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张爱玲的童年少年经历与其创作的悲剧意识

来源:伴沃教育
浅谈张爱玲的童年少年经历

一 张爱玲的童年生活

1920年代的上海,是十里洋场,灯红酒绿、觥筹交错,好一派富贵景象。但在这宁静的繁华中其实蕴藏着深深的危机,时代的大变革将在其中发生裂变,这一隅的宁静渐渐地只是表面的装饰了。1920年的初秋微雨初凉,张爱玲降生了,父母为她取了个小名,叫小煐。她的生活也许就像这天气一样,一开始就带着降色的沉哀。

张爱玲生在民国,无缘得见外曾祖父李鸿章、祖父张佩纶等辈在时代的洪流中弄潮的风姿,她对生活、对世界的最开始的感受来自家庭。而家庭给她的最早的印象是父母之间的不和谐,这对她后来人生的影响之大是难以想像的。

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一生落寞守成、碌碌无为,与在史书上留名的李鸿章、张佩纶等的辉煌生涯形成强烈反差。张廷重生于1896年,没多久清朝就灭亡了,他成了一个出身豪门贵族、身带“皇”气的遗少。他拼命玩乐,过着腐化堕落的生活,在醇酒妇人中碌碌一生。他身上的恶习,如赌博、抽大烟、嫖妓、养姨太太等等,不一而足。

而张爱玲的母亲黄素琼虽然出身传统的官宦世家,思想上却因为清末民初民主自由气氛和五四风潮的熏染而极为开化,是那个时代的新女性。她虽也缠过脚,但籍着开化的思想,“踏着这双三寸金莲横跨两个时代”(《对照记》),从清朝走到了民国,走向了现代。

此可见,张爱玲的父母之间是非常不和谐的,他们之间的对立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差异,更是思想意识的分歧,这也是他们后来分道扬镳的根源。黄素琼并不甘于被不幸的婚姻完全束缚住,她要去寻求属于自己的自由天地。1924年,张廷重的妹妹张茂渊要出国留学,黄素琼借口小姑需要监护便偕同出国了。她自己更名为黄逸梵,成为中国第一代出走的“娜拉”。那时,张爱玲4岁,她将从此失去母爱。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张爱玲的童年生活注定是苍凉、冷漠的。

张爱玲清楚地记得,母亲临别那天上船前还伏在竹床上痛哭,爱玲站在母亲的竹床前看她哭得如此伤心,感到手足无措,却没有哭。这一幕深深地刻在了张爱玲童真的心灵里,多年后她这样回忆童年时对母亲的感情:“我一直是用一种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我的母亲的。她是个美丽敏

感的女人,而且我很少机会和她接触,我四岁的时候她就出洋去了,几次来了又走了。在孩子的眼里她是辽远而神秘的。”(《流言 童言无忌》)

张廷重在妻子出走后的生活过得很潦倒。1927年,他在津浦铁路局的小官差也丢了,这使他觉得颜面扫尽,深受刺激。于是他给远在国外的妻子写信,承诺戒鸦片,不纳小妾,请她回来。为了挽救婚姻,为了对子女的教育有所安排,于是她回来了。

但黄逸梵这次出国游学更拉大了两人在知识上、思想上的差距,他们间互相妥协而达成的和解根本就不可能长久。果然没多久,他们之间的争吵又开始了,这次黄逸梵的态度尤其坚决,她说:“我的心意已经像一块木头。”于是他们协议离婚,他们彻底分开了,所保留的唯一的联系是母亲可以干涉张爱玲的教育问题。

于是,母亲送张爱玲到黄氏小学去住读,“张爱玲”这个名字就是入学报名时取的。但母亲决不会想到十余年后这个普通的名字红遍上海滩,“张爱玲”三个字永驻文学史上。

不久,黄逸梵又要去法国留学,临行前她专门到黄氏小学去看女儿。张爱玲的感觉似乎麻木

了,恩怨不断,悲喜频交,她幼小的心灵难以承受。当母亲走出校门,张爱玲远远看着红铁门徐徐关闭,泪如雨下。她的痛哭,是为了母亲,也是为了十岁的自己。

张爱玲对于母亲的感情是很浓郁的,她喜欢母亲,更崇拜母亲,她一直用一种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她的母亲。而她的性格中有很多无意识地承袭下来的母亲的影子。张爱玲当时也许没有从父母的恩恩怨怨、分分合合的纠葛中感觉到剧烈的痛苦,但她的性格、处世的观念和态度等等却就在这样的成长历程中逐渐形成了。 二 张爱玲的少年生活

1934年,在张爱玲的生活里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父亲再婚,二是上中学了。这时的张爱玲已初通人事,再加上一颗敏感纤弱的心,她对外界事物的感觉也特别丰富,特别复杂。

张爱玲的中学生活并不开心,就像她弟弟张子静回忆姐弟生活时所说的那样:“我们的成长期结束了。但是我们的创伤还在成长。”而不开心的原因大多来自家庭,“旧衣事件”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当时父亲娶的是原北洋政府内阁总理孙宝

琦的女儿孙用蕃。继母孙用蕃出嫁前听说张爱玲的个头跟她差不多,于是带了两箱旧衣服给她穿。穿着破旧,在贵族化的圣玛利亚女校里她自然觉得难堪了。张爱玲回忆说:“有一个时期在继母统治下生活着,拣她穿剩的衣服穿,永远不能忘记一件暗红的薄棉袍,碎牛肉的颜色,穿不完地穿着,都像浑身生了冻疮;冬天已经过去了,还留着冻疮的疤——是那样地憎恶与羞耻。”(《对照记》)“一大半是因为自惭形秽,中学生活是并不愉快的,也很少交朋友。”(《流言 童言无忌》)

这期间,发生在她弟弟身上的一件事深深地刺激了张爱玲脆弱的感情。有一次在饭桌上为了一点儿小事父亲就打了弟弟一巴掌,她心疼得以碗遮面,眼泪直流。继母见状不解地笑道:“你哭什么?又不是说你!你瞧,他没哭,你倒哭了!”张爱玲吃不下饭,夺门而逃,在浴室里对镜而泣。然而,正在她伤心的时候——“浴室的玻璃窗临着阳台,啪的一声,一只皮球蹦到玻璃上,又弹回去了。我弟弟在阳台上踢球。他已经忘了那回事了。这一类事,他是惯了的。我没有哭,只感到一阵寒冷的悲哀。”(《流言 私语》)

这样的家庭,没有阳光,缺少温暖,生活真是太压抑了。一个缺失了爱的家是个什么样子?真让人不敢去多想。也许正是这些反向的刺激,使张爱玲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梦想,她渴望在明丽的蓝天下拥有一席自己的自由、舒适的小天地。在理想与现实的一次次强烈的碰撞与冲突中,她渐渐地对家绝望了,渐渐地走向了对家庭束缚的反叛和对抗。

张爱玲中学快毕业时,母亲回来看她,她就去母亲那里住了两个星期。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事件促使她永远地逃离了这个不幸的家。

张爱玲从母亲那里回到家,一进门,继母就劈头盖脸的责问道:“怎么你走也不在我跟前说一声?”她答说早告诉父亲了,没料到继母勃然大怒:“噢,对父亲说了!你眼里哪儿还有我呢?”说完一个耳光打在张爱玲脸上,她本能地要还手,继母却一路尖叫着奔上楼去:“她打我,她敢打我!”然后是父亲啪嗒啪嗒地冲下楼来,一把揪住张爱玲的头发,挥拳便打,一边打一边吼道:“你还打人!今天非打死你不可!”她被达得左右摇晃,眼冒金星,最后被打得瘫在地上,父亲还揪住头发一阵乱踢。随后,张爱玲被父亲软

禁了起来。这件事对张爱玲的伤害很大,她觉得自己在短短的几个星期内老了许多,她说:“等我出来的时候已经不是我了。”

在这期间,老仆人何干给张爱玲的舅舅打电话,并将张爱玲的事告知。第二天,舅舅和姑姑张茂渊来为张爱玲求情,并提出送她出国留学。但张廷重老着脸,说什么也不答应。张茂渊非常激愤,与哥哥扭打了起来,眼镜被打破,脸也受了伤流了血,她临走时指着哥哥的的面发誓:“以后再也不踏进你家的门!”1953年而老仆人何干因为通风报信,张廷重将她大骂一顿并赶回皖北老家。到这时候,张爱玲对这个家彻底失望了。

真是祸不单行,爱玲随后就患上了痢疾,前后拖了一秋一冬近半年的时间,差点儿病死了。父亲不给她请医生,也没有药。那真是痛苦的煎熬啊!后来大概是因为父亲不愿背上“恶父”的骂名,悄悄地给她打了几针抗生素,这样她才渐渐地好了起来。

病中,爱玲整天躺在床上,望着窗外明丽的天空,一个强烈的念头从心底升起:“逃出去!尽快逃出去!”

母亲秘密传话给她:“你仔细想一想,跟父亲自然是有钱的,跟了我,可是一个钱也没有,你要吃得这个苦,没有反悔的。”但当时的张爱玲,还有什么比对自由的渴望更强烈呢?她开始寻找出逃的机会。

在隆冬的一个夜晚,她静静地伏在窗子上观察外面的街道,确实没有人。她开始行动了,扶着墙一步一步地、轻手轻脚地摸到铁门边,飞快地拨开门闩,闪身而出。她终于又站到人行道上了,“没有风,只有阴历年左近的寂寂的冷,街灯下只看见一片寒灰,但是多么可亲的世界啊!我在街沿急急走着,每一脚踏在地上都是一个响亮的吻。”(《流言•私语》)这种死里逃生的喜悦简直让她要发疯!

随后张爱玲住到母亲那里潜心补习功课,她要去实现她的英国梦。不久她在伦敦大学的上海考场里参加了入学考试,获得远东地区第一名,也就获得了去英国留学的资格。但由于战乱,她改去了香港大学。

那一年张爱玲18岁。她新的人生航程将从这里开始,而她的人生也告一段落了。

一般来说,童年、少年的生活经历对作家具有

相当重要的意义,这是评论家和心理学家的共识。童年、少年是作家生活的摇篮、观察的起点、灵感的初源、才华的土壤。它蕴藏着最初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氤氲着细微的观察视角和创作无意识。而这些将贯穿作家的一生,直接或间接地渗透到作家的创作之中,并产生潜移默化的、深重的影响。

童年、少年时代的张爱玲不是金色光环笼罩下的张公馆的小公主,不是在纯情母爱宠幸中的小天使,不是四邻夸耀的小宝贝,不是老师引以为傲的小精灵;她只是一个没有父爱、少有母爱的小丫头。爱的缺失让她过早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孤独,让她的情感受到扭曲,那些童年、少年的不幸经历在她的心里永远地藏下了痛苦的因子。外部世界流过了她那颗受伤而孤傲的心灵之后,淌出来的是带着“张爱玲式的郁悒”的文字。她一生的作品都带着深深的失落感,藏着隐隐的悲剧气息,根源恐怕就在这里了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