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课 题 备课人 姚江琼 关系 在学生掌握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计算方法,并且有了进行混合运算的基础,将相对枯燥的计算课的教学结合到具体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理解运算顺序,培养学情分析 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在生活情境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引导学生根据生活情境,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能主动解决问题,并能进一步加强对运算顺序的理解,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已学过的乘、除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乘、除法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使乘、除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理解并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节数 通过比较、概括等活动,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通过数学学习活动,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 乘、除法的意义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家里都有花瓶吗?还记得花瓶里都插着几枝鲜花吗? (学生回答) 师:老师的家里呀也有花瓶,每个花瓶里都插着3枝花,如果老师想在家里摆上4个花瓶,需要多少枝鲜花呢?(学生讨论) 师:相信很多小朋友们想到了很多办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生活中这类问题中用到的数学知识吧。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是: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
(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3.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4.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5.有关0的运算
出示例3 师:0代表什么也没有,那么1和0相加,还是1,不会变多,也不会变少。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和0相关的运算呢?能总结出类似的关于0的规律吗? 小组间相互讨论可选代表具体描述下这些运算。 (教师请几位学生回答) 师:记录并总结 (1)一个数加上0或者减去0还是等于这个数本身。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3)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是0;一个数和0相乘,仍是0。 (4) 0不能为除数。 (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巩固练习 1. 计算下面各题,并利用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5×48= 147÷7= 2.下面各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课本7页的1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两人小组内交流。) 四、拓展练习 136-47+○=100 □÷4-10=15 ○=( ) □=( ) 活动形式:学生独立思考,在四人小组内交流结果、讨论正确答案。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 书 设 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3×4=12 12÷3=4 12÷4=3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 ×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教 学 反 思 1.我从生活情境入手,引入乘、除法问题。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条件下运用不同的方法。通过身边的问题让学生真切地感觉到数学的乐趣,加深对乘、除法的认识和理解。 2.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积极引导他们运用数学方法处理问题,为接下来的课程的理解和运用奠定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