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现代科技革命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伴沃教育
第l5卷第l1期 现代农业科学 V01.15 No.1l 2008年11月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s NOV.2oo8 现代科技革命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李同华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畜牧局,山东枣庄277000) 摘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未来,也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 从现代科技革命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以及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出发,论述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农业科技革命对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科技革命;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50(2008)11-0115-03 Modern Seientiif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LI Tong-hua (Animal Husbandry Bureau of Xueeheng Districts,Zhaozhuang,Shandong 277000,China) Abstract: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s related tO the futur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China,is also the basic of solving“three agricultural problems”.Starting ̄from the effect of 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the intens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China,some facing problems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nad great strategic signiifcance of modem scientiif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for maintain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 merit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we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scientiif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agriculture;suaatinable development 现代科技革命给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带来了巨大变化, 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J。从农业资源角度来理解,农业可 使人类从原始的生活方式走向现代文明,为人类的发展做出 持续发展就是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包括农业 了巨大贡献。当今世界正处于一场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 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合理地协调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空间 材料技术、空间技术等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革命时期,它不 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 仅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增长方式与速度,而且改变了人们的 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了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包括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 新的挑战。但是,科学技术在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在 持续性、人口适度性、农业增长方式的集约性和目标的多元 成为实现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和成为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 性。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农业产品的出产率、产品质 的主要条件的同时,也导致人类不得不面临一种严俊的生态 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社 危机和挑战。为缓解生态危机,人类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将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 不得不重新定位自己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建设模式。1989 续和社会可持续三者统一【2J。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 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自此,可持续发展观体现在国民经济 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各国所谓“生态农业”、“有机农业”、 资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全球关注的焦点。 “自然农业”等等,都是结合本国实际,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样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 而具体设计的。 长远大计。粮食生产、预防污染、环境整治、可再生材料、可 1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再生能源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国土资源紧 缺,后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 《中国21世纪议程》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 1/3和1/4,而且我国资源和环境退化严重,农业技术装备水 确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 平不高,抗灾能力不强,生产与管理方式落后,效益低下。 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状 2.1 粮食及粮食安全问题 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 1994年Lester R.Brown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他认 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 为中国需要进口6.4亿人口所需的粮食,进口粮食总量达 收稿日期:2008~09—20 基金项目: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科研启动项目(G23 6o24o) 作者简介:陶雪琴(1978一),女,湖南邵阳人,博士,讲师 116 现代农业科学 2008正 3.74亿一4亿t,超过世界粮食贸易量,中国将使世界挨饿。 因此,中国的粮食问题已为世界所关注,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不仅仅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而是关系到世界粮食安全的大 问题。 生活污水,农田污染的现状十分严重。 由于长期掠夺式经营、重用轻养和耕地负荷过重,致使 我国耕地出现了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等问题, 近期我国的粮食安全虽然没有重大问题,但影响粮食安 全的隐患却不断出现,甚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出现了一定程 度的下降。按照目前的粮食消费结构和需求总量测算,2010 年我国粮食年需求量至少5亿t。目前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 为4.7亿t,要在今后5 8内使我国农业恢复到5亿t的生产 能力,在目前物质和技术条件下有较大的难度。如何保障 土壤地力衰退,质量下降,加之人口增长过快,耕地面积锐 减,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减少、质量差。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 的可持续发展。 2.3.2 水资源  ‘水资源的问题也许比耕地更严重,不仅数量非常短缺, 而且在空问和时间上分布是十分不均匀。北方拥有全国 42%的可耕地,而地表径流却只占8%,因而间接导致诸如 l3一l4亿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是今后中国农业不能回避 的战略问题。因此,我国对粮食安全问题绝不能掉以轻心, 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政策调整,强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 长效机制,把影响粮食安全的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3 J。 2.2 农民增收问题 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农业劳动力在现代化过程中 将大规模向现代产业转移,占全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通常将 从90%左右下降到30%。现在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的比重 平均已下降到10%以下。从我国的现状来看,农村人I:1仍 占全国总人口的70%,农村劳动力仍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 50%左右,而农业生产总值仅占GDP总量的15%左右。这 一鲜明对照表明,我国就业机构的调整长期落后于国民经济 结构的调整,导致农民收入低下且继续相对减少;而规模过 小的农户经营则必然导致农业生产的竞争力下降,小生产与 大市场的矛盾在国际竞争面前日益突出。 按照国家制定的发展战略,我国在下世纪中叶要达到中 等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关键是要着力提高9亿农民的生活 水平。没有广大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的富裕。近年来, 我国多数农产品滞销,农民收入增长极其缓慢,甚至相当部 分农民又已返贫。农民增收问题的解决已迫在眉睫 J。 2.3 资源与环境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就,不仅用不到世界7%的耕地满足了世界22%人El的粮食 需要,而且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了长达数年的 农产品供应过剩和农产品价格低迷的时期。但是,从长远来 看,中国农业正在承受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巨大而持 久的压力,特别是能源和水资源的匮乏及环境的恶化呈现出 日益加剧的趋势。 2.3.1耕地资源 我们曾以中国“地大物博”而自豪,但是,若以人均拥有 量来衡量,中国实际上是资源贫瘠国。例如世界人均耕地为 O.16 hm ,而中国人均耕地只有O.08 hm ,仅是世界平均水 平的50%。其他主要资源也一样,如果以世界人均占有量 的平均水平为100%,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2%、人 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为47%、能源资源占有量为39%、森林面 积占有量为14% 】。资源的缺乏很容易加剧环境的恶化, 两者共同构成制约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地矛盾Et益尖锐。一方面人口 每年净增1 000多万,而另一方面耕地每年净减6o万hm 左 右,目前全国已有666个县(市)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 的人均耕地0.05hm 的警戒线 。此外,每年用于病虫害 治理的农药高达2O万t以上,加上未经处理的工业和居民 黄河断流和华北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等问题,严重地威胁农 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森林面积的不断减少和沙漠化、盐碱化 面积的不断扩大抵消了我们为提高农田单位面积产出率所 作的努力。因此,根据科学发展观缓解资源和环境的约束, 是今后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2.3.3 集约化畜禽养殖的污染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畜禽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各地在 城镇郊区、农村建立了大批养殖场,原先农村的分散养殖变 成了集中养殖。由于相当部分的农村畜禽养殖场存在设施 简陋、管理不善的情况,由此而带来了畜禽粪便废弃物的排 放和污染问题。根据推算,1988年全国畜禽粪便的产生量 为18.84亿t,是当年工业固废量的3.4倍,1995年已达 24.85亿t,约为当年工业固废量的3.9倍 j。畜禽粪便废弃 物如果综合利用是一笔可观的资源,流失则是严重的污染 源。流失的畜禽粪便废弃物是造成农村水体总磷、总氮超 标,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3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我国人多地少,仍属发展中国家,理所当然要把发展生 产力放在首位,但与此同时要切实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努力 实现农业生产持续性,经济持续性与生态持续性的统一。 3.1 中国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进行一次新的 农业科技革命 科技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科技在 农业的投入,大大促进了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提高了 土地利用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由不到20%增加到42%以上,成绩斐然。当然,我们更要看 到我国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水平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 70%的贡献率(如美国等)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 保持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一次新的农业技术革 命。近年来,我国农业科学家提出“白色农业”和“精确农 业”正是21世纪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J。 所谓“白色农业”是指以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 程为基础,以基因工程综合利用组建的生物工程农业,与之 相对的是传统的以阳光为直接能源并通过水土生产绿色植 物的“绿色农业”和利用海洋生物新资源的“蓝色农业”。今 后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除了继续发展“绿色农业”,大力开 拓“蓝色农业”之外,更要积极开创“白色农业”。为此,科技 工作者提出要加快实现农业战略调整:一是由动物、植物资 源的“二维结构”向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资源的“三维结构” 调整;二是将自古以来的“人畜共粮”向“人畜分粮”的模式 调整,通过战略调整,实现“三色农业”,特别是实现“白色农 第11期 现代科技革命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17 业”,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注入勃勃生机。这种“白色农业”依 约土地和水资源,不污染环境,资源可循环利用。 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 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 模式的根本变革。农业推行循环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社会 靠的是人工能源,不受气候限制,可常年进行工厂化生产,节 低开采、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经济增 所谓“精确农业”,是把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精确性引 进农业生产和管理的一种科学方法。精确农业的基本指导 思想是从降低成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出发点,根据不同 地块的地力、墒情、病虫害的发生、作物生长情况、产量等诸 多方面的差异,应用计算机技术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进行 体系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体系的关键性的 基础环节,发展以循环经济为中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可行途径;现代传统农业所面 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的问题有待于运用循环 投入的调节与控制,从而达到避免浪费、减少环境污染、提高 经济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解决 …。 效益之目的。精确农业目前主要在3个方面把全球卫星定 3.4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 位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1一是产量监视;二是土样收 集;三是投入,“白色农业”和“精确农业”充分吸纳生物工程 技术和其它高新技术,将为我国保持生态平衡,逐步克服非 持续发展因素的影响,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 态效益,建立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体系等发挥巨大作 用,必将大大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3.2现代持续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高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21世纪人类将全面 进入知识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导致世界新的农 业科技革命。从世界农业发展趋势来看,未来持续农业的发 展将主要依靠高新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2l世纪人类将能 够通过生物技术、核技术、光电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农业常规 的育种技术相结合,综合其不同的优良性状,按照人类的需 要有选择的创造出新的物种和类型,丰富生物多样性,提高 生物抗逆性;随着农业科技、计算机技术等的发展和综合利 用,人类将使农业实现技术高度密集的工厂化、自动化生产; 人类将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通过无性繁殖途径,发展人 工种子产业;将利用胚胎移植和胚胎分离技术,发展动物胚 胎的生产、贮存、运输和利用产业;将利用动物的生长激素和 基因转移技术,加快畜禽性别鉴定技术的发展,进行定向繁 育和饲养;将开发单细胞蛋白资源生产高蛋白饲料与食品产 业。将利用微生物发酵处理秸秆生产饲料,将开发植物叶片 资源,发展生产叶蛋白的产业;将发展利用生物技术大规模 生产不同用途的氨基酸等产业;将大规模利用生物发展新的 能源;海将向海洋进军,像对待地力一样提高“海力”,营造 “海洋农场”、“海洋牧场”、“海洋林场”;还可以将航天技术 与农业科技相结合,发展太空农业等等。可以肯定的是,到 21世纪,生物工程技术必将给世纪农业带来根本性的变革, 电子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激光技术、航天技术、核技术、同步 辐射技术等其他高新技术必将对改善世界农业生产环境,提 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改善食品品质等产生巨大影响。 3.3建立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基于生态经济原理和系统集成战略的减物 质化经济模式,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运 行方式,遵循其特有的运行规律,实现特定资源的可持续利 用和总体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它是一 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人口问题上,人口数量是 个关键。控制人口数量,有利于缓解人口与资源的紧张状 况,增加建设资金,实现充分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 素质。因此,要加强人口控制的科学管理,对人口进行信息 化控制管理,按照系统论的要求搞好人口管理和外部环境的 配套与协调科学制定和执行与我国自然和经济承载力相适 应的人口发展规则和政策;搞好全社会特别是落后地区的计 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其次,要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提 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特别要改变 加强对  帮助农民掌握发展生态农业的技能,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积 推动农业的可持续 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晓佳.农业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 版),2006(5):48-49. [2 3罗斌,姚记标,伍超.基于循环经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 经济金融观察,2006(1O):24—25. [3]周显青,张玉荣,卞科,等.现代科技革命与中国粮食安全[J].河 南工业大学学报,2006,2(4):4—6. [4]郑小波.科学发展观与“三农”问题[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 学科学版),2004,4(4):3—7. [5]王鸿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刻不容缓[J].数字石油和化工, 2006(9):1—2. [6]苏贤坤,张小梅,汪自强.转基因作物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25(1):77—80. [7]刘星,赵红光.农业生产面源污染控制探讨[J].污染防治技术, 2006,19(1):38-40. 3王海燕.浅论农业科技革命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J].理论学 刊,1999(4):81—83. 济师,2003(5):64—65. , [10]李辉作.关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和发展模式的思考[J]. 集团经济研究,2006,210:58—59. [】1]周丕娟.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 2006。34(12):2861—2863. 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强化农民的环保和生态意识,农民进行生态农业知识的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水平,极引导农民参与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8 [9]吕雁琴.试论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的中国可持续发战略[J].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