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心得(1)
中风后遗症主要是偏瘫,要治疗偏瘫,首要的就是要明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偏瘫,才能进一步的去调理偏瘫。也许有人会说偏瘫是由于颅脑出血或者脑梗压迫颅脑组织引起的啊,但我要说的是作为中医人,一定要用中医思维去思考引起中风偏瘫的原因。
那么,引起偏瘫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欲明其意就当在经典中去寻找答案,在《黄帝内经》里面多处提到关于中风偏瘫的问题。如《素问。风论》里面提到“风中五藏六腑之俞,亦为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灵枢。刺节真邪》里面提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灵枢。热论》里面提到“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素问。生气通天论》里面提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灵枢。本输》里面提到“是谓五藏六腑之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六三十六俞,六腑皆出于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综合以上条文,我们可以做出一些简单的归纳;第一,病因是真气不足;第二,病位在分腠之间,而不是在经脉之中;第三,早期会有半身汗出的情况;第四,内风召外风。
《黄帝内经》里面关于中风的称呼有“偏风”“偏枯”“左瘫右痪”“风痱”等等不同。第一次以中风作为病名的是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里面提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而在张仲景的《伤寒论》里面首论中风。不少医家说《金匮要略》里面提到的中风是类中风,《伤寒论》里面提到的中风是人感受外风。既然都是张仲景的书,为什么他自己不分类中风还是外中风呢?我认为疾病的形成都是正气亏虚是主因,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外邪要侵袭人体,首要的是人体正气不足,
外邪才容易侵袭人体而导病;我们治疗疾病也是辅助正气来抗邪外出嘛。
那么《伤寒论》里面的中风机理是什么呢?是卫气亏虚,不能固涩津液,导致自汗出。在《内经》里面提到的是半身汗出,而《伤寒论》里面的汗出是全身汗出。不论是全身还是半身,都是卫气虚不能固涩津液之故。为什么卫气虚会半身汗出呢?在《灵枢·本藏》里面提到了关于卫气的功能,其提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在前面我提到偏瘫的病位在分腠之间,这指的就是卫气的温分肉,肥腠理的功能失常。其身半而瘫指的是卫气的开合功能失常。关于卫气的开合,大多数医家只是认识到卫气可以调节毛孔的开合,管理汗液的排泄。这种理解何其浅也。我们人体无处不开合,眼睛的开合,口的开合,肛门的开合,手肘的屈伸也是开合等等;身半出汗或者偏瘫是由于卫气的左右开合失常。
关于卫气司开合在古籍中描述很少,特别关于左右的开合,临床中半身异常的患者还是很多的,半身汗出,半身发热,半身麻木的我在临床当中都遇到过。其机理到底是什么呢?还得从经脉说起,在《难经》里面提到“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这生气之源到底在哪里呢?这里提到肾间动气是生气之源,古人对于肾的说法很多,有说是腰部肾的,有说睾丸为肾的,如果以腰部的肾来讲,这肾间动气指的是命门穴。命门穴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要说其动气,我个人觉得有点牵强。对于肾我更倾向于睾丸,男子为睾丸,女子为卵巢。如《素问·六节藏象论》里面提到“肾者, 主蛰封藏之本, 精之处也。”《灵枢·本神》里面提到“肾藏精。夫精者, 生之本也。”这肾间动气我个人倾向于睾丸之间偏后的会阴区域。当你提档或者圆裆这个区域会动,会阴动则气动。
我们的任脉、督脉、冲脉均起源于会阴,我们称之为“一源三岐”。对于一源三岐我
有过类似感悟,也许大家觉得很玄,我只谈谈个人的一点内证体会。会阴穴道家称其为生死根、虚危穴、归根窍、复命关。督脉由会阴循背而上到头,任脉由会阴循腹而上到面,冲脉由会阴而随足少阴上行,此处一动则三脉皆通。任脉、督脉、冲脉属于奇经八脉范畴,对于奇经八脉,由于不少注家的解释,说是十二经脉的经气满,才会溢流与奇经。古人既然把经脉理解为沟渠,湖海比喻为奇经。试问是湖海水多还是沟渠水多?我们天之雨绝大部分是由于湖海里面的水升腾为云,再通过云的流动而到山区下而为雨,雨水随沟渠再流于湖海。由此不难看出奇经八脉实际上是重于十二正经的。
今天先谈这么多,明天再聊一聊我的内证体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