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建立国际化校园的思考

来源:伴沃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建立国际化校园的思考

作者:张小燕

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年第05期

培养适应时代要求,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目前,中国正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地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开放战略要求中国社会各个方面与世界接轨,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在坚持中国本土特色的同时,坚持走国际化建设道路。高等教育中引进国际化培养模式,对大学生进行国际化培养,使其毕业后具有在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中推动中国的发展与繁荣的能力,是中国顺应全球化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进入21世纪,国际化成为我国高校发展的重要主题,如何培养国际化人才是高校在国际化办学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高校在大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所开展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措施,对培养适应全球化要求,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进行了有益尝试。但是,纵观目前我国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发现有如下问题:

1.教师的国际化能力建设仍然是制约培养学生国际化能力的重要因素

各大学虽然在努力通过“派出去、引进来”等措施提高教师的国际化能力,但由于受到制度、资金等因素的限制,教师的出国比例有待提高。大学为鼓励教师出国进修,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但对教师出国后的具体学习与工作情况缺乏后续管理,教师回国后,对其在外的学习与工作也未建立起相应的检验机制。在实践中,往往是教师出国比例提高了,但能够用外语授课,在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教学手段上能够与国际接轨的教师比例并没有提高。另外,在高校中长期从事专业教学的外籍教师的比例还很低。

2.大学生国际能力的培养尚未成为高校国际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高校面向世界办学。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化建设在各高校逐步展开。但大学的国际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大学办学理念、制度安排、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技术、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资源配置和后勤保障的各个方面。同时大学的国际化与大学本身的发展阶段密不可分。目前阶段,我国大学仍然处在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习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过程中,除少数“985工程”与“211工程”高校在国际化建设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制定了学校国际化建设战略之外,大多数高校的国际化建设仍然停留在“走出去、请进来”等表层上,国际化建设工作主要由学校的外事部门完成,尚未形成学校统一的意志,国际化建设缺乏明确的目标,没有具体的规划与措施,人才培养还未成为大学国际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借鉴欧洲、日本等非英语国家高校国际化建设的经验,探索建立我国高校的国际校园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如何培养国际化人才,是世界各国高校面临的共同课题。英语作为国际交往中最常用的语言,已经成为国际化人才必须具备的语言素质。在非英语国家如何培养既精通英语,又掌握专门的知识,同时具有跨文化理解能力以及跨文化沟通与合作能力,能够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国际化人才,欧洲、日本等高等教育发达地区高校建立国际校园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1.高等教育发达国家高校建立国际校园的经验

欧洲一些非英语国家以及日本的高校通过建设国际校园,在非英语的环境内,设立一个较为集中的英语教育或生活的区域,提供全英文的学历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例如,法国著名的EDHEC高等商业学院,分别在法国北部的鲁尔以及南部的尼斯拥有两个校区,其中尼斯校区就以提供全英文的学历教育而闻名。该校区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教师从全球招聘。该校区以培养在全球化时代能够与世界各国合作伙伴共同开发项目的企业领导人为己任。为此,该校园开展了“洲际轨道”教育项目。参加该项目的学生能够在欧、美、亚三大洲学习,接受完全不同的文化熏陶。荷兰的应用科技大学、日本的一桥大学都建有国际校园,或提供全英文的学历课程或集中为国际教师、学生提供住宿、运动等专门的场所。通过设立国际化的校园,凝聚了学校的国际化办学资源,整合了教师队伍,提升了学校国际化办学的声誉,为这些学校实施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战略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与物质保证。 2.对我国高校建立国际校园的探索与思考

我国的高校处在大发展时期,开展国际化办学是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目前阶段,我国高校的国际化建设历史较短,培养从事国际化人才的教师短缺,国际教育以及交流活动较为零散,各方面的资源有待整合。建立一个能够用英语提供学历教育的国际校园无疑会凝聚学校的国际化资源,提高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能力,从而带动学校整体的发展。

一是国际校园的功能与定位:国际校园是指在高校内部指定一个专门的校园从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该校园内所有教师、学生以及管理与服务人员都能够用英语从事教学与工作。校园内提供的是全英文的学历教育,校园内的教师以及学生构成是多元化的,校园内的通知、标识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都应该是双语的。该校园是高校开展国际化办学的窗口与前沿基地,是高校国际化办学力量的集合地,是高校推行国际化办学理念的示范区。

二是建立国际校园的物质基础: 建立国际校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在何处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许多高校都开始建设或已经建成第二校园,客观上为建设国际校园奠定了物质基础。许多面临多校园办学的高校,在各校园的功能划分上颇费周折。国际校园无疑是这些面临多校园办学的高校在校园功能规划时应该考虑的一种选择。在国际校园的选址上,应该关注校园交通的便利,特别是位于市区的校园,对国际教师与学生更具吸引力,更加便于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因此市内校园应该是建设国际校园的理想选择。

三是国际校园的管理模式:国际校园应该是高校在管理模式上与国际接轨的试验区,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上要有所创新。在管理模式的设计上,既要保证国际校园的灵活性,又要维护其在学校国际化建设中的权威性、辐射力。国际校园的管理采用委员会管理的模式,组建管理委员会、外部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管理委员会是国际校园最高的行政管理机构,管理委员会的主席最好由大学的校长或主管学校国际化建设的副校长兼任,成员由学校教学、学生管理、财务、后勤等部门的领导构成,负责国际校园建设规划与政策制定等。咨询委员会由来自国内外企业、政府部门、国际组织等领域的专家构成,对国际校园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建议与咨询。学术委员会由学校的学者专家组成,负责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开发、教学质量的监控等。

四是国际校园的教师来源:通过国际校园这一媒介,可将高校在现阶段国际化建设中所培养起来的能够用英语从事教学与科研的教师凝聚起来。高校的引智工作也可以围绕建设国际校园这一主题来进行,使高校的引智工作更有系统性,提高引智工作的效益。有了国际校园这一载体,大学可以与其国际合作伙伴更多地开展教师交流,吸引海外大学的教师到国际校园来访。 五是国际校园学生的选拔与培养:作为高校高水平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基地,国际校园要吸引最有潜质的学生。学校可以通过自愿报名,考核录取的方式从本校学生中筛选出优秀的学生进入国际校园学习。要加大国际校园在海外,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推广力度,吸引优秀的国际学生到国际校园来学习。要大力开展学生的国际交流项目,通过学分互认、联合培养等方式,吸引发达国家的学生到国际校园学习。中外学生要在同一个班级里上课,要在多元化的教学与生活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力、沟通力与合作的能力。

总之,建立国际校园是高校国际化建设中可以尝试的一种途径,也是对培养大学生国际交往能力的一种探索。一个成功的国际校园必将为高校的国际化建设带来新的面貌。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国际合作处) [责任编辑:张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