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优秀教学设计

来源:伴沃教育


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用多种方式,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 能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正确的停顿。背诵课文。

3. 通过借助注释、利用插图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感受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4. 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 旧知导入

1. 复习《姓氏歌》。小朋友们,还记得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姓氏歌》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会背的就背一背。

2. 关注“复姓”。文末有个省略号,现在就请你来补充下,你还听过其他哪些复姓?令狐,独孤,尉迟,呼延,南郭…….今天我们的主人公就是姓“司马”,名“光”。

3. 板书:司马光。请生一起书空“司”,提醒“司”的半包围结构,注意先写外再写内,横折钩要直。齐读课题。

4. 介绍司马光。出示资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司马光的故事。

二、 初读课文

1. 发现“文言文。”出示白话文和文言文。人教版和部编版都出现了《司马光》的故事,请同学观察一下,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吗?(部编版的简单、精炼……)师总结:这种语言形式,叫做“文言文”(板书),是中国古代的人们写文章的时候使用的语言,通常语言简短精炼(板书)

2.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1)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2)教师读一句,学生轮流读一句。(朗读过程中正音,“持”翘舌,“瓮、迸”后鼻音)。

教师读句首,学生接读

(3)师读一长句,学生跟读一长句。

(4)自由练读,指名学生朗读并评价(评价他的朗读停顿十分正确,在人物后面要停顿,在动作后面要停顿)。你能像他一样,读好停顿,在文中标好小棒。校对,齐读。

评价:读好停顿,能把文言文读得更有味道。

三、理解课文大意

1.出示白话文。

(1)现在请你做做“阅读小侦探”,拿起笔,在文中画出与课文意思相同的内容。

(2)投影校对,交流意思相同的部分。(对比出示)

(3)哪些地方和课文不一样呢?

花园——庭(课文说的是庭院,不是花园。你是怎么知道庭的意思的?学习古文,借助注释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方法)。

水缸——瓮(你也学会看注释了,在这幅图的哪里?要学会在课本中找答案。出示缸的图片,据考证,在司马光所处的宋朝,还没有缸,缸是后来慢慢地从瓮演变而来的)。

举起——拿起。

总结:同样的故事,文言文用更加简洁精炼的话说清楚了。

2.解疑。现在对于课文,你还有哪个词不理解吗?

3.挑战。接下来,就看哪个小朋友反应快了,能马上说出意思。

戏——游戏,玩耍;庭——庭院;登——登上,爬上;瓮——口小肚大的陶器;跌——掉;没——淹没;众——大家;皆——全都;去——离开;持——拿,击——击打;

迸——涌出。

三个“儿”——小孩子,其中一个孩子,掉入瓮的孩子(所以在文言文中,相同的字常常有不同的意思)

四、学习课文

1.分析结构:用横线画出起因,用波浪线画出经过。用双横线画出结果。

2.反馈:起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经过——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结果——水迸,儿得活。

3.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故事的起因吗?指名说

(1)关注“戏于庭”。在庭院玩耍(在理解的时候,顺序应该是“于庭戏”,所以在学习文言文时,调换词语顺序理解是非常常见的事)

(2)拓展。在操场做游戏——戏于场,在森林捕猎——猎于林,在教室学习——习于室。

4.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聪明机智,沉着冷静)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5.关注“众皆弃去”。

(1)看着一个孩子掉进了瓮里,有两种不同的反应,众弃去(点红板书)“离开”了,板书书写“众,弃”,学生跟着书空。他们可能跑开干什么去了?(想象).

(2)用一个词来形容——惊慌失措,不知所措,乱作一团。

6.关注“光持石击瓮破之”。

(1)大家乱做一团,只有司马光留在了原地。司马光,司马光,你怎么不跑啊?随机采访一个学生。此时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沉着冷静)

(2)司马光,司马光,那你想到了什么好办法?再次随机采访——持石击瓮破之

(3)关注动词。你一下子找到了两个他的两个动词——持,击(板书“持”,学生书空)。

(4)表演动作。你能边读边演“光持石击破之”。(是啊,司马光要跟时间赛跑啊,他一下一下连续不断用力地拿石头击打着)

(5)指导朗读。瓮中的孩子不断呼叫着——生读,瓮中的孩子不断挣扎着——生读,听着呼救声越来越弱了——生读。

(6)此时,你看出司马光是个怎么样的孩子?聪明机智,临危不乱,随机应变…..

7.男女生对比读,感受司马光的勇敢机智。(用不同颜色的表示前后半句)

8.出示“水迸,儿得活”

(1)正因为司马光的冷静机智,才得一——齐读,水迸,儿得活。

(2)理解句子意思,再读。

9. 指名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故事的经过和结果。

五、讲故事,背诵

1.背诵。出示填空。

2.借助注释,来讲故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