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
Chemical Teaching
化工教学
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 Communications化 工 设 计 通 讯
工程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
彭德其,张建平,王志奇,龚曙光,吴淑英
(湘潭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
摘 要:在当今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校企合作是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和重点发展方向,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可实现社会与教育资源的共享,可实现“知识-工程应用-人才”的有效迁移。结合我校动力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情况,分析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动因,以及人才培养中成绩、不足与成因,探讨并改进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获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效,为有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教育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3–6490(2019)11–0164–02
Research on the Cooperation Mod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for Master Degree Students in Engineering
Peng De-qi,Zhang Jian-ping,Wang Zhi-qi,Gong Shu-guang,Wu Shu-ying
Abstract:In the era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and key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graduates of engineering major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training of talents can realize the sharing of social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and can realize “knowledge-engineering application-Effective migration of talent.Based on the master’s degree of power engineering degre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otiv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training talents,as well as the achievements,deficiencies and causes of talent training,explores and improves the master’s training mode of engineering majors,and obtains good practical results.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Key words: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graduate education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层次人才是我国目前推动企业技术开发与技术进步的主力军,其培养过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教育界、企业界的共同责任。以单一部门为主体培养研究生具有明显不足:①教育界培养出来工程类研究生往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不密切,包括工艺技术水平、装备水平、工程经济可行性等等,毕业后往往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需求,且不能满足企业希望的快速进入角色要求,往往培养周期过长与成本较大。②企业界培养出来的人才容易缺乏系统的理论素养培养,毕业后往往不能将工程实际问题解决方案系统化,且不能上升为一般规律性的结论,造成知识
收稿日期:2019–09–08作者简介:彭德其(1972—) ,湖南衡山人,教授,主要从事过程强
化传热与节能环保技术研究与教学。
成果的碎片化。因此需要将工程类研究生人才培养放到教育、企业、经济相结合的体系中思考,以校企合作作为工程类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抓手,为人才培养质量创造更广阔的空间。1 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对接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文简称中冶长天,前身为中冶集团长沙冶金设计研究总院),是集工程咨询、工程设计、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国际工程公司,拥有采矿、选矿、烧结、球团和直接还原等方面的核心技术,其中在烧结机研发技术和建设能力方面独树一帜。公司积极投身于节能环保事业,自主开发了一系列国际先进水平的冶金节能环保核心技术——烧结余热高效利用技术、直联炉罩式余热锅炉技术和活性炭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技术,极大提升了钢铁行业的节能降耗,同时是国内危废治理及垃圾填埋领域的领先者。但是在发展过
表示,转化为副产物所消耗的量用蓝色表示,则剩余的关键组分的颜色还是灰色。通过这三个颜色的圆柱体鲜明生动把收率,选择率与转化率表示出来,形象而立体,从而得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4 理论与实践、工程实际案例相结合
为了避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脱节,本课程注重将两者有机结合,针对这一结合,做了以下解决措施。对学生进行定量的计算和设计能力的训练是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工程观点及培养解决分析问题的重要途径。课程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涉及了学生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反馈与技能的应用,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综合体。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习题讲解时不能只是一味照搬公式,而应该抛出工程实例,来分析与之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对知识体系融会贯通。例如环氧乙烷的反应器设计与分析。本课程的课程设计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教师提出课题,如年产6 000t乙酸乙酯间歇反应釜的设计,高压反应釜的设计等。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手册或文献,根据一系列参数采用
CAD绘制设计图纸,来完成课题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课程设计上,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技能与创新能力。5 结束语
化学反应工程作为一门工程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基础厚、专业宽,具有分析、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化工专业人才。为此应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改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基础专业知识更扎实,综合技能能力更强。同时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到很好的培养,创新意识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激发。
参考文献
[1] 陈甘棠.化学反应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3.[2] 许志美,周兴贵,邹滢,等.化学反应工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6(1):38-42.[3] 李绍芬.反应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1-11.[4] 陶莹.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108-109.
·164·
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 Communications化 工 设 计 通 讯
Chemical Teaching
化工教学第45卷第11期
2019年11月
程中面临装备结构优化设计、节能环保研发等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
湘潭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作为学校最早的两个教学单位之一,设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原化工设备与机械)和热能与动力工程等本科专业,其中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于197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毕业生在石油化工、冶金、能源、制药等重化工装备领域取得了很好成绩;工程推广应用成绩显著,装备节能环保与优化方面的成果曾获得国家“九五”重点推广计划。因此两个单位基于工程系统设计、人才培养的优势3.1 强化校企紧密联合,加强基地管理制度
针对研究生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责任和义务不清晰问题,以共同成功申报建设“ 湖南省绿色高效过程装备及智能控制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为抓手建立基地协作机制,双方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包括知识产权分享机制)、总体建设目标,并负责签订合作协议。设立基地管理小组,具体负责基地研究生研究课题遴选、学术交流活动的组织工作、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跟踪评价办法以及研究生的日常管理等工作。从制度上加强掌握双方对研究生在公司的培养进展情况,尤其是和工程技术人才质量提高的迫切需求,在2000年共同申报并建设了湖南省唯一的化工过程机械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开始联合招生,同时联合成立了“冶金设备研发及材料性能测试实验室”,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于2010年确立为湘潭大学校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2015年确立为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该基地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6名。
2 人才培养中成绩、不足与成因
湘潭大学与中冶长天对于新生的合作培养模式都一直保持积极的态度,并且双方高度重视,学校派出学位点负责人与公司负责技术产品开发的副总经理直接对接管理研究生培养,通过以项目为抓手,共同承担的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活性炭法烟气多污染物协同高效净化技术工程应用及产业化”、公司基于工程需要自拟的烧结机漏风机理与结构设计分析、球团原料立式强力混合机等系列相关项目,解决了实际工程项目中的许多关键技术问题,双方合作培养了23名硕士研究生,其中6位研究生继续留在公司发展,为公司的项目顺利推进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改进的问题[1-7]:
2.1 学校与企业对研究生培养目标认识的差异性
研究生进入创新基地后,一般实行“双导师”制,即高校和企业分别为每个研究生指派一名指导教师。学校对研究生培养目标主要是侧重学科基础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企业是侧重对工程设计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如公司的环冷机液密封技术及装备工程问题涉及多个学科或学科交叉,将其中与动力工程相关的问题分解并提炼出来难度大、耗时也长。同时企业基于市场的需要要求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解决方案,很难做到一个科学研究问题持续关注,导致研究生撰写学校要求的毕业论文有些困难,甚至于出现研究报告形式的成果,造成学生论文质量不高甚至毕业延迟。
2.2 校企管理不到位,积极性有待提高
长期合作企业因为经费、人员等问题造成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有:①给基地研究生提供工作条件不足,如实验平台装备水平及办公设备等。②企业投入人力资源不足,比如基地日常管理人员数量、企业指导教师水平等。③担心商业秘密泄露,研究生在基地实践或参与科研,会了解到企业的一些核心技术或商业秘密,担心毕业后去其他竞争对手公司影响企业自身的长期发展。④个人付出回报少,企业导师为公司人才培养的额外付出没有得到相应回报;同时个别高校导师觉得研究生只是在为企业工作,因此导师在没有合作研究经费时就不愿意投入过多的精力,挫伤他们进入培养的积极性。
2.3 研究生课程设置与企业、社会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环节,而在高校中大部分教师的企业实践背景相对不足,难以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经验不足,在教材选用上基本仍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教材,重视理论研究。仍采用以课堂讲授为主传统教学方式,缺乏与最新经济技术水平紧密结合的工程案列讲解,与学生互动少,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也不利于实践能力提高。3 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改革及成效
针对上述问题,双方经认真总结和商讨后,主要开展了基地管理制度、培养过程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有益探索:
从源头上把握研究生的学术情况。
3.2 加强培养过程沟通管理,完善双导师管理机制
①校企导师进行定期沟通,交流研究生培养、科研活动等事项,包括学校对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答辩等环节以及毕业要求进行详细告知,并对每个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事前沟通、事后纠偏,这样企业导师更加明确本学科的培养特点和要求,特别是公司根据项目需要拟安排研究内容不符合动力工程学科特点、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与所参与的项目内容不一致时,校企两个导师必须对研究生小论文的发表与大论文的撰写进行充分沟通,有利于基地研究生能顺利毕业。②企业导师的遴选严格按照《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导师遴选办法》开展,企业导师除副高职外,首先应承担一定级别的科研项目且有最新论文专利成果,企业导师还需要有足够时间对研究生进行指导,这样企业导师对成果的前沿性的把握更准些。③明确对基地的培养费用在校内导师、企业导师之间的分配方案,并通过学校财务系统将指导费用打入导师账号,做到账目清楚,提高了导师的培养积极性。
3.3 适应企业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和提高师资水平
进一步按照国家对于工程类研究生培养的相关要求,以2018年学校启动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结合企业资源、人才需求共同组织开设特色选修课程,如工业窑炉热工理论、现代计算方法及应用,这些特色课程既能反映市场需求和行业前沿,又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以讲座的形式介绍,讲授人一般为学科骨干和企业资深专家。同时结合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要求和鼓励政策,每年有组织性安排1~2位青年博士到中冶长天、上海锅炉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锻炼30d左右,经过几年的持续培养,研究生毕业论文中考虑工程应用背景与经济性方面得到明显提高。
通过系列管理方法的改革和尝试,学校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取得高级别的科技成果,2018年中冶长天“ 高效节能环保烧结技术及装备的研发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荣获第17届中国专利金奖,我校研究生参与了烟气协同净化装备技术方面的研究,实现了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为工程类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提供理论与方法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丽艳,秦春生.协同与融合: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双导师制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2):54-58.[2] 周德红,李文.矿业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长效机制[J].山东化工,2017(46):122-123.[3] 马宁,王燕凤.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5):226-228.[4] 张瑜,刘楠.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探索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49):153-154.[5] 初旭新,黄玉容,杨庆.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建设模式研究——基于北京工业大学污水处理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的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10):31-35.[6] 韩效钊,张旭,刘昆,等.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产学融合协同培养模式探讨[J]安徽化工,2018,44(3):124-126.[7] 刘平雷,赵倩.工程硕士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16-117.
·16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