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易中天现象在社会上一阵火热。褒贬皆有,众说纷纭;某
种程度上对中学历史老师也有不少借鉴之处,尤其是历史教学语言的运用问题。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类学科,和其他的任何学科相比较而言,对于教师的语言要求都略高一筹。但是,毕竟中学的历史学科并不是为培养专业历史人才服务的,正如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的一系列讲座并非针对大学历史系这样的专业学习者,因此他在讲述过程中语言的运用上就很值得借鉴。比如,在提及曹操一人性格时,他说:“曹操是那种宁可我对不起天下人,也不愿意天下人都对不起我。”其实,简言之无非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愿天下人负我”。但为何他会舍简求繁,归根到底还是这讲述对象——或者说是教学对象的问题。其他的如:易中天先生用OK解释古代的“诺” ,把周瑜说成帅哥等,本人虽不敢完全苟同,但其讲授中的角度、方法确实值得推敲。
而在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上恰恰总遇到这样的问题——如何把握教学语言,既不失生动性,又不乏思辩性。生动的历史事件讲述一直是吸引学生喜欢历史课的主要原因,但一味地只是着力于历史事件讲述对高中学生来说缺乏深度,且有媚俗、迎合之感;反之,过多的理性剖析会使课堂索然无味、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容易走向专业化。是要“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 ,真是个两难的问题。这里,也仅想结合高三的教学体会,通过自己的一些教学实例谈一些简单的看法。
1
一、“阳春白雪”——化繁为简 1、 历史线索的讲述
在高三的教学过程中,复杂的历史线索是学生记忆的过程中最大的难题,作为教师就要尽可能做到“将厚厚的一本书化成薄薄的一本书” 。
如:复习中国近代史部分的不平等条约,条约内容关于通商一项时,整理为《北京条约》 :开放天津;《天津条约》 :开放南京;《南京条约》 :开放上海。从时间上看,这样的排序正好是倒置的——《北京条约》:1860年、《天津条约》:1858年、《南京条约》:1842年;而记忆过程中只要把握到第一项,之后记忆重点的关键词缩减,即北京——天津(既是前者《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下一个记忆点的《天津条约》名称)——南京(同理如上)——上海,便同时把条约名称、时间和开放的通商口岸一起记忆了。 2、 历史事件的评价
对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是可以采用辩论作为教学手段去开展的一个大有可为的知识点,因此笔者也象许多老师一样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辩论。但是,辩论过程中,出现了游离主题的现象——反方最初认为:苏联应该从全局思考,与德国签定这一条约,无形中也纵容了德国法西斯,这种自私的利己行为不仅是不正确的,更是和英、法的绥靖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处。 从观点的提出到论证,虽然一直强调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但当学生原有积累的史实功底有限,面对正方同学的反驳,提出要求反方同学“为全局思考”提出可行性的证据时,反方同学渐渐地只能从道德水平的问题上进行无力的辩驳。于是,教师的及时干预显得很重要——当时笔者插话说:“能够雪中送炭,固然伟大,但这似乎有些道
2
德高标;只要能做到不落井下石,牢守住道德底线亦不失伟大。只是仅从道德水准评价苏联当时的行为,在今天的辩论中似有不妥。”这席话对当时两方同学辩论出现的胶着状态起到了一个积极作用,避免了无谓的时间浪费。
因此,很多时候,要言不繁,一两句直击要害的话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课堂语言的简洁仍是相当重要的。 二、“下里巴人”——化简为繁 1、 史学概念的陈述
高三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基础史实的扎实性,因此面对一些基本的史学概念时,必须舍得花时间下去充分讲述,尤其是一些学生含含糊糊、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名词。
比如:绥靖政策的概念解释。虽然是高三的复习课,但是在这第一轮的复习中,笔者仍花了将近5分钟的时间去解释这个词语,因为这个词语对学生来说一则接触面窄,二则原有的积累相对高三的教学要求又是不够的。
因此,在讲述时,笔者设置了两个环节,先是字面意思的阐述,即:绥靖——安抚,抚慰怨愤、平息争斗。其次,用比喻做铺陈——面对一只狂吠的狗,你会用什么方法去安抚它以达到防止被咬的目的?一种,顺着狗毛抚摸以示友好;另一种,扔块狗骨头,堵住它的嘴,当然最好这块狗骨头还是别人的。(学生笑)而这就叫绥靖!在欧洲战场战事一触即发的情况下,德国就是那只狂吠的狗,而英法等国为了避免祸及自身,先后用奥地利、捷克等国作为“狗骨头”去“平息争斗”以达到自保目的。在后面的课堂进一步展开的过程中,我也始终紧紧围绕着最初的比喻做论述。
这一段话可能不太“雅”,很有些“下里巴人”的感觉,但是之
3
后的学生反馈相当不错——基于原有的基础,对于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等问题也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显然实际效果是好的。 2、 巧用方言做辅助
从教学语言的规范性来讲,我们一向强调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是普通话,而在实际的运用中,虽然有时候方言没有普通话的简明扼要,但偶尔使用、做点缀却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比如:八国联军侵华的细节讲述时,在介绍完相关各国侵华的情况后,我不经意的脱口而出用方言说了句:“这些侵略者象大闸蟹一样一个接一个地横行在中国的国土上。”大闸蟹是上海人饮食中最爱之一,这样的一个充满地方特色的比喻在同学们哈哈大笑之余,他们也能想象和理解了帝国主义国家侵华过程中不甘落后、你争我抢的局面。
当然,说方言的运用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还是强调在规范语言的基础上偶尔为之。很多时候,社会上出现的语言不规范的现象触目惊心,作为语言工作者之一的教师更不能因为学生爱听就去迎合着讲一些比较低级的笑话,毕竟严谨的治学态度仍是基础。
总而言之,在历史教师如何使用教学语言这个问题上,把握繁简的度是关键。无论是史观还是史论、史实的讲述,准确、到位的语言是基础,其次才是强调形象化、生动性、哲理性等更高层次的要求。而我们日常教学中常听到有学生议论:“新教师会把一节课上成半节课,老教师会把半节课上成一节课”,这其中的问题之一恐怕与教学语言不无关系吧,详略得当确实不是件易事。而做为一名年轻历史教师,在教学语言的问题上更有着很长的路要去走。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