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金色的草地》教案、说课稿

来源:伴沃教育


三年级语文《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瞿治江 授课时间:2018年10月25日

教学要求:

1.学生独立识字6个,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等词语。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引导学生体验文中“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片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

4.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同时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2.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1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都见过草地吗?谁来形容一下你见过的草地。“你们喜欢草地吗?”然后出示一张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的图片,板书:草地,并结合图片问“你见过怎样的草地?谁来说?”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板书完整的课题——《16.金色的草地》

2.读了课题之后你们想到了什么?(这片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板书:金色的草地)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带着心中的疑问听老师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2.自由读,检查生字:

(1)预习时大家已经养成了独立识字的习惯,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

3.指名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

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老师帮助学生梳理问题。

三、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文中的这片草地在哪里?草地是金色跟什么有密切关系?

2.讨论交流:“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这句话告诉我们草地的位置。“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这句话告诉我们草地是金色的跟蒲公英有密切关系。

3.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童真:

1.弟弟和哥哥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呢?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答案认真读一读。

2.指导学生看图说说弟弟和哥哥玩了怎样的游戏。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探究“变色之谜”:

1.听老师读课文,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

2.分组讨论交流。

我的发现:

3

早晨草地是绿色的;中午草地是金色的;傍晚草地又变绿了。

草地会变颜色的原因:

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早晨,花朵(合拢),是(绿)色的,草地也是(绿)色的;

中午,花朵(张开),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

傍晚,花朵又(合拢),是(绿)色的,草地就变成(绿)色的。

3.为什么小作者这么厉害,能发现这个秘密?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有了这一发现之后,小作者对蒲公英的感情又有了什么变化?

2.讨论交流。

3.体会句子的作用:“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四、总结全文

美丽的大自然中有许多神奇的植物,课文里的小朋友正是因为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了花朵与草地颜色的秘密,作者通过仔细观察,透过一棵小小的蒲公英,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

4

五、作业:介绍一种自己最喜欢的花,要说清楚花的形状、颜色等,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板书设计:

16.金色的草地

草地——可爱

蒲公英——有趣

早:合拢 中:张开 晚:合拢

绿色 金色 绿色

三年级语文《金色的草地》说课稿

教师:瞿治江 2018年10月25日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金色的草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金色的草地》一课让学生“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金色的草地》不仅为我们再现了俄罗斯乡下金色草地的神奇和美丽,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而且还向孩子们渗透了观察、

5

了解自然的意识。这篇课文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真童趣,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体验“美”的好教材。

2.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当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由于学生升入三年级,已经具备了一些对课文内容初步的感悟能力,遇到疑问也有了一些基本的理解分析能力,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会认2个字,会写13个字,能正确读写14个词语。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理解“引人注目、观察”等词语的意思,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感受课文的意境之美及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增强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3.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文应注重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因此,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另外,课文中的“我”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草地变色的奥妙,但对于小学生,特别是未见过蒲公英开放、合拢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也难体会到发现的乐趣,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理解并说清草地变色的原因。

二、说教法

6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得到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美读感悟法、图画展示法和质疑问难法来展开教学,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三、说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结合本课语言优美、情境奇特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用“观察、合作探究、品词析句”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体验探究自然之乐。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共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

期待在学习上表现为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只有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期待,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沟通。因此我将这样导入新课:在教学开始,我先问孩子:“你们喜欢草地吗?”然后出示一张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的图片,板书:草地,并结合图片问“你见过怎样的草地?谁来说?”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板书完整的课题——《16.金色的草地》,并且问“你见过金色的草地吗?”借此引起学生对本课的阅读期待,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词

本课生字较多,导入新课后,我请学生初读课文,然后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检测学生的认读情况,并区分形近字的字形,进行书写指导,此外,我还将进行生字词的正音和难读句子的突破,突出了语文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特点。

7

(三)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在了解了课文大意之后,我准备抓住课文最后一段“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这句话展开教学(板书:草地——可爱,蒲公英——有趣),以“趣”为切入口,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你感觉课文哪里写出了草地和蒲公英的可爱、有趣?”由此展开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由于学生回答的不确定性,我预设了以下两块的教学:

1.抓住第2段体会草地的“美”和“可爱”

这段话写的是“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这样一件事,主要是兄弟俩的对话和他们有趣的神情、动作,于是,我准备这样进行教学:

①让学生通过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这时可能会说“我觉得兄弟俩在这片草地上玩得很快乐。”)然后我就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句当中能看出蒲公英给兄弟俩带来了不少快乐呢?引导学生抓住兄弟俩的神情“装着一本正经”、“使劲一吹”、“假装打哈欠”等重点词语体会互相吹绒毛的有趣,并且通过范读、指名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朗读出愉快的心情。

②在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再鼓励几个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表演一下课文当中的这段内容,让那种真正属于孩子之间的乐趣,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得以再现。

2.抓住第3段“发现草地变色,以及变色的原因”体会蒲公英的“有趣”

这一段中“草地变色的原因”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首先引导学生读一读课文内容,划出草地在早晨、中午、傍晚各是什么颜色的,再利用多媒体出示手掌张开、握紧与蒲公英开放、合拢的对比图,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板书蒲公英颜色变化的情况)

接下来我会先请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在指名汇报交流后,进而提出更高的要求:“谁能不看

8

提示,自己把草地变色的奥秘说清楚?”来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生说完后,我会提出问题:“课文中的“我”发现了这一有趣的现象后,对蒲公英的感情又有了什么变化呢?”以此引入最后一段的学习。最后,我还会请同学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鲜花,在全班共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大自然带给人们生活的快乐。

(四)拓展延伸,指向生活实践

课后,我将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作业:

介绍一种自己最喜欢的花,要说清楚花的形状、颜色等,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这样的练习,由口头表达到书面文字的呈现,体现了一定的梯度,也将语文学习的平台延伸到了课外,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微型教案,集中体现了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过程。好的板书还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根据本课的教学预设过程,我将形成如下板书,使本课的教学变得更加一目了然:

16.金色的草地

草地——可爱

蒲公英——有趣

9

早:合拢 中:张开 晚:合拢

绿色 金色 绿色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