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第六单元厘米和米教案集体备课
课题:量一量
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各种常用尺,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2.通过对长方形各条边以及折痕的测量,初步感知长方形的对边相等。3.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实际测量,培养学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探索意识。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与难点: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表象认识。能合理利用测量工具,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测量方法的操作能力。课前准备:米尺一把、卷尺一把、学生尺一把、三角尺一副、一张长方形纸。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活动一:认识尺1.提问:谁来介绍一下自己带来的尺呢?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2.提醒:你的尺可以量哪些物体呢?如何来量呢?追问:量时应先找到什么?请学生介绍在课前准备的一种尺。在认识尺的活动中,目标主要是两个:一就是介绍几种常见的测量工具;二就是如何来看这些工具的刻度。活动二:用学生尺量1.选择工具。讨论:要想量它的每条边长度,该用什么尺呢?2.测量长方形的边。讨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边
K12学习教育
K12学习教育
有什么特点?学生量后,汇报测量的结果。3.测量长方形的折痕。追问:你知道怎样折,折痕是最长的吗?4.讨论。想一想:这样的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5.小结: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根据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这很重要。学生取出一张长方形纸。独立用学生尺量长方形的各条边,并填在书上。小组活动:将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长多少厘米。在这个环节中,主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长方形边的特征,要让学生明确用什么工具量,如何量。要强调选择工具的重要性。在每一个活动中,都要渗透估测的意识。活动三:用各种尺量1.选择。提问:要量出自己的一拃、一步和一庹大约有多长,要用什么工具呢?2.测量。3.比较。讨论:先估计一下数学书的长大约有几拃?4.说明。小结:我们测量出来的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度可千万不要小看。有的时候没有测量工具的情况下,我们就能用它们来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活动:同学们先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然后再分组合作测量,汇报结果。活动:用手去测量一下,看看是不是和你估计的差不多。在这个活动中,除了让学生量出长度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当身边没有测量工具的时候,也可以利用我们的手脚来进行估测。活动四:想办法量1.选择。讨论: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为什么?2.活
K12学习教育
K12学习教育
动。走10步,量量大约有几米?从篮球场的这一端走到另一端,数数走了多少步,再量量大约有多少米。同桌合作完成。3.你还可以用什么测量工具,可以量出球场上的哪些长度?小组讨论:具体的测量方案。按方案到球场上去实地测量。根据测量结果评选出最佳测量方案。先要组织学生充分地考虑好方案。学生的方案可能很多,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重点交流。让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活动五:全课总结今天我们通过“量一量”这节活动课,知道了很多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的方法。下课后,同学们如果有兴趣的话还可以继续进行。课题:认识厘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通过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重点与难点: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能初步借用工具画出线段。课前准备学生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教师吸管两根、。 板块 教师活动
K12学习教育
K12学习教育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一、曲直对比,引入新课出示两根吸管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图上的两组小朋友在玩什么? 两组同学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观察你桌上的毛线,你发现什么?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二、解决问题的相关练习。你能想办法把这根弯的毛线变直吗?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
师演示并指出:同学们捏住的毛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线段有几个端点? 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 .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过渡: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物体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的情况存在呢?
师示范: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边,你有什么感觉?再用两手去捏住边的两边,你有什么感觉?小结 在课本上、黑板上找到直的,有两个端点的边。总结:直尺、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3.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根据感受到的线段的特点,试着把它画在纸上。
K12学习教育
K12学习教育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画线段的?为什么这样画? 师适时示范线段画法。依据线段模型练习。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是线段? 三、联系应用,拓展认识 .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出示校园环境图片,2.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3.用长方形纸任意折一下,观察折痕,你发现什么?4.以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说说能画几条线段。引导理解“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5.完成课本的其他练习6.全课总结:
.课外作业:请你向爸爸、妈妈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试一试。生汇报演示:你是怎样做的? A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哪一段是线段?互相指一指。
直尺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边看作是一条线段。同桌讨论:线段具有哪些特点?.xb1.部分作品实物展台下展示对比,让学生根据线段特点进行判
K12学习教育
K12学习教育
断。请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新课标网请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吗?根据学生汇报,软件同时在该物体某边上呈现出线段。 请学生指出某图形横向、纵向各一条线段的顶点,让学生感受公共点。请学生折一条比垂直折痕长的线段,短的线段。学生独立练习,实物展台展出,集体讲评。和大家交流,你今天有什么收获?你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发现刻度尺上的结构,自然地揭示出“厘米”这个长度单位。通过比划并“寻找1厘米长”的物品,进一步体会“1厘米有多长”,认识到当我们表示很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课题:认识米
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形成1米的长度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2.在活动中,注重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重点与难点:1.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表象。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课前准备:米尺一把、卷尺一把、1米的绳子一根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活动一:复习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课桌长100,宽40。大拇指长约6粉笔长约7铅笔盒的
K12学习教育
K12学习教育
长约232.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通过复习,为认识长度单位“米”作铺垫,渗透“米”和“厘米”的联系。活动二:认识米1.量比较短的物体时,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等比较长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就比较麻烦了,这时该怎么办呢?2.认识长度单位: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比一比集体交流看一看出示米尺,介绍刻度①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②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小结: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米作单位。量一量。量哪些物体的长度要用米作长度单位?谈话:请同学们将一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再请同桌先估一估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然后用这1米长的绳子一起去比一比,互相说一说比的感受。a.完成“试一试”。先估计一下,再去量一量。小组合作,做好记录。b.完成“想想做做”第1、3题。同桌合作完成,认真测量,做好记录。c.举例说明。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同桌交流: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在新授中,让学生先进行1米有多长的实践活动,初步形成对米的长度表象。在量不同物体长度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米的含义,建立1米的表象。活动三:生活运用1.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课桌长1,宽40;学校的大楼高约20;小刀长约102.按从大到小的顺
K12学习教育
K12学习教育
序排列。7米70厘米70米80厘米80米追问:你是怎么排列的呢?3.一段红绳长26米,次用去5米,第二次用去6米。两次一共用去多少米?=还剩多少米?=4.独立完成书上的其他习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建立把新知与生活实际建立有机联系,加深对“米”的认识。活动四:全课小结今天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双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课题:认识线段
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2、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通过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点与难点: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能初步借用工具画出线段。课前准备学生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教师吸管两根、。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一、曲直对比,引入新 出示两根吸管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图上的两组小朋友在玩什么? 两组同学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K12学习教育
K12学习教育
.观察你桌上的毛线,你发现什么?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通过动手操作,直观认识线段。再通过举例证明,教师的归纳总结,明晰线段的特征。二、 解决问题的相关练习。
你能想办法把这根弯的毛线变直吗?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师演示并指出:同学们捏住的毛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线段有几个端点? 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 .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过渡: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物体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的情况存在呢?
师示范: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边,你有什么感觉?
再用两手去捏住边的两边,你有什么感觉?小结 在课本上、黑板上找到直的,有两个端点的边。 总结:直尺、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根据感受到的线段的特点,试着把它画在纸上。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画线段的?为什么这样画? 师适时示范线段画法。
K12学习教育
K12学习教育
依据线段模型练习。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是线段?
三、联系应用,拓展认识 .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出示校园环境图片,
.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 .用长方形纸任意折一下,观察折痕,你发现什么? .以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说说能画几条线段。 引导理解“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 .完成课本的其他练习 .全课总结:
.课外作业:请你向爸爸、妈妈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试一试。生汇报演示:你是怎样做的? A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哪一段是线段?互相指一指。直尺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边看作是一条线段。 同桌讨论:线段具有哪些特点?
部分作品实物展台下展示对比,让学生根据线段特点进
K12学习教育
K12学习教育
行判断。请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Xb1.请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吗?根据学生汇报,软件同时在该物体某边上呈现出线段。 请学生指出某图形横向、纵向各一条线段的顶点,让学生感受公共点。
请学生折一条比垂直折痕长的线段,短的线段。 学生独立练习,实物展台展出,集体讲评。
和大家交流,你今天有什么收获?你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方面?
在拓展巩固中,力求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出发,结合线段的特征加以整合。
K12学习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