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彩超与DR平片检查在肠梗阻诊断中的效果分析
刘永兴
(黄骅开发区博爱医院 河北 黄骅 061100)
【摘要】目的:对肠梗阻患儿应用腹部彩超与DR平片诊断检查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经手术诊断为肠梗阻的患儿共72例,将其按照诊断检查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观察组36例患儿实施腹部彩超+DR平片检查,对照组36例患儿实施单纯腹部彩超检查,对两组诊断检查效果展开比较。结果:观察组对病变诊断的病因符合率为94.44%,部位符合率为97.22%,敏感性为91.67%,是否绞窄符合率为72.22%,对照组分别为75.00%、77.78%、72.22%、47.22%,两组比较,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DR平片与腹部彩超联合应用,对肠梗阻疾病的诊断具有更显著的价值,从而为后期治疗提供更准确的指导。【关键词】肠梗阻;腹部彩超;DR平片;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9)11-0083-02肠梗阻是临床比较多见的急腹症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部分患儿由于病情发展很快,而诊断困难,常常致使死亡[1]。实验选取72例手术诊断为肠梗阻的患儿进行分析,总结了一种高效诊断疾病的方法,促使患儿能够及时得到准确的诊断,现将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经手术诊断为肠梗阻的患儿共72例,将其按照诊断检查方法的不同随机分组,观察组实施腹部彩超+DR平片诊断检查(n=36),该组中女性和男性分别占:16例、20例,患儿最小年龄1岁,最大年龄7岁,平均(4.06±1.24)岁,最短病程2天,最长病程7天,平均(3.84±0.13)天,对照组实施腹部彩超诊断检查(n=36),该组中女性和男性分别占:17例、19例,患儿最短病程1天,最长病程7天,最小年龄1岁,最大年龄8岁,平均病程(3.79±0.14)天,平均年龄(4.11±1.27)岁,所有患儿入院均存在腹痛的典型症状,患儿均自愿配合完成实验研究,其临床资料可比,(P>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 腹部彩超检查,取每位患儿仰卧位、侧卧位,采用迈瑞PHILIPS ENV HD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仪器探头的频率设置为2.0~5.0MHZ。检查过程中,先仔细观察患儿腹部情况,然后沿着扩张肠管继续探查,准确定位梗阻,并对周围区域做横切面、纵切面和斜切面观察,了解病变的具体情况。
1.2.2观察组 腹部彩超+DR平片检查,其中DR平片检查方法:取每位患儿仰卧位和腹部站立位,采用PHILIPSD igital DiagnostVS悬吊式X线成像系统进行检查,按照标准摄片体位仔细探查[2]。此外,腹部彩超同对照组一致。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诊断检查,对于病变部位、病因、敏感性及是否为绞窄性的占有率。最终结果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软件(SPSS21.0)分析实验数据,计量资料,如患儿平均年龄、平均病程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
2
表示,t和χ分别检验组间,统计学意义判断标准:P<
0.05。2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对病变诊断的病因符合率为94.44%,部位符合率为97.22%,敏感性为91.67%,是否绞窄符合率为72.22%,对照组分别为75.00%、77.78%、72.22%、47.22%,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各项符合率对比,数据差异显著,(P<0.05)。详细见表1。
表1 两组诊断结果对比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χ
2
n3636//
病变部位病变原因敏感性91.67%72.22%13.4170.000
绞窄26(72.22%)17(47.22%)11.0580.000
35(97.22%)34(94.44%)28(77.78%)27(75.00%)15.9810.000
21.0640.000
P3讨论
临床对肠梗阻的定义是: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的统称。按照发病原因分析:肠梗阻分为3大类,具体是:肠道内、外器质性病变导致肠管不通畅;肠壁肌肉活动紊乱;肠管血供障碍。发病后,患儿的表现有腹痛、腹胀、呕吐[3]。病变发生后,患儿机体内环境紊乱,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甚至部分高龄患儿因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等,随时有生命危险。所以,及早诊断肠梗阻的部位、了解是否并发症绞窄并查明原因,对提高疾病治疗效果,保证患儿的生命安全有重要的意义。
腹部超声检查肠梗阻:肠梗阻以上的肠管出现扩张,内径超过3cm,通常情况下,内大量有积液和积气,且积气的形态不规则,积液为无声暗区。当发现肠管粘膜皱襞水肿增厚时,由纵断面可见,一般呈“鱼刺样”,此外,患儿结肠壁较厚[4]。DR平片检查,图像表现为:患儿梗阻以上肠管有积液和积气现象,肠管充气扩张,卧位对患儿进行检查,发现充气扩张的肠管形态和分布状况。这样能够判断梗阻的具体部位。此外,若立位检查,发现一位置固定的咖啡豆样积气影,提示有肠绞窄存在。结合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对病变诊断的病因符合率94.44%、部位符合率97.22%、敏感性91.67%、是否绞窄符合率72.22%分别与对照组相比,数据差异显著,(P<0.05)。说明:
83
影像技术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6月 第3卷第11期
动态X光片在颈椎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王玉虎,陈永芳
(济南市历城区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山东 济南 250112)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X光片在颈椎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来我院诊治的早期颈椎病患者50例与同期来我院查体的健康志愿者50例,对其动态X光片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颈椎病组患者的齿突和枢椎棘突轴钳不重叠率及前屈侧位片成角位移及水平位移明显高于健康组,而两组的齿状突和两侧块间距不等宽、左右旋转寰枢关系反常率、侧位片成角位移及水平位移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对疑似早期颈椎病的患者实施动态X光片检查不仅诊断准确性高,还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检查迅速、无创伤性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动态X光片;颈椎病;早期诊断【中图分类号】R81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9)11-0084-02近年来,随着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有着不良生活姿势以及习惯的人群越来越广,导致颈椎病发病率随之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患者发病也越来越年轻化,给广大患者的生活、学习及工作带来障碍和痛苦,因此,早期明确颈椎病的诊断并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1]。为探讨动态X光片在颈椎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将来我院诊治的早期颈椎病患者50例与同期来我院查体的健康志愿者50例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
抽取的来我院诊治的早期颈椎病患者50例,均可排除了孕产妇及哺乳期妇女。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2个月~2年,平均病程1年;颈椎病类型为椎动脉型者24例,神经根型者15例,混合型者11例;主要临床症状为不同程度的头痛或偏头痛、头晕、单侧性颈部或肩背部肌肉酸胀痛、颈部活动受限或功能障碍或僵直、上臂酸胀或疼痛或麻木等,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躯干或双下肢痛、步态不稳等。健康查体组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
龄20~65岁,平均年龄为42岁。2检查方法
所有颈椎病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均采用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XHX150A 500MA X光机柯达CR机进行检查。受检者均取站立位,分别摄取张口位、旋转后张口位(左、右各旋转10°~15°)、侧位片、前屈侧位片、后伸侧位片。3结果
颈椎病组患者的齿状突和枢椎棘突轴钳不重叠率及前屈侧位片成角位移及水平位移明显高于健康组,而两组的齿突和两侧块间距不等宽、左右旋转寰枢关系反常率、侧位片成角位移和水平位移比较无明显差异(见表1)。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处理,颈椎病组与健康志愿者组摄取X光情况的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则无统计学意义[2]。4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学检查技术在颈椎病的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临床诊断颈椎病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X线、CT、MRI,
表1 检查结果对比(单位:例)
组别颈椎病组健康组χ2
齿状突和两侧块间距不等宽
37330.762>0.05
齿状突和枢椎棘突轴钳不重叠
471934.938<0.05
左右旋转寰枢关系反常43372.250>0.05
侧位片成角位移980.071>0.05
侧位片水平位移631.10>0.05
前屈侧位片成角
位移30204.000<0.05
前屈侧位片水平
位移1143.843<0.05
P联合DR平片与腹部超声,可准确定位肠梗阻位置,并了解病变具体情况,诊断优势更大一些。
综上,将DR平片与腹部彩超联合应用,对肠梗阻疾病的诊断具有更显著的价值,从而为后期治疗提供更准确的指导。【参考文献】
[1]凌志勇,费西平,张福康. CT、DR、超声检查在诊断肠梗阻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4):122-123.[2]贺轲,李立恒,夏正林.DR引导下肠梗阻导管治疗腹腔
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后瘘[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7,34(7):671-675.
[3]颜雷,拜文涛,宋慧萍.3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11(20):3072-3074.
[4]曹伟,葛一帆.CT、DR检查在诊断肠梗阻中的临床意义探讨[J].吉林医学,2018,39(2):329-330.
作者简介:刘永兴(1987.7-),男,汉族,河北省沧州市,本科, 职称:医师,研究方向:小儿超声.
8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