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普利兹策建筑奖历届获奖名单及简介

来源:伴沃教育
历届获奖名单

1979年 第一届 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美国 1980年 第二届 路易斯·巴拉甘Luis Barragán 墨西哥 1981年 第三届 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 英国 1982年 第四届 凯文·洛奇Kevin Roche 美国 1983年 第五届 贝聿铭Ieoh Ming Pei 美国

1984年 第六届 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 美国 1985年 第七届 汉斯·霍莱因Hans Hollein 奥地利

1986年 第八届 戈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 Boehm 德国 1987年 第九届 丹下健三Kenzo Tange 日本 1988年 第十届 戈登·邦夏Gordon Bunshaft 美国 和 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 巴西

1989年 第十一届 弗兰克·盖里Frank O. Gehry 美国 1990年 第十二届 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 意大利

1991年 第十三届 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 美国 1992年 第十四届 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 葡萄牙 1993年 第十五届 槙文彦Fumihiko Maki 日本

1994年 第十六届 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法国

1995年 第十七届 安藤忠雄Tadao Ando 日本

1996年 第十八届 拉斐尔·莫内欧Rafael Moneo 西班牙 1997年 第十九届 斯维勒·费恩Sverre Fehn 挪威 1998年 第二十届 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 意大利

1999年 第二十一届 诺曼·福斯特爵士 Sir Norman Foster 英国 2000年 第二十二届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荷兰 2001年 第二十三届 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 瑞士 和 皮埃尔·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 瑞士

2002年 第二十四届 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 澳大利亚 2003年 第二十五届 约翰·伍重Jorn Utzon 丹麦 2004年 第二十六届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英国 2005年 第二十七届 汤姆·梅恩Thom Mayn 美国

2006年 第二十八届 保罗·门德斯·达·洛查Paulo Mendes da Rocha 巴西 2007年 第二十九届 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 英国 2008年 第三十届 让·努维尔Jean Nouvel 法国

2009年 第三十一届 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瑞士

2010年 第三十二届 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 日本 和 西泽立卫Ryue Nishizawa 日本

2011年 第三十三届 艾德瓦尔多·苏托·德·莫拉Eduardo Souto de Moura 葡萄牙

迄今为止在33届颁奖中,共有36人获奖。

1979年 第一届 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美国

基本资料

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美国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埃森曼称他为美国建筑界的“教父”。于1906年7月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2005年1月25日去世。他最初在哈佛大学学哲学,但自从读了密斯·凡·德·罗 、勒·柯布西耶和沃尔特·格罗佩斯等建筑大师的相关文章之后,他就固执地转了专业。33岁的时候,他获得了哈佛大学建筑学院的建筑学学士学位,1927年毕业。后同建筑史家H·R·希契科克(Henry Russell Hitchcock)游历欧洲,结识了许多现代派建筑师。归国后于1932年任纽约市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建筑部主任,同年与希契科克合著《国际式风格》一书,

并举办展览,首次向美国介绍欧洲现代主义建筑。同时,他又与建筑史家H·R·希契科克(Henry Russell Hitchcock)一起撰写关于“建筑国际风格”的相关著作,该计划中有多名伟大建筑师参与。

1939年进哈佛大学建筑研究生院,从师M·布劳耶学习,但其真正的导师是密斯·范·德·罗。1943年获得建筑学位。1945年开设设计事务所,1946-1954年重任纽约市现代艺术博物馆建筑部主任。他的专著《密斯·范·德·罗》于1947年出版,颇负盛名。1949年设计了自己的住宅,确立了他作为建筑师的声望。约翰逊与对他有巨大影响的密斯·凡·德·罗一起工作,并将其看作是最高明的建筑师。

约翰逊早期的工作深受到密斯的影响,甚至他自己的家也在相当程度上有着密斯的影子。尽管他把 密斯 看作天才,但是他也在逐渐抱怨传统的风格,他表明:“我的宗旨是明确的、不同于传统”。1967年起,约翰逊与约翰·伯奇(John Burgee)一起工作至1991年,他们能够将简单的几何图形浇铸成一种新颖而且不可思议的模型。

1980年 第二届 路易斯·巴拉甘Luis Barragán 墨西哥

曾于1980年获得普林茨凯奖的墨西哥建筑师巴拉甘(Luis Barragán,1902~1988)在拉丁美洲现代园林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巴拉甘的作品,将现代主义与墨西哥传统相结合,开拓了现代主义的新途径。他的作品规模都不大,以住宅为多,常常是建筑、园林连同家具一起设计,形成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统一和谐的整体。巴拉甘的园林以明亮色彩的墙体与水、植物和天空形成强烈反差,创造宁静而富有诗意的心灵的庇护所。 巴拉甘的作品独立于国际建筑和园林的主流风格之外,具有鲜明的墨西哥地方特色。

1981年 第三届 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 英国

詹姆斯·斯特林堪称那个时代

的天才人物。在英国、德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斯特林通过设计高质量的作品影响着建筑的发展。它是现代主义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促使了建筑风格向新的方向转变。这种新的风格既让人辨认其历史根源,又能与其周围的建筑物产生密切的关系,成为了一种新的设计准则。这个新的设计准则的源泉就是斯特林的独创性。在旧“现代主义”中,整体和部分被分割开来;而今天,它使真正的古典主义和19世纪风格获得了令人吃惊的整合和变换。

斯特林奖得名于他,为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始自1996年的一项年奖,表彰过去一年完成的最优秀的英国建筑。

英国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erling)在这里留下了可能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斯图加特的新国立美术馆,他也因此获得1981年普利策奖。

建筑各个细部颇有James Sterling五六十年代追随高技派的痕迹。而各种相异的成分相互碰撞,各种符号混杂并存,体现了后现代派追求的矛盾性和混杂性。

英国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erling)在这里留下了可能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斯图加特的新国立美术馆,他也因此获得1981年普利策奖。

1982年 第四届 凯文·洛奇Kevin Roche 美国

凯文·罗奇(KEVIN ROCHE)1922年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1948年移民到美国,1964年成为美国公民。 他到美国的时刻,也就是其10年世界旅程的开始,每一年和一个不同的建筑师一起工作。第一站是在伊利诺斯州立工学院研究生学习,是从于密斯·凡·德·罗。后者 埃罗·沙里宁和阿尔瓦·阿尔托都是他的偶像。 当罗奇生活窘迫的时候,他加入沙里宁位于密歇根州的公司。 他未来的合作者约翰·丁克路也在1951年的同一时间进入该公司。从1954年 直到1961年沙里宁去世,罗奇是其主要设计助手。沙里宁去世以后,罗奇和丁克路 完成了10项重要工程,包括:圣路易斯拱门、[BAIKE]纽约JFK国际机场TWA候机楼[/BAIKE]、杜勒斯国际机场、伊利诺斯州MOLINE DEERE公司总部、纽约CBS总部。

沙里宁去世后,罗奇的第一个设计是奥克兰博物馆。该城计划设计一座 纪念性建

筑以收藏其自然历史、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珍贵物品。罗奇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构思: 一系列底层混凝土建筑占地四个街区,分为三层,每一层的平台是其下一层的屋顶。这座新颖的花园屋顶博物馆成为罗奇的设计商标。

在《当代建筑家》杂志中,C. 史密斯(C.SMITH)这样评论罗奇:“他示范了根据特定情况进行特殊设计的方法,因而其设计作品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多样的风格”。此外,他称罗奇和丁克路: “在以政府、教育和商业机构为业主的当代美国建筑师中,他们是最大胆和善于创新的。” 罗奇坚信:建筑师不应该落入僵硬的设计框架中。他拒绝别人给其作品贴标签或分类。

谈起他最近的设计:通用食品公司(GENERAL FOODS)总部(纽约),罗奇说:“它既不是后现代或前现代的,只不过是一项再简单明显不过的设计。它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活动中心。设计应需要而生,它为工作者提供了很合适的环境。我认为它将获得公众的认可。”

C. 道格拉斯·狄龙(C. DOUGLAS DILLON), METROPOLITAN艺术博物馆馆长,在接受AIA会刊的采访时说:“他们为博物馆所设计的增建工程是完美的艺术品,是他们天才的体现。”

罗奇最受赞誉的设计之一是福特基金会大楼(纽约)。这座建筑由玻璃、锈色钢筋和暖褐色大理石构成,宽敞的中庭高达12层 。

在过去的20年里,罗奇总共主持了51项重要工程。《纽约时报》的建筑评论家保罗·戈德伯格(PAUL GOLDBERGER)在《旅行与休闲》(TRAVEL & LEISURE)杂志中称罗奇是“20世纪最有创造性的玻璃建筑设计家”和“令人注目的创新设计家,他的作品没有落入僵硬的设计框架中”。

早在10年前,沃尔夫·冯·埃卡特(WOLF VON ECKARDT)在《地平线》(HORIZON)杂志上这样评价罗奇和丁克路: “他们领导的建筑艺术不追求形式化和未来化,而着眼于将我们这个时代的城市变得更适宜居住和富有吸引力。”

1983年 第五届 贝聿铭Ieoh Ming Pei 美国

贝聿铭(Ieoh Ming Pei)(汉语拼音:bei yu ming) 美籍华人建筑师,同济大学名誉教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 贝聿铭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

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建筑奖。

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中,都有贝聿铭的“作品”。他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还有丹佛市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纽约市的议会中心,也使很多人为之倾倒。费城社交山大楼的设计,使贝聿铭获得了“人民建筑师”的称号。

在贝聿铭设计的那么多的建筑物中,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大厅最令人叹为观止。美国前总统卡特称赞说:“这座建筑物不仅是首都华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贝聿铭的作品不仅遍布美国,而且分布于全世界。我国北京西山有名的香山饭店,也是贝聿铭设计的,它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大成,设计别具一格。1984年5月间,美国在凤凰城举行建筑学会年会,几百名建筑师和来宾 ,从500个候选建筑物中选出13个建筑物授予年度荣誉奖,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名列榜上。

贝聿铭还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完成了法国巴黎拿破仑广场的卢浮宫的扩建设计。使这个拥有埃菲尔铁塔等世界建筑奇迹的国度也为之倾倒。这项工程完工后,卢浮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人们赞扬这位东方民族的设计师,说他的独到设计“征服了巴黎”。

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与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也许有人会说,建筑是科学,为何与艺术并列?但是世界建筑界人士都知道,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殿;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贝聿铭自己说:“建筑和艺术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标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事实证明对于建筑艺术的执着追求是他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1984年 第六届 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 美国

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美国建筑师,现代建筑中白色派的重要代表。1935年,理查德·迈耶出生于美国新泽西东北部的城市纽华克,曾就学于纽约州伊萨卡城康奈尔大学。早年曾在纽约的S.O.M建筑事务所和布劳耶事务所任职,并兼任过许多大学的教职,1963年自行开业。大学毕业后,麦耶在马塞尔·布劳耶(Marcel Breuer)等建筑师的指导下继续学习和工作,他还是“建筑界5巨头”之一。由于受到勒·柯

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影响,其大部分早期的作品都体现出了勒·柯布西耶的风格。1963年,麦耶在纽约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其独创能力逐渐展现在家具、玻璃器皿、时钟、瓷器、框架以及烛台等方面。

风格

麦耶设计的产品都颇为简练,既包括居家设计也包括商用设计。他设计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永远有自己的特性而不是在风格上受别人的影响而迷惑。由于其大胆的风格和值得称颂的忠诚,麦耶创造出颇为独特的粗壮风格。为了在展示方面做得更好,他将斜格、正面以及明暗差别强烈的外形等方面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这种强健的设计呈立方体状,似在召唤一种超现实主义的高科技仙境,其中包含着纯洁、宁静的简单结构。建筑的视觉感相当强大,也暗指所包括的空间。 麦耶注重立体主义构图和光影的变化,强调面的穿插,讲究纯净的建筑空间和体量。在对比例和尺度的理解上,他扩大了尺度和等级的空间特征。麦耶着手的是简单的结构,这种结构将室内外空间和体积完全融合在一起。通过对空间、格局以及光线等方面的控制,麦耶创造出全新的现代化模式的建筑。他曾经说:“我会熟练地运用光线、尺度和景物的变化以及运动与静止之间的关系。建筑学是一门相当具有思想性的科学,它由运动的空间和静止的空间组成,这其中的空间概念宛如宇宙中的氧气。虽然我所关心的一直是空间结构,但是我所指的不是抽象的空间概念,而是直接与光、空间尺度以及建筑学文化等方面都有关系的空间结构”。 特点

麦耶的作品以“顺应自然”的理论为基础,表面材料常用白色,以绿色的自然景物衬托,使人觉得清新脱俗,他还善于利用白色表达建筑本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在建筑内部,他运用垂直空间和天然光线在建筑上的反射达到富于光影的效果,他以新的观点解释旧的建筑,并重新组合几何空间。

麦耶说:“白色是一种极好的色彩,能将建筑和当地的环境很好地分隔开。像瓷器有完美的界面一样,白色也能使建筑在灰暗的天空中显示出其独特的风格特征。雪白是我作品中的一个最大的特征,用它可以阐明建筑学理念并强调视觉影像的功能。白色也是在光与影、空旷与实体展示中最好的鉴赏,因此从传统意义上说,白色是纯洁、透明和完美的象征。”

1985年 第七届 汉斯·霍莱因Hans Hollein 奥地利

汉斯·霍莱因(Hans Hollein)霍莱因的话:“建筑是一种由建筑物来实现的精神上的秩序。……建筑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这种需求首先并不是体现在建立保护性的屋顶,而是体现在创造神圣的建筑和预示人活动的焦点——城市的兴

起。一切建筑都是有宗教意义的。”

汉斯·霍莱因,1934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曾就读于维也纳艺术学院、芝加哥伊利诺斯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自他早期求学期间,就表现出绘画天份,但他最终选择了建筑作为他的职业,而他的艺术作品也遍布世界各地的许多公共场合,相当一部分被私人纳入珍藏。他除了建筑师外曾被形容为艺术家、老师、作家以及家俱与银器设计师。在工作于瑞典与美国的建筑公司之后,他定居于维也纳。1965年得到他的第一个委任案,而此案被ARCHITECTURALFORUM杂志形容为“即使比大部分的第一个委任案小,有一间工厂和一间陈列室,但这为他带来了一个热诚的业主和一个把设计放置流行时髦的维也纳街头显著的位置的机会”,随后他以RETTICANDLESHOP著名,而这个小委任案的完成竟然为他带来国际上的注意,包括把瑞诺兹纪念奖收入囊中。一切皆为建筑汉斯·霍莱因知道应该怎样对不同的事物进行不同的处理。维也纳人喜欢戏剧,因为它不同于其它的艺术,戏剧处于现实和幻觉的交叉点上。所有的建筑,事实上包括我们的全部生活,最终证明都只是一场舞台上的表演而已。 霍莱因基本上可以算是一个功能主义者,但是他的功能主义观点从本质上 汉斯·霍莱因来说是经过扩展了的,事实上他一直反对的是传统意义诠释的功能主义。这种意义上的功能主义多半是局限于一些物质现象和关于建筑可量化的方面,而没有考虑到他所说的建筑的非量化因素,比如气氛或舒适度这样的概念。霍莱因在芝加哥伊利诺斯理工大学学习的时候,曾经询问过密斯·范·德·罗尔(一位伟大的现代主义大师)有关“教堂”和“酒吧”的问题。的确,那些建造任务需要考虑到很多建筑的非量化因素:如何营造酒吧的气氛?如何创造教堂那独特的抽象魅力?在法国奥弗涅的多姆山山脚下,霍莱因建造了一座火山博物馆,该馆在国际比赛中获奖。这座博物馆嵌入泥土之中,就像一艘没入水里的远洋巨轮。博物馆的核心是一个陷入地下的圆锥体。锥体表面饰以当地黑色的火山岩,内侧嵌入金属箔。这一空间从形式到材质、再到色彩的转换都给人以身处炽热火山口的感觉。博物馆突出反映了自然力量的强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意在使人从中得到启示,了解自然规律。博物馆的入口大厅是一个总高度近22M的锥体,又是地下呈放射状布局的展厅的组织枢纽。进入博物馆,人们将会沿着楼梯向地心走去。霍莱因的这个建筑构想来自于但丁的著作《炼狱》和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

1986年 第八届 戈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 Boehm 德国

戈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 Boehm)是德国建筑师。1920年1月23日出生建筑师世家。父亲Dominikus Böhm,建有几个著名教堂在德国。祖父也是建筑师。戈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 Boehm)毕业之后,慕尼黑技术大学在1946他学习雕塑。1947年后,他的父亲工作,直到Böhm后者于1955年去世。Böhm后接手公司。1951年,他赴 NewYorkCity 他在那里工作了6个月的建筑设计。 在未来数十年,戈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 Boehm)许多建筑物建造在德国各地,包括教堂、博物馆、文娱中心、办公大楼、住宅、公寓。他一直被认为是一种 表现后包浩斯建筑师,但他宁愿确定自己是建筑师创造了\"

关系\",在过去和未来之间、世界的思想和物质世界之间的城市建设和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戈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 Boehm)始终着眼于颜色、形式、材料、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他早先项目大多在具体塑造,但最近他开始用玻璃钢和他比较大,但由于双方在技术进步的材料。在他的许多项目中,他关心 城市规划。

1987年 第九届 丹下健三Kenzo Tange 日本

生平

丹下健三(KenzoTange)1913年生于大阪,1938年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1949年,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地点原址建造和平中心的设计比赛中胜出,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丹下健三强调建筑的人性,他说:“虽然建筑的形态、空间及外观要符合必要的逻辑性,但建筑还应该蕴涵直指人心的力量。这一时代所谓的创造力就是将科技与人性完美结合。”1987年他获得成为普利兹克建筑奖。

顶峰之作

1964年东京奥运会主会场——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顶峰之作,具有原始的想像力,达到了材料、功能、结构、比例,乃至历史观的高度统一,被称为20世纪世界最美的建筑之一。

日本现代建筑甚至以此作品为界,划分为之前与之后两个历史时期。而他本人也赢得日本当代建筑界第一人的赞誉。

离世

在第29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出炉的同时。2005年3月22日,亚洲第一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因心脏衰竭在东京的家中离世,终年91岁。

创作生涯

丹下的建筑创作生涯长达60余载,不仅作品颇丰,在建筑教育方面的贡献也 丹下健三是有目共睹。他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客座教授,还在哈佛、耶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名校的建筑系执教。而日本的第二位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稹文彦(FumihikoMaki,1993年得主),以及目前日本建筑界颇具国际影响力的矶崎新(ArataIsozak-i)、黑川纪章(KishoKurokawa)等人都曾师从丹下。

1988年 第十届 戈登·邦夏和奥斯卡·尼迈耶

戈登•邦夏(Gordon Bunshaft),美国人。

戈登•邦夏(Gordon Bunshaft)年表: 1909年5月9日诞生于纽约州,水牛城,

1929~35年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 ,先后获得学士与硕士之学位。 ~46服役于陆军的工程部, 1943年与Nina Elizabeth Wayler结婚。

1935~37年游学于欧洲、北非; 1937年~42年,1946~49年为纽约分公司的首席设计师。

1940~42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当客座教授;

自1949年与史基摩(Louis Skidmore) ,欧文士(Nathaniel Owings)和梅里尔(John Merrill)等建筑师们,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等合伙工作。

1954~60年在哈佛大学、麻省大学当客座教授; 1959~62年在耶鲁大学当客座教授;

1962年时成为水牛城艺术学院(Buffalo Fine Arts Academy )的名誉院士;

1963~72年担任艺术委员会(Pvesident? Commission on The Fine Arts)的主席; 自1975年为纽约现代美术馆中的理事委员;

1977为匹兹堡的卡内基美仑大学理事委员又为秘鲁首都利马Universidad Nacional Federico Villareal 名誉教授。

他曾经为国际设计学院的艺术院会员,之后参加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 ,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会员(地址:400 Park Avenue , New York, New York 10022# U.S.A.) ; 1990年去世。

戈登•邦夏(Gordon Bunshaft)建筑成就: 1935年 获麻省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

1955年 获国际文艺学会(National Institue of Arts Letters)所颁 Brunner Aword 奖项。 1961年 获美国建筑师公会 Monor 奖章

1969年 获水牛城的大学 Chancelior Norton 奖章 戈登•邦夏(Gordon Bunshaft)主要作品: 利华大厦 玻璃摩天楼

耶鲁大学善本书图书馆

沙特阿拉伯国家商业银行等优秀建筑等

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

巴西建筑师。拉丁美洲现代主义建筑的倡导者。1907年12月15日生于里约热内卢 。 1934 年毕业于里约热内卢国立美术学院建筑系 。1932 年起在巴西现代建筑先驱者 L.科斯塔的事务所工作 。 1936~1937 年参加巴西教育卫生部大厦的设计,并继科斯塔之后任设计组负责人。法国建筑师勒· 柯布西耶担任这个工程的顾问,尼迈耶直接受到他的影响 。巴西教育卫生部大厦被认为是巴西第一座重要的现代建筑 。1937年尼迈耶在里约热内卢开设事务所 。 1939 年与科斯塔合作设计了纽约世界博览会的巴西馆。1941年承接帕普哈建筑群的规划和设计工作,这个项目因其中许多建筑物采用了自由

曲线而闻名。1947年他作为巴西代表参加了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的十人规划小组 。 1956~1961 年他参加巴西新都巴西利亚的建设工作,设计了三权广场以及广场上的总统府、巴西议会大厦和大教堂等建筑。

1989年 第十一届 弗兰克·盖里Frank O. Gehry 美国

弗兰克·盖里

(Frank Owen Gehry)1929年2月28日生于加拿大多伦多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7岁后移民美国加利福尼亚,成为当代著名的解构主义建筑师,以设计具有奇特不规则曲线造型雕塑般外观的建筑而著 弗兰克·盖里称。他现在归化于美国籍,并且生活在洛杉矶,是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中有名的建筑教授盖里

的设计风格源自于晚期现代主义(latemodernism),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位于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市,有着钛金属屋顶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Museo Guggenheim Bilbao)。

1929年,弗兰克·盖里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后转入加利佛尼亚州,并在南加利福尼亚州大学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哈佛大学从事城市规划。 于1962年建立他自己的公司——Frank O.Gehry and Associates, Inc.之前,他随着洛杉矶的Victor Gruen (1953-1954)与Pereira & Luckman (1957-1958),及巴黎的Andre Re-mondet等建筑师见习。他曾在南加州大学(1972-1973)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1988-1989)担任助理教授及哈佛大学(1983)、莱斯大学(Rice,1976)及加州大学(1977-1979)客座评论师。1982、1985、1987、1988及1989年,他拥有耶鲁大学建筑系之Charlotte Davenport 教授的职位。1984年,担任哈佛大学Eliot Noyes讲座。 1986年 弗兰克·盖里作品10月,由沃克(Walker)艺术中心主办一场有关他的作品的重要回顾展,此展览由明尼阿波里斯巡回至亚特兰大、休士敦、多伦多及洛杉矶,闭幕于纽约的美洲艺术惠特尼(Whitney)博物馆。1974年,他被遴选为美国建筑师协会(AIA)的学院会员。 他于1987年成为美国艺术与文学学会之一员,1991年成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会的一员。 1989年,他获得普利策(Pritzk-er)建筑奖,同年被提名为在罗马的美国建筑学会理事。 1992年,他获得Wolf建筑艺术奖,并被提名为1992年建筑界最高荣誉奖的领奖人,此荣誉奖由日本艺术协会颁发。1994年,他成为Lillian Gish Award 的终生贡献艺术奖项的第一位得奖人。 同年,他被国家设计学院授予院士头衔。他获得加州艺术技术学院、Nova Scotia技术大学、罗德岛设计学校、加州艺术学院、及Parsons设计学校Otis艺术学院的荣誉博士学位。他同时也是美国艺术与文学学会Arnold W.Brunner建筑纪念奖的得奖人。

盖里的作品相当独特,极具个性,他的大部分作品中很少掺杂社会化和意识形态的东西。他通常使用多角 弗兰克·盖里平面、倾斜的结构、倒转的形式以及多种物质形式并将视觉效应运用到图样中去。盖里使用断裂的几何图形以打破传统习俗,对他而言,断裂意味着探索一种不明确的社会秩序。在许多实例中,盖里将形式脱离于功能,所建立的不是一种整体的建筑结构,而是一种成功的想法和抽象的城市机构。在很多时候,他把建筑工作当成雕刻一样对待,这种三位结构图通过集中处理就拥有了多种形式。

1990年 第十二届 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 意大利 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1931-1997)

是当代建筑界的一位国际知名的建筑师。他出生于意大利米兰,大学毕业后曾从事设计工作,做过建筑杂志社的编辑,当过教授。

罗西1966年出版著作《城市建筑》,将建筑与城市紧紧联系起来,提出城市是众多有意义的和被认同的事物(urban facts)的聚集体,它与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特定生活相关联。罗西将类型学方法用于建筑学,认为古往今来,建筑中也划分为种种具有典型性质的类型,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征。罗西还提倡相似性的原则,由此扩大到城市范围,就出现了所谓“相似性城市”的主张。罗西将城市比作一个剧场,他非常重视城市中的场所、纪念物和建筑的类型。

罗西在60年代将现象学的原理和方法用于建筑与城市,在建筑设计中倡导类型学,要求建筑师在设计中回到建筑的原形去。它的理论和运动被称为“新理性主义”。

阿尔多.罗西是一个多产的建筑师,在自己的建筑创作中爱用精确简单的几何形体,他的主要建筑作品有:卡洛.菲利斯剧院、博戈里科市政厅、卡洛.卡塔尼奥大学、林奈机场、维尔巴尼亚研究中心、住宅综合楼、佩鲁贾社区中心、多里购物中心、加拉拉特西公寓、维亚尔巴住宅、巴西集合住宅、现代艺术中心、拉维莱特公寓、博尼苏丹博物馆、迪斯尼办公建筑群、弗雷德里希大街公寓、广场饭店、购物中心等。他的作品体现了现代主义的简洁,现代主义的几何性.

1991年 第十三届 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 美国

美国建筑师。1925年6月25日生于费城,就学于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1950年获硕士学位,1954-1956年在罗马的美国艺术学院学习,后曾在O.斯托诺洛夫、E.沙里宁、L.卡恩等人的事务所任职。1957-1965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任教。1958年起在费城开设共同事务所。1964年和洛奇一起开办事务所。1965年曾代表美国国务院赴苏联讲学。1966年任罗马美国艺术学院住宅建筑师及该学院理事(1966-1971),1977年任普林斯顿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学院顾问。

罗伯特·文丘里的作品与著作与20世纪美国建筑设计的功能主义主流分庭抗礼,成为建筑界中非正统分子的机智而又明晰的代言人。他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1966年)和《向拉斯维加斯学习》(1972年)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他反对密斯·凡·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认为“少就是光秃秃”。他认为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群众不懂,而群众喜欢的建筑往往形式平凡、活泼,装饰性强,又具有隐喻性。他认为赌城拉斯维加斯的面貌,包括狭窄的街道、霓虹灯、广告牌、快餐馆等商标式的造型,正好反映了群众的喜好,建筑师要同群众对话,就要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于是过去认为是低级趣味和追求刺激的市井文化得以在学术舞台上立足。 罗伯特·文丘里 学院胡堂设计的时候,文丘里喜欢将简单而有美丽雕花的格式合并在一起,还经常在全面设计规划图中将讽刺和喜剧寓于其中,常以国际风格和流行艺术为指导,其作品还被当作设计平面的典范,这些模式常具有纪念性和装饰性。他以标记和符号为装饰,运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并将其融入他的设计中。他说道:“建筑学应该涉及到建筑的社会和历史之间的关联” 文丘里总在盛大的背景下将联系和同化合为一体,使他的建筑以一种和谐的方式与当地的环境相得益彰。他们不会因为已有的目的而忽视四周的环境,他这样说道:“我喜欢建筑中的复杂性和对立性,这建立在近代观点的模糊性和丰富度中,还包含在与艺术的联系之中”。

文丘里的创意经常被别人模仿,比如山形房屋的前壁常常由分离的部分和凹进的中心部分隔开。在他的设计中,他常常用大面积的窗户去扩大传统的半圆形窗户,这样的圆形窗在他设计的建筑中经常出现。

罗伯特·文丘里与他的同伴Rauch和Scott Brown都是建筑界的精英。1991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大奖——普立兹克建筑奖。他的设计常常很抽象,并拥有历史的痕迹,但设计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图书馆、住宅区、商务楼以及其他相关项目。

文丘里声明自己是“现代的”建筑师,他批评后现代派“只强调回收历史,是复旧”。

罗伯特·文丘里的代表作品有费城母亲之家、费城富兰克林故居、伦敦国家美术馆、俄亥俄州奥柏林大学的艾伦美术馆、新泽西州大西洋城马尔巴罗·布朗赫姆旅馆的改建等。

1992年 第十四届 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 葡萄牙

阿尔瓦罗·西扎,葡萄牙著名建筑师,被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他的作品注重在现代设计与历史环境之间建立深刻的联系,并因其个性化的品质和对现代社会文化变迁的敏锐捕捉,而受到普遍关注和承认。

乡土情结

阿尔瓦罗·西扎是伴随着他的祖国从封闭走向开放而成长起来的建筑师。他的主要思想与理念,成型于20世纪50年代——葡萄牙建

筑的一个重要时期。随着国门的逐渐打开,葡萄牙在政治、经济、科技等各方面与世界的差距,对其建筑发展产生了强烈刺激力;而与此同时,那些根植于本土传统的文化诉求,在与全球化抑或是现代化浪潮的相互激荡中,更表达出前所未有的强烈。

正是在上述时代背景之下,西扎早期建筑作品表现出对源于“地方”与“乡土”的形式敏锐,通过致力于用现代的手法演绎葡萄牙传统,西扎发展了他独特的空间技巧和建筑语言,为他随后的建筑创作积淀了原型性的力量。

极简主义

受到卢斯(Adolf Loos)等世纪初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们的影响,西扎的建筑也表现出摒弃装饰的倾向。他曾说:“最使不安的是建筑中的浪费现象,无论是用材还是用光。”所以,他力图用简洁的形式表现建筑内在的丰富性,这实质上是基于重视细部、重视建筑与人的亲和性基础之上的对建筑“简约”的追求。

尊重环境

西扎十分尊重建筑所处环境的本身特性,即所谓“场所精神”。他认为,新的建筑应该归属或融入该地区的传统。他曾写道:“新因素的加入通常会与现有状况产生尖锐对立和剧烈碰撞……我们努力使‘新’与‘旧’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它们和谐地共处。”

1993年 第十五届 槙文彦Fumihiko Maki 日本

槙文彦(fumihiko maki) 1928 年 9 月 6 日出生于东京。 1952 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师从建筑大师丹下建三( 1987 年普利策建筑奖获得者)。次年,于美国密歇根州 Cranbrook 艺术学院学习,并深受伊利尔?沙里宁( Eliel Saarinen )的影响。之后,他进入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建筑学硕士学位,并先后在纽约 Skidmore, Owings and Merrill ( SOM )以及剑桥 Sert Jackson 等事务所就职。 1965 年,他回到日本,在东京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在其后的 28 年间,公司发展到拥有 35 名员工,且有同样数量的员工离开后开创了各自的事业。

“我从来没有建立一家大型公司的想法。当然,小型公司可能会出现视野狭窄的问题。理想的团队应当是具有广泛的想象力,经常自相矛盾,相互冲突,工作中充满了动感和起伏,并最终能扬长弃弊,把想象转化成现实的建筑。设计本身是一项个性化的工作,而建筑本身则是一件艺术品。”

槙文彦是 1960 年出现的新陈代谢派( Metabolist )的创始人之一。他坚信:设计师不仅要给后人留下房屋,更重要的是要留下文化财富。因为他具有时代意义的建筑作品,更因为他超越时尚的永恒精神,他荣获 1993 年普利策建筑奖。

1994年 第十六届 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法国

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法国人,建筑设计师、城市规划设计师、艺术家。他主张在建筑设计中利用空间来构筑实体,而不是以实体的叠加组合来构筑空间。其主要的设计作品包括格拉斯城法院、巴黎国际会议大厦、纽约路易威登大厦和柏林法国驻德大使馆等。

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

(CHRISTIAN DE PORTZAMPARC)自幼从事雕塑与绘画等艺术创作;在进行建筑创作的同时,他也进行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他享誉世界的名声主要是来自于他的许多不同凡响的建筑。他的多重背景,使人常常要问他到底是建筑师、都市设计师还是艺术家。对于这个问题,他以实际

的杰出表现,承担了集此三种身份于一身的事实。

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在建筑设计中,利用空间来构筑实体,而不是以实体的叠加组合来构筑空间;他以空间做为材料,运用消减的手法来处理建筑体量的构成。他的设计作品,以巴西里约热内卢的音乐城与纽约的LVMH大楼为例,向我们显现了他精练的处理光线、体量与材料的能力。他的建筑以极强的雕塑感成为都市中的地标性建筑。

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在多年的城市规划设计中,他将其“开放式街坊”的理论付诸实践,创造了一种重新诠释城市街道、塑造都市空间的方式,他设计的城市小区充满着都市活力,多元而开放,同时也亲切近人。

1995年 第十七届 安藤忠雄Tadao Ando 日本

安藤忠雄作品安藤忠雄(1941年9月13日-),日本大阪人,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出生于大阪市。利用拳击比赛赢得的奖金,前往美国、欧洲、非洲、亚洲旅行,也顺便观察各地独特的建筑。那个时候,他的摄影作品被使用在建筑师路易·康的作品集中。 安藤

忠雄是双胞胎中的的哥哥。双胞胎中的弟弟是北山孝雄,在东京开设北山创造研究所,经营企业经营顾问、商品设计。3兄弟中最小的弟弟是建筑师北山孝二郎(因为与美国建筑师彼得·爱森曼的合作而知名)。最初的建筑作品-Rose Garden(玫瑰花园;位在神户市生田区)是在1977年时,与弟弟孝雄所属的浜野商品研究所一起共同合作。安藤忠雄并未受过正规的建筑教育,仅在建筑公司工作过一小段时间。

在高中毕业后,参加了Semi Mode研究班(Semi Mode Seminar,Seminar是一种由大学教授创立的研究班,属于大学教育的一种),Semi Mode研究班是由已故的长泽节所创立,被称作是“传说中的美术学校”,毕业生包括饭野和好、金子功、寺门孝之、山本耀司等人,毕业生大多都是目前都在业界第一线活跃的创意工作者。之后独自利用各种管道学习了室内设计和制图等技巧。在成为建筑 安藤忠雄作品--光之教堂师之前,曾经担任过以关西为中心,许多茶馆或咖啡厅的室内设计。

1969年在大阪成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设计了许多个人住宅。其中位在大阪的“住吉的长屋”获得很高的评价,大规模的公共建筑到小型的个人住宅作品,多次得到日本建筑学会奖的肯定。此后安藤确立了自己以清水混凝土和几何形状为主的个人风格,也得到世界的良好评价。1980年代在关西周边设计了许多商业设施、寺庙、教会等。1990年代之后公共建筑、美术馆,以及海外的建筑设计案开始增加。

安藤忠雄在大阪府立城东工业高校毕业后,前往世界各地旅行,并自学建筑。1969年创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

1976年完成位于大阪府的住吉长屋,是两层高的混凝土住宅,已显现其设计风格。其后获得日本建筑学会赏。 1980年代参与关西周边地区的商业建筑设计,1990年代以后,参与公共建筑、美术馆建筑等大型计划。接连发表了以清水混凝土建造的住宅和商业建筑,引起风潮和讨论,名声也开始快速累积,从博物馆、娱乐设施、宗教设施、办公室等,作品的领域宽广,通常都是大型规模的建筑。但也有人认为失去了安藤早期的小型建筑特有的魅力。

1995年,安藤忠雄获得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他把10万美元奖金捐赠予1995年神户大地震后的孤儿

1996年 第十八届 拉斐尔·莫内欧Rafael Moneo 西班牙

早在求学期间,莫尼欧便作为建筑师弗兰西斯科的学生,在马德里工作。5年后莫尼欧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同时开始在他的母校执教。1985年他被聘为哈佛大学建筑

学院设计研究院院长。之后被授予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的建筑约瑟夫.路易斯.舍特(Josep Luis Sert)教授荣誉称号,并在这里继续任教。 在作为一名建筑师的同时,拉斐尔·莫尼欧又是一名演说家、评论家和理论家。他的著作发表于最重要的专业杂志,其作品所展示出的魅力通过演讲与展览传播到大西洋两岸极其广阔的天地。

莫尼欧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分为教育和实践两部分。无论是在哪个方面,他否定那些现代却只有短暂生命力的建筑,强调建筑师尝试为社会创造“恒久纪念碑”的重要性。

与许多现代建筑师不同,莫尼欧并不多注重于欧洲流行的实用主义和表现主义的融合;取而代之,他建立了一套解释日尔曼人与尼德兰人传统的温和的说法,对于这个说法,莫尼欧以他具有历史意义的传统评价作为补充。职业初期的莫尼欧就开始凭借他在建筑设计上的天赋来证实自己的理论。因此这个说法的意义和目的在他20世纪60年代的作品中被格外清晰地反映出来。那时候,惟一令莫尼欧感兴趣并能对他的脑细胞产生刺激的地方是马德里。 随后,莫尼欧的工作遍及欧洲甚至是大洋彼岸的美国,无数大大小小的荣誉堆砌出来的实力,将莫尼欧推向了他事业的顶峰。1996年,拉斐尔·莫尼欧获得了普利茨克建筑奖、国际建筑师联盟金奖、斯德哥尔摩斯考克基金及皇家艺术研究院联合颁发的斯考克视觉艺术奖等众多知名奖项,同时成为了美国建筑师协会及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的荣誉会员。2003年,拉斐尔?莫尼欧荣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金奖。

在“短暂生命建筑”的风气呈现增长趋势的时候,莫尼欧则致力于坚持建筑的功能,以抵抗这种风气的蔓延。他认为建筑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载体,这个载体是建筑师通过认真地推敲模型和研究资源,并不断地深入、完善而创造出来的。正是由于对建筑本质的深刻洞悉及对建筑立场的坚持,直到今天,作为建筑师和教育家的莫尼欧仍然是世界建筑界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

此外,拉斐尔-莫尼欧的许多作品也曾获得过诸多殊荣,涉及了极其广泛的领域,涵盖了住宅、公寓、艺术博物馆、火车站、机场、工厂、酒店、银行、市政大厅和许多办公大厦。其中罗马国家艺术博物馆(1983~1993)获得了西班牙十年公共标志性建筑的Manuel de la Dehesa奖,这是他最具有批判精神的作品;2001年,库塞尔音乐中心获得欧洲现代建筑联盟颁发的欧洲建筑密斯.凡.德.罗奖以及第六届西班牙建筑双年展的Manuel de la Dehesa奖。

莫尼欧四十余年的建筑生涯无疑是灿烂的人生之旅。

1997年 第十九届 斯维勒·费恩Sverre Fehn 挪威

斯维勒·费恩斯维勒·费恩(Sverre Fehn)挪威人,生于1924年。2009年2月23日在奥斯陆逝世,终年84岁。1997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同时代挪威建筑师中的佼佼者,也是在国外名气最大的挪威建筑师。

[1]斯维勒·费恩的老师阿尔内·克尔斯莫(Arne Korsmo)在他事业早期曾发挥

过重要影响。1952至53年,费恩曾前往摩洛哥进行访问。他在那里遇到的自然纯朴建筑,为他的进一步发展定下了基调。一年之后,他在巴黎与法国重要建筑师让·普鲁威(Jean Prouve)共同工作和学习,并尽其所能地吸收勒·科比西耶(Le Corbusier)的作品。这些国际经验帮助他将当时最为成熟的建筑方法和朴素的民间建筑手法融合在了一起。

费恩及其同事盖尔·格龙(Geir Grung)1955年以在奥斯陆设计了现代主义风格的厄肯养老院获得突破性进展。三年之前,费恩、格龙和七位其他年轻建筑师与阿尔内·科尔斯莫共同成立了挪威的“奥斯陆进步建筑师小组”(PAGON),开始推广现代主义建筑。

时年34岁的费恩于1958年因设计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的挪威展馆而获得国际承认。60年代,他设计了其职业生涯中的两件精品:威尼斯双年展的北欧展厅和挪威哈玛尔市的黑德马克博物馆。该博物馆很可能是费恩最伟大的成就。这标志着他脱离纯现代主义转向独创的、更具个性的建筑风格。在1971至77年之间,费恩亲眼目睹了他在设计斯卡达伦聋哑学校过程中产生的构思成为现实。学校的许多建筑错落有致地坐落于奥斯陆以北霍门科洛森的坡地上。近年来,费恩设计了一连串受到高度称赞的挪威博物馆:如位于菲亚尔兰的挪威冰川博物馆(1991)、位于阿尔弗达尔的奥克茹斯特中心(1996)、位于鄂尔斯塔的伊瓦尔·奥森中心(2000)和位于霍尔登的挪威摄影博物馆(2001)。

费恩还设计了大量出色的私人住宅,其中包括布斯克别墅。1990年,该别墅在班布勒市竣工后不久便被宣布为官方标志性建筑。他还以极富创意的展览会设计师而著称,其杰作包括1972年中世纪教堂艺术展览会和名为“中国武士展”的古代陶俑展览会。他的一些最富新意的作品是为参加建筑比赛而创作的,并在比赛中屡屡获胜。然而不幸的是,其获胜理念成为现实的却为数甚少。

这位建筑师在1997年迎来了最高的国际荣誉,先后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和海因里希·特森诺金奖(Heinrich Tessenow Gold Medal)。他在构思方面的天赋还得益于出色的绘图技巧和独特而富有诗意的自我表达能力的辅助。他1975至95年曾在奥斯陆建筑学院担任教授并且是挪威、芬兰、苏格兰、英国和美国建筑协会和机构的荣誉会员。他还是丹麦和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荣誉院士。他1993年荣获法国建筑科学院金质奖章并在2001年成为第一位格罗什奖章(Grosch medal)的获得者。格罗什奖的建立是为了纪念挪威建国以来的开创性建筑作品。斯维尔·费恩还被授予挪威皇家圣?乌拉夫荣誉勋爵的头衔。

斯维尔·费恩最新的一项设计是即将于2007年春天在奥斯陆落成的“挪威建筑博物馆”。该博物馆原是一座建于1830年的银行大楼,在改建过程中增加了一个独立的专门用于办展的展厅。

1998年 第二十届 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 意大利

伦佐·皮亚诺(RenzoPiano)于1937年9月14日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Genoa)一个建筑商世家,皮亚诺的祖父、父亲、四位叔伯和一个兄弟都是建筑商人,当他还是个小男孩时,就爱在工地上攀来爬去,对沙 伦佐·皮亚诺石神奇地变成房屋与桥梁惊诧不已。由于整日泡在建筑工人中间,他对建筑艺术与材料的崇敬与日俱增。1964年,皮亚诺从米兰科技大学获得建筑学学位,开始了他永久性的建筑师职业生涯。他先是受雇于费城的路易斯·康工作室、伦敦的马考斯基工作室,其后在热那亚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那里,他开始了一系

列试验性的设计:炼油厂、展览馆的陈列厅、多功能医院等等。尽管皮亚诺深受多位建筑大师作品的影响,但自出道之日起,他就特立独行,决不墨守成规、拾人牙慧,并且始终偏爱开放式设计与自然光的效果。1969年,皮亚诺得到了第一个重要的设计项目:位于日本大阪的工业亭。这个设计吸引了许多赞赏的目光,包括一位出生于法国、说着英语的年轻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他们发现彼此有许多的共同点。1971年,一个工程商建议皮亚诺与罗杰斯合作参加巴黎的蓬皮杜中心国际竞赛,他们最终赢得了这个竞赛。活泼靓丽、五彩缤纷的通道,加上晶莹透明、蜿蜒曲折的电梯,使得蓬皮杜中心成了巴黎公认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自蓬皮杜项目之后,皮亚诺以他层层叠叠的建筑图纸营造了世界性的声誉,日本、德国、意大利和法国都有他大胆的商业性和公共建设项目,他设计的博物馆更是让人望尘莫及。

1977年,皮亚诺开始与结构工程师彼得·雷斯合作,并成立了皮亚诺&雷斯设计事务所。1980年以后,他的事务所改称为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并在巴黎和热那亚设立常驻办公机构。因为休斯顿menil博物馆和瑞士巴塞尔附近的贝耶勒基金会博物馆,人们对皮亚诺的赞誉之声不绝于耳。他用关西机场美妙绝伦的候机楼装点日本大阪湾的一座人工岛。他还在新喀里多尼亚的努美阿建造了一所高耸入云的木棚状文化中心。在那里,通过煞费苦心地了解当地的习俗、信仰与审美情趣,他赢得了对西方殖民控制戒心重重的土著长老们的支持。

1999年 第二十一届 诺曼·福斯特爵士 Sir Norman Foster 英国

福斯特 16 岁辍学,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曼彻斯特市政厅当职员,工作地点是一个具有维多利亚女王 诺曼·福斯特时代特色的标志性建筑,这将他带入了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特色的建筑及工艺环境之中,使他不只有机会在现场观纂这座盛大建筑攻总体效果,并且还有机会注意到光线究使用和扶手的设计等细节的东西。在他加入英国皇家空军服役时,他的建筑师愿望变得十分强烈。两年后退伍,他曾经尝试过几份工作,之后的某个机会使他进入曼彻斯特的一家建筑公司——约翰布来德沙尔及伙伴建筑行工作。这一工作后来被福斯特描述为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956 年,福斯特在他 21 岁时最终进入了曼彻斯特大学,并选择了为之奋斗一生的职业。 1961 年在曼彻斯特完成学业后,福斯特获得了耶鲁大学建筑学院的一个特殊课程奖学金一土亨利奖学金, 诺曼·福斯特令天的许多方画都起源于他在美国读研究生那段时间。 1963 年联合成立了四人小组 Team 4 。他们的第一件作品就是为人熟知的阿波罗17 登月舱。康沃尔郡的设计开拓了生态建筑的理念,这一建筑的特色体现在它的天窗画廊和一个有山水画的屋顶,他们以此建筑设计获得了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 RIBA 的一个奖项 1965 年四人小组在斯文顿设计了 30000 平方英尺的工厂,这一工程获得了国际性的赞誉。 诺曼·福斯特诺曼·福斯特因其建筑方面的杰出成就,于 1990 年被册封为爵士, 1997 年被女皇列入杰出人士名册, 1999 年获终身贵族荣訾,并成为泰晤士河岸的领主。福斯特还获得了众多的荣誉和奖项,主要有“工业建筑皇家设计师”、“杰出设计师学会会员”、皇家工学院荣訾院士、英国皇家建筑学院和美国建筑师协会金质奖章等荣誉。 1999 年,福斯特荣获第 21 届普利策建筑大奖。 2002 年,他嬴得了国际建筑联合会评定的“ Auguste Perret ”奖项 “ Praemium Imperiale ”奖项,并被浦·勒·马利特列入科学艺术领域杰出人物名册。福斯特建筑事务所的海外工惺也曾被授予“女王奖”。

2000年 第二十二届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荷兰

雷姆·库哈斯,1944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幼年在印度尼西亚度过,后移居阿姆斯特丹,早年曾从事剧本创作并当过记者,1968至1972年他转行学建筑,就读于伦敦一所颇具前卫意识的建筑学院Architecture Association School。从那时起,他对当代文化环境下的建筑现象就开始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兴趣。1972年,Harkness研究奖学金使他得以在美国生活和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1972至1979年间,他曾在当时建筑界很知名的Ungers事务所以及Peter Eiserman的纽约城市规划、建筑研究室工作过,同时也在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执教。1975年,库哈斯与其合作者共同创建了OMA事务所,试图通过理论及实践,探讨当今文化环境下现代建筑发展的新思路。

设计生涯

在1972年所得到的奖学金使库哈斯得以在美国停留,当时他正对纽约市感到着迷,他开始分析都会文化在建筑上的冲击,进而出版了追溯曼哈顿都市沿革之著作《疯狂纽约》(Delirious New York)。

在此阶段,库哈斯想将所发展的理论在实际上加以应用,于是他回到了欧 雷姆·库哈斯洲。1975年于伦敦,与Zenghelis夫妇(Elia and Zoe)和Madelon Vriesendorp共同成立了大都会建筑办公室(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 简称OMA,其宗旨不但在定义理论上建筑与当代文化背景的新型态关系,并实际加以执行。1978年起,OMA陆续接获多件位于荷兰的案子,如位于海牙的议会增建案,使他逐渐将OMA的主要业务集中于鹿特丹,在同时,库哈斯创办了Grosztstadt基金会,此基金会为一独立的部门,其目的在办理有关于OMA之文化相关活动,如展览会、出版刊物等。在1996年出版的《S,M,L,XL》收录了有关于OMA至今的作品。

个人成就

库哈斯参与的项目包括法国里尔市总体规划、美国洛杉矶环球影城总部规划等。其设计作品曾获得多种奖项,其中包括全球建筑界的最高奖——普利兹克奖。

雷姆·库哈斯的许多研究,包括建筑作品都令人不解甚至迷惑,但不能不说他是当今最富有浪漫及乌托邦色彩的建筑师,是建筑师中的艺术家。他之所以引起许多青年学生或建筑师莫名的崇拜,无疑与他旗帜鲜明地维护现代主义精神、具有无限创造激情有很大的关系。

目前他是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的首席设计师、哈佛大学教授。

2001年 第二十三届 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 瑞士 和 皮埃尔·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 瑞士

鸟巢设计师——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HERZOG)瑞士人,1950出生于瑞士的巴塞尔(BALE),JACQUESHERZOG曾在苏黎世联合工业大学接受教育并在那里遇到了PIERREDEMEURON.他们共同于1978年在巴塞尔(BALE)建立了HERZOG&DEMEURON建筑事务所。

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HERZOG)在中国,因“鸟巢”而被人们熟知,尽管“鸟巢”遭到巨大的批评和争议,这个设计在他的心目中仍然有着令人惊异的位置。他认为,“鸟巢” 雅克·赫尔佐格的“遭遇”颇似当年的巴黎埃菲尔铁塔,多年后人

们会看到意义所在。建筑不应追从任何一个潮流,不会遵循哪一种风格,当然也不会刻意与谁区别。

随性而成

它是随性而成的,就像一棵树的变化,在夏天是那么丰盛,在秋天开始凋零,到冬天就会变成枯枝,不同的时空总是造就不同的情形,所以我的建筑也是自然的。当然,由于不同的场所、不同的业主、不同的预算、不同的时间,人们喜欢为每一个项目作特定的设计。这时,建筑师应该思考如何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为客户节约。比如雅克·赫尔佐格在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组委会办公楼中综合运用了各种技术手段,最终将建筑的总投资控制在普通高层建筑造价范围内。

形式

但也不要走进误区,只注意节能而忽视了形式,任何民族都爱美,没人喜欢丑陋的东西。形式对建筑师来说意味着机会,要给予重视。雅克·赫尔佐格是德国巴伐利亚州艺术家协会的成员,该协会由30多人组成,有画家、雕塑家等,雅克·赫尔佐格还是柏林艺术家协 作品会的成员,这个协会是个世界性组织,建筑师福斯特、皮阿诺等均是该协会的成员,雅克·赫尔佐格探讨如何用技术来表现艺术。雅克·赫尔佐格的设计哲学是“基于知识的设计”(KNOWLEDGEBASEDDESIGN),这需要不断地学习,而研究便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雅克·赫尔佐格这儿有些博士生是学物理出身,他们研究的东西我也不全懂,但我可以请其他专业的教授共同指导,这一过程不仅推动了技术的发展,出了成果,而且对雅克·赫尔佐格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皮埃尔·德·梅隆简介

皮埃尔·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

瑞士人,2001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 Pierre de Meuron在苏黎世联合工业大学遇到了Jacques Herzog。 他们共同于1978年在巴塞尔(Bale)建立了Herzog & de Meuron建筑事务所。

Herzog & de Meuron建筑事务所在伦敦、苏黎士、巴塞罗纳、旧金山和北京都有分支机构。

Jacques Herzog and Pierre de Meuron 排名于同时代最成功和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中。目前,他们有180位雇员分布于伦敦、北京、巴塞罗那、旧金山、慕尼黑和其它一些世界主要城市中。在2001年,因为他们将一个旧的伦敦发电

站改建为Tate Modern艺术馆,而荣幸地获得了Hyatt Foundation颁发的最重要建筑奖——Pritzker 奖。他们目前主要的项目之一是在北京昵称为“鸟巢”的国家体育馆,它是为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而准备的。

2002年 第二十四届 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 澳大利亚

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 )澳大利亚人,200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 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 ) 1936 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在新几内亚 Morobe区长大,并在那里对简洁、原始的建筑产生了偏爱。后来,他的父亲推荐其学习密斯•凡•德•罗(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的建筑理论以及亨利•大卫•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 )的哲学,两者均对他的建筑风

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6-1961 年间,他在新南威尔士大学(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学习建筑学,并在此期间与众多建筑师协同工作。大学毕业后,他周游各地,于 1964 年回到 Ancher, Mortlock, Murray and Woolley 事务所工作,并在该事务所工作了 5 年之久。 1970 年,他在澳大利亚悉尼创办了自己的事务所。

最初的探索阶段,他掌握了密斯式的建筑风格,后来他把实用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创造出类似露天阳台一样的房屋。

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 )由于能将建筑与所处环境、氛围有机结合,澳大利亚建筑师Glenn Murcutt赢得200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

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先生65岁,在悉尼设一个工作室,在世界各地教学和讲演,但和其它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不同的是他不设计位于澳大利亚之外的建筑。在他33年独立的工作生涯中充满了刻苦的努力以及对不妥协的坚持。他的建筑大多使用普通材料如波纹铁、水泥等,有着如弓形屋顶的夸张的曲线,分明的棱角,但却能与周围的一切完美融合。

2003年 第二十五届 约翰·伍重Jorn Utzon 丹麦

约恩·乌松(也译伍重,乌特松),AC(Jørn Utzon,1918年4月9日-2008年11月29日),出生于丹麦哥本哈根,丹麦建筑设计师,曾经是一名优秀的水手。其最著名的设计作品是悉尼歌剧院。

直到18岁,他还考虑去当一名海军的军官。 那时他还年轻1937年,19岁的乌松顺利进入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系,师从于施泰因·埃勒·拉斯姆森(Steen Eiler Rasmussen)和卡伊·菲斯科尔(kay Fisker)。两位总恩师均为丹麦建筑界的领军人物,而且也都是中国迷,

其中,拉斯姆森还曾在北京设计过热电站。乌松耳濡目染,接触了大量的中国艺术文化,不知不觉影响了自己的建筑观念。

1942年毕业于一个高等艺术专科学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逃往瑞典斯德哥尔摩,并受雇于瑞典建筑大师阿斯普朗德(Erik Gunnar Asplunde)的建筑事务所。

乌松在瑞典整整工作了3年。尔后便去了芬兰首都赫尔辛斯,和芬兰首屈一指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一道工作。阿尔托比乌松年长20岁,早已功成名就,名满天下。和阿尔托的合作被看作是乌松创作阶段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加深了乌松对有机建筑的理解。尽管这样,乌松仍觉得自己不够充实,仿佛只有周游世界,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建筑中汲取养料,才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方法。

约恩·乌松一生的辉煌只有一次,但这一次已是传奇。 —— 丹麦建筑师协会

2004年 第二十六届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英国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于1983年入选香港The Peak Club的设计竞标方案,获得广泛赞誉。此后,她在柏林Kufurstendamm大街(1986年)、杜塞尔多夫的艺术和媒体中心(1989年)和卡迪夫湾歌剧院(Cardiff Bay Opera House)(1994年)的竞图中均获得一等奖。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在从事理论和学术研究的同时,在1979年自己开业,为伦敦伊顿广场(Eaton Place)设计了一幢公寓。该作品于1982年获建筑设计金牌奖。其他项目还包括为伦敦Bitar设计家具和室内装饰(1985年),在日本设计了几幢大厦,如东京的两个项目(1998)和大阪的Folly(1990年)。1990年,哈迪德还为格洛宁

(Gronningen)的视频艺术展设计展馆,1992年在纽约古金汉博物馆设计了\"伟大的乌托邦\"展览。1988年-1989年,哈迪德受托设计莱茵河畔维尔城的维特拉消防站,建成后为汉堡、波尔多和科隆的港口服务。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于1983年开始在AA建筑学院展出大型绘画回顾展,此后其绘画作品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大型展出地点有纽约古金汉博物馆(1978年)、东京GA画廊(1985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88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1994年)和纽约中央火车站候车室(1995年)。哈迪德的作品还被众多机构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法兰克福德意志建筑博物馆作为永久收藏品收藏。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作品并非全然地西化与现代性。在伊拉克长大的扎哈,从小便迷于波斯地毯繁复的花样,藉由织工的双手,波斯地毯将现实转化为交缠丰富的世界。无独有偶地,织工也多半为女性。

对扎哈最直接的影响仍是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她在那里就学时,该学院可说是处于黄金时期,堪称全世界的建筑实验中心。学院继承 \"建筑图像派\" 的传统,学院的多位师生——库克、库哈斯、楚米、寇斯,将现代世界的憾动转化为他们作品的主题与造形。他们勇于做为全新的现代主义者,尝试捕捉不断变化的能量,增加新视点,企图为现代性提出新视点。不管是楚米的趣味狂笑、库哈斯的神秘拼贴,还是库克的宣示性,他们都将多向度透视、快速移动而强烈的造形,和科技性的架构,整合为意象-这些意像的表现乃是描述多于定义。

2005年 第二十七届 汤姆·梅恩Thom Mayn 美国

1972年,梅恩以加州为主要发展地点,在圣塔莫妮卡与伙伴迈可·罗东迪成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称为模弗西斯建筑事务所(Morphosis﹚。建筑特色以结构严谨的施工过程,和骨架型构造为主。形式上喜用拼贴的长矩状和片段式的结构。

梅恩与罗东迪所承接的第一个案子,是在加州帕莎迪纳的一所学校,当时梅恩的儿子正好在该校就学,由于此建案圆满完成,获得不少家长委员们的青睐,因此替梅恩又多介绍了几个案子,包括劳伦斯之家﹙Lawrence Residence; 图片﹚也是此期的作品。

透过这些建案,让梅恩在加州累积越来越多的实务经验与名声,此后他以美国西岸为主要基地,陆续承接了一些更大的案子,例如旧金山联邦大厦(en:San_Francisco_Federal_Building)、多伦多大学的学生宿舍、辛辛那提大学的学生娱乐中心、洛杉矶科技高中(the Science Center School in Los Angeles)、加州波诺马市的钻石农场高中(en:Diamond Ranch High School),还有奥勒岗州尤金市的美国法院大楼。

在这些众多的建案里,梅恩逐渐展现出自己的建筑风格,评论家认为他与罗东尼都受到法兰克·盖瑞突破传统建筑结构的影响,但是梅恩的表现手法则较为严谨,他在设计案中首重基地里建物与建物之间的连结关系、并讲求独立建物的机能性,还有材料的发挥。他认为基地是有纹理的,环境与地景亦息息相关。梅恩也是少数在早期就采用电脑来分析基地、建构物体以验证自己理念的建筑师。因此他的作品,在外观上不如盖瑞那样大胆与自由,但却有一种抽象的、图腾式的量体感,材料运用也较为丰富多端。

1991年,罗东迪离开了模弗西斯建筑事务所,成立自己的RoTo建筑事务所。2005年,61岁的梅恩以加州交通运输局第七区总部(Caltrans District 7 Headquarters; 图片)的杰出设计获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策建筑奖。是获得该奖项的第8位美国建筑师。也是历经14年之后再度获得此奖的美国人(上一次获奖的美国建筑师是1991年的罗伯特·文丘里)

2006年 第二十八届 保罗·门德斯·达·洛查Paulo Mendes da Rocha 巴西

保罗·门德斯·达·洛查(Paulo Mendes da Rocha)出生于1928年,1954年毕业于巴西麦克肯兹建筑学院,毕业后不久就赢得了圣保罗保利斯塔健身俱乐部系列运动场馆招投标竞赛的胜利。该作品为他赢得了公众知名度,并因此获得了1961年举行的第六届圣保罗双年展上的总统奖。在之后的数年内,他开始成为巴西最负盛名的建筑师之一。[1]

在获得公众认可后,保罗对“建筑究竟是什么”有了自己的理解,并创造出自己的建筑风格。在他的建筑生涯中除了设计住宅、学校、剧院、体育场馆外,还有许多城市规划项目,同时还自己设计家具。巴西雕塑博物馆是保罗最著名的作品,该建筑占地5000平方英

尺,大块的清水混凝土创造出了部分的地下内部空间,外部的广场则以大片的水池和空地构成。圣保罗酋长广场(Patriarch Plaza)也是他的得意之作,该建筑的特点是从门廊延伸出一个巨大悬空的混凝土天篷,可为步行者遮荫。保罗的标志性风格是在户外广场的巨大墩座上架起现代派的混凝土板层,直到最近,这种风格还仅局限于拉丁美洲。

翻阅保罗的作品履历,由于大多数项目位于巴西,鲜为世人所知,但他的蓬皮杜艺术中心、世博会巴西馆等项目还是引人注目的。1972年,他入围蓬皮杜艺术中心设计竞赛的决赛;2000年,他为当时巴黎申办2008奥运会设计场馆;他还设计了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巴西馆等。纵观保罗·门德斯·达·洛查的经历,他不仅坚持自己在建筑创作领域的实践,还抽时间在圣保罗的大学里教了数年书。他目前正在帮西班牙西北部的加利西亚地区比戈大学实施一个大师计划:技术城。

78岁的保罗·门德斯·达·洛查是历史上第二位获得这项声望很高的奖项的巴西建筑师。普利兹克建筑奖常被誉为是建筑业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家族创建了凯悦饭店集团。巴西建筑师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于1988年获奖。保罗·门德斯·达·洛查接受的美联社记者的电话采访,他说:“获奖后,我感到非常惊讶和荣幸。”“最重要的并不是奖项本身,而是我被人们所承认和理解。保罗·门德斯·达·洛查称:“建筑……体现沟通。所以,我的表达——哪怕是最细微的——都是能够被理解的。在这个层面上,我才能感受到获奖的快乐。”保罗·门德斯·达·洛查被授予一个青铜质地的奖章和100,000美圆。

一个由建筑师,评论家、学院人士以及其他人组成的评选小组选出了保罗·门德斯·达·洛查,以表彰他对于60多年来各种建筑结构设计的收集和整理,这些作品囊括了住宅、博物馆、运动场、公寓和公共建筑。

2007年 第二十九届 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 英国

理查德·罗杰斯,英国建筑师。代表作有著名的“千年穹顶”,与福斯特合作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和与意大利建筑师皮阿诺共同设计的巴黎蓬皮杜艺术和文化中心等等。虽然饱受争议,但不妨碍他成为是30年来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1991年被授予爵士头衔。

理查德罗杰斯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George Rogers, Baron Rogers of Riverside,1933年7月23日-) 英国建筑师。1933年,他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就读于伦敦AA学校,之后,1962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 在耶鲁,他结识了同学诺曼·福斯特,两人回英格兰即组建了小组四,成员为他俩及其各自的夫人Su Rogers和Wendy Cheesman。他们很快以“高技”设计知名。

这位73岁的建筑师是理查德·罗

杰斯事务所的带头人,该事务所于30年前在伦敦成立。评委会称赞他的作品“表现了当代建筑历史的片断”。

罗杰斯最知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最早期的作品:他和伦佐·皮亚诺在1977年设计的巴黎乔治·蓬皮杜中心。罗杰斯和皮亚诺当时是合伙人,在 1971年的国际竞赛中获得胜利。普利兹克奖评委认为,蓬皮杜中心令人震惊的外表——用HVAC管道、自动扶梯和其他原本放在建筑核心位置的服务设施装点 ——“石堆博物馆设计的一次革命,将博物馆的‘纪念碑式的精华’形象转变为社会和文化交流的流行地点。”另外一个早期的作品是Lloyd的伦敦办公楼,完成于1986年,展示了类似的“内外翻转”的形象并结合了罗杰斯标志性的表现主义风格的建筑手法。

罗杰斯在解释他的设计意图时说:“我们把建筑看作同城市一样灵活的、永远变动的框架。……它们应该适应人的不断变化的需求,以促进丰富多样的活动。”

罗杰斯是城市生活的拥护者,认为城市作为一个文明的教化中心,能将人类在世界上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他反对美国那样的分散城市,主张未来城市的区块应该把生活、工作、购物、学习和休闲重叠起来,集合在持续、多样和变化中的结构中。

2008年 第三十届 让·努维尔Jean Nouvel 法国

让·努维尔(法语:Jean Nouvel,1945年8月12日-),1945年出生在法国的西南部阿基坦大区洛特-加龙省的菲梅勒,是一名法国建筑师。他在巴黎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在他建筑师生涯中他获得了一系列有权威性的奖赏,包括阿卡汗奖、2005年沃尔夫艺术奖和2008年普利兹克奖(相当于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家庭和教育

他的父亲是一间学校的巡视员,他的母亲是学校的语言教师。他父亲成为县主监教后他们经常搬家,他

的父亲从小对他要求很严。他的父母鼓励努维尔学数学和语言。但是他16岁时一名教师教他画画,从此他被艺术吸引。他后来说他的父母劝说他从事教育或者工程师生涯。最后他们达成妥协,他学建筑,他的父母觉得这个行业不像艺术那么危险。1966年,努维尔他未能考入波尔多高等美术学院,因此转到巴黎,并以学校入学考试第 让·努维尔一名的成绩进入法国国立巴黎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开始的时候他还试图在一年以后转向学习绘画,然而就在这一年内,从1967年至1970年他作为保罗·维希留等建筑师的助手工作。仅一年后保罗·维希留就任命他为一大型公寓建筑群的项目经理。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进入八十年代,法国政府修建了一系列重大的政府工程。在巴黎有罗浮宫扩建、巴士底歌剧院、国家图书馆以及德方斯巨大的拱门等。所有这些建筑方案都是通过竞赛取得的。在法国几乎任何规模的公共建筑都要通过竞赛 取得设计方案。这种做法给建筑师——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一个创作的机会。在1982年进行的巴黎阿拉伯文化研究中心设计竞赛中努维尔一举成名,脱颖而出。今天,他已经成为一位世界知名的建筑大师。努维尔擅长用钢、玻璃以及光创造新颖的、符合建筑基地环境、文脉要求的建筑形象。他对建筑设计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并且在实践中实施。通过学习他的设计概念及手法可以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对于努维尔来说建筑设计从开始构思到施工完成更象一部电影的形成。这种电影似的分析在努维尔的作品当中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得出来。首先我们知道电影的画面并不是作为电影 设计构成的最终结果,本身它就是一个媒介,一个可以从许多层次上理解的信息的载体。很显然对于努维尔来说建筑是一个符号的系统,这种符号的语言并不是象传统建筑那样表现在立面。对于一个建筑来说它更象是在文脉中生长并且代表所处的地点同时代,建筑语言必须从许多其它方面得出,这些方面包括文化、社会、其他媒体等各种地方但就不是建筑本身。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文化不断增加的时代,那么电影电视以及互联网的语言对于今天的建筑来说就是合适的。这种符号的系统不仅像在大家所熟知的阿拉伯研究中心(右图)那样,与建筑的外表面的装饰有关。这样的符号含义只能是整体结构涵义的一层,并且确实这样一个系统自己就应该是多层次抽象和变化的。好像我们有很多方式来欣赏一个电影——它的美学,它的动感,他对颜色以及语言的使用,它的叙述性的结构,它的个性等等——我们也可以有很多方式来欣赏一栋建筑。努维尔的作品正是想在不同的甚至对立的假定和情形之间求得一个综合。

2009年 第三十一届 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瑞士

彼得·祖索尔 (PeterZumthor )1943年4月生于瑞士巴塞尔的建筑设计师,早在80年代就为人熟知了。到了90年代,他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这些作品有着重建永恒价值的独特视角,令人刮目相看。比如瑞士丘尔艺术博物馆(1990年)和老房子(1993年),瑞士沙芬托的古格伦宫(1994年),瑞士瓦尔斯热澡堂(1996年),奥地利布雷根兹艺术博物馆(1997

年),等等。

祖索尔的设计作品和著作很多,在欧美和日本等国十分流行,代表着建筑艺术中力挽传统的潮流。我们先看看他是如何面对传统、如何重建永恒价值的。他曾说过他希望用心去创造新空间,使这些空间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区别于对世界的普通模造。在他那里,日常的往往就是永恒的,所以简朴风格和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特点成为祖索尔的坚定信念。在1998年出版的《审思建筑》一书中,他明确地讲:“一件建筑作品形成的创造性行为超越了所有历史和技术的知识。”比如他设计的瓦尔斯热澡堂,是从超越历史的层面重新焕发出古罗马和土耳其澡堂的沐浴欢乐。又如设计老房子时,他通过双层板来揭示一扇窗的主旨,材料则是用了从斯洛文尼亚运来的石头,这无疑显示了大师非凡的材料运用能力。针对建筑设计界纸上谈兵的不良倾向,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些建筑师对真正的建筑没有兴趣而仅仅止于建筑理论或建筑物的某些方面。他那句“我基本上对作为一门职业的纸上建筑毫无兴趣”的名言,道出了立足于与时代对话的建筑新思想。他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呢?他说:“我仔细观察这个建筑的世界并在工作中尽力容纳看来正在丧失的有价值领域、修正各式干扰以及再创那些日益匮乏的东西。”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那些日益丧失的东西正是建筑艺术久远的传统。另外,他的《三种观念:瓦尔斯热澡堂、布雷根兹艺术博物馆和柏林恐怖地带》、《彼得·祖索尔作品:建筑物和设计1979—1997》等书也都反映了重建永恒价值的理想。

2010年 第三十二届 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 日本 和 西泽立卫Ryue Nishizawa 日本

妹岛和世(罗马拼音:Kazuyo Sejima、日文假名:せじまかずよ;1956年─﹚是一位近代日本的知名女建筑师,出生于日本茨城县。现任庆应义塾大学理工学部教授。 妹岛和世的建筑风格逐渐的受到世人注目,她与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作品,多带有重要的“穿透性”风格。大量的运用玻璃外墙等材质,让建筑感觉轻而且飘浮。亦有报导称其为“穿透、流动”式的建筑。

她在1981年从日本女子大学硕士班毕业之后,就进入了日本名建筑师伊东丰雄的事务所工作,14年后,与西泽立卫成立了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2004年,两人以金泽21世纪美术馆赢得了当 妹岛和世(右)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2010年,与西泽立卫一起荣获象征建筑学最高荣誉的普利兹克奖。

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 1956年出生于日本茨城县,1981年毕业于日本女子大学的大学院,获硕士学位,然后进入伊东丰雄的建筑事务所,并于1987年创立了自己的事务所。事务所中除她以外的三名所员中,有两位是女性。

1988年随着作品千叶县胜浦的周末住宅“栈桥 I”的建成,妹岛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接着在1990年又建成了“栈桥 II”;1991年建成了她的最著名作品“熊本市再春馆制药女子寮”;1996年与西治立尉(RUYE NISIZAWA)合作了新作国际情报科学艺术工作室。1997年又再次与西治立尉合作了熊野古道美术馆。与此同时,她积极参加各种设计竞赛,1988年鹿岛赏住宅杯竞赛入选( SD REVIEW);1989年获东京都建筑士会住宅建筑特别奖、吉冈奖(新建筑特集、新人奖), BL国际工业设计竞赛二等奖;1990年在日法文化会馆的设计竞赛中获优秀奖;1992年 GID竞赛二等奖、商环境设计竞赛二等奖、 JIA新人奖(日本建筑士会);1994年第一次日本文化艺术助成金奖、94商环境设计奖、94建筑奖。美国 B.BONGAB所著《日本新建筑》一书中列举的日本建筑师中只有两名女性,其中之一就是妹岛和世(另一名是长谷川逸子)。凭着她的努力和才干,她的事务所依靠连续获奖所得的工程维持并发展着,至今已有十年。

西泽立卫

1966年 出生于神奈川县。

1988年 毕业于横滨国立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

1990年 横滨国立大学研究所工学研究科计划建设学专业硕士课程修毕。 1995年 与妹岛和世共同成立SANAA。 1997年 成立西泽立卫建筑设计事务所。

2005年 与妹岛和世一同获得肖克奖(视觉艺术部门)。

2010年 与妹岛和世一同获得普利茨克奖。

西泽立卫,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他和妹岛和世的黄金搭档组合去年获得了建筑界最高殊荣:普利兹克建筑奖。

他自横滨国立大学建筑学科毕业后就进入了妹岛和世的建筑事务所,5年之后与妹岛和世共同创办了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在建筑设计领域,西泽和妹岛之间相互不干预。关于西泽的建筑设计风格,引用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的话:“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的建筑拒绝过度的、夸张的修饰。他们自觉地约束建筑手法的滥用,通过寻求建筑物的必要品质,使建筑作品显得简约而坦诚。”

西泽立卫的主要作品包括,“守山住宅”(2005,东京),“十和田艺术中心”(2008,青森),以及“直岛地中美术馆办公室”(2005,直岛)。

2011年 第三十三届 艾德瓦尔多·苏托·德·莫拉Eduardo Souto de Moura 葡萄牙

艾德瓦尔多·苏托·德·莫拉1952年出生于葡萄牙波尔图,是经验丰富、行事低调的欧洲建筑大师,其作品往往用简单的材质、外形以及细节营造出让人流连忘返的建筑,尤其是他建造的一栋栋引人入胜的独立住宅更为他赢得了诸多殊荣,其代表作品有莫列多住宅、伯格公司办公楼和购物中心、庞利马的两幢住宅、马托辛尤斯的庭院住宅等。

莫拉的作品是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对话,其作品往往通过巧妙地改造基地以适应环境,但这些人工的改造不着痕迹,胜似浑然天成,营造出建筑和自然相互对应、彼此需要的感受。一个有趣的故事,发生在他最负盛名的作品莫列多住宅的建造过程中,改

造基地所动用的人力、物力和花费远远超过了建造本身,但若干年后,当住宅和环境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发现,一切都是值得的。

莫拉并不简单地遵循所谓理性的逻辑与一致性,其在细节的诸多巧妙处理,让建筑犹如有机物般获得了生命,与环境一同成长。正如他所说的“我们见到的是一个‘动物’的自然部分——它的解剖构造、它的内在均衡、它的复杂性。”

年轻时期与世界顶级建筑大师阿尔瓦罗·西扎一同工作的经历,使莫拉与西扎拥有师友般的亲密关系并长期进行合作。莫拉年轻时期的作品明显折射出阿尔瓦罗·西扎、密斯·凡·德·罗、路易斯·巴拉干等建筑巨匠的影响,德国新古典主义和美国极少主义对他也有着重要意义,但他同时也是带着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和思索这些建筑巨匠和建筑风格的,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个人风格逐渐显现。他的成长历程见证了二战以后整整一代欧洲建筑师的成长,也见证了欧洲现代建筑发展的轨迹和脉络。

在莫拉后期逐渐形成的个人风格中,其作品简洁而又富有想象力,他的作品总是简单明了、易于解读的,然而在他动手之前,人们总是猜不到,他会竟然用这种方式来建造。他后期作品总是透露出—种经过时间磨砺后返璞归真的睿智和幽默,他曾精确地用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来比喻自己的作品——“一段文字不应修改太多,不然的话,它最终会变得太过刻意,读者能感觉到作者的疲惫从而也会觉得厌倦。因此你得做得非常微妙,使文字似乎从一开始就是那样的。”

作为南欧建筑风格典型代表的建筑师,艾德瓦尔多·苏托·德·莫拉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获得诸多殊荣,其中包括2001年获得海因里希·特森诺的金奖,2004年获得2004FAD建筑和室内设计奖。和其他欧洲著名建筑师一样,在做设计的同时,莫拉也进行学术研究,并在FAUP大学教授建筑,同时他也被邀为哈佛大学、洛桑建筑学院等著名建造院校的客座教授。

旅行是莫拉提倡的另一个学习建筑的重要途径,他坚持强调旅行的重要性,从他年轻的时候开始他就经常带着相机在城市中游荡,仔细地观察和思考建筑物,他说带着思考去旅行,你看到的往往是你想要的,或者是你需要的。到美国亲身体验极少主义代表人物唐纳德·贾德在沙漠中的博物馆则被他称为对其个人至关重要的几次旅行之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