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农田生态平衡 永续利用土壤资源
摘 要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人们对耕地的高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我国耕地的土壤结构已经受到严重损害。为了永续利用土壤, 维护农田生态平衡, 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保护农田和防止污染的措施。
关键词 维护 农田 生态平衡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人们对耕地的高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我国耕地的土壤结构已经受到严重损害。长此下去, 将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农业生产的持续进行。
1 耕地面临可持续发展挑战
1.1 土壤退化、沙化、酸化和盐渍化速度惊人我国土地沙漠化速度惊人: 上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每年增加1 500km2; 80 年代达到2 100km2; 90 年代达3460km2, 目前总面积已经达到267.40 万km2。土壤酸化主要是由酸雨引起的, 我国受酸雨影响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 比上世纪80 年代增加了一倍多。我国土壤盐渍化面积在大陆( 特别是西部地区) 还在大幅度增加, 对我国西部大开发造成严重影响。
1.2 农田灌溉水源遭受重金属离子的污染相当严重
我国从80 年代开始, 随着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兴起和各种小工矿的大量开采, 将大量的“三废”, 特别是废水排放到厂、矿附近大大小小的河流中。使农田的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许多金属离子如镉、砷、汞、铜、锌、石油类等,在部分地区污染十分严重。农田灌溉后, 作物长势差, 往往还会出现各种生理性病害, 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有的在浇灌后能将作物秧苗杀死。受到严重污染的农田, 在以后的几年里, 各种植物都不能正常生长。
1.3 农药污染触目惊心
我国农药总施用量达130 多万吨( 成药) , 平均每亩施用量接近1kg, 比发达国家高出1 倍, 农药施用后在土壤中的残留量一般为50%~60%。据农业部的研究报告表明, 有机磷农药对我国农牧业产生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在农作物和
土壤生态环境中, 均可测出农药, 特别是对生长期短的蔬菜、瓜果类等食品来说, 由于虫害多、施药量多以及超量使用, 造成农药残留量超标现象日趋加重。
1.4 化肥污染令人震惊
上世纪90 年代, 全世界氮肥施用量为8 000 万吨( 纯N) , 其中我国用量达1 726 万吨( 纯N) , 占世界总用量的21.60%。我国耕地平均施用氮素化肥量为224.80kg/ha。其中有17 个省的平均施用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上限225kg/ha。据31 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 目前蔬菜、瓜果地里, 单季作物化肥的用量通常很高。
1.5 固体废弃物污染影响深远
秸秆、塑料、固体垃圾、干性有机肥等处理不当, 均可对土壤造成污染。目前危害最大的要数废弃塑料。由于塑料残余物主要成分是聚乙烯烃类化合物, 自然条件下可在土壤中残存数十年甚至数百年而不被降解, 这些废膜的存在, 必然会影响土壤的通透性, 影响土壤水分、养分的的运转, 阻碍作物根系生长和对水分的吸收。同时, 塑料薄膜在生产过程中添加的增塑剂( 如: 酚酸酯类) 对农作物, 特别是蔬菜类有一定毒性, 并导致减产。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使用国, 在农用塑料中, 近1 000 万吨地膜将用于1 亿余亩的作物种植面积上; 加上农产品保鲜膜, 营养钵等使用塑料约在2 000 万吨以上。根据目前的回收状况, 每年约有1 000 万吨的塑料残余物遗留在农村地区。农田塑料膜的年残留量在3kg/亩左右, 尽管有些农民在耕地时进行清理, 但仍然连年累积增加。农业部组织的地膜残留调查表明, 京津、沪、哈尔滨等大城市郊区, 每公顷土壤残留高达90~135kg。
耕地造成上述污染的原因何在?
首先, 在集约化种植蔬菜、水果、花卉的地区, 化肥、农药常常过量施用, 同时频繁灌溉和排水, 造成大量硝态氮、农药等随水流失, 形成面源污染。其次, 随着养植业的发展,大量的畜禽粪便没有很好的处理和利用, 随意排放, 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严重。这些被污染的水用来灌溉时, 土壤的污染进一步加剧。最后, 农田轮作类型、灌溉方式和栽培管理措施与耕地土壤结构的破坏也有密切关系。
2 保护农田和防止耕地污染的措施
2.1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人人做到爱护自然、热爱我们生存的家园, 要大力宣传环境污染给人类造成的危害, 让每个公民懂得环境恶化、农田土壤恶化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不便。人人做到爱护自然、保护农田、维护生态平衡。
2.2 杜绝“三废”进入农田
对工矿企业排出的“三废”, 要严格按照环保要求执行。近几年来, 我国对一些资源浪费严重、排放“三废”超标的小型企业、工矿企业进行了治理、整顿、改造, 对防止环境污染、维护农田免受侵染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2.3 对农田实行保护性耕作
大力推广以秸秆覆盖、保水保肥为中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是解决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恶化问题的重要措施。经过多年连续试验证明, 农田有了秸秆覆盖和根茬固土, 土壤水蚀减少80%, 大风刮起的沙尘减少60%, 由于秸秆覆盖,彻底消除了焚烧秸秆现象。保护性耕作还使土壤肥力得到恢复。经当地对农田实行保护性耕作—— 秸秆覆盖实验: 在5 年时间内, 实验区的土壤: 有机质含量从0.89%增加到1.34%, 蚯蚓数量从0 发展到10~15 只/m2, 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农民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还可降低生产成本15%~20%, 增产10%~20%, 增加收入20%左右。
2.4 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推行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如: 膜下滴灌节水方式, 精确施肥, 防止污染模式; 推广配方施肥, 平衡施肥, 使用缓解施肥, 改进施肥方法, 使肥料肥料供给和作物生长发育要求相一致, 达到高产、优质、节约成本, 不造成污染的目的。此外, 还有免耕、少耕、保水保土保持地力的模式, 利用残茬覆盖, 保护土壤, 防止水蚀和风蚀, 减少水分的蒸发; 杜绝秸秆焚烧, 促进秸秆还田, 提高营养物质归还量,培肥地力, 降低作业成本, 提高农业效益。
2.5 提倡走“生态农业”之路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原理为指导的农业生产, 而中国传统农业恰恰体现了生
态农业的精华。传统农业讲究农牧结合, 使用有机肥料, 注重作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实现“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微生物转化”的良性循环。即实现物质与能量在田间的小循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