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如何更好地贯彻“先学后导”的教学模式

来源:伴沃教育
2016年第7期总第412期

教学研究

论如何更好地贯彻“先学后导”的教学模式

吕永豪

(莱阳市城厢中心小学,山东 烟台 265200)

摘 要:旧的教学观念过于注重教师的主导性,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中采用的是“先教后学”的模式,而学生也逐渐形成了等待、被动的学习习惯。新课程理念更加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启发式教学方式,也就是倡导“先学后导”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先学后导;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小组合作以及启发式教学,改变了以往的“喂养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用更多的时间去探究、讨论,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建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在角色转化中应反思如何构建新课程理念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教师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先学后导”不容易扭转传统教学模式,但重建新的教学概念,更好地贯彻“先学后导”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

一、在课堂上放下“面子”,完成教师新角色的转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角色概念的规范性解释。一直以来,我们总在强调教师的权威,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者地位。而在这种教师角色认识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逐步形成了“先教后学”的教学体系,“先教”的教学模式逐渐成熟,并以固定的形式保留下来。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也在“先教”的教学理念中更加根深蒂固。而在新课程理念中,教师的根本变化是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也就是学生成长的“高级合作伙伴”。在“先学后导”教学中,教师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把学生学习的权利还给他们,这才是教师在新课程目标下的新角色。

二、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在“先导后学”的模式下,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应该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完成,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发出的“外在信息”。但在“先教后学”的教育模式下,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已经缺失,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通过协作活动等手段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然而,在“先教后学”的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误认为学习就是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要认真听讲,按照教师要求认真做笔记。不能教师在课堂上“开大会”,学生在下面“开小会”,哪怕是小声嘀咕也是犯了课堂的禁忌。所以教师上课时的话语经常是“给我怎么怎么样”,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例行公事”,学习真的变成了负担和压力,导致

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在“先学后导”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通过导学案、导纲等预习,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充分认识自主学习的意义,让学习能够成为学生应尽的责任。每个教师都不要剥夺学生学习的自由,让学生利用导学案导学,在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的模式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教师要做一个合格的旁听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但这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学习时间、空间、方法和策略上要提供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完善自我学习计划、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多样性,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提升学习效率就需要通过“被教师教”到“我们可以独立自主学习”来实现,也就是说,教师应创造一切机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三、从为教材而设计教学方式转为为学生设计教学方式在“先教后学”的模式中,教学设计主要是根据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材料,忽略了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是围绕教师如何“教”而设计的。在“先学后导”的教学过程中,“学”和“导”不仅是指课堂教学环节,而且包括课前预习、课中以及课后巩固。因此,教师准备教学设计时应注重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有效指导。首先,教师作为教学设计的主导者,主要集中精力精心准备教学案例,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譬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应要求学生规划和安排,开展自主学习,理解课文,独立思考,尽可能完成导学案上的问题,并能够独立完成部分题目。也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准备,有一套目的明确的教学设计。其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也不再是课堂上的“看客”,而是课堂上参与表演的“演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先学后导”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应高高在上,而是要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聆听他们的独立见解,指导学生,并与他们一同进步。

・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