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科学.】删ofAnhui橱.Sei.2009。37112):5746—5748共生机制下的乡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滁河景观设计为例李春涛1,陈海玲2‘,刘呜3责任编辑李玮责任校对傅真治(1.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36;2.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001;3.安徽省黄山市规划设计院,安徽黄山235000)摘要阐述了共生机制理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用与发展。指出共生机制中包含运行机制和生长机削.其中生长机制是建立维护稳定地运行机制的措施,融合运行机制中各类机制.促使各类机制正常合理科学地运行,构建乡村的聚居能办,使各类运行机制稳定持续生长。新农村建设中共生性的景观是乡村必须的,使乡村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潜力,能稳健地改善人居环境的建设、程度和进展。联系实践案例剖析了乡村景观规划的共生机制。关键词乡村景观;共生性;运行机制;生长机制中图分类号S7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1517—66ll(加09)12—05746—0Bh痢划坤RsmrO髓恤theR吲L锄岫a畔PhI啦Imd可theC.0日出舡n∞^丘dm面跚andthemo,血grnechanjsIIlandwhichthegrowthmeeha-andmaintainingthemovingmechanism.Asforbuildingandwnintainingthehabitationf∞,ultyofthecountry,thecoex.coexistenceUOmn-taoetal(AnIlltiAgdcllIamaUnivessity,Herei,Anhui230036)Al喊aetnEcoexistencemechanismwasquotedanddevelopedinthenewruraleonstn】ctioninthisn谳dngallfonmofnismisteneemechaaismwasw硇the脚e恻reessentialfortheRuralmechanism妇10pingnormallyfor10|蛐includedthe酬meehanislTl,inirr驴rovecase.essay.It惴saysthatthecoexistencemechanismhaldiIlgmoslwa8dlefundanmtal.Therefore,thel丑耐瓢盈De,whichtowasnoteabletO00tIntrye啊璩血1℃妇.Sothepeople’slivingenvinmraentsteadily,thecoexisterg七mechanismwasthoughtmechanismbeoftheactual1时wm'dslandscape;Coexistence;M丽豫mechani.蛐;C,n:ncth在新农村建设中,部分地方照搬或套用城市规划的设计1.1.2异质共生理论。日本学者丸山孙郎从生物共生控制论角度提出了异质共生理论。该理论认为,增加异质性、负熵和信息的负反馈,可以解释生物发展过程中的自组织原理。在自然界中生存最久的并不是最强壮的生物,而是最能模式及案例,使乡村景观空间缺失,乡村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社会形态、文化水平、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伦理观念失去共生的基础。无限的分割乡村空间,“桃花源”LlJl式的乡村村落聚落逐渐遗失,进而形成过于人工化的“第四自然”L2J2。乡村景观模式被破坏,产生了“芽变”,形成不良的乡村景观,新农村建设过程逐渐演变成城市景观,使乡村景观走向消亡的与其他生物共生并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生物,异质性是景观的一个根本属性,或者说景观的本质是异质的,异质是绝对的,而同质是相对的。边缘。在新农村建设的景观规划中形成乡村景观的物质和空间共生的机制。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新农村,稳定乡村聚居的自然生态环境、农业与工业生产和生活1.1.3乡村景观共生机制。乡村景观围绕人与景观的共生原理展开。人类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不能违背景观生态特点,两者的互利共生是景观优化利用的前提,是景观规划设计的终极目标。人文半人文景观是人与自然的共创之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和任务在于谋求人与景观协调稳定关系及建筑三大系统。继而完成乡村空间与生态空间的整合,避免新农村建设的城市化演变,延续发展乡村自然环境、传统风貌和经济模式[3J,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十六字方针,做到以生态空间为优先空间整合乡村空间构成乡村景观空间。因此,发展的一种新途径,在于合理地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增加各类用地的异质性、负熵和信息的负反馈——并合理运用自然干扰、人类活动及植被的内源演替或种群的动态变化,营造出—个景观共生发展演绎的生态系统。笔者以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滁河景观设计为例,探讨了共生机制下的乡村景观设计,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1共生机制理论与乡村景观规划1.1乡村景观空间与景观共生演绎1.1.1乡村景观空间。乡村景观(Rural1.2构建乡村景观空间的共生机制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h蜘)从地域范的宗旨是合理地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来为人们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为社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乡村生态系统15】。乡村景观规划离不开环境与生态,对环境问题重点考虑土壤、水围来看,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其相关行为的景观空间;从构成上来看,乡村景观是由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从特征上来看,乡村景观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具有深远性和宽广性。乡村景观包括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这是它区别于其他景观的关键Hj。乡村景观空间,主要是从构成来确定的,基于乡村景观的基础上,由乡村聚体、大气、建筑物、氛围等;而生态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则应把有生命的一切因素,如乡土植物、迁徙动物等考虑进去,其核心是生态规划与设计。1.2.1运行机制。乡村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因生物区域的不同而有变化.设计应遵从当地的土壤、植物、材料、文化、气候和地形,而解决之道则来自对场地的充分理解。面对生物、文化和经济的多样性的问题,要清楚认知并主动选择与当地相适应的文化以及经济模式作为支撑。以整体系统为对象,设计旨在实现系统内部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尽量利用自然的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的各类元素组合构建,形成共生演绎的有机体。作者简介李春涛(1972一),男,安徽舒城人,硕士,讲师,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的教学工作。*通讯作者。收稿日期2009-03-23能动性和自组能力。之后在空间尺度上综合多个尺度来设万方数据37卷12期李春涛等共生机制-1=O乡村景现设计初探5747计,即在大尺度上反映小尺度的影响.或在小尺度上反映大尺度的影响。运行机制包含乡村自然体系机制、乡土文化机制、社会结构机制和生产模式机制(图1)。圈1乡村景观空间的共生机制模式瑰.1iVlodeofspatialeaexistmeemechanismofruralImdscape1.2.1.1乡村自然体系机制。村落从选址开基,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与环境的适应和发展演化,已经成为大地生命肌体的有机组成。山水格局、沟渠阡陌、护坡池塘和林木坟茔等景观元素,都使乡村生态系统维持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状态。长期超饱和状态的耕作和人口压力,使这种平衡变得非常脆弱。因此,来自城市规划师们的“手术刀”对这样一个脆弱的乡村生命来说无疑是很危险的。1.2.1.2乡土文化机制。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乡土景观或者说文化认同将丧失。一旦乡村盛行欧式别墅、小洋楼之流,可能势头会比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将会开启中国乡土文化景观的毁灭历程。所谓乡土文化遗产景观.是指那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政府和文物部门保护的,对中国广大城乡的景观特色、国土风貌和民众的精神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的景观元素、土地格局和空间联系,如水口园林、祖宗穴地等。1.2.1.3社会结构机制。随着乡土遗产景观的消失,民间的草根信仰体系将随之动摇。每一条小溪,每一块界碑,每一条古道,每一座龙王庙,每一座祖坟,都是一村、一族、一家人的精神寄托和认同的载体。它们尽管不像官方的、皇家的历史遗产那样宏伟壮丽,也没有得到政府的保护,但这些乡土的、民间的遗产景观,与他们祖先和先贤的灵魂一起,恰恰是构成中华民族草根信仰的基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稳定的基础,是和谐社会的根基。1.2.1.4生产模式机制。乡村的生产。是乡村生存主要的经济支柱,主要包括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农业服务业和农业加工业,形成新的生产模式,构成人一农业一自然的生态模式;促使乡村用地和农业生产模式的共生性。符合农业生产机械化和信息化的趋势。保留田园风光元素.发展种植模式,形成多元化的农作物种植、养殖业、农业服务业和农业加工业。乡村景观规划中,能源利用。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或生物能;材料利用.要循环利用可再生物质;废物再利用.要利用易于回收,维修,灵活可变,持久;把污染减少到最低限度,废弃物的量与成分与生态系统的吸收能力要相适应,谨慎有毒物使用和消除有毒物。利用湿地和林地,将生态测算贯穿于项目整个过程的生态影响测算,在材料提取后,对成分进行回收和再利用;在符合生态经济学的基础上,规划设计符合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健康模式指标;形成生态学与经济学关万方数据系视两者为统一的运行机制…6。1.2.2生长机制。生长机制是建立维护稳定的运行机制的措施,融合运行机制中的各类机制,促使各类机制正常合理科学地运行,从而构建乡村的聚居能力,使各类运行机制稳定持续生长。生长机制是乡村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潜力的内在动力,能稳健地改善人居环境的建设、程度和进展。1.2.2.1聚居能力。乡村聚居能力反映人对聚居环境的需求水平.是拉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因素,包括乡村居民年可支配收入和受教育程度2个指标。聚居能力集中反映了运行机制中各类机制,例如社会结构机制和乡土文化机制,指的是社区社会环境,乡村社区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可达度指数、零售商店的数量、距离中心镇或城市服务区的距离、入学率、升学率、万人拥有的床位数、距离城市服务区医院的距离、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民俗节庆年举办的次数、外出打工人口的比例、大学生人口数比例、人均公共用地面积、道路硬化率、公园面积和社区犯罪率等指标。乡村自然体系机制指的是乡村聚居条件、聚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农业模式机制指乡村经济条件,主要包括人均年C,DP收入、人均年纯收入、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三大产业就业比例、农业劳动生产率、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乡村旅游业收入比例等指标"。8J。1.2.2.3成长性。乡村的成长性主要着眼于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和潜力,成长性的高低和快慢直接决定人居环境的建设与改善程度和进展,包括产业先进性、信息的流动量和生产技术的创新与新技术的应用等指标。可持续能力,乡村的可持续能力主要是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长期投入的积累,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乡村长期以来对人力资本的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智力基础。2乡村景观空间共生机制的实践2.1项目概况安徽合肥庐阳区滁河干渠位于姚庙大桥至岗集区域,长15krn,与肥西、长丰相邻,是合肥市的轮廓景观带。该区域与三国城、董铺水库、合肥北大门相呼应,展示合肥市北轮廓景观带的城市定位。其景观对提升合肥市城市形象,有效规范城市边缘景观带有重要作用(图2)。合肥市庐阳区滁河干渠公路景观规划力求美化城市边缘、改善城市环境、延伸市民休闲活动、丰富田园旅游生活、拉动乡镇经济增长.以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新农村建设为目的;通过道路两侧景观的进一步优化,承接合肥省会城市的辐射,营造都市次生性农家田园观光带,着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乡景观轮廓线,以提升城市区域的品味和特质。2.2共生机制的确定2.2.1运行机制。该区域社会结构机制和乡村文化机制是典型的南方省会郊区的特点。乡村自然体系机制定位了城市轮廓景观,滁河干渠的田园带状景观是城市型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空间;连通姚庙大桥和岗集沿路各个村落,为村村相通道路,具备交通安全性、共生性、通畅性和舒适性,是一个高质量的城乡交通通道。其中包括:3.5m宽道路,6.5m宽道路,滁河护坡,湿地与道路,村庄与道路,鸡鸣3县、火龙地7个景观模式,具备乡村干渠道路景观的多样性和可利用性,具备生长型的景观模式特点。生产机制中的多种乡村产业用地并存的格局,在确保干5748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渠大坝的安全和农田用地的完整前提下,适当利用造林地、湿地用地和村庄用地,规划设计为体验型的农业休闲用地,培育农村旅游用地;完善乡村产业用地,可实现有机生长型的乡村产业用地格局的形成。完善滁河公路的有机生长型景观带,构建有机生长型的滁河干渠的景观带(图3)。图2滁河区位№.2h妇0famlllv理"图3现状分析Fk.3Status粕山y凼2.2.2生长机制。利用点线面的布局形式。构建稳定合理生长机制。例如:点.规划设计3.5—6.5m宽的两个节点,有效规范护坡植被种植点,保护大坝安全依托现有田园景观资源,合理整合道路与湿地、道路与村庄两个景观空间,稳定规范乡村居住用地,有效提高乡村村落环境质量;线,以滁河干渠公路为基础,在原有杨树(桂花等乔木)一草地植物景观构成的基础上,结合行车需要,补植散根系亚乔木,形成一线,在一线上由两面多点组合而成。同时优化对岸林冠线和色彩,适当补充彩叶亚乔木和地被植物,例如可适当补植红叶李、乌桕、银杏、碧桃等乔木;面,两面,选择姚庙大桥区域和高速公路形成的交流空区域用地,依托鸡鸣3县和火龙地的典故,规划设计两个面的乡村休憩娱乐开敞空间,拟承接三十岗地区的乡村旅游循环链。给村民和旅者一个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让旅者感悟三十岗的乡村民俗景观,培育旅游吸引力,从而促使生长机制良性运转(图4)。2.2.3共生机制下的空间模式构成。构建有机生长型的园路系统,以道路和滁河干渠的水位和驳岸为基础,合理利用现有地被,构建水一驳岸一绿地一道路乡村田园景观模式,拟营造第二自然城乡田园的水与道路乡村景观模式。乡村的湿地,维护了农田的生态通道,给周围的田园空间提供了适宜的生物生境。为建立多元化的产业用地和田园景观模万方数据式,设计了草亭、木栈桥,有效地让人参与和逗留在乡村田园之间的场所。构件多元化的生境,拟适宜经济发展和田园场地共生共存,实现可持续发展。农田是乡村主要用地类型.是乡村的经济主要命脉。适当配植香樟等乡土树种,形成交通空间一休憩空间一农耕空间的田园有机生长型景观体系有效地分割农田与道路空间,减少交通空间对农田的污染源,因地制宜的选择开阔场地,建造休憩场所,拟构建符合生态稳定的田园景观。农庄是居民生活娱乐的主要场所,是乡村的文化和民俗生存的主要场所,主要形成交通空间一休憩空间一娱乐空间的有机生长型的乡村田园景观体系,构建一个合理稳定的有机生长型村庄和道路景观模式,拟适合多元化的生境场所构成。林地有效营造和改良了农田生境,有效地保护了滁河的水土和大堤,是构建稳定道路交通空间的一个稳定的自然因子,设计了茅草屋一休憩道一树林一道路空间,形成乡村田园特征的有机生长型的休憩性景观区。建造一个多元化牛活模式的乡村休闲场所。图4布局规划F碴.4t删outpk啦3结语我国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不尽一致,在进行新农村景观规划时,各个因子和模式的确定和发展,都需要实践,而往往每个乡村重点有所不同,所以相应标准很难确定。例如。规划中共生模式要和农村的养老问题、教育问题、医保问题等社会问题如何相适应,规划布局如何落实运行机制中的因子和生长机制是景观规划中需要的基础,以及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乡村中最为突出的现实问题,在我国新农建设中需亟待解决。参考文献[1]俞孔坚.土}也f仑理学视野中的新农村建设:“新桃源”陷阱与出路[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3)06(3):26—31.[2]王向荣,林箐.自然的含义[J].中国园林,a】07(1):6—15.[3]杨建劳.强国之梦:再造中国乡村的背景、困难与路径[J].南方国土资源,2006(4):4—7.[4]刘滨谊.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中国同林,期2(4):76—80.[5]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6]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f舒舰设计的意义发表态环境.200l(1).52—55.[J].华中建筑,加136(4):123—126.[7]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3—11.[8]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劬咙0的景观生态模式[J].国穸蝴沛规划,1997(3):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