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3、《公民意味着什么》教学设计

来源:伴沃教育


3、《公民意味着什么》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教科书 公民意味着什么 六年级 道德与法治 上册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感知不同场合身份有区别,理解公民的内涵,能举例说明。 2.理清公民和国籍的关系,树立公民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场景,能够分析公民身份与国籍的关系,初步建立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教学难点:树立公民意识。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一)环节一:针对“公民”一词提问题 一、故事5分体钟 验, 追溯 起源 2. 听录音:听完古希腊和古罗马有关公民身份的故事,你对公民一词 有了哪些了解? 3. 出示表格:“公民”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 其他人有何不同? 1.听录音:在古希腊,是所有人都拥有公民身份吗?有公民身份的人与(二)环节二:讲述“公民”一词的来源 1.在情境中引入身份。 2.对“公民”一词提出想知道的问题。

6分钟 二、创设 情(一)环节一:感知身份差异 1.情境之英国外教:你是怎么理解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等不同身份的? 预设发言: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是不同国籍的人。 预设发言:拥有不同国籍的人就是不同国家的公民。 2.情境之首都机场通关通道:机场的边检处为什么设置“中国公民”通道和“外国人”通道 ? 预设发言:外国人出入境不同于中国公民,需要对外国人持用的各种证件进行识别、询问和核查,耗时较长。 预设发言:对中国公民和外国人实行分区办理,能够更好地进行出入境管理。保障了通关效率。 小结:同学们,刚刚的几个情境表明了不同国籍、不同国家公民身份造成的差异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 (二)环节二:了解国籍知识 1.了解“什么是国籍”:国籍是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 境, 感知 身 2.国籍的取得方式:一种是以出生的方式取得,二是以申请加入的方式取得。 3.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4.判断下列关于中国公民的说法是否正确 5.小结: 中国公民身份取得的唯一条件:“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9分钟 三、创设 情 境, 感知(一)环节一:了解中国国籍与中国公民身份的联系 1.出示情境 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所以说兰兰的爷爷是中国公民。 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国,具有中国国籍。所以 身份 说兰兰是中国公民。 2.案例分析:兰兰的小外甥拥有哪个国家的国籍?

预设发言:如果依据血缘关系,兰兰的小外甥可以选择中国国籍。 预设发言:我认为兰兰的小外甥出生地是在加拿大,也可以选择加拿大国籍。 3.确定公民资格的依据 依据血缘:一个人不论出生在何地,只要他出生时父母是某国公民,他就是该国公民。 依据出生地:一个人出生在某国领土就获得该国的公民资格,而不论他的父母是否具有该国公民资格。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规定: 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不具有中国国籍。因为我国法律不承认公民具有双重国籍。 5. 出示情境 外国人或无国籍人,愿意遵守中国的宪法和法律,并具备一定条件,可以经申请批准加入中国国籍。 我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中国公民具备法定条件的,可以经申请批准退出中国国籍。 6,提出问题:你还知道有哪些放弃了原来国籍,选择加入中国国籍的事例吗? 7.小结:获得我国国籍有出生取得和加入取得两种方式;我国不承认双重国籍,中国公民一旦加入外国国籍,即丧失中国国籍; 外国公民一旦加入中国国籍,即丧失原来国籍。 (二)环节二:判断谁说对了?并说出原因 出示四个情境进行判断。 (三)环节三:提出问题 1.你是如何理解“根据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这句话的? 预设发言:我们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不仅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 预设发言: 我们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 预设发言:我们应当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

2.你认为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如何树立公民意识呢? 预设发言:我们要树立国家观念,热爱祖国; 预设发言:我们要关心事实,关心国家的重大决策; 预设发言::做新时代好少年,以实际行动回报祖国。 1分钟 通过“公民身份从何而来”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感悟公民与国家的法四、律关系,树立了公民意识,增强了对自己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总结 我们都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公民身份。 板书 公民身份从何而来 公民与国家 公民意识 认同感 责任感 珍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