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应具备的 “五气’’和“五心’’ 李春民 (成阳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中圈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从多方面严格要求,才能保障 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这些要求不仅体现在知识技能、师德素养上, 还体现在课堂氛囤和师生关系上,概括起来就是教师教学应具备 “五气”和“五心”,确保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五气五心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在教学上做出成绩,就 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就一堂课而言,要达 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使外在课本知识顺利地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 养,就必须练好“五气”,具备“五心”。 1练好“五气” 1.1底气 底气是教师上好课的基本要求。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扎 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基本能力。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就是要 具备所任学科的教材知识。教学法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有 过硬的教学基本能力,就是要有课堂组织能力、教材驾驭能力、自我 调节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生思维的启迪能力等。 1.2正气 应特别重视身教的作用。尤其是在学生还没有形成健全、巩固 的道德标准之前,教师的言行就不自觉地成为学生行为的准则和模 仿的对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正义感,做到“身 正为范”,为学生起到模范作用。首先,政治立场应端正坚定,应坚 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不允许散布反政府、反人民的言论。 其次,对社会事件、生活事件的评价,应始终站在正义一边,抵制社 会不良习气。 1.3人气 教育日益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充分发挥学生 这个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已渗入教学的各 个环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已成 为时代的口号。这一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体现到课堂教 学,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把学生当人 看”,发展学生的个性、智慧和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4夏气 富有灵气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和所教科 目的具体内容,灵活讲授,而不能局限于教参、教案,照本宣科,机械 重复,生搬硬套。比如,教学方法的选用、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等,都 没有固定的模式,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探索,找 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将突发事件随机地纳入自己的课堂教学,变 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学会“借题发挥”,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1.5力气 应舍得在语言、声音、板书和多媒体教学上花力气。讲课时应 在语言技巧上下工夫,要声情并茂,亲切自然。切忌平铺直叙,犹如 背书。要善于用饱满的、富有激情的声音去感染学生;用生动、形象 的语言去启发学生。其次,要在板书设计上下工夫,板书字迹应清 楚,书写应有序,清晰度、逻辑性要强,要以一种清晰、明朗、美观的 文章编号:1672—7894(2009)26-007-01 板书去引导学生。另外,教师还要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上下工夫,使 所用课件精当、恰切、简明而不繁用,以便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感官 获得“刺激”,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具备“五心” 2.1责任心 责任心是指教师必须以一种负责的态度对待课堂教学,它是干 好教师工作的最低要求。责任心首先表现在备课上,要求教师在上 课前必须准备充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做到有的放矢,增强教 学的针对性;其次表现在课堂上,要求对每节课的教学反复锤炼,精 益求精。增强所授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使学生有效掌握所教知 识;最后表现在课外辅导上,要对学生的课后反馈要及时作出反应, 加强和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2.2平等心 学生都希望教师上课时对全班同学平等对待,一视同仁,教师 不能因为功利目的或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对优秀生和后进生、 对亲朋好友的子女与一般学生、对家庭状况好的学生和家庭较贫困 的学生之间区别对待,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从内心抵触教 师的教育教学;同时,由于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对学生的日后发展也带来不良影响,学生不信其师,就不会信其道。 造成“意义障碍”。 2.3爱心 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更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最 大法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在课堂上爱学生,才能教好 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作用,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爱, 才会主动、愉快地接受教育。课堂学习中,学生总会遇到一些自己 无法解决的问题,出现一些学习障碍,碰到一些挫折,需要教师帮助 和指引。教师此时应及时对学生进行解惑和帮助,使学生体会到教 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2.4耐心 教学工作,由于教学对象的复杂性、课堂环境的变换性、教学主 体的主观易受于扰性,不可能每次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有时甚 至出现课堂教学效果时好时坏的现象。教师应正确对待这一现象, 应从自身多找原因,充分认识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应有足够的耐心 对待每节课的教学,切不可急躁冒进,耐不住性子。 2.5虚心 规律表明,教师和学生都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断成长的,教 师不仅要向书本学习知识,更要虚心向周围的人乃至学生学习,这 不意味着教师的幼稚,恰恰标志着教师的真正成熟。一方面,教师 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员,他的职责是培养教育下一代,但是其本身的 知识结构、文化底蕴也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学生是具有旺盛生命 力的,走在时代前沿的鲜活的群体。教师只有走近他们,了解认识 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从学生身上了解 时代的讯息,领悟到学生真正的需要,改进自己的教学,达到教学相 长的目的。 责任编辑杨呈祥 |If缸毛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