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观照下的数学概念教学 以《认识角》一课为例 文4丽士胃 (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223001)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的价值观也随之产生变化。 教学时,不再局限于重视哪些问题,而在于怎样理解和看待知识;不 再把知识看作是静态的认识结果,而将其作为促进学生个体成长的 资源。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其路径与方法如下: 以点结网,在结构关联中走向意义学习;以线连线,在互动交流中直 面数学本质;积累融通,在归纳提炼中提升思维品质。 关键词:核心素养概念教学路径方法 小学阶段,对于概念的界定多采用描述 一、以点结网:在结构关联中走向意义 性的语言。现实中,教师从一个特例揭示概 学习 念,学生通过单纯的记忆掌握概念,这样的情 (一)抓点布网,以丰富的素材帮助学生 形还普遍存在。其结果往往是:学生记住了 形成结构化的认知方式 概念的外在表述形式,但没有深入理解概念 小学阶段,基本概念比较多,每个概念的 的内在含义。这样的学习,学生完全不了解 习得又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为了强化学生 知识内在的联系,也很难形成学习方法上的 对概念的理解,教材编写时一般采取分散编 建构,更难以提升数学核心素养。随着教育 排的方法。这在形式上就给人一种多、散、杂 改革的深入,教学的价值观也随之产生变化。 的印象。教学中,我们不能受形式的主导,只 教学时,不再局限于重视哪些问题,而在于怎 抓住教材上的一个例题、一个结论组织教学, 样理解和看待知识;不再把知识看作是静态 而要围绕概念这个“点”展开,提供多样的素 的认识结果,而将其作为促进学生个体成长 材,让学生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体悟概念的 的资源。本文结合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 内涵。 册《认识角》一课,谈谈核心素养观照下数学 “角”是平面图形,但它又区别于长方形、 概念教学的路径与方法。 正方形等其他平面图形,因为在生活中,任何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2016年第10期 物体面的形状描下来都不能直接得到角。教 学时,学习素材的提供可以分两步完成: 首先,从物体上抽取出面,找到一般的 平面图形。出示学生熟悉的校园情境,让学 生找一找、指一指,有哪些平面图形。学生 找到的平面图形,可能是已经认识的长方 形、正方形、圆形、■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也 教师提供的“角”,感受边是直直的,顶点是尖 尖的,并把自己的感受与同桌交流。然后,教 师出示图2中的②号、④号、⑤号、⑥号、⑦ 号,让学生说一说:它们是角吗?为什么?这 些活动的开展更多的是围绕“角”的外部要 素,而接下来感受角的大小,则是让学生走近 “角”的内部要素:让学生在生活巾找一找角, 可能是一些不认识的梯形,甚至是无法命名 的不规则图形。教师从中选择一些呈现出 讨论交流如何“指出”一个角才更完整、更准 确(避免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仅仅用角的 来(如图1),选择的图形中最好是各不相同 的,这样,提供给学生的素材才会更加丰富, 更具一般性。 顶点来代替角),并在指一指中,感受角是两 条边所夹的部分;对于动态的角,可以演示剪 刀和扇子的运动,学生发现角是有大有小的, 口o△o 图l 口[=] 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当然,无论是外部要素还是内部要素,教 学时都不能简单地以告知的形式,让学生轻 而易举得到结果。因为依赖单纯的记忆与理 解,学生只能是形式上“占有”知识,但无法形 其次,从这些平面图形上进行截取,形成 新的图形,如图2。 L /^\ \/广一 ⑥ ⑦ ⑧ 图2 成素养。只有日积月累的数学活动,才能形 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二、以线连线:在互动交流中直面数学 本质 (一)以标准为线,感悟概念内涵 ① ② ③ ④ ⑤这样提供素材,我们关注的就不是“角” 这个概念符号怎么表示,而是思考它的上位 概念是什么。如此,学生对“角”的概念,至少 建立了两方面的意义关联:一是“角”也是平 数学概念是人类生命实践活动的智慧结 晶,是通过大量材料的辨析比较、本质属性的 面图形;二是经历了从具体的实物到几何图 提炼抽取以及归纳、概括、命名等活动过程而 形成的。教学中,以“再创造”的方式经历概 念形成的“数学化”的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 形的抽象过程。 (二)聚点结节,用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 积累过程性的学习经验 以抽丝剥茧的方式逐步认识概念本质,更重 要的是能帮助学生提升比较分类、概括抽象 概念的理解,离不开对其构成要素的认 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教学时要聚焦 的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提升准确、简练和严密 的数学语言表述水平。 在学生经历了从物体的面上得到各不相 同的平面图形,又发现从这些平面图形上截 这两个要素,开展“摸一摸”“说一说”“辨一 辨”和“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从“顶点”和 “边”的角度来判断认识角,积累丰富的感性 经验。 取一部分,形成了图2所示的新图形后,可引 导学生思考:“这8个图形看起来各不相同, 要想研究它们,能不能围绕某个特征将它们 在对图2进行分类抽象的基础上,教师 给出“角”的概念。此时,让学生摸一摸课前 2016年第10期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匐磷 激赣 分分类呢?”显然,从外部来看,这些图形最明 在上述的分类过程中,还有另外的两种 显的特征就是“线条”。学生通过观察,发现 情形没有研究,即:连接在一起但边不是直直 这些图形中有的边是直直的,有的边是弯弯 的②号、⑤号、⑦号图形,边是直直的但没连 的;有的边是一笔画成的或者说是连在一起 接在一起的④号、⑥号图形(当然,从类型的 的,有的边是分开的或者说要两笔才能画成。 全面性角度考虑,还有一类没连接在一起但 根据自己的发现,学生有了第一次的分类。 边是弯弯的)。为此,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 教师呈现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并且让学生 说:这些图形是不是“角”,为什么?交流的时 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在交流的过程中,学 候,重点引导学生根据“角”的概念内涵进行 生思维撞击思维,思考不断深入。教师继续 判断。同时,“活动角”的作用不能窄化。教 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在你现在分的基础 师操作“活动角”,让学生观察变大变小的过 上,每一类的图形能不能根据另外一种分类 程,提问:“它还是一个角吗?为什么?”让学 标准继续分下去呢?” 生明确:只有当这些变化的图形始终还是 二次分类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理 “角”,它们才能成为“这些角有什么不同”的 解与操作都比较困难,因此对于一级分类的 讨论条件。 交流指导要做到:时间充分,分类标准表达清 三、积累融通:在归纳提炼中提升思维 晰,充分理解他人的不同分类方法。在学生 品质 二次分类前,教师的要求要明确。有了两次 (一)线上截点,贯通前后知识的内在 分类活动,学生对角的认识不断加深。特别 联系 要说的是,对学生最后呈现出来的分类结果,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 要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开始的时候大家选 版)》的内容安排,“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学习 择的分类标准并不完全相同,有的按边是否 共分为4条主线: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 直直的分,有的按边是否连在一起来分,但经 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它们既相对独立又 过第二次分类后,每个人最后得到的结果却 相互作用。“角”作为“图形的认识”这部分内 是相同的呢?”学生质疑、交流、讨论,逐步发 容的一个点,是继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 现,图2中的①号、③号、⑧号三个图形,属于 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之后学习的,同 “两条边既连接在一起,又是直直的”。这,正 时又是学生今后进一步深人研究长方形、正 是“角”的本质属性。 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也是学习 (二)以内涵为线,领悟概念实质 “图形的测量”和“图形的运动”等内容的基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教学,要求教 础。如何让学生在前面已有的学习基础上展 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开新的学习,又能感悟到学习之后所带来的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对于分类后的图形,教 变化呢?教学中,我们不能固守一个“点”,而 师聚焦“两条边既连接在一起,又是直直的” 应努力让这个“点”运动起来,让知识“点”与 这种情况,揭示: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称为 “点”有机融通。 “角”。如何让学生内化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活动的设计要考虑综合性和灵活性。例 呢?辨析判断、演绎说明,无疑是一个有效的 如,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之后,教师出示学生 途径。 已经直观认识的平面图形,提问:“在这些图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2016年第10期 形上能找到角吗?”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发现, 同样是平面图形,角可以是一些平面图形的 一的探索过程:我们从大量的实物面上,找到了 新的平面图形一根据边的特征将它们进行分 类,两条直直的边连接在一起就组成了角一 生活中、图形中能找到角,我们还会画角和创 造角。这个过程,就是学生经历“再创造”的 个部分,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有了进一步 的了解;“创造角”的环节,教师提供一些材 料:两根小棒、一根吸管、一张圆形纸片,让学 生独立尝试创造角。学生比较容易用两根小 棒连成一个角,也能想到把一根吸管折一折 过程。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回忆我们以往 的学习,什么时候也是运用这样的方法?用 得到一个角,但是对于圆形纸片,学生的思维 容易受到阻碍。因为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发现物体的圆形面上找不到角,根据角 的内涵似乎也没办法与圆形纸片相勾连。此 时,教师可以引导:“小棒可以连一连,吸管可 以折一折,那么采用什么样的办法也能从圆 圆的纸片中得出角呢?”学生在动手尝试后, 这样的方法,你认为我们还可以学习什么 呢?”学生很快发现,之前都是运用这样的方 法学习平面图形的,因此自然会联想到,以后 也可以这样学习新的平面图形。教师再追 问:“所学习的新的内容,在以往的这类内容 中所占的位置是什么?”有了前面的比较沟 通,学生较容易得出答案,此时教师顺势引 发现折一折后,折痕能形成角。这对学生来 说是非常震撼的。看起来互相矛盾的两个事 导:“既然我们发现所有的直边平面图形都有 角,那么以后再研究平面图形的时候,我们可 以关注哪些要素?”这是认识的一次飞跃:以 往直观认识_一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物,通过一些活动,竟然可以使它们之间产生 如此和谐的关系。由此,学生领悟到:看待某 个事物时,不能孤立地认识它,简单地判断 它,而要把它与相关的事物关联起来分析、比 较、转化和沟通,才能更加全面、科学地理解 它的本质。 (二)体中置点,形成独特的自我学习 框架 和圆的时候,都是根据边的特征来研究;认识 了角以后,就可以从“边”和“角”两个维度对 平面图形展开深入的研究。当然,在学习了 “度量”之后,学生会发现对这两个要素的研 究,不仅可以从数一数它们的数量,还可以从 测量它们的长度和大小人手。 借助于角的概念学习,学生经历平面图形 不断扩张的过程,感悟平面图形认识的框架性 结构,把活动中自己的体验和认识逐步转化为 自己的逻辑推理,个体的内生力不断成长。 杜威指出:“如果所沟通的知识不能组织 到学生已有的经验中去,这种知识就变成纯 粹言词,即纯粹感觉刺激,没有什么意义。”那 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将前人经验转化 为个体认知经验,促进个体健康成长呢?教 学时,要有意识地帮助和引导学生梳理学习 过程,发现数学学科的独特魅力,形成富有个 性的学习框架。 总结环节,教师要舍得留下时间,带领学 参考文献: [1]叶澜.回归突破E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5 [2]史宁中.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吴亚萍.“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 纲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H{版社,2009 生回忆:“我们是怎么认识‘角’的?”也许,学 生的语言是零散的,思维是片段的,但在相互 补充、相互启发中,学生一定会逐步明晰这样 2016年第10期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警擗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