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6周历史周测有大题

来源:伴沃教育
12.如果用王国维的“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说明西周宗法制度的精

神,此处他所谓的“天”是指

A.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C.确定继统人选的天子

B.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13.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1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15.“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菁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这种现象是指

A.汉初形成“布衣将相之局” C.中央派文官任地方长官

B.察举征辟广泛选拔人才 D.科举入仕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16.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17.忠王李秀成被清军俘虏后,清方的记载说:“伪干王(洪仁玕)所编各书,李酋皆不屑看也。”李秀成和太平天国其他领导人不重视“干王(洪仁玕)所编各书”的主要原因是 A.军情紧急,无暇顾及 B.该书和农民政权没有必然联系 C.太平天国将领排斥西方文明 D.太平天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 18. “(日本)试图在中国的万里长城上打开缺口,而当它发现这块肥肉的时候,一下子就被英、德、法、俄以及意大利的资本家抢走了。”列宁论述的哪一次战争的结果 A.甲午战争 C.日俄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

A.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部分官吏任免权 C.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B.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 D.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0.有学者指出:“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运动是有其明显的„阶段性‟的。„甲午战争‟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阶段

的开始。……那便是由„四化‟进入„五化‟。没有„五化‟,则„四化‟往往是徒劳。”这里多出的“一化”是指

A.经济工业化 B.政治民主化 C.国防现代化 D.科技现代化 21.陈旭麓先生说:“时代变了,道光帝浑然不觉,结果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旧留在旧时代。在专制社会中,旨意决定一切。道光帝由此断送了机会。”对这段话最好的理解是

A.中国社会历史悠久、结构牢固 C.自给自足心态滋生封闭保守观念

B.皇权专制延缓中国近代化历程 D.封建自然经济是君主专制的基础

2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以下变革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学习西方制度、变法图强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 ②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③政治制度出现里程碑式的变化

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 ④①②③ D. ④①③② 23.“全中国都在动——从沿海漂流到内地,犹如混乱的涡流聚集在这个临时的首都……政府成员和共产党人同坐在一间会议室里,讨论制定共同作战计划。”这段文字出自美国作家安娜•雅各布对一场战争的叙述。这场战争是

A.护国运动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38.(25分)道路决定命运,发展才能自强。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充满艰辛,历程曲折。

【材料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材料二】 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这种模式下)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注:20世纪)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

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

【材料三】《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认为:中国自1840年开始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了三种道路的转化,其中第二条道路是指1949-1978年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带有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色彩。

【材料四】 “那一年(1978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段完全不同的历史。21世纪初,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

——英国《卫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在夹缝中艰难求生。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概括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6分)

(2)从经济角度用史实说明中国带有苏联特色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道路是如何确立的?(2分)这与西方的“古典”模式有何显著不同?(8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那一年(1978年)以来,中国是如何突破“苏联经典”模式,在经济体制上改革创新的。(5分)并分析 21世纪初中国的转变带来的影响?(4分)

39.(27分)择业观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士为四民之首,从师受学,便有上达之路”,“治生以稼穑)为先,舍稼穑无可为生者。” “商贾近利,易坏心术;工技役于人,近贱。”

材料二: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 孟( 1571- 1641年)认为一个“国家可以致富”,“只有靠着商人们所掌握的秘诀才行的。”因此,我们应该把商人“列为这样一种受人尊重的地位;因为商人肩负与其他各国往来的商务而被称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实在是受之无愧的。”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材料三:1952年出版的苏联小说《茹尔宾一家》是一部描写工人生活的优秀作品。该作品以近乎理想化的正面人物形象来表达工人阶级的劳动、生活、道德和优秀传统,成功地塑造了“新世界的主人”的艺术形象。作品中有一情节:主人公茹尔宾全家庆祝孙子的诞生,他们为一个新工人的诞生而骄傲。

材料四:2005年,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质量公益调查》的报告。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上海学生家长进行拦截调查,共搜集总样本数为1324份。在回答“今后希望孩子做什么”的单项选择题时,30.9%的家长选择公务员,仅有1.1%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工人。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等。

(1)17世纪欧洲对外贸易最发达的是哪一个国家?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择业观有什么不同?(6分)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中国与英国形成不同择业观的原因。(10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对工人这一职业的认识有何不同?这两则材料对于探究工人社会地位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8分)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认为影响择业观的因素有哪些?(3分)

DCCDA BABBB BC 38、(25分)

(1)内部因素:国内政局不稳,内战的破坏;官僚资本的挤压;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传统思想的束缚(每点1分,共4分)

外部因素: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外国(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每点1分,共2分)

(2)确立: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进行工业化;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

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形成。 (2分)

不同:苏联:重工业优先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分)

英法美“古典”模式:自由主义工业化(或自由放任),首先发展轻工业(4分)。

(3)经济体制的创新: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兴办乡镇企业;(或废除人民公社体制) 2分 国有企业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制或股份制);2分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 影响:

1、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1分)

2、大大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1分)

3、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他国家有借鉴意义(1分) 4、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发展。(1分)

39.(27分) (1)(6分)

国家:荷兰(2分)

不同:中国 耕读为正途的传统择业观(做官务农),歧视商人(2分) 英国 商人地位高,商人职业受重视(2分) (2)(10分)

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儒家“学而优则仕”观念、科举制的影

响等因素,传统择业观仍占主流(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

英国: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商人社会

地位提高;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等(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3)(8分)

不同:材料三 推崇工人这一职业,认为工人是新世界的主人;(2分);

材料四 工人这一职业的社会认同感低,仅有少量人愿意当工人(2分) 局限:材料三 来源于小说,带有明显的主观夸大的色彩;(2分);

材料四 只反映局部。(2分)

(4)(3分)

因素:时代环境(背景)、立场、地域、传统思想、主流价值观等(3分,每点1分,任答3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