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自主参与享受过程——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我们认识的数》教学策略

来源:伴沃教育
匮教学jiao xue 自主参与享受过程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我们认识的数》教学策略 福鼎市实验小学 叶传意 石惠临 第一学段学生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保 活动中体验到平常数学课少有自勺乐趣。 持时间短、学习形式多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感知 觉发展不够充分。同时,他们又有好奇好问、对一 二、参与生活实践,发现数学视野之“广” 切新事物都感兴趣、参与活动的热情高、好胜 L-强 2011年版课标指出:综合与实践活动要“注重 等心理特点。而“综合与实践”的实质就是让学生 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 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 的联系和综合运用”。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的 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恰好适合第一学段学生的年龄 情境,必须是真实的,这样才能让学生置身于本真 特征。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富有童趣的问题情 的实践中积累活动经验、体验思考过程。 境,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组织好学生之间的 如,在《我们认识的数》课前,教师可让学生 合"re交流,让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参 进行课前小调查,了解自己家人的年龄,数一数身 与到“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享受实践活动 边人与物的个数,了解能用100以内的数表达的事 的快乐。 物。在课堂的第一环节“说一说”中,教师让学生 介绍家里每个人的年龄,需要连续说几句话。这对 一、参与角色体验,感受情境创设之“趣” 年级学生来说原本有一定的难度,但因为有了课 针对第 一学段学生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是生 前调查,学生就可能做到较有条理,甚至有个别学 动、有趣,能激发学生兴趣,能诱发学生积极参与 生能按年龄大小,按顺序分别说出爷爷、奶奶、外 的。 “角色扮演”就是一种为第一学段学生量身定 公、外婆、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年龄,做到有序。 制的好方式。 教学第三环节“数一数”时,教师可以完全放 如,在《我们认识的数》一课中, “数”不再 手让学生寻找教室中的“数娃娃”。课末,教师可 是抽象的、冷冰冰的一堆阿拉伯数字,而是"f-L身成 以发动学生在校园里找“数娃娃”,数一数校园里 活泼可爱、有本领、有个性,能和小朋友一起做游 可以用100以内的数表示的物体个数。作为课外拓 戏的卡通形象~一“数娃娃”。这样的角色设置,使 展,教师可以让学生学着上网查资料、上书店找书 课堂充满浓浓的童趣。 籍,了解全国有多少个省份、世界上有多少个国 又如,同样教授这一课在课首,教师可以召开 家、有多少人口……这样,学生的学习跳出了书 “新闻发布会”,让学生当记者“采访”教师,了解 本、跳出了课堂、跳出了教室、跳出了学校,他们 教师的年龄、身高、体重、家庭成员数等信息,初 的视野拓展到了校外、全国、世界,有利于学生充 步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初步体会“数” 分感受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数”和“数学知识”, 能刻画生活里的事物和现象的数量特征。更重要的 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是,学生在“采访”中,体验当“记者”的自豪 感,同时,转换了传统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的形 三、参与对比感悟,咀嚼数学思考之“味” 式,享受平常只有教师才有的质疑问难的“权力”。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中和‘思 这样新鲜的角色体验,能让学生在“综合与实践” 考’的过程中积淀。”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 86磊止 2014l、2 匮教学jioo xue 不仅要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更要让学生 在“做”数学的同时,学会比较思考、体会感悟, 物,在描述的过程中培养数感;培养估计意识,逐 步提高估计数量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 验,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 逐步养成遇到问题就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如,在《我们认识的数》第二环节“猜一猜” 自信心,增强用数学看周围事物的意识。 中,大致安排三项活动:①抓一把蚕豆,数数有几 粒;②抓一把花生米,猜猜有几粒,并数出粒数, 验证原来的猜想:③抓一把黄豆,估计大约有几 粒。第1项活动,为后面的两项活动搭建了一个平 台,提供了可参考的877,尺。教师让学生抓一把蚕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扮中悟 谈话:小朋友,今天我们开个“新闻发布会”, 你们当记者来“采访”老师,问有关老师的问题。 豆,数清粒数后,记在头脑里,然后让学生比较、 体会后面同样抓一把花生米和黄豆,有何不同?猜 猜一把花生米的粒数比蚕豆多还是少?并用“数” 来验证“猜”和调整“猜”,为第3项活动直接估 计黄豆粒数积累了直接经验。这里,学生经历了 “猜测一验证一反思一调整一应用(再猜测)”的过 程。同时,学生在实践中,经历了两个维度的对 比:同一个人,抓不同物体,数量是不同的;不同 的人,抓相同的物体,数量也是不同的。这样的对 比、反思、感悟,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还 能在一定程度上促发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萌芽。 四、参与评价分享,享受合作交流之“乐” “综合与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相对比较复杂、 开放,第一学段学生完全靠自己独立解决显然比较 难。这就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在 合作中.6-)-享不同的素材、感受、方法,在交流中取 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在合作中参与评价自 己与他人的学习过程,以达到共同进步的学习效果, 进一步培养分工合作、团结一致的意识与品格。 如,在《我们认识的数》课首的“说一说” 中,教师让学生课前了解生活中的数和家人的信 息,但学生个体了解的信息是孤立的、相对片面 的。一旦在全班交流后,大部分学生就可能很快地 找出这些“数”的共性: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的年龄是60多、70多岁,爸爸、妈妈的年龄是30 多岁,而同学的年龄都是七八岁。通过交流、分 享,学生对各个年龄段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这样 就容易猜出“小明家有一个人,今年是64岁,这个 人可能是谁?”数感的培养水到渠成。 附:苏教版一年级下珊《我们认识的壹 敦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用学过的1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 引入:老师身上有这么多“数”,生活中一定 有很多我们认识的“数娃娃”。板书课题。 [转换角色,让学生体验当“记者”的自豪, 在充满童趣的情境中从别样的角度了解教师身上的 数,初步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处处有数学。] 2.多边交流,说中学(活动一:说一说) (1)让学生用100以内的数描述、交流生活中 的事1青。 先说说书本上几位小朋友的话中用到了哪几个 数,再用一句话说说课前收集到的100以内的数的 事情。 小结:小朋友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找到了这 么多“数娃娃”,看来“数娃娃”在生活中的作用 还真不/J\呀! (2)交流家庭成员的年龄。 ①让学生用一句话介绍家庭成员的年龄,如果 将这句话中的“数”去掉,感觉怎么样? ②把自己家里某个人的年龄编成一个有趣的题 目,让大家猜一猜。 ③猜:小明家有一个人,今年是64岁,这个 人可能是谁? [引导孩子关心家人的年龄,不仅具有德育价 值,而且所使用的素材也是学生感觉最亲切、最本 真的。尤其是比较体会一句话中有没有“数”对表 达的作用和影响.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的量 化刻画作用。] 3.动手操作,估中比(活动二:猜一猜) (1)抓一把蚕豆,猜猜有几粒。 ①先请一名中等个子的小朋友抓一把蚕豆,让 其他小朋友猜大约有几粒?并说说“怎样数可以又 X,2又快?” ②猜测:教师抓一把蚕豆跟小朋友比会怎样? 教师抓一把大约有几粒? ③验证对比师生所抓蚕豆数量,得出:抓同样 的东西,手越大抓的东西就越多。 2014.1、2福屯敬 87 教学jicao xue 关注学段特点,开展实践活动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你能跳多远》教学策略 宁德市蕉城区实验小学 冯玉新 “综合”与“实践”是实施“综合与实践”活 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教师以问题贯穿教学的始终,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 维,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 动的两驾马车,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第一学 段的学生以具体的感官活动为主,他们对外部世界 的认识大都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等来实现。为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第一学段的学生问题意识、自主提出问 题的能力有限,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 能力的培养上毫无作为。一方面,教师要创设情 境,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初步感受提问题的途径和 方法。另一方面,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源自学生的学 此,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活动应侧重于让学生 参与具体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全程 参与,体验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 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了解要解决的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问题,叩响实践之门 习和生活实际,确实是学生“惑”之所在,才能引 起学生“共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 201 1年版课标指出: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 中来。如,教学《你能跳多远》时,教师可以创设 ④估测:请小朋友观察自己小手的大小,估算 4.校园数数,动中乐(活动三:数一数) 自己抓一把蚕豆的粒数和教师的比较接近,还是和 中等个子的小朋友比较接近?在心里估一估自己大 约能抓几粒 (独立验证,看看与估的相差多少) (2)抓一把花生米或一把黄豆,猜猜有几粒。 (3组学生抓花生米,3组学生抓黄豆) (1)引导:请小朋友认真观察教室,想想可以 数些什么? (2)让小朋友离开自己的座位去数一数自己想 数的东西。 5.评价延伸。拓后思 请小组长汇报小朋友猜数、数数的情况并评价 同一小组的小朋友估得怎么样 (教师板书各小组 (1)课件出示校园图,问:校园里还有什么可 以数的东西? (2) “数娃娃”在哪里?世界处处都有你。走 实际抓一把花生米和黄豆的粒数。)辨析:为什么 把花生米比一把蚕豆的粒数多,一把黄豆又比一 引导小结:同样的手去抓不同的东西,东西越 出校园,我们还可以数些什么? (3)刚才小朋友说的都是可以直接数的,如果 我们想知道全国有几个省份,世界上有多少个国 把花生米的粒数多? 大,抓的个数就越少;东西越小,抓的个数就越 多。要想猜得与实际比较接近,得仔细观察,认真 家,你们能数吗? (4)总结拓展: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只 对比,多多思考。 『估计物体的数量是人的一种能力.也是数感 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就 会发现更多的数学奥秘。让小朋友下课后到校园里 数一数。 『‘‘综合与实践”活动,要突破课堂与书本的限 制,将实践活动延伸到课外,拓展到校园、校外,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广阔的生活中去。] “数”的感性体 的表现。加强体验与对比,增强验.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应用”的过 程.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萌发合情推理能力有很大 帮助 ] 88 福止教 2014.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