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作者:冯光莲
来源:《教育研究与实践》2011年第05期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与答疑是师生双边活动的常用手段,在一切教学手段中,教师提问使用的频率约在76%至97%之间,但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56%,这就是说,教学中尚有近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因此运用好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有益处。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或学习兴趣,且这种注意或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展开积极讨论。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打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精力分散、进入无绪的遐想中。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具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善于提问。 一、提问的语言要求
提问的语言要抑扬顿挫——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问的语言必须准确精炼——让学生听清楚提问的内容和要求。切忌含糊其词,模棱两可。例如: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课前提问“我们在初中学了哪些反应类型?”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教师的提问意图,结果学生把化学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等通通都说了,甚至还有说其他反应的。而其意图是要学生回答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这样的提问老师当然感到事与愿违,不能使教学过程按预先设计的进行。
二、设计好提问的内容
课堂教学提问应围绕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并从多角度、多侧面提出问题,力求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主要的知识点。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对于教学中的难点要设计好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使问题将难点逐渐突破。要选准提问的突破口,把问题问到点子上。例如在讲《铝的重要化合物》中氢氧化铝成两性原因时,若提出“氢氧化铝为什么成两性?”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显然感到非常突然,并且不知从何说起。如果把该问题分解成:
(1)根据氢氧化铝既溶于酸又溶于碱的实验现象体现了氢氧化铝的什么性质?并写出能解释该现象的离子方程式。
(2)从电离角度分析氢氧化铝成两性的原因。(用电离方程式表示) (3)从平衡移动的角度解释氢氧化铝既溶于酸又溶于碱的原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这样的问题不仅体现了问题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而且还从多角度去理解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几个问题层层深入,使学生从平衡角度轻松掌握了成两性的实质。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是教师包办,自问自答。课堂提问是化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化学课堂教学基本的常用的教学方法。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思考中得到启迪、产生联想,使教学中重点、难点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提问中渗透、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提高解决问题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 三、提问要有探索性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于教师、不盲从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的思维品质,当然老师也要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例如学习\"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稳定性的比较\"时,教材上用两支试管分别加热进行比较,这样既耗时,两者稳定性的可比性又不强,这就可向学生提出:如何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法既能省时又具有较强的可比性?通过思考、讨论、探究,有学生可能提出大小试管套用并把碳酸钠放入大试管,碳酸氢钠放入小试管的改进实验。这样的问题不仅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提问的方式
一次提问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怎样问”。课堂教学提问最忌简单化和抽象化。如学习高一《钠的性质》一节时,学生都明白钠保存在煤油中,但是通过以下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探究学习,会兴趣大增。 (1)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 (2)钠为什么能保存在煤油中? (3)钠能否保存在水或CCl4中?
(4)如何寻找替代品,选择替代品的原则是什么? 提供如下一些素材:
煤油:沸点180℃—310℃,密度0.8g·cm-3。 汽油:沸点220℃以下,密度0.7g·cm-3—0.8g·cm-3。 CCl4:沸点76.5℃,密度1.594g·cm-3。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又如讲授“盐类的水解应用”一课时,演示了用硫酸铝溶液和小苏打溶液混合后进行泡沫灭火的实验。学生对这个实验很感兴趣,很想知道“为什么会有泡沫冲出”,希望老师尽快作出解释,这时老师可进行如下提问:
①硫酸铝属哪种类型的盐?其溶液中存在怎样的平衡? ②碳酸氢钠属哪种类型的盐?其溶液中存在怎样的平衡? ③两种溶液混合后,原来的平衡是否受到影响? ④原平衡相互影响的结果怎样?
这种弃直就曲和弃曲就直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培养学生对简单问题的深层次理解,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理解,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提问的设计直接或间接决定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授课时还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启发学生巧思,激发学生课堂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亲身感受到某些知识的产生过程,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单位:贵州省正安县第一中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