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用多种方式,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 能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正确的停顿。背诵课文。
3. 通过借助注释、利用插图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感受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4. 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 旧知导入
1. 复习《姓氏歌》。小朋友们,还记得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姓氏歌》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会背的就背一背。
2. 关注“复姓”。文末有个省略号,现在就请你来补充下,你还听过其他哪些复姓?令狐,独孤,尉迟,呼延,南郭…….今天我们的主人公就是姓“司马”,名“光”。
3. 板书:司马光。请生一起书空“司”,提醒“司”的半包围结构,注意先写外再写内,横折钩要直。齐读课题。
4. 介绍司马光。出示资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司马光的故事。
二、 初读课文
1. 发现“文言文。”出示白话文和文言文。人教版和部编版都出现了《司马光》的故事,请同学观察一下,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吗?(部编版的简单、精炼……)师总结:这种语言形式,叫做“文言文”(板书),是中国古代的人们写文章的时候使用的语言,通常语言简短精炼(板书)
2.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1)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2)教师读一句,学生轮流读一句。(朗读过程中正音,“持”翘舌,“瓮、迸”后鼻音)。
教师读句首,学生接读
(3)师读一长句,学生跟读一长句。
(4)自由练读,指名学生朗读并评价(评价他的朗读停顿十分正确,在人物后面要停顿,在动作后面要停顿)。你能像他一样,读好停顿,在文中标好小棒。校对,齐读。
评价:读好停顿,能把文言文读得更有味道。
三、理解课文大意
1.出示白话文。
(1)现在请你做做“阅读小侦探”,拿起笔,在文中画出与课文意思相同的内容。
(2)投影校对,交流意思相同的部分。(对比出示)
(3)哪些地方和课文不一样呢?
花园——庭(课文说的是庭院,不是花园。你是怎么知道庭的意思的?学习古文,借助注释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方法)。
水缸——瓮(你也学会看注释了,在这幅图的哪里?要学会在课本中找答案。出示缸的图片,据考证,在司马光所处的宋朝,还没有缸,缸是后来慢慢地从瓮演变而来的)。
举起——拿起。
总结:同样的故事,文言文用更加简洁精炼的话说清楚了。
2.解疑。现在对于课文,你还有哪个词不理解吗?
3.挑战。接下来,就看哪个小朋友反应快了,能马上说出意思。
戏——游戏,玩耍;庭——庭院;登——登上,爬上;瓮——口小肚大的陶器;跌——掉;没——淹没;众——大家;皆——全都;去——离开;持——拿,击——击打;
迸——涌出。
三个“儿”——小孩子,其中一个孩子,掉入瓮的孩子(所以在文言文中,相同的字常常有不同的意思)
四、学习课文
1.分析结构:用横线画出起因,用波浪线画出经过。用双横线画出结果。
2.反馈:起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经过——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结果——水迸,儿得活。
3.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故事的起因吗?指名说
(1)关注“戏于庭”。在庭院玩耍(在理解的时候,顺序应该是“于庭戏”,所以在学习文言文时,调换词语顺序理解是非常常见的事)
(2)拓展。在操场做游戏——戏于场,在森林捕猎——猎于林,在教室学习——习于室。
4.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聪明机智,沉着冷静)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5.关注“众皆弃去”。
(1)看着一个孩子掉进了瓮里,有两种不同的反应,众弃去(点红板书)“离开”了,板书书写“众,弃”,学生跟着书空。他们可能跑开干什么去了?(想象).
(2)用一个词来形容——惊慌失措,不知所措,乱作一团。
6.关注“光持石击瓮破之”。
(1)大家乱做一团,只有司马光留在了原地。司马光,司马光,你怎么不跑啊?随机采访一个学生。此时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沉着冷静)
(2)司马光,司马光,那你想到了什么好办法?再次随机采访——持石击瓮破之
(3)关注动词。你一下子找到了两个他的两个动词——持,击(板书“持”,学生书空)。
(4)表演动作。你能边读边演“光持石击破之”。(是啊,司马光要跟时间赛跑啊,他一下一下连续不断用力地拿石头击打着)
(5)指导朗读。瓮中的孩子不断呼叫着——生读,瓮中的孩子不断挣扎着——生读,听着呼救声越来越弱了——生读。
(6)此时,你看出司马光是个怎么样的孩子?聪明机智,临危不乱,随机应变…..
7.男女生对比读,感受司马光的勇敢机智。(用不同颜色的表示前后半句)
8.出示“水迸,儿得活”
(1)正因为司马光的冷静机智,才得一——齐读,水迸,儿得活。
(2)理解句子意思,再读。
9. 指名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故事的经过和结果。
五、讲故事,背诵
1.背诵。出示填空。
2.借助注释,来讲故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