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WENSHAN UNIVERSITY
Vol. 33 No. 5Oct. 2020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插图分析及其选编策略
夏 芬
(南京市江宁区谷里中心小学,江苏 南京,210000)
摘要:统编教材虽在插图上具有创新性优势,但通过实际教学发现仍存在诸多问题:课文插图选取不当、课文插图数量过多或不足等。面对上述问题,从插图排版、插图具体设计、插图功能定位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以文本为创造依据、以学生学情为出发点、以课堂实践为导向的解决措施,以期推动统编教材插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断完善与改进,帮助教师自我发展,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关键词:统编教材; 初中语文;教材插图;选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4 - 9200(2020)05 - 0112 - 05
An Analysis of Illustration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s Official Textbooks and Selection Strategies
XIA Fen
(Guli Central Primary School of Jiangning District, Nanjing 211100, China)
Abstract: Although the official textbooks have innovation advantage in illustrations, but they still have many problems in teaching practice such as improper selection of text illustrations and too many or too less text illustrations. In order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of innovation based on texts, starting from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and practices-oriented classroom from aspects of typography, design and functional orientation of illustration. The purpose is to improve and perfect illustrations in the official textbooks, help teachers improve their ability and promote students’ self-study ability.
Key words: official textbooks; junior middle school; textbook illustration; published strategies
“语文课程资源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如教材、座位、多媒体课件等,还包括“课外学习资源。”并且“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多个方面综合、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1]课内外的教学资源中,教材所承载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教材助学系统组成部分的课文插图,却因设计排版不当常出现瑕疵,造成学生对文本的误读。就像统编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配有一幅或多幅线条清晰、富于变化的插图。设置插图的本意是为了成为教学的抓手、延伸教材课外内容等,但有瑕疵的插图反而会有误导作用,要如何选编合适的课文插图,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从统编教材插图的选编依据、统编教材插图的优势与不足之处两个角度展开。
教师教学的依据,承载着培养全面发展人的重任,其本身凝聚了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本质要求。而插图作为教材的组成要素,与教材的功能具有一致性,因此它的选编需要加以重视。值得注意的是:插图的设计与安排并不是随意的,时代的发展、国家的方针政策、学生学情都是插图的选编依据。
(一)教材插图排版的创新,要求以时代发展需要为标准
时代的发展,对教材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早的教材中只有文字,没有图片的存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排版设计、印刷技术的进步,后来才出现单色插图,再发展到彩色插图。社会的发展,使得教材的建设也在与时俱进。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进步体现在其不仅关注了范文系统中课文的选编、训练系统中练习题的设置以及知识系统中语文知识介绍等项目,同时改变了过去人教版在插图上单一
一、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插图的选编依据
语文教材在语文课中,是学生学习的蓝本,是
收稿日期:2019 - 12 - 03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教学治理循证实践研究”(JK19135)。作者简介:夏芬,女,安徽繁昌人,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谷里中心小学教师,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112
夏 芬: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插图分析及其选编策略
的设计模式,对教材中的插图或重画或重组,丰富了教材的“可读性”。不仅调整了教材的内容,而且将字体的字号、纸张的清晰度、封面的设计、插图的位置都作了相应的调整。此外,温儒敏先生也提及教材设计“要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不能脱离实际,“体现时代性”[2],在插图的排版上,推陈出新,努力以当代学生的语文生活作为创设蓝本,从而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需求。完备的语文教材能促进人类精神、物质文明的双重进步,是全社会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教材插图编辑的方向,要求以教学大纲、义务课程标准为依据
教学大纲逐渐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重心,充分考虑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它既关注学科蕴藏的文化内涵,又加大学生人文的素质性、审美的情趣性及文化修养等的培育。此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从各个方面由小及大,于具体之处将插图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相结合。如第四学段(七-九年级)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一是提出要在阅读环节中“通过观察道理、实施,或研究数据、图表等,区分观点与材料”,二是在综合性学习中“整理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收获的有关资料,不仅要学会使用文字呈现,而且要求综合运用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在阅读、综合性学习等环节,将插图教学随文融入,无论是区分图表,还是展示学习成果,都是将收获到的知识与生活经验通过视觉形式展示出来。通过阅读、综合性学习环节中插图,创造丰富的情境,引人入胜,达到进一步沟通、交流,促成对文本的理解。再从具体形象化情境展开,促使学生结合插图进行深度思考。
(三)教材插图内容的安排,要求以学生思维能力为出发点
插图内容的安排,如插图要用几幅,每幅插图要怎么设计,都需要与学生思维能力相适应。与插图相关性较大的是“形象思维”,它和“抽象思维”看似是一对相对立的概念,但实际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会产生更大的效益。一般来说,文章的理解常以抽象思维(又叫“逻辑思维”)为主,形象思维为辅。但一些抽象化的文章,借用插图反而呈现的更加直观和鲜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出要关注思维发展与提升,在保有对世界正确认知、合理看待人生,正确的价值判断的前提下,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最终学会运用语文的能力。统编教材“坚持以人为本,突出‘语文核心
素养’的理念,培养学生应该具备的未来社会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3]对学生发展力的重视,强调在细微处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
总之,时代的进步要求教材插图的创新,教材插图的创新需要以政策、纲领、课程标准等国家政策为依托设计,通过课堂的实践教学活动来检验,让学生成为教材插图设计的“试金石”。教材插图的设计和创新,不是凭空捏造,也不是凭空想象,而是要在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引下,结合学生实际学情和教学需要,进行创造性的开发与拓展;换句话说,教师和学生一样,是通过“教本”展开教学活动,故教师不应忽视教材中插图和装帧设计,指引学生意识到其存在的必要性,将教学的关注点集中到如何更好地发挥教材中插图的作用,不忽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通过下文中对统编教材插图的分析与梳理,明确教材插图的正确选编方法。
二、对现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插图的分析
教材插图的分析主要从优势与不足展开,涉及插图的具体位置、插图的类型、插图的色彩、插图的类型、插图的分布、插图的数量等项目的统计,这些项目的统计结果纵横交错,有必要按照各个年级,进行分层化、细分化,统计数据,比较分析。
(一)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插图优势
通过研究统编教材插图的各个栏目的具体分布1)以及其色彩、位置及类型等方面的特点2)得出以下结论。
表1 统编教材插图的具体分布图
对比项目七年级七年级八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九年级
上册下册上册下册上册下册总课文篇目383836292635总插图数635150242827封面图111111文章前彩色插图1166344单元导语页背景
插图666666课文内插图2117246129写作插图1641513综合性学习插图0154120口语交际插图004000任务插图001001课外古诗词背诵插图000000名著导读插图
6
2
2
2
2
2
113
(见表(见表第 33 卷
文山学院学报表2 统编教材插图的特点统计
比较项目七年级七年级八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九年级
上册下册上册下册上册下册课文数量383836292635课文插图数量31233091613插图彩色19725789色彩
黑白12165284封面后
000000插图正文前1176384位置
正文161417464正文后427225人插图11810344物插图
5310042插图类型
风景图117101故事场景图14113586示意图
0
0
0
0
0
0
1.图文结合紧密,便于文本解读
从插图的位置来看,统编教材相较于过去人教版更多采用随文插图、先文后图、先图后文等呈现方式,避开之前教材插图与文本距离远的排版方式,使插图与文本两者“融合”更加紧密,便于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图片与文本的距离,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获得,进而影响学习效率。插图作为审美过程中的一环,能够将感性和理性相统一,从而唤起学生记忆中对文本所蕴含的审美形象的想象,既能够了解文本的创作意图,又能够对文本的画面美进行感知。在审美过程,借由丰富的联想发现插图与文本的联系,为文本理解提供便利,真正体会作者的情感和经验,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对作品所蕴含的道理作出正确的评判。
2.呈现方式多样,补白文本缺口
从图文的呈现方式来看,有全面插图、图文并列、先文后图等不同的形式。可以发现教材编写者对于教材编制的具体技术与艺术掌握更加成熟,通过插图的不同安放形式,不仅让教材的设计更加富有变化,并且让插图与不同类型的文本结合地更加紧密。通过插图结合文本分析,便于教师与学生发现作者的隐性意图。因为插图具有“填白”“补白”文本的作用,通过观察插图的细节设计,如它的具体颜色和线条、人物的微表情等,达到“看图知其意”的境界。同样地通过文本将陌生、不熟悉的知识、概念、甚至情感转化为自身熟知的东西。插图114
2020年 第 5 期
作为情感转化的载体,是一种直观化的视觉形象,能够调动读者的审美直觉力,获得某种直接性的解读感受,与色彩、结构形态等文本外象相联结。
3.种类丰富多彩,促进创造性思维提升从插图的类型来看,虽然减少故事场景插图的数量,但是增加了人插图和风景图的数量,展现出不同的插图形象,使插图的风格更加多样。如增加作者肖像插图,形象生动,让学生加深对作者的印象。将故事场景图减少,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适当的进行“留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同时,从插图色彩来看,增加了相对艳丽的彩色插图,减少了黑白插图。彩色插图相对于黑白插图,能在第一时间通过明亮的色彩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改变体现出教材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特点。它的效用在于更易于打动学生的内心,焕发学生的学习活力,让学生学会开发自己的思维,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提升。
4.数量阶梯递减,有利于教学衔接
统编教材插图在数量上的安排与设计,小学插图比例远大于初中插图,符合了学生认知特点与学情。插图作为可以体现教学衔接的纽带,它的设计应符合现代教育观。鉴于低年级学生个性直率、活泼好动且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小学语文教材安排插图总体数量、彩色插图、卡通插图的比例远高于初中阶段。并且小学语文中的插图呈现方式多是线条简单、意思清晰、色彩鲜明,甚至某些课文还采用夸大、醒目的手法突出文本表达内容。相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则多采用直观、细致描绘的方式,通过插图的细节展现出人物的个性色彩。相对于人教版插图风格简单化、单一化,统编教材插图风格多样,小学尽量选取的符合儿童认知审美的卡通版插画,初中尽量选取的是含蓄隽永、意蕴深远的写实类插画。统编教材课本插图,作为连接小升初的一个衔接点,发挥出其该有的作用。
(二)统编教材初中语文教材插图不足1.部分课文插图选用不恰当,与文本对立如《一颗小桃树》的文本内容与插图不太匹配,该篇文章具有明暗两线,明线是通过描述小桃树与作者各自成长的经历都遭受风雨与挫折,暗线重心在于托物言志,借由坚定、不畏折磨的小桃树,作者感受到生的希望,故插图作为连接作者自身与小桃树的点,应体现出小桃树的品格、形象在作者心中的意义。书本插图描绘的是奶奶和“我”一同眺望远方,并且地面上长着一颗小桃树的画面。而通
夏 芬: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插图分析及其选编策略
过阅读课本中的原文,小桃树是“在院子,角落的地方,拱出一点嫩绿儿”。文字表达的小桃树艰难的在院子的角落里顽强地成长着,但是所配的插图,并未完整地表达出上述含义,图中小桃树看着虽小却直,并没有长在角落不起眼的地方,还画了一个木桶,像是表达有人浇水给它,这与文中描写的事实不符。值得肯定的是,插图中的奶奶和“我”的形象是丰满的,奶奶慈祥可爱,“我”对未来充满遐想,但是小桃树与两个人物相结合的图却会对学生理解造成误导,对此需要重新加以设计。
2.部分课文采用无效插图,忽视学生自学如《野望》这首诗的内容与所配的《山水图》插图内容关联性不大,可以选择删除。这首诗主要是作者辞官归隐于东皋(在今日山西河津)之时所作,该诗所弥漫的浓郁的秋悲、暝愁,是其内心矛盾的集中展现。它是由登高起笔,进而借景抒情,将文人内在的焦灼诉诸于文本,借以表现古代文人们难以实现人生价值的黑暗现实。而课文中所配的插图是一幅风景优美的山水画,与文章意境并不是那么符合,通过插图也感受不到作者蕴含在诗中沉郁、浓厚的情感,故这幅山水画插图的存在无法与文本发生碰撞。实际上在现代课程观的引领下,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的、静态的、孤立的,而是动态的、生成性的师生互动过程,所以插图不应过于直白、浅显化,而是应该引导自画、自补插图,让学生学会思考,开动脑经,结合文本进行创造性的思维的生成。
3.部分课文缺少基础性插图,增加学习负担需要增加插图的文章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说明文和新闻作品。阐明事理的说明文,涉及到气象学、生物科学、生态学等领域,更倾向于展现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面对这类文章,学生大多觉得艰涩难懂,不明白一些特殊领域的专业词汇,对此要加以重视,不能为学生增加学习负担。如《时间的脚印》缺少示意图,可增加如岩石分类表、地质年表,还缺少生动的化石3D图。通过几幅图让学生以图导学,思考“砾石”是什么,化石又是什么,寒武纪、石岩记、第四纪分别表示什么,以此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此外,新闻作品具有不同的体裁类型,根据其呈现出的相异特点,分门别类。要想全面把握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可以在文章内增加思维导图或模式图,让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形象直观的图示(如图1、图2所示),让学生在具备已有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加深印象。
消息广义通讯广义通讯新闻报告文学新闻狭义消息狭义图 1 增加大致的思维导图 图 2 增加待填充的思维导图
三、对未来初中语文教材插图的展望
一篇文本思想感情、内涵等的呈现,不仅仅是通过文字来表达,插图作为视觉化的要素,也是促进学生解读文本的辅助性要素。语文教科书,通过一幅或者两幅插图来展现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真实的意图。在面对艰涩难懂的文本时,插图就能作为一个切入点,故正确设计插图,注重细节,做好功能定位,为学生学习提供助力,这是未来插图的发展方向。
(一)以文本为创造依据,注重插图排版1.文本教学重难点影响插图的内容
书籍插图的创作不能随心所欲,文本是创造插图的依据和蓝本。要从文本的整体大局观出发,选取文本中的重点内容或者难点内容,通过形象化的图示效果清晰直观地展现出文本的重难点。一方面以鲜明的图画让文本中所描绘的人物、事物、风景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直观化的视觉图像来弥补文本的空白。因为文字是抽象的、理念化的产物,不同读者进行文本解读会产生不同的感知,对于学生来说,想要正确感知该篇文本真正的内涵,在没有外部助力的情况下(如教师的引导),插图可以发挥其作为沉默的教师的作用,为学生预习、感知文本提供灵感的火花。
2.学生学习困难点影响插图的设计
插图作为一个耗时耗力的工作,它是很难将整篇文本中的全部意思表现出来的,它必然是将文本中某个部分作为一个特殊的点,进行勾勒与描画,将选择的这部分的文本所展现的内容通过形象化的图画展现出来。若想通过局部的插图展现整体的文本的含义,这需要插画师或者教材编写者,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的同时,不忽略学生的学情。设计插图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积极探究学生阅读文本时可能产生的困难点,不让插图成为学生学习中可有可无的存在,更不能让插图成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绊脚石。
(二)以学生学情为出发点,注重插图设计1.补足图名,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图名,顾名思义就是指插图的名称,它一般排
115
第 33 卷文山学院学报在插图下面。通观整个初中六本教材,除了作者肖像图、少数书籍插图、积累拓展部分插图下标有图名,选文中插图下面几乎没有注有图名,这为学生自学造成负担,不符合现代课改背景下为学生学习学习减负的要求。现在的学生每天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完成各科主课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负担较大。语文学科的任务之一就是预习课文,插图作为助读要素的一部分,是应该为学生自学提供便利的,成为学生预习时的助力,真正的发挥作用——即节省学生不必要花费的时间,不能让学生觉得无用,直接过滤。
2.补足图注,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图注,主要是借由词或短语,对插图进行注解和说明。它分布位置多有不同,或置于插图名下,或安排在图名上。图注的行长一般不应超过图的长度。研究初中六册教材发现,只有部分插图下面表明是由谁创作的或一些建筑类插画下标有图注,而且图注的形式也比较单一,都是在插图名下面。故事场景类插图没有一幅附近标有图注,这同样不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缺乏图注的插图,要让学生花时间去观察——表现的内容、表达的细节等。现代课程教学观念,要求教师不再是权威性、强制性的主导者,而是要引领学生,将其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中心。教材插图的设计应关注学生自主性、积极性的发挥,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插图分析、思考文本,展开自主、探究式的个人学习。
(三)以课堂实践为导向,注重插图定位1.装饰性插图,美观大方、简洁大气
装饰性插图,此类插图与文本相距较远或与文本孤立,大多位于封面、单元导语页、积累拓展等小栏目作为背景修饰,与正文的关联性并不大,主要是用来美化图书、辅助装帧设计,让教科书变得赏心悦目。虽然它对正文没太大影响,但是,不能忽视装饰性插图的作用,它影响着师生翻阅书本的兴趣,好的设计会在第一瞬间抓住师生的心,让学
116
2020年 第 5 期
生眼前一亮,从而能有经常翻阅的热情,增加感官上的审美享受。语文是一门主课,教科书是师生课堂教学互动的载体。因此,装饰性插图设计应该简洁大方、清晰明了、干净舒适。
2.效用性插图,依托文本、拓展能力
效用性插图,或是反映客观事物、或是阐释课文内容、或是补充文本外知识点。这三个方面作用的发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掌握必备知识,甚至可以链接课内与课外,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设计此类插图时需注意平衡插画师、教材编写者、作者、学生几者之间的认知差异;需尽量避免出现无关干扰信息,关注形象化信息的凝练;需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开拓其视野,将能力的拔高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它的设计在获取文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能力的拓展。
综上所述,细节决定成败。插图作为助读要素之一,它应该立足促进自身发展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学情去设计,不能只从教材编写者想法出发;插图的图名和图注,应根据教学需要斟酌去增减;插图的功能定位不能有偏差,不同功能的插图,所发挥的功效不同。不同程度的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运用插图,扩展思维能力,增强对课文的理解。笔者认为,教师要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充分发挥教学资源——插图的作用。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3-34.
[2] 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
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3-11.[3] 王本华.强化核心素养 创新语文教科书编写理念——部
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主要特色[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7(5):8-12.
(责任编辑 查明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