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巴金的家和《家》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学号:姓名:尤怡婷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业
09 汉语 00902043
巴金的家和《家》
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I accuse(我控诉)① 我们要生存,要活下去。为了这生存,我们要踏过一切腐朽了的死尸和将腐朽的活尸走向光明的世界去。
——巴金
在巴金的众多的小说中,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其中,第一部《家》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称得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
《激流三部曲》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来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对封建势力进行揭露,赞颂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并与这种家庭决裂。对题材的熟悉和作者感受的深切,使这部作品获得强烈的感染力量。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激流三部曲》,尤其是其中的《家》,曾起了很大的作用。
“家”,这是一个包含着无限幽深的诗情字眼。它对每个人来说,也许有忧伤,有痛苦,有不幸,但也会有温馨,有纯真,有梦幻。它是人们降临世上最早到达的人生第一站,是生命滋养成长的摇篮。它像一个幻影,将伴随着你走向新的旅程。直到耄耋之年,它还是会是人们、眷念的精神的土壤。那芬芳的乡土和风雨剥蚀了的门楼照壁,都会引起你对人生的怅惘和感慨。因为你的生命之水,越过乱山碎石,激荡汇聚而成的那股激流,在奔腾前行中,时时可以觉察到那源头最早迸射的水质的积淀和品格。
在巴金的漫长的人生旅程和文学创作的印记中,都能寻找到与这个“家”有着扯不断、理不清的千丝万缕、血肉交融的关系。巴金多次在回顾以往岁月时,总是把这个“家”的渊源细加拷问和剖析,流露了交织着爱和恨的深情。 巴金降生在一个世代做官、数世同堂的大家庭。在成都的李公馆里,他“有将近二十个的长辈,有三十个以上的兄弟姐妹,有四五十个男女仆人”。他将在这个上百口人的小社会里生存成长。李公馆里最高家长李镛,是巴金的祖父。他做过多年的县官,是位精明能干的官吏,管囊颇丰。所以卸任以后,能够广置田产,在成都北门正通顺街购置修建了这座五进三重的大宅院,收藏了许多古玩字画。李公馆在成都北门一带是有名数的殷富,这条正通顺街就是官宦人家聚居的住宅区。在李镛父子的努力下,李家达到鼎盛的时期。李镛很自然要感激皇恩浩
①
巴金《关于〈家〉(十版代序)》
2
荡、祖宗荫庇,不仅出于因袭的封建礼教观念,也由于现实既得的利益,更加需要维护传统的等级森严的制度,传播传统的思想文化道德观念,来强化延续他们的家业。李公馆上下几百口人,就在这样一个封闭的既定的秩序中生活,像钟摆一样日复一日原地运动。李公馆不只是一个官宦人家,还是诗礼传家、文化氛围比较浓厚的家庭,虽然封闭,也难以完全抵制外来文化。李公馆这时就像一个容纳着驳杂文化的社会,也像正在无声的悄悄发生变化的社会。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变化带来了对这个家庭的人际关系、旧的生活秩序和思想观念的冲击。这个一度繁荣鼎盛的大家庭正面临着新生代的挑战。新生代出身于此,并将反过来成为反对和埋葬它们的叛徒。
《家》中的主人公们所住的高家是这样的: ‚有着黑漆大门的公馆静寂地并排立在寒风里。两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蹲在门口。门开着,好像一只怪兽的大口。里面是一个黑洞,这里面有什么东西,谁也望不见。每个公馆都经过了相当长的年代,或是更换了几个姓。每一个公馆都有它自己的秘密。大门上的黑漆脱落了,又涂上新的……‛
‚屋檐下也挂着一对大的红纸灯笼,只是门前台阶下多一对长方形大石缸,门墙上挂着一副木对联,红漆底子上现出八个隶书黑字:‘国恩家庆,人寿年丰’。‛
这是一个多么阴森、腐朽、死气沉沉的地方,多少鲜活可爱的生命就这样挣扎着葬送在这座坟墓中。
巴金有一个温馨的童年,母亲教他爱一切人,他的第一个先生就是母亲。童年时代的巴金有很多时间是跟家中的佣仆们一起的度过的,他非常喜欢这些佣仆轿伕,对他们有很深的感情。他从这群没有文化、“缺乏教养”的人们那里汲取了具体而充实的爱,陶冶了一种直爽的性格。阴暗、潮湿、污秽的马房对他竟是那样重要,成为他粗通人事时了解社会的启蒙。后来有一次巴金回顾自己以往的生活时,曾激动的说“我是从‘下人’中间出来的,我应该回到他们里面去。”他决议背叛原来的绅士家庭,把自己归属到那些穷苦无告的人们中间去。这说明他后来一生坚持不懈追求社会平等的种子,早在幼年时代已经播下了。
巴金十岁的时候,爱他的母亲去世了,接着,他的二姐、父亲相继亡故,在分家中,他们这一房孤儿寡妇备受欺负,使巴金看到了人情世态的炎凉冷暖,看到了在诗礼传家后面的丑恶。这时巴金的大哥已经奉命娶妻生子。他在中学毕业后,本想出川到上海、北平等地深造,再到德国留学;他也曾悄悄恋爱着亲戚中的一位少女,但这些幻想早已破灭。他挑起了赡养本房家属的生活重担,也在李公馆内周旋于家族间的各种矛盾,到处作揖让步,求得安宁。在巴金老家和周围的亲戚中还不断发生许多青年女子的不幸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逐渐趋向成熟,巴金对于大家庭和祖父的专制统治愈益憎恶,感情也更疏远。父亲死后两年多,祖父也病倒在床,时常精神错乱发狂,看到巴金,枯瘦的老脸上流淌着泪水。祖孙间的感情有了沟通,发现彼此还是深深的相爱着的巴金望着病重狂乱的
3
祖父,想到这个富裕的大家庭原是他一手创建的现在家族内部互相仇恨斗争的局面也是在他的治理下造成的。他是这个家庭至高无上的尊者,但却没有人真正爱他,也没有人真正了解他,最后孤独地寂寞地死去。祖父的死,使巴金又一次失去了曾经挚爱过他的亲人。他伤心,感到作为孤儿的悲哀,但同时,他又有一种庆幸,因为他发现大家庭里最后一个专制的统治者消失了,从此再也没有人可以代替祖父支配它的行动。祖父死后爆发的争夺遗产的丑剧使巴金敏锐的看到了它必然崩溃的命运。这位还没有走上社会的少年已经从家庭内部看到并体验到了人世间的复杂、人性的善恶和爱的失落。
在巴金十五岁的时候爆发了“五四运动”,巴金几乎是怀着一种狂喜的心情去迎接这扑面而来的新思想、新事物。他曾说:
我常常说我是‚五四‛的产儿,五四运动像一声春雷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了。我睁开了眼睛,开始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老家的环境使他愈来愈憎厌和不能忍受,成都的封闭落后也是他感到沉闷。在那些新思想和朋友的行动影响下,他一直在酝酿一个离开家庭走向社会的打算。
我的初衷是:离开家庭,到社会中去,到人民中间去,做一个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者。①
巴金后来在《家》中侧面描述了主人公觉慧到上海做了革命党人,正是他在老家时的这种理想追求的具体记叙。在一个暮春的清早,巴金和弟弟离开了家乡,在烟雨濛濛的江边,大哥流着眼泪送他们上了木船。巴金悲哀、伤感,因为这里有他所爱的人仍在阴暗生活中呻吟挣扎,但他并无留恋。他激动、快乐,因为希望在前面招手。他向他的老家告别,就像摔掉一个可怕而沉重的阴影。他鼓起勇气,踏上新的征程,扬帆远去。
1931年,在朋友的邀请下,巴金决心完成他酝酿已久的《家》的写作。他要写一部旧家庭的历史,一个正在崩坏中的大家庭的悲欢离合。这部小说就是原来构思中与大哥谈论过的《春月》。当小说刊出时,巴金多么希望大哥能读到它,使他能够因此睁开眼睛看清自己的生活处境,另外开始一个新的人生。然而这一切都已经迟了。巴金收到老家发来的电报:他的大哥从事投机事业失败,服毒自杀。大哥永远也不会在读他的小说了。巴金本想通过《家》鼓励他的大哥勇敢地面对生活,用小说的方式来唤醒大哥帮助大哥,把大哥从无路的境地解救出来,可惜这一切来得太晚了。巴金为此感到“终生的遗憾”,他觉得他大哥不应该成为封建制度的殉葬品。巴金的心充满了悲愤和悔恨。他后来说:“我责备自己为什么不早把小说写出来,让他看清面前的深渊,他也许还有勒马回头的可能。我
①
《巴金选集·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北京
4
不曾好好的劝他、帮助她。现在太迟了!我不能把他从坟墓里拉出来了。我只好把我的感情、我的爱憎、我要对他讲的话全写到我的小说里去。”
大哥的死使巴金非常震惊、痛苦。他痴痴呆呆,独自跑到灯火辉煌的街上,在人流中无意识的狂走。他的思想麻木的像停止了的钟摆。那天晚上,他失眠了。他重新思考了生活和正在写的小说,他决定调整《家》的结构,要把大哥作为主要人物的原型的来写。巴金永远不能忘记大哥曾经给过它的亲情和帮助,即使他给大哥带来过麻烦与大哥发生过争执,但最终,大哥还是依顺了自己。他爱大哥。浮现在他眼前的大哥形象是含着眼泪、忍气吞声、一生顺从别人给他安排的命运。不管别人如何欺负他,迫害他,也不管面临的生活如何不合理不公道,也不管所爱的人遭到多大的不幸,他都是妥协、忍受,默默吞咽苦果。在巴金痛苦的回忆中,又多了一个旧制度下的牺牲者。旧家庭的许多冤魂好像又都出现在他面前申诉和哀号。他要把二十多年积聚的全部爱和恨,统统宣泄在这部小说中。他要向人们展示这样一幅真实的图画:这儿是伤痕,这儿是血,这儿是尸首,这儿是屠刀!他要把一个垂死制度的牺牲者摆在人们面前,希望从这些鲜血淋漓的尸体上寻求出一个未来的新生的合理的社会。巴金继续《家》的写作。他不断在挖老家的历史,在铭刻至深的记忆。老家的生活、人物、事件对他太熟悉,感受太深了,他本来酝酿思考已很久了,相当成熟了,大哥的死又进一步激起了他的创作激情。有时写到某些情节,常常激动得不能平静下来,又是叹息,又是流泪,甚至愤怒、痛苦得丢下笔在屋子里来回走动。他把自己的血和泪,爱和恨,悲哀和欢乐都浸染到这个作品中去了。
《家》是巴金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品取材于中国的一个封建的大家庭,通过这个大家庭的没落与分化来描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这部作品奠定了巴金在中国文坛中的巨匠地位。
作品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用作家自己的话说: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①。高氏豪门外表上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但遮掩在这层帷幕之后的,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明争暗斗,腐朽龌龊,荒淫无耻。为了维护这个作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临崩溃的家庭,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这就又加深了新与旧、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并使年轻人遭受巨大的痛若。
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他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鸣凤死后,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
①
巴金《激流〈总序〉》
5
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也正因此,当他临终前,意识到这个家似乎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败时,又极力挣扎,企图用慈祥、温和、自我忏悔将已走上新路的觉慧等拉回到老路上来。当然,高老太爷的挣扎是徒劳的,高家最终没有免于崩溃的命运。作品通过塑造高老太爷这样一位腐朽反动的人物,表现出了封建制度以及旧礼教、旧思想、旧道德必然灭亡的趋势。
作品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夜死了。黑暗统治着这所大公馆。电灯光死去时发出的凄惨的叫声还在空中荡漾,虽然声音很低,却是无所不在,连屋角里也似乎有极其低微的哭泣。欢乐的时期已经过去,现在是悲泣的时候了。
人们躺下来,取下他们白天里戴的面具,结算这一天的总账。他们打开了自己的内心,打开了自己的‚灵魂的一隅‛,那个隐秘的角落。他们悔恨,悲泣,为了这一天的浪费,为了这一天的损失,为了这一天的痛苦生活。自然,人们中间也有少数得意的人,可是他们已经满意地睡熟了。剩下那些不幸的人,失望的人在不温暖的被窝里悲泣自己的命运。无论是在白天或黑夜,世界都有两个不同的面目,为着两种不同的人而存在。‛
作者用深刻的笔触描写出生活在这个活的坟墓里的人们的黑暗、压抑的生活状态。
《家》写出了高府中一代年轻人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同时,也写出了在高府的底层,人们正在或先或后的觉醒。地火在缓缓然而持续地燃烧。如果说大哥高觉新并未觉悟新生的话,那么二哥高觉民在抗婚上已有了由“民”自主的觉悟。三弟高觉慧更如一团火,为高府后院带入了光明。觉慧是高府中最早的觉醒者,因其觉醒之早,故堪称“慧”。他对高家旧秩序已不存任何幻想。他敢于宣传新思想,抨击旧道学、旧秩序。
《家》中的重要人物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五四”新思潮给了他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这使他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恶。他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他的信念很单纯,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他的确是“幼稚”的,对周围的一切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分析,甚至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但基于“五四”时代对旧的一切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精神,他知道这个家庭是“无可挽救的了”。他并不想对“家”寄托什么希望,而热心于交结新朋友、讨论社会问题、编辑刊物,创办阅报社等等社会活动,“夸大地把改良社会、解放人群的责任放在自己的肩上”。最后,觉慧无所顾忌地离开家而远走了。作者通过觉慧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也通过觉慧来对觉新的“作揖主义”和别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这一性格的确是给读者带来了鼓舞、带来了“新鲜空气”的。觉慧到上海是为了向往那里的“未知的新的活动”,“还有那广大的群
6
众和新文化运动”;作品并没有正面地具体描写觉慧离开家庭以后所走的道路,但对封建家庭的叛逆,常常是知识分子走上民主革命的起点。
巴金曾多次说过:
‚过去十几年的生活像梦魇一般压在我的心上。这梦魇无情地摧毁了许多同辈的年轻人的灵魂。我几乎也成了受害者中的一个。然而‚幼稚‛和‚大胆‛救了我。在这一点我也许像觉慧。我凭着一个单纯的信仰,踏着大步向一个目标走去:我要做我自己的主人;我偏要做别人不许我做的事。我在自己办的刊物上发表过几篇内容浅薄而且有抄袭嫌疑的文章。我不能说已经有了成熟的思想。但是我牢牢记住丹东的话:‚大胆,大胆,永远大胆!‛这三个大胆在那种环境里意外地收到了效果,帮助我得到了初步的解放。觉慧也正是靠着他的‚大胆‛才能够逃出那个正在崩溃的家庭,找寻自己的新天地;而‚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却把觉新活生生地断送了。‛
觉新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他性格上充满了矛盾,是个“有两重人格的人”。觉新善良,待人诚恳,原是旧制度培养出来的、有较强传统观念的人。由于他处于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平共处”,他凡事采取“不抵抗主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他爱表妹梅,但当这段美好的恋情被长辈无理地扼杀后,他并不反抗,对父亲为他与李家订的亲事,也表示顺从,然后回房蒙头大哭一场,与瑞珏完了婚;祖父死后,陈姨太无端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珏在家里生小孩。觉新虽然觉得这有如“晴天霹雳”,但还是接受了,将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觉新身上虽然有着很严重的旧观念的束缚,但他又是个接 受了新思想熏染的人,因此,在他心中,善恶是非是有着清楚的界限的。他也有过美好的向往,与表妹梅的相恋就是他对爱情的追求;同时,他也同情受压制的青年,如暗中帮助觉民逃婚,帮助觉慧离家出走等。新思想虽然触动了他的心灵,但封建旧观念却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他无法喘气,使他在精神上常常处于极度痛苦之中。他恨旧东西,自己也是旧礼教的牺牲品,封建大家族制度的殉葬品;但由于他受封建传统观念毒害较深,丧失了反抗能力,因此在“不抵抗主义”支配下,处处妥协,不自觉地扮演着旧东西的维护者的角色。总之,觉新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悲剧人物。他性格中的这种矛盾性,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某些时代特征。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典型人物,批评了“不抵抗主义”,指明对于封建旧制度、旧观念,反抗才是避免悲剧的惟一出路。
人道精神、民主思想在《家》中贯穿始终,成为作家强烈爱憎的基石。许多受尽摧残和迫害,要想争取生存和发展权利的青年男女都不禁发出“我是一个人”、“我要做一个人”这样悲愤的呼喊。
巴金在《家》中又一次表现了对女性的深刻同情。他描写了大批妇女受到最残忍、最野蛮的虐待情景:鸣凤、梅、瑞珏等的惨死,淑贞的缠足,婉儿遭受的
7
种种虐待„„无论是小姐还是丫环,都只是一头任凭摆布宰割的牲口,而不配有更好的命运。作家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惨遭遇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而小说中另一位重要女性——琴,却和以上几位截然不同。作者把她塑造成了一位接受新思想、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解放、敢于向封建礼教反抗的形象。在当时看来,她是时代的叛逆者,但她的所作所为是当时女性中的先驱者。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是低下的,是没有言论自由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束缚了女性的发展,大大减弱了妇女对整个社会前进的推动作用。作者之所以塑造琴这个形象,无疑是为了唤醒这社会的另一半——女性的崛起。作者这一人物塑造也是相当成功的。《家》这部小说正因为有如此精彩的人物塑造和感人的故事情节,使我感受颇深。
在《家》里,巴金把他的许多长辈写了进去,也就是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如到老太爷、克明、克安等一大帮没落地主们,那些冷血专制、勾心斗角、互相倾轧、损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
在巴金的笔下,还有一些他很熟悉的、最值得同情的面庞——那些在封建的大家庭里横遭摧残的年轻生命,还有受苦、受压迫的“下人”们。
对那些封建势力压迫下受到了璀璨的人和事,他寄予着一腔同情:“当这一切在我的眼前发生的时候,我含着眼泪,心里起了火一般的反抗的思想。我说我不要做一个少爷,我要做一个站在他们一边,帮助他们的人。
《家》最突出的还是对家族制度的猛烈抨击。巴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底‘控诉’”,他“要宣布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
后来,巴金曾深有感触地说:
‚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知道我是在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那些惨痛的回忆到现在还是异常鲜明。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以至于得到悲惨的结局。那个时候我的心因为爱怜而痛苦,但同时它又充满恶毒的诅咒。我有过觉慧在梅的灵前所起的那种感情。我甚至说过觉慧在他哥哥面前所说的话:‚让他们来做一次牺牲品吧。‛一直到我写了《家》,我的‚积愤‛,我对于一个不合理制度的‚积愤‛才有机会吐露出来。所以我在一九三七年写的一篇‚代序‛里大胆地说:‚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
‚我并不要写我的家庭,我并不要把我所认识的人写进我的小说里面。我更不愿意把小说作为报复的武器来攻击私人。我所憎恨的并不是个人,而是制度。‛ ‚我写这小说,仿佛挖开了我们家的坟墓,我读这小说,仍然受到爱与憎的烈火的煎熬。我又看到了年轻时代的我,多么幼稚、多么单纯。‛
8
《家》是以巴金生活过19年的封建大家庭为素材,写一部控诉旧家庭的罪恶,展现巴金的社会理想的小说。长期以来,巴金在对社会、人类解放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明显地包含着对于老家的思考。老家就是这种人生思考的起点。因为老家历史、人物复杂,值得把它写出来。他读左拉的《卢贡—马加尔家族》,说:“我的手就痒了,我的脑子也痒了,换句话,我也想写小说了。”只有把自己长久以来郁积的情感倾吐出来,他才感到一种解脱和满足。
总而言之,《家》是一部写实的小说,书中那些人物都是巴金爱过或者恨过的,书中有些场面还是他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没有最初十九年的生活,巴金是写不出来这本小说的。
参考书目:
巴金《巴金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版
陈丹晨著《巴金全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版 彭小花编著《巴金的知与真》,东方出版社,2005.11版 田夫编著《巴金的家和〈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版 巴金《写作,是因为有感情》中国文化报, 2003
韩晔《懦夫还是英雄——巴金《家》中觉新人物形象再认识》 郭广兰《简论巴金<家>中的觉新性格特征》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2, (04) . 熊坤静《巴金与长篇小说<家>》文史月刊,2009,(07)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