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灌肠
一、大量不保留灌肠
【目的】
1.促进肠蠕动,解除便秘,减轻腹胀。
2.清洁肠道,为肠道手术或检查做准备。
3.清除肠道内有害物质,减轻中毒。
【适应证】
1.各种原因引起的便秘及肠胀气。
2.结肠、直肠疾患检查及大手术前准备。
3.高热降温。
【禁忌证】
肠道手术后,肛门疾患,急腹症和胃肠道出血,严重腹泻,肠伤寒,严重心脑疾患,疑有肠坏死或穿孔者。
【物品准备】
一次性灌肠包(内含灌肠袋、肥皂液、润滑剂、垫巾、卫生纸、手套)、
其他:治疗盘、弯盘、止血钳、量杯、水温计、根据医嘱准备灌肠液(39~41℃)、输液架、便盆、尿布。根据环境情况酌情准备屏风。
【操作步骤】
1.携用物推车至患儿床旁,操作前查对。(询问患儿姓名,核对患儿床尾卡及腕带)
2.自我介绍,向患儿及家属解释灌肠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取得合作
3.评估患儿病情及身体情况,了解患儿的排便情况
4.关闭门窗,遮挡患儿
5.洗手,戴口罩
6.打开灌肠包,按操作顺序整理好用物,挂灌肠筒于输液架上
7.测量液体温度,温度适宜,倒入灌肠液,使灌肠筒底距患儿臀部所在床面30~40cm
8.将枕头竖放,使其厚度与便盆高度相等,将治疗巾上端盖于枕头上,下端放便盆
9.协助患儿脱去裤子,取仰卧位,双膝屈曲,臀部放于便盆上方,可将尿布垫在臀与便盆之间,适当遮盖患儿保暖(可用一块大毛巾遮盖约束患儿的身体,用两片干净的尿布包裹两侧大腿,用一片干净的尿布遮盖患儿会阴部)
10.戴手套,润滑肛管前端,排净空气,用止血钳夹闭橡胶管
11.操作中查对患儿及灌肠液的性质和量
12.一手拿卫生纸分开患儿臀部,一手将肛管轻轻插入肛门,婴儿2.5~4cm,幼儿5~7.5cm,然后用手固定肛管
13.打开止血钳,让溶液慢慢流入
14.观察筒内液面下降情况及患儿的一般状况
15.灌肠完毕,夹闭止血钳,用卫生纸包住肛管,轻轻取出放于弯盘内,擦净肛门
16.嘱患儿及家属保留灌肠液5~10分钟再排便,如患儿不配合,可用手夹紧患儿两侧臀部
17.协助患儿排便,必要时留取标本送检
18.协助患儿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19.操作后查对
20.整理用物,洗手,摘口罩
(二人合作时由助手安抚患儿,协助患儿取仰卧位,双膝屈曲。助手观察灌肠过程中患儿的面色,呼吸等情况。)
【注意事项】
1.小儿大量不保留灌肠液为外用生理盐水(38-40℃),用于降低体温时为28-32摄氏度。
2.灌肠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出现面色苍白、异常哭闹、腹胀或排出液为血性时,应立即停止灌肠并及时与医生联系,采取急救措施。
3.准确记录灌肠过程中液体进出量,达到出入量基本相等或出量大于注入量。
4.合理暴露患儿,防止受凉。
5.选择粗细适宜的肛管,动作应轻柔,如溶液注入或排出受阻,可协助患儿更换体位或调整肛管插入的深度,排出不畅时可以按摩腹部,促进排出。
6.插管受阻时切勿暴力插管,可适当调整插管方向或协助患儿调整卧位,必要时可先拔出,调整患儿卧位或充分润滑肛管后重新插入。
7.液面下降受阻时可转动肛管或协助患儿更换体位;如有粪水自肛门流出或患儿感觉不适时可嘱其张口呼吸,降低灌肠筒高度;灌肠后如排出不畅时可以按摩腹部,促进排出。
8.灌肠中注意保暖,可用大毛巾包裹及约束患儿双臂后使其仰卧位于枕头上,患儿两腿也可各包裹一块尿布放在便盆两侧。灌肠时可再用一块尿布覆盖在会阴之上,以保持床单的清洁。
9.液体流入速度宜慢,如小儿疲乏,可暂停片刻再继续,以免虚脱。
【相关知识】
1.巨结肠灌肠,肛管插入深度要超过狭窄段,每次灌入量不大于100ml/kg,注意进出平衡。
2.根据医嘱、患儿年龄、患儿耐受程度选择适量的灌肠液,一般小于6个月约为每次50 ml,6个月~1岁约为每次100 ml,1~2岁约为每次200 ml,2~3岁约为每次300 ml,一般不超过500ml。
二.小量保留灌肠
【目的】
自肛门灌入药物,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的目的。
【适应证】
常用于镇静、催眠及肠道杀菌等;对低血钾患儿不宜口服补钾者。
【禁忌证】
肠道手术后,肛门疾患,急腹症和胃肠道出血,严重腹泻,肠伤寒,严重心脑疾患,疑有肠坏死或穿孔者。
【物品准备】
一次性灌肠包(内含弯盘、治疗巾、按医嘱准备灌肠液、20ml注射器、肛管、润滑油、手套、卫生纸)。
其他:治疗盘、按医嘱准备灌肠液、垫枕。
【操作步骤】
10.携用物推车至患儿床旁,操作前查对。(询问患儿姓名,核对患儿床尾卡及腕带)
11.自我介绍,向患儿及家属解释灌肠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取得合作
12.评估患儿病情及身体情况,了解患儿的排便情况,必要时协助患儿排净大便。
13.关闭门窗,遮挡患儿
14.洗手,戴口罩
15.打开灌肠包,按操作顺序整理好用物,
16.用注射器抽取药液备用(询问孩子体重,抽取5%水合氯醛0.5-1ml/kg,幼儿最大剂量2ml/kg)
17.脱去患儿裤子,协助患儿取左侧卧位,双膝屈曲,臀下垫垫枕及治疗巾,抬高患儿臀部10cm,防止药液外溢,暴露患儿肛门,适当遮盖患儿保暖。
18.戴手套,回抽2ml气体,连接肛管,润滑肛管前端,排气
19.操作中查对
20.将肛管轻轻插入肛门8~12cm,缓慢推入药液。
21.确保药液全部注入,拔除肛管,擦净肛门
22.嘱患儿和家属尽量配合保留药液15分钟,如患儿不配合,可用手夹紧患儿两侧臀部。
23.操作后查对
24.整理用物,洗手,摘口罩
(二人合作时由助手安抚患儿,必要时协助患儿排净大便,协助患儿取左侧卧位,双膝屈曲。助手观察灌肠过程中患儿的面色,呼吸等情况。操作后由助手夹紧患儿臀部保留药液15min。)
【注意事项】
1.肠道疾病患儿在睡眠前灌人为宜,将臀部抬高,易于保留药液。
2.保留灌肠时,应选择稍细的肛管并且插入要深,液量不宜过多,压力要低,灌入速度宜慢,以减少刺激,增加药液的保留时间。
3.灌肠前应保持肠道排空状态,以利于药物的吸收。
4.如患儿在灌肠后即排便,应立即通知医生。
【相关知识】
1.临床可根据患儿年龄,选择合适型号的肛管,以减少病人痛苦,并能达到预期效果为宜,也可用导尿管代替。
2. 根据灌肠的目的及病变部位,确定患者的卧位:一般选择左侧卧位,双膝屈曲,暴露肛门,用垫枕抬高患儿臀部10cm,防止药液外溢;阿米巴痢疾,病变多在回盲部,取右侧卧位,以提高疗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