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舶三集》①序 (清)刘大櫆
①乘五板之船,浮于江淮,滃然云兴,勃然风起,惊涛生,巨浪作,舟人仆夫失色相向,以为将有倾覆之忧、沉沦之惨也。又况海水之所汩没,渺尔无垠,天吴睒晹,鱼鼋撞冲,人于其中,萍飘蓬转,一任其挂罥奔驰,曾不能以自主,故往往魄动神丧,不待樯摧橹折,而梦寐为之不宁。顾乃俯仰自如,吟咏自适,驰想于沆瀣之墟,寄情于霞虹之表,翩然而藻思翔,蔚然而鸿章著,振开、宝之余风,仿佛乎杜甫、高、岑之什,此所谓神勇者。!
②余谓不然。人臣悬君父之命于心,大如日轮,响如霆轰,则其于外物也,视之而不见其形,听之而不闻其声。彼其视海水之荡潏,如重茵莞席之安;视崇岛之峌当前,如翠屏之列、几砚之陈;视百灵、怪物之出没而沉浮,如佳花、美竹、奇石之星罗于苑囿。歌声出金石,若夫风潮澎湃之音,彼固有不及知者,而又何震慴恐惧之有?
③翰林徐君亮直先生以康熙某年之月日,奉使琉球,岁且及周,歌诗且千百首,名之曰《海舶三集》,海内之荐绅大夫莫不闻而知之矣。后二十余年,先生既归老于家,乃命大櫆为之序。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海舶三集》是徐葆元奉使琉球时所作诗集。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焉
B.耶
C.矣
D.耳
2.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出了诗作者对大海的不了解和不在意。
B.肯定诗作者胆气雄起,能承受风涛之大。 C.赞美诗作者为诗,心无外物,不惧风涛。 D.表明了作者对诗作文辞铿锵优美的褒扬。 3.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的画线句。
4.本文作为一篇诗序,评论诗歌的角度独特,请结合全文内容对此进行分析。 【答案】
1.C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的能力。
“此所谓神勇者”意思是这真是异常勇敢呀!是由衷的赞叹,表肯定的语气,“焉”“耶”一般表疑问,排除AB;“耳”是罢了的意思,显不出赞叹的语气,排除D。 故选C。
2.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句子的能力。
A.“对大海的不了解”说法错误,原文“彼固有不及知者”意思是他本来就没有感知到海上风涛之险,是对大海风涛之险不以为意而不是不了解。 故选A。
3.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表现诗作者面对惊涛骇浪,众人皆惧的环境,从容吟诗,抒发情感,文辞藻饰灵动,荟萃成宏伟篇章,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再用散句评价其诗作具有盛唐边塞诗派作品的特点,并赞其神勇,句式参差,富于变化。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重要句子的能力。
这里长句、短句错落有致;偶句、奇句适当配置,整散结合,分明是作家匠心构筑,然而表
面却自然朴素,无迹可求。“俯仰自如,吟咏自适,驰想于沆瀣之墟,寄情于霞虹之表,翩然而藻思翔,蔚然而鸿章著”运用整句,表现诗作者在惊险之极的环境却神态安然,起伏自如,才思飞翔,写就文采华美而宏伟的文章。“振开、宝之余风,仿佛乎杜甫、高、岑之什,此所谓神勇者”是散句,评价其诗作奋起盛唐时期的余风,有杜甫、高适、岑参等盛唐边塞诗派作品的特点,并赞其神勇。句式参差,富于变化,自有一番情韵扣人心弦。
4.作者既有将诗歌与盛唐杜甫高岑诗风进行类比,评价其诗风雄奇的特点。又以浓墨铺陈海上风涛之险,诗作者海上吟诗之奇,以使命为重,履险如夷的从容气概来评价诗风如其人。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某些问题提出独到见解的能力。
本文开头凌空而起,截除了一般序文中常见的浮词套语,使笔势不但更为峭健,而且新奇、不同凡响。“振开、宝之余风,仿佛乎杜甫、高、岑之什,此所谓神勇者”,将诗歌与盛唐杜甫高岑诗风进行类比,评价其诗风雄奇的特点。
作者独出机杼,避开直接评价,以浓墨极力铺陈海上风涛之险,衬托海上吟诗之奇,着重抉发诗作者一心以使命为重,履险如夷,从容吟咏的气概和风度。其构思之妙令人叹为观止。 参考译文:
乘坐着五块木板制作的船只,漂浮在江淮之上,云气四起,风浪勃发,惊涛兴起,巨浪大作,船夫仆夫面对面改变脸色,认为会有覆灭之忧、溺水之险。况且,海水波浪涌流翻腾浩渺无边,天吴水神睁大眼睛,鱼鼋水族撞冲奋跃,人在其中,如萍漂浮如草飘转,全任由风浪缠绕而飞跑,竟然不能自我支配,所以常常吓得魂飞魄散惊恐万分,还不等桅杆和船桨被摧折,因而睡梦中也不得安宁。但他却起伏自如,诵读吟咏自我安然,在汪洋澎湃之所驰念遐想,在云霞之外寄托情怀,翩翩然而文章的才思飞翔,文采华美而宏伟的文章写就,奋起盛唐时期的余风,仿佛杜甫、高适、岑参等大家的篇章,这真是异常勇敢呀!
我不这样认为。人臣在心中牢记君父之命,如太阳般巨大,如雷霆般响亮,但他对于外物,看到它,却如同没有见到其外形,听到它,却如同没有听到其声音。他看到海水动荡翻涌,像坐在层层的坐垫和席子上一样安稳;看待当前的高高的岛屿,像看到青翠的屏风和几案砚台陈列在那里一般;看到百灵、怪物出没沉浮,像看到佳花、美竹、奇石在园林罗列分布。他的诗作音调铿锵文辞优美,像那风浪发出的浩大声音,他本来就没有感知到海上风涛之险(不以为意),又有什么可震惊、恐惧的呢?
翰林徐君亮直先生在康熙某年某月某日,奉命出使琉球,将近一年,咏唱诗篇将近一千首,命名为《海舶三集》。国内的官员没有不听说并且了解的。后二十多年,先生年老退休,归于田里,于是命我为它作序。 论文偶记 刘大櫆
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曹子桓①、苏子由②论文,以气为主,是矣。然气随神转,神浑则气灏,神远则气逸,神伟则气高,神变则气奇,神深则气静,故神为气之主。至专以理为主,则未尽其妙。盖人不穷理读书,则出词鄙倍空疏。人无经济,则言虽累牍,不适于用。故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
文贵奇,所谓“珍爱者必非常物”。然有奇在字句者,有奇在意思者,有奇在笔者,有奇在丘壑者。有奇在气者,有奇在神者。字句之奇,不足为奇;气奇则真奇矣;神奇则古来亦不多见。次第虽如此,然字句亦不可不奇。扬子③《太玄》、《法言》,昌黎④甚好之,故昌黎文奇。奇气最难识,大约忽起忽落,其来无端,其去无迹。读古人文,于起灭转接之间,觉有不可测识处,便是奇气。
文贵简。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
文贵变。《易》曰:“虎变文炳,豹变文蔚。”又曰:“物相杂,故曰文。”故文者,变之谓也。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文法有平有奇,须是兼备,乃尽文人之能事。上古文字初开,实字多,虚字少。典谟训诰,何等简奥,然文法自是未备。至孔子之时,虚字详备,作者神态毕出。《左氏》情韵并美,文采照耀。至先秦战国,更加疏纵。汉人敛之,稍归劲质,惟子长⑤集其大成。唐人宗汉,多峭硬。宋人宗秦,得其疏纵,而失其厚茂,气味亦少薄矣。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何可节损?然枝蔓软弱,少古人厚重之气,自是后人文渐薄处。史迁句法似赘拙,而实古厚可爱。 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言也,故即事以寓情。即物以明理,《庄子》之文也;即事以寓情,《史记》之文也。
注:①曹子桓,曹丕;②苏子由,苏辙;③扬子,西汉文学家扬雄;④昌黎,韩愈;⑤子长,司马迁,下文史迁也指司马迁。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盖人不穷理读书 穷:洞彻 B.凡文,笔老则简 凡:凡是 C.然文法自是未备 备:准备 D.唐人宗汉,多峭硬 宗:效法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都属于正面阐述作者创作主张的一组是
①故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 ②珍爱者必非常物 ③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 ④故文者,变之谓也。 刘大櫆《论文偶记》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刘大櫆《论文偶记》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⑤上古文字初开,实字多,虚字少。 ⑥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何可节损?
A.①②⑤⑥ B. 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⑥ D.①③⑤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子桓和苏子由关于文章的精神、气韵关系的观点与刘大櫆的观点基本一致。
B. 文章贵在奇特,但作者认为不能够追求字句方面的奇特,只有精神奇特才是真正的“奇”。 C.语言简洁是创作在形式上的追求,但能否做到简洁却主要是由文章的内容决定的。 D.作者认为虚词在创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可忽视,但如果因此而少了“厚重之气”,也不可取。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奇气最难识,大约忽起忽落,其来无端,其去无迹。(3分) (2)文法有平有奇,须是兼备,乃尽文人之能事。(3分)
(3)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言也,故即事以寓情。(4分) 参考答案 10.C (备:完善)
11.C(②是引用的话;⑤只是叙述事实,不属于作者的主张。) 12.B(“不能够追求字句方面的奇特”说法有误。)
13.(1)章的奇特的气韵是最难认识和掌握的,大体说来,就是要忽起忽落,气之来也没有端绪,气之去也没有痕迹。
(2)行文的方法有平实有奇特,应该是兼而有之,才能充分显示写文章的本领。
(3)道理不能够直接表达,因此文人依据事实阐明道理;感情不能够直白地表达,因此文人凭借外物寄托情感。 【参考译文】
写文章的方法,以精神为主,以气韵补充。曹丕、苏辙品评文章,以气韵为主,正是这样的。但是气韵随着精神变换,精神浑厚则气韵充盈,精神悠远则气韵飘逸,精神雄伟则气韵高洁,精神变幻则气韵奇异,精神深沉则气韵平静,所以精神是气韵的主导。至于写专门的论文以讲道理为主,则不能全部展现文章的奥妙。如果人不熟读经书洞彻道理,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就浅陋空荡。人如果没有组织文字的才能,则文字纵然再多,都不适用。所以道理、书籍、组织文字的能力,是写文章的要素。
文以奇为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最珍贵最喜爱的东西,必定不是平平常常的物件”之意。然而,有的文章奇在字句上,有的奇在内容上,有的奇在行文上,有的奇在构思上,有的奇在深远的意境上。有的奇在气韵,有的奇在精神。仅仅是字句奇,不足以称奇,气韵奇特才是真的奇特;精神奇特是自古以来很少见到的。各种所谓奇特的等次地位虽然是这样的,但字句也不可平淡无奇。扬雄的《太玄》、《法言》,韩愈非常喜欢它,所以韩愈的文章就很奇特。文章的奇特的气韵是最难认识和掌握的,大体说来,就是要忽起忽落,气之来也没有端绪,气之去也没有痕迹。读古人的文章,在起落转接的地方,觉得有难以探测、不可捉摸之处,便是奇特的气韵。
文章贵在简洁。凡是文章,笔法老练就可以简洁,感情真挚则可以简洁,言辞确切则可以简洁,事理精当则可以简洁。
文章贵在讲究变化。《易》中说:“老虎随季节而换毛则毛色更加光亮,豹子随季节而换毛则毛色更加鲜丽。”又说:“事物相互交杂,所以才称之为文章。”因此所谓文者,说的就
是变啊。一本集子中的文章篇篇变,一篇文章中的章节段段变,一段文字中的语言句句变,精神在变,气韵在变,境界在变,音节在变,字句在变,这只有韩愈能做得到。
行文的方法有平实有奇特,应该是兼而有之,才能充分显示写文章的本领。上古时代,文字刚产生,实字多,虚字少。《尚书》的《典》、《谟》《训》、《诰》,文字十分简朴古奥,这样是(由于)当时的文法还不完备。到孔子的时候,虚字已经详细而完备,于是写文章的人就能够将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神气形态全部描绘出来。《左传》的情致和韵味都很美,文章光彩耀眼。到了先秦战国时代,就更加疏荡恣肆。汉朝人有所收敛,稍微走向了刚劲质朴,只有司马迁能集其大成。唐朝人宗法汉人,然多数趋于峭拔硬挺。宋朝人宗法先秦,得到了先秦文章疏荡恣肆的一面,但却有失于浑厚丰赡,情气韵味也显得有些淡薄。写文章必须虚字用得充分而后方能使精神情态全部显现出来,怎么可以随便节制减损呢?然而枝蔓敷展软弱无力,缺少古人那种浑厚沉郁的情气,就是后人的文章越来越浅薄的地方。司马迁文章的句法看起来似乎累赘重拙,而实际上那正是它古朴厚重可爱之处。
道理不能够直接表达,因此文人依据事实阐明道理;感情不能够直白地表达,因此文人凭借外物寄托情感。依据事实阐明道理,是《庄子》的文法;凭借外物寄托情感,是《史记》的文法。
刘大櫆(1698—1779),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人。诸生,雍正年间(1723—1735)时两举副贡生,乾隆年间(1736—1796)应博学鸿辞,皆未成;晚年为安徽黟县教谕数年,后归故里,一生很不得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