社会结构属于中等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形”社会。同样,在日本,电动车及小排量车越来越受欢迎,也是由庞大的中低阶层的力量所决定的。对于低碳社会是否能带来“橄榄形”公平社会的产生,我们认为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过度性,因此,我们不同意将形成具有低碳消费意识的“橄榄形”公平社会看做是对低碳社会的很好的概括,进一步地我们认为倒可以尝试性地设想具有低碳消费意识的“橄榄形”公平社会作为低碳社会的一种形式。从公平与否,可以将低碳社会划分为不公平型低碳社会和公平型低碳社会。从社会选择的主动性与被动性来划分,可以分为主动型低碳社会和被动型低碳社会,主动型低碳社会是指对低碳社会的选择是一种自然、主动地社会选择的,而被动型低碳社会则是在国际社会外部压力下被迫、被动性地社会选择的。从历史时间来划分,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的低碳社会和现代的、当代的、未来的低碳社会。
与低碳社会的概括相联系的还有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等。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对于这里的低碳经济的概括,我们认为没有注意到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低碳,而温室气体的排放的气体却不只是二氧化碳。再有低碳经济相对于低碳社会,就其范围和概括性而言,都没有低碳社会更能反应现在的低碳趋势。对于低碳生活,有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种观点认为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水、节油、节气,这些点滴做起。除了植树,还有人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坚持爬楼梯,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烦,但关心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们却把减少二氧化碳实实在在地带入了生活。对这种观点我基本上赞成,但是,不同意其将低碳生活不作为一种能力的观点不认同,实际上可以将低碳生活看作是低碳社会中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有助于低碳社会的普及与大众性地建设,但是对于概括低碳的状况与趋势而言,不如低碳社会更有概括性和准确性。
二、国情决定的中国式低碳社会
低碳社会作为现在国际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低碳排放一是实现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即全球实现低升温目标下的排放水平。目前较多讨论的是450ppm、550ppm浓度目标下的排放水平,在这种全球排放水平下各国或各地区的低碳排放都要做出努力。二是各国或者区域在其自身资源和能力等条件下,采取尽可能大的努力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实现较低温室气体排放途径。目前将上面两者结合起来比较可行,要有共同的努力,但各个国家或地区根据具体国情等实现低碳社会的的时间等情况又会有所不同。
目前世界上提出的低碳的概念基本上是指在某一个时间达到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如日本和英国的研究机构提出的低碳社会,就是指2050年实现60%到80%的温室气体减排。日本政府已经于2008年7月份公布了到2050年的减排目标,采用了该研究的结果。一些城市如伦敦、巴黎、芝加哥等也提出了低碳概念,同样也是设置未来年份的减排目标。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讲,低碳经济或者低碳发展应该是在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尽自己可能实现低碳排放。从长期来讲,发展中国家的低碳目标支持全球最终实现将气候变化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如2100年到2150年升温控制在2℃左右。就中国而言,虽然中国环境保护工作总是取得了小的积极进展,但环境污染却越来越来严峻。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总量最大的二氧化碳制造国。中国的排放主要来自燃煤的发电厂,在1996年到2006年间,中国的排放量翻一番。与之前十年相比,增加的速度要快得多。而且这种趋势似乎还要继续下去。但这里有一个发展问题,西方在发展时期没有受到类似的限制;中国也许是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但它的人均排放量仍然低于美国的水平;而且,目前全球变暖的情况主要是由于西方富国过去的排放,而不是由于中国。但是中国对于碳排放也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在2009年中国为推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取得进展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中国为推动这次会议取得进展的一个最重要举措,就是提出了控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行动目标。中国政府宣布了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的目标。考虑到从1990年到2005年,发达国家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只下降26%,根据发达国家作出的承诺,到2020年这一指标也只会下降30%到40%。中国却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0%到45%,这种努力也不与其他国家减排行动挂钩。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一定努力。我们也可以将此列为中国式低碳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的国情决定了要建中国式的低碳社会。中国要协调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作为一个碳排放大国之间的矛盾,要协调一个崛起的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大国之间的矛盾,要协调好作为一个崛起发展中大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中国式低碳社会的建设,就需要把这些矛盾处理好,要把全国人民都调动起来,共同地行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