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Measurement Report,测量报告)是指信息在业务信道上每480ms(4*26帧=104帧)或者信令信道上是每470ms(2*51帧=102帧)发送一次数据。它是从Abis接口(连接基站的两个子系统BSC和BTS间的通信接口)处取得的数据报告,是网络侧获得终端无线信息的主要手段。这些数据可以用于网络性能的评估和优化的分析。MR传送的数据当中包含的内容有:移动终端的接收质量,接收电平,终端的发射功率,基站的接收质量,接收电平,TA, 上下行链路损耗等。
常见的网络优化的方法: 在网络优化的初期,常通过对OMC-R数据的分析和路测的结果,制定网络调整的方案。但仅采用上述方法较难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时通常会结合用户投诉和CQT测试办法来发现问题,结合信令跟踪分析法、话务统计分析法及路测分析法,分析查找问题的根源。在实际优化中,尤其以分析OMC-R话务统计报告,并辅以七号信令仪表进行A接口或Abis接口跟踪分析,作为网络优化最常用的手段。网络优化最重要的一步是如何发现问题,下面就是几种常用的方法:
1.话务统计分析法:OMC话务统计是了解网络性能指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反映了无线网络的实际运行状态。它是我们大多数网络优化基础数据的主要根据。通过对采集到的参数分类处理,形成便于分析网络质量的报告。通过话务统计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呼叫成功率、掉话率、切换成功率、每时隙话务量、无线信道可用率、话音信道阻塞率和信令信道的可用率、掉话率及阻塞率等),可以了解到无线基站的话务分布及变化情况,从而发现异常,并结合其它手段,可分析出网络逻辑或物理参数设置的不合理、网络结构的不合理、话务量不均、频率干扰及硬件故障等问题。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地区,制定统一的参数模板,以便更快地发现问题,并且通过调整特定小区或整个网络的参数等措施,使系统各小区的各项指标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全网的系统指标。
2.DT (驱车测试):在汽车以一定速度行驶的过程中,借助测试仪表、测试手机,对车内信号强度是否满足正常通话要求,是否存在拥塞、干扰、掉话等现象进行测试。通常在DT中根据需要设定每次呼叫的时长,分为长呼(时长不限,直到掉话为止)和短呼(一般取60秒左右,根据平均用户呼叫时长定)两种(可视情况调节时长),为保证测试的真实性,一般车速不应超过40公里/小时。路测分析法主要是分析空中接口的数据及测量覆盖,通过DT测试,可以了解:基站分布、覆盖情况,是否存在盲区;切换关系、切换次数、切换电瓶是否正常;下行链路是否有同频、邻频干扰;是否有孤岛效应;是否有乒乓效应;是否有远近效应;扇区是否错位;天线下倾角、方位角及天线高度是否合理;分析呼叫接通情况,找出呼叫不通及掉话的原因,为制定网络优化方案和实施网络优化提供依据。
3.CQT (呼叫质量测试或定点网络质量测试):在服务区中选取多个测试点,进行一定数量的拨打呼叫,以用户的角度反映网络质量。测试点一般选择在通信比较集中的场合,如酒店、机场、车站、重要部门、写字楼、集会场所等。它是DT测试的重要补充手段。通常还可完成DT所无法测试的深度室内覆盖及高楼等无线信号较复杂地区的测试,是场强测试方法的一种简单形式。
4.用户投诉:通过用户投诉了解网络质量。尤其在网络优化进行到一定阶段时,通过路测或数据分析已较难发现网络中的个别问题,此时通过可能无处不在的用户通话所发现的问题,使我们进一步了解网络服务状况。结合场强测试或简单的CQT测试,我们就可以发现问题的根源。该方法具有发现问题及时,针对性强等特点。
5.信令分析法:信令分析主要是对有疑问的站点的A接口、Abis接口的数据进行跟踪分析。通过对A接口采集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切换局数据不全(遗漏切换关系)、信令负荷、硬件故障(找出有问题的中继或时隙)及话务量不均(部分数据定义错误、链路不畅等原因)等问题。通过对Abis接口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主要是对测量仪表记录的LAY3信令进行分析,同时根据信号质量分布图、频率干扰检测图、接收电平分布图,结合对信令信道或话音信道占用时长等的分析,可以找出上、下行链路路径损耗过大的问题,还可以发现小区覆盖情况、一些无线干扰及隐性硬件故障等问题。
6.自动路测系统分析:采用安装于移动车辆上的自动路测终端,可以全程监测道路覆盖及通信质量。由于该终端能够将大量的信令消息和测量报告自动传回监控中心,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出现问题的地点进行分析,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所采用的方法和第五种一样。 在实际工作中,这几种方法都是相辅相成、互为印证的关系。GSM无线网络优化就是利用上述几种方法,围绕接通率、掉话率、拥塞率、话音质量和切换成功率及超闲小区、最坏小区等指标,通过性能统计测试→数据分析→制定实施优化方案→系统调整→重新制定优化目标→性能统计测试的螺旋式循环上升,达到网络质量明显改善的目的。
在传统网络优化分析中,一般通过分析网络性能数据以及路测,定点拨测数据来分析和评估网络性能,这种方法采用抽验式数据分析,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不可确定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都是在收到反馈信息之后才能做出反应,比较被动。而通过收集所有网络所有终端用户上报的MR数据之后,根据一定的空间定位算法,就将所有用户端的测量数据渲染到空间地图当中,可以得到网络的覆盖,质量,话务等一系列的分析结果。 MR的优势:MR的数据来源于网络各个角落不同用户的通话,全面反映网络的真实数据情况,可以正确定位网络覆盖漏洞,质差干扰区域等网络问题;同时又可以测量所有可能存在干扰的频点,形成全面反映实际网络的干扰矩阵数据,作为频率规划的基础数据;又可以完成自动频率规划的功能,优先保证话务密集区域的质量。
OMC数据受限于BSC的IO吞吐负荷及CPU负载,不可能把全部的UE的报告吐出来;而通过Abis采集系统获得的MR报告全面精准。但OMC数据获取方式方便,对于跟踪个别用户的MR报告优势明显。而Abis采集的MR报告的获取方式投资成本高,但对于全网网优项目优势明显。
注:1. 服务小区由于各种原因(无线传输环境不好、基站位置过高或天线的倾角较小),导致覆盖
太大以至于将邻小区覆盖在内,造成在某些小区的覆盖范围出现一片孤独区域(所谓的伞状覆盖),此孤独区域在地理上没有邻区,类似于\"孤岛\"。如果移动台在此区域移动,由于没有邻区,移动台无法切换到其他的小区导致掉话发生。解决孤岛效应,首先应该采用调整工程参数等方法,降低山脉、建筑物等对孤岛区域的反射和折射,将无线信号控制在本小区覆盖区域内,消除或降低孤岛区域的无线信号,减轻孤岛区域对其他小区的干扰。但有时因为无线环境复杂,有时无法完全消除孤岛区域的信号,可以调整频率或码资源分配情况以降低对其他小区的干扰,并根据路测情况配备邻区关系,使切换正常。\"孤岛效应\"多出现在网络扩容后。随着新基站的割接入网,需对原来的小区覆盖范围作调整,但小区覆盖范围收缩太快会造成2个小区切换带上覆盖不好,反之,容易形成\"孤岛效应\"。
2. 乒乓效应 移动通信系统中,如果在一定区域里两基站信号强度剧烈变化,手机就会在两个基站间
来回切换,产生所谓的“乒乓效应”。
3. 在运动过程中进行的,移动台之间会出现近处移动台干扰远处移动台的现象,称为远近效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