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2章 商品分类与编码

来源:伴沃教育
第二章 商品分类与编码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商品分类和商品编码概念以及国内外主要的商品分类与编码标准;理解商品分类和商品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掌握分类标志的选择原则及其正确使用;熟悉商品条码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商品分类的作用、原则和方法 2、商品分类标志

3、商品代码与商品编码 4、商品条码 5、物流条码

6、商品目录与商品分类编码标准

一、商品分类

1、商品分类的概念 (1)分类

所有的事物、现象及概念都是概括一定范围的集合总体。

分类就是将某集合总体根据一定的标志和特征,按照归纳共同性、区别差异性的原则,科学地、系统地逐次归纳成若干范围更小、特征更趋一致的局部集合体,直至划分成最小的单位集合体的过程。

分类的意义:分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科学地分类使复杂的事物和现象系统化、条理化,从而深化人们的认识能力,更有效地认识和研究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商品分类

商品分类是指根据一定的管理目的,为满足商品生产、流通、消费活动的全部或部分需要,选择适当的商品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标志,将一定范围内的商品集合科学地、系统地逐次划分为大类、中类、小类、细类,乃至品种、细目的过程。

对商品进行分类,既要考虑分类对象的属性、特征,也要考虑对分类对象管理上的需要和要求,有时还要兼顾分类对象在传统上和历史上已经习惯的管理范围和管理方法

2、商品分类的层次

在不同的时期,商品的范围、分类对象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商品分类的层次也不一样。我国通常将商品划分成门类、大类、中类、小类、细类或品类、细目等。

门类:按国民经济行业共性对商品总的分门别类,属最高类别。

1

商品大类、中类、小类:一般根据商品生产和流通经济活动类型的逐步细化来划分,如产业(行业)的细化。

商品细类或品类:具有若干共同性质或特征的商品品种的总称,它包括若干商品品种

商品品种:按商品的性能、成分等方面的特征来划分,是指具体商品的名称。

商品细目:是对商品品种的详尽描述,包括商品的规格、花式、质量等级等,它更能具体反映商品的特征。

应用实例

商品类目名称 应用实例

商品大类 服装及其他缝制品 饮料 食品

商品中类 机制面料服装 酒类 乳和乳制品 商品小类 普通男服装 啤酒 牛奶 商品细类 男西服 黑啤酒 全脂牛奶 商品品种 纯毛男西服 瓶装黑啤酒 盒装全脂牛奶

3、商品分类的作用

(1)商品的科学分类为政府各部门、行业和企业实施各项管理活动以及实现信息化管理奠定了科学基础。

商品的种类繁多,特征多样,价值不等,用途各异,只有将商品进行分类,统一商品用语,商品生产、收购、调拨、运输、储存、养护、销售各环节中的计划、统计、核算等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各类指标、统计数据和商品信息才具有可比性和实际意义。

(2)商品的科学分类有利于商品标准化的实施和商品质量标准的制定,有利于统筹国内商品的产、供、销综合平衡,有利于国际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与国际接轨和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制定各种商品标准必须建立在商品科学分类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商品分类,可使商品的名称和类别统一化、标准化,从而可以避免同一商品在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由于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口径范围等不统一而造成的不便。

(3)商品科学分类是编制商品目录的基础。将商品科学分类,才能使编制的商品目录有条理,层次分明,眉目清晰。

(4)商品的科学分类便于商品经营管理和顾客选购、消费商品; 通过科学的商品分类和商品目录编制,能使经营者实施科学、有效的商品采购管理、陈列管理、销售管理和经营业绩管理,也有助于商店经营者有秩序地安排畅销商品和促销商品的有效供给以及合理地设计商品布局和陈列,也便于消费者选购和消费商品。

(5)商品的科学分类有利于开展商品研究和教学工作。

2

4、商品分类的原则

商品分类的原则是建立科学商品分类体系的重要依据。 (1)科学性原则

商品分类的基本前提。分类目的和要求必须明确;分类对象的范围应准确界定;分类对象的名称是唯一的;选择分类对象最稳定的本质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依据

(2)系统性原则

商品分类的关键。以分类对象的稳定本质属性或特征为基础,将选定的分类对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每个分类对象在这个序列中都占有一个位置,并反映出它们彼此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

(3)可延性原则

又称可扩展性原则、后备性原则,即进行商品分类要事先设置足够的收容类目,留有足够的空位,以保证新产品出现时不至于打乱已建立的原有的分类体系和结构,同时为低层级的分类子系统在此分类体系基础上进行延拓和细化创造条件。

(4)兼容性原则

相关的各个分类体系之间应具有良好的对应与转换关系。建立新的分类体系时,要尽可能与原有的分类体系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使相关的分类体系之间相互衔接和协调,同时考虑与国际通用的分类体系对应和协调,以利于推广应用,便于信息的查询、对比和交流。

(5)综合实用性原则

检验商品分类的实践标准。商品分类首先应满足国家总政策、总规划的要求,同时应充分满足生产、流通及消费的需要。因此,商品分类应尽最大努力结合各部门、各系统、各行业、各企业及消费者的实际,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6)唯一性

保证商品所属类别的专一性、分类标志的统一性。商品分类后的每一种品种,只能出现在一个类别里,或每个下级单位只能出现在一个上级单位里

5、商品分类的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商品在不断地升级换代,新品种不断地涌现,因此,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商品所概括的范围有所不同,分类的目的也不同,分类的方法也是各种各样的。

(1)线分类法

线分类法,又称层级分类法,是将分类对象按照选定的若干分类标志,逐次地分成若干层级,每个层级又分为若干类目,排列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

在这个分类体系中,被划分的类目,称为上位类;划分后的类目,

3

称为下位类。由同一个类目直接划分出来的下一级类目,彼此称为同位类。上位类和下位类之间构成隶属关系,同位类之间存在并列关系。同一分支的同级类目之间构成并列关系,不同层级类目之间构成隶属关系。

线分类法实例

大 类 中 类 小 类 木制家具

家 具 金属家具 床、椅、凳、桌、箱 塑料家具 架、橱柜 竹藤家具 线分类法属传统的分类方法,使用范围广泛。其优点是信息容量大、层次性好、逻辑性强、符合传统的应用习惯,既对手工处理有较好的适应性,又便于计算机处理;缺点是结构柔性差,分类结构一经确定,不易改动。因此,采用线分类法编制商品分类目录时,必须预先留有足够的后备容量。

(2)面分类法

面分类法,又称平行分类法,把分类对象按选定的若干分类标志划分成彼此没有隶属关系的若干组独立的类目,每组类目构成一个“面”,再按一定的顺序将各个“面”平行排列。

用面分类法进行分类时,应根据需要将有关“面”中相应的类目,按“面”指定排列顺序组配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复合类目。

面分类法实例

服装面料 式 样 款 式 纯棉 男 式 中山装

纯毛 女 式 西装 真丝 猎装 涤棉 夹克 毛涤 连衣裙 面分类法的优点是结构柔性好;适应性强,可根据需要组成任何面,也便于及其处理,易于添加和修改目类等。缺点是不便于手工处理,不能充分利用其容量,组配的类目很多、结构太复杂。目前,一般都把面分类法作为线分类法的辅助方法。

6、商品分类标志

分类标志是编制商品分类目录和分类体系的重要依据和基准。商品分类标志的选择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细致的工作。

4

(1)选择商品分类标志的基本原则 ①目的性原则

不同的分类标志具有不同的适用性,分类标志的选择必须满足组织机构进行商品分类的管理目的和需要。

②明确性原则

分类标志本身含义要明确,从本质上反映每类商品的属性特征。 ③稳定性原则

选择商品的本质的稳定的属性作为分类标志,以明显区分对象、保证分类清楚和分类体系相对稳定。

④唯一性原则

在同一层级范围内,只能采用一种分类标志,不能同时采用两种或多种分类标志,以确保每种商品只能出现在一个类别里,不能在分类体系中重复出现。

⑤逻辑性原则 分类体系中,上一层级的分类标志与其下一层级分类标志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每下一层级的分类标志是上一层级分类标志的合乎逻辑的继续和具体化。

⑥包容性原则

分类标志的选择要能够包括分类的全部商品,并有不断补充新商品的余地。

(2)常用的商品分类标志 商品的分类标志种类很多,但至今很难找到一种能贯穿一个商品分类体系始终,并对所有商品层级类目划分都适用的分类标志。因此,在一个商品分类体系中常采用几种分类标志,往往是每一个层级选用一种适宜的分类标志。商品的用途、原材料、生产加工方法、化学成分等这些商品最本质的属性和特征,是最常采用的分类标志。

①商品分类标志按其适用性分:普遍适用和局部适用的分类标志 a.普遍适用的分类标志

以所有商品种类共有的特征、性质、功能等来划分,如形态、体积、产地、原材料、加工方法、用途等,这些分类标志常用做商品大类、中类、小类等具有高层次类目的分类标志。

b.局部适用的分类标志 也称特殊分类标志,以部分商品共有的特征来划分,如化学组成、包装形式、保藏方法、电器商品的功率与效率、播种收获季节等。这类标志概念清楚,特征具体,容易区分,常用于某些商品小类(品种)、细目(规格、花色、型号、等级)等低层次类目的分类标志。

②以商品的用途作为分类标志

商品的用途是体现商品使用价值的重要标志,也是探讨商品质量

5

和商品品种的重要依据。以商品用途作为分类标志,它不仅适用于商品大类的划分,也适用于对商品种类、品种等的进一步详细分类。例如,根据商品的基本用途,将商品分为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两大类;生活资料商品又按不同用途分为食品、衣着用品、家用电器、日用品等类别;在日用商品类中,可按用途分为鞋类、玩具类、洗涤用品、化妆品类等。在化妆品中,按用途还可以分为护肤用和护发用化妆品等;护发用品可以分为洗发剂、护发剂、染发剂等;洗发剂又可划分为干性、油性、中性、止痒去屑等。许多按商品用途划分的类目名称已成为专有名词,如食品、医药品、饲料、文化用品、交通工具等。

以用途为标志的分类方法,便于对相同用途的商品质量进行分析比较;有利于商品生产者提高商品质量,扩大品种规格,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开发商品新品种;有利于消费者按用途选购商品;有利于商业部门搞好商品的经营管理。但对于多用途的商品则不宜采用这种分类标志。

③以原材料作为商品分类标志

商品原材料是决定商品质量和商品品种的重要因素。原材料的种类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商品的性能和质量。由于所用原材料的不同,可使商品具有截然不同的特性或特征,并反映在商品的成分、结构和性能以及加工工艺、包装形式和储运形式的较大差异上。选择以原材料为标志的分类方法是商品的重要分类方法之一。例如,纺织品以原材料为标志分为棉织品、麻织品、丝织品、毛织品、化纤织品、混纺织品等;皮鞋以原料为标志分为牛皮鞋、猪皮鞋、羊皮鞋等。

以原材料为分类标志,不仅使商品分类清楚,而且还能从本质上反映出商品的性能、特征和质量特点以及商品使用、保管、包装、养护等方面的要求,特别适用于原料性商品或原料对成品质量影响较大的商品。但对于那些由多种原材料制成和成品质量及品种特征与原材料关系不大的商品,不宜采用这种标志进行分类,如电视机、汽车等。

④以商品的加工工艺作为商品分类标志

商品的加工工艺直接参与商品质量和品种的形成过程,是决定商品质量和品种的重要因素。商品的生产加工方法是形成商品质量的关键。很多商品即使采用相同的原材料制造,但由于生产方法和加工工艺不同,所形成商品的质量水平、性能、特征等都有明显差异,从而形成、截然不同的商品品种。因此,对相同原材料可选用多种加工方法生产的商品,适宜以生产加工方法作为分类标志。如酒类按酿造方法可分为蒸馏酒、发酵酒、配制酒;茶叶按加工方法分为全发酵茶、半发酵茶、不发酵茶、后发酵茶等。

6

茶叶的国际简单分类

不发酵茶 半发酵茶 全发酵茶 绿茶 青茶(乌龙茶) 红茶

0% 15% 20% 30% 40% 70% 95-100% 龙井、碧螺春等 清茶 茉莉花茶 冻顶茶 铁观音 白毫乌龙 红茶

注:表中的百分数(x%)表示其对应的茶叶品种在加工中的发酵程度

这种分类方法能直接说明商品的质量特征,特别适用于那些可以选用多种加工工艺生产且性能和品种特征受其影响较大的商品,能够直接反映商品品种特征及风格。而对于那些虽然生产方法不同,但产品质量、特征不会产生实质性区别的商品,则不宜使用此种分类方法。例如,粮食发酵法和工业合成法制得的酒精,并无实质差别;同为热塑性的聚氯乙烯或聚乙烯塑料制品,尽管加工成型的方法不同,无论用吹制、注射、挤出等成型方法,还是用热挤冷压或压铸成型方法制得,其质量和基本性能并未产生实质差别。

⑤以商品的化学成分作为商品分类标志

商品的化学成分是形成商品质量和品种并直接影响商品质量变化的基本因素。商品的许多性能、质量、用途和储运条件等由商品的成分决定,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组成商品的主要成分或特殊成分,因此,这种分类的标志可以通过商品的主要成分或特殊成分说明其主要性能和用途。如塑料制品可按其主要成分合成树脂的不同,分为聚乙烯塑料制品、聚氯乙烯塑料制品、聚苯乙烯塑料制品、聚丙烯塑料制品、有机玻璃制品等;合成纤维可以分为丙纶、氯纶、涤纶、腈纶、锦纶等。而有些商品的主要化学成分虽然相同,但是所含有的少量或微量特殊化学成分不同,可形成质量、性质和用途完全不同的商品。对这类商品进行分类时,应该以特殊化学成分作为分类标志。如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根据其所含特殊成分的不同可分为钢化玻璃(含氧化钠)、钾玻璃(含氧化钾)、铅玻璃(含氧化铅)、硼硅玻璃(含硼酸)等;钢材也可划分为碳钢、硅钢、锰钢等。

这种分类方法适于对化学成分已知且对商品性能影响较大的商品。它能更深入地分析商品特性,便于科学储存、使用等。但对化学成分复杂的商品、化学成分不明显或易发生变化及对商品性能影响不大的商品,则不宜采用这种分类标志。

⑥以其他特征为分类标志

商品的形状、结构、尺寸、颜色、重量、产地、产季等均可作为商品分类的标志。这些分类标志更容易为消费者接受,其特点是概念清楚、形象直观、特征具体、通俗易记、便于区别。

以上各种分类方法皆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确定采用的分类方法时,需根据工作的要求,选择适宜的商品分类方法。

7

二、商品代码与商品编码 (一)商品代码 1、商品代码的概念

商品代码是指为了便于识别、输入、存储和处理,用来表示商品一定信息的一个或一组有规律排列的符号。目前以全数字符号型商品代码最为普遍。“一定信息”是指分类信息或标识信息。

商品分类信息是指代码意在说明某项商品在其分类体系中的位置,也就是表明该商品与其上下级项目或同层级项目之间的隶属或并列关系,或者说是反映该项商品对某一商品群组的归属关系以及各商品群族之间的关系。——商品分类代码,如国际上通行的《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系统》(HS)、《主要产品分类》(CPC)和我国的《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等主要商品(产品)分类目录,采用的都是商品(产品)分类代码。

商品标识信息是指代码仅起到唯一标识单一商品的作用,不具有任何其他意义(如分类意义),只是反映某一代码与某个单一商品的一对一关系。——商品标识代码,国际上通用而我国广泛采用的EAN∕UCC-13代码、EAN∕UCC-8代码等,则都是商品标识代码。

2、商品代码的功能

具有分类、标识和便于信息交换的功能。 3、商品代码的类型 (1)全字母型商品代码

全字母型编码是用一个或若干个字母表示分类对象信息的商品代码。按字母顺序对商品进行分类编码时,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商品大类,小写字母表示其他类目。

全字母型编码便于记忆,可提供人们识别的信息,但不利于计算机的识别和处理,并且只适用于分类对象数目较少的情况。当分类对象数目较多时,常常出现重复现象。因此,字母编码常用于分类对象较少的情况,在商品分类编码中较少使用。

(2)全数字型商品代码

全数字型商品代码是用一个或若干个阿拉伯数字表示分类对象信息的商品代码。其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易于推广、便于利用计算机识别和处理,在各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的商品(产品)代码标准中普遍采用。

(3)数字-字母混合型商品代码

数字-字母混合型商品代码是由数字和字母混合组成的商品代码,它兼有数字型编码和字母型编码的优点,结构严密,具有良好的直观性和表达性,同时又有使用上的习惯。但编码组成形式复杂,给计算机输入带来不便,输入效率低,错码率高,目前其使用广度不高。

8

(二)商品编码 1、商品编码的概念

商品编码是指根据一定规则赋予某种或某类商品以相应的商品代码的过程。

2、商品编码的作用

(1)商品编码可使繁多的商品便于记忆,简化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和可靠性,有利于计划、统计、管理等业务工作;

(2)商品编码实行标准化、全球化,可以提高分类体系的概括性和科学性,有利于商品信息管理和物流管理的规范、统一和高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3、商品编码的基本原则

(1)商品分类代码的编制原则

商品分类和商品编码分别进行,商品科学分类在先,合理编码在后。商品科学分类为编码的合理性创造了前提条件,但是编码的不合理会直接影响商品分类体系、商品目录的实用价值。

①唯一性原则

必须保证每一个编码对象仅有唯一的一个商品代码,即每个商品代码只能与指定的商品类目一一对应。

②简明性原则

商品代码应简明、易记、易校验、不宜过长,既便于手工处理,减少差错率,也能减少计算机的处理时间和储存空间。

③层次性原则

商品代码要层次清楚,能清晰地反映商品分类关系和分类体系、目录内部固有的逻辑关系。

④可扩性原则

在商品代码结构体系里应留有足够的备用码,以适应新类目的增加和旧类目的删减需要,使扩充新代码和压缩旧代码成为可能,从而使分类代码结构体系可以进行必要的修订和补充。

⑤稳定性原则

商品代码确定后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不能频繁变更,以保证分类编码的稳定性,避免人、财、物的浪费。

⑥统一性和协调性原则

商品代码要同国家商品分类编码标准相一致,与国际通用的商品分类编码标准相协调,以利于实现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

(2)商品标识代码的编制原则 ①唯一性原则

每个编码对象只能有一个商品标识代码。同种规格同种商品对应同一个商品代码,同种商品不同规格应对应不同的商品代码。

9

②稳定性原则

同一商品项目,无论是长期连续生产、还是间断式生产,都必须采用相同的商品代码。即使该商品项目停止生产,其商品代码应至少在4年之内不能用于其他商品项目上。

③无含义性原则

商品标识代码是无含义代码,代码本身不提供任何有关编码对象的信息,只起到代替标码对象名称的作用。

4、商品编码方法

(1)商品分类代码的编制方法

商品分类代码是含义代码,代码本身具有某种实际含义。此种代码不仅作为编码对象的唯一标识,起到代替编码对象名称的作用,还能提供编码对象的相关信息(如分类、排序等信息)。

①顺序编码法

顺序编码法是按照商品类目在分类体系中出现的先后次序,依次给予顺序数字代码的编码方法。其优点是使用方便,易于管理,但代码本身没给出任何有关编码对象的其它信息。

②系列顺序编码法

系列顺序编码法是一种特殊的顺序编码法,是将顺序数字代码分为若干段(系列),使其与分类编码对象的分段一一对应,并赋予每段分类编码以一定的顺序代码的编码方法。

系列顺序编码法的优点是可以赋予编码对象一定属性和特征,提供有关编码对象的某些附加信息,但是附加信息的确定要借助于代码表;缺点是当系列顺序代码过多时,会影响计算机的处理速度。我国国家标准《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 第1部分:可运输产品》(GB∕T7635.1-2002)中的“小麦”(第五层级,小类类目),在进一步细分到第六层级(细类类目)时,“冬小麦”、“春小麦”的代码采用了系列顺序编码法,“白色硬质冬小麦”、“白色软质冬小麦”等类目代码则采用了顺序编码法(见下图):

第五层级(小类)代码 01111 小麦

第六层级(细类)代码 01111·010 冬小麦 (与第五层级代码之间用圆点隔开) -·099

01111·011 白色硬质冬小麦 01111·012 白色软质冬小麦 „„„„

01111·100 春小麦

-·199

01111·101 白色硬质春小麦 01111·102 白色软质春小麦

„„„„

10

③层次编码法

层次编码法是按商品类目在分类体系中的层级顺序,依次赋予对应的数字代码的编码方法。它主要用于线分类体系。国家标准《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 第1部分:可运输产品》(GB∕T7635.1-2002)和《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 第2部分:不可运输产品》(GB∕T7635.2-2002),就是采用层次编码法。例如,GB∕T7635.1全部采用数字代码,其长度是8位,代码结构分成六层(见下图),各层分别命名为大部类、部类、大类、中类、小类和细类。其中,第一至第五层各用一位数字表示,第一层代码为0-4;第二层、第五层代码为1-9;第三层、第四层代码为0-9。第六层用三位数字表示,代码为001-999,采用了顺序码和系列顺序码(即分段码),顺序码为011-999,系列顺序码为个位数是0(或9)的三位代码。第五层和第六层代码之间用圆点(·)隔开。

层次编码法的优点是代码较简单,逻辑关系好,系统性强,信息容量较大,能明确反映出分类编码对象的属性或特征及其隶属关系,容易查找所需类目,便于机器汇总数据和管理;缺点是弹性较差,为延长其使用寿命,往往要用延长代码的长度的办法,预先留出相当数量的备用号,从而出现号码的冗余。因此,层次编码法最适于编码对象变化不大的情况。

GB∕T7635.1-2002 代码结构

X X X X X· XXX 代码

第六层 细类 第五层 小类 第四层 中类 第三层 大类 第二层 部类 第一层 大部类

④平行编码法

平行编码法,也称特征组合编码法,是将编码对象按其属性或特征分为若干个面,每一个面的编码对象按其规律分别确定一定位数的数字代码,面与面之间的代码没有层次关系和隶属关系,最后根据需要选用各个面中的代码,并按预先确定的面的排列顺序组合成复合代码的一种编码方法。它多适用于面分类体系。

平行编码法的优点是编码结构有较好的弹性,可以较简单地增加分类编码面的数目,必要时还可以更换个别的类面,可全部用代码,也可部分用代码,它适用于多种查找任务,也便于计算机处理;缺点是代码容量利用率低,并非所有可组配的复合代码都有实际意义。

11

⑤混合编码法

由层次编码法与平行编码法混合而成。在编码实践中,当把分类编码对象的各种属性或特征分列出来后,可依据其某些属性或特征使用层次编码法编码,按照它其余的属性或特征使用平行编码法编码。

(2)商品标识代码的编制方法

商品标识代码,通常是指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UCC系统的编码标准所规定,并用于全球统一标识商品的数字型代码。它包括EAN/UCC-13,EAN/UCC-8,UCC-12和EAN/UCC-14四种代码。商品条码是用来表示国际通用的商品标识代码的一种模块组合型条码。

商品标识代码和商品条码主要用于对零售商品、非零售商品的统一标识。零售商品是指在零售端POS系统扫描结算的商品。非零售商品是指不经过POS系统扫描结算的用于配送、仓储或批发等环节的商品,包括单个包装的非零售商品和含有多个包装等级的非零售商品。前者是指独立包装但又不适合通过零售端POS系统扫描结算的商品,如独立包装的冰箱、洗衣机等。后者是指需要标识的货物内含有多个包装等级,如装有24条香烟的一整箱烟或有装有6箱烟的托盘等。

三、商品条码

1、商品条码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乔·伍德兰德(Joe Wood Land)和伯尼·西尔沃(Berny Silver)两位工程师就开始研究用代码表示食品项目及相应的自动识别设备,于1949年获得了美国专利。这种代码的图案如下图:

该图案很像微型射箭靶,被叫做“公牛眼”代码。靶式的同心圆是由圆条和空绘成圆环形。在原理上,“公牛眼 ”代码与后来的条码很相近,遗憾的是当时的工艺和商品经济还没有能力印制出这种码。然而,10年后乔·伍德兰德作为IBM公司的工程师成为北美统一代码UPC码的奠基人。

以吉拉德·费伊塞尔(Girard Fessel)为代表的几名发明家,于1959年提请了一项专利,描述了数字0-9中每个数字可由七段平行条组成。但是这种码使机器难以识读,人读起来也不方便。不过这

12

一构想的确促进了后来条形码的产生与发展。不久后,E·F·布宁克(E·F·B rinker)申请了另一项专利,该专利是将条码标识在有轨电车上。60年代期西尔沃尼亚(Sylvania)发明的一个系统,被北美铁路系统采纳。以上两项可以说是条形码技术最早期的应用。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制造业和零售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方便商品交易条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1970年,美国超级市场Ad Hoc委员会制定出通用商品代码UPC码,许多团体也提出了各种条码符号方案。UPC码首先在杂货零售业中试用,这为以后条形码的统一和广泛采用奠定了基础。次年,布莱西公司研制出布莱西码及相应的自动识别系统,用以库存验算,这是条形码技术第一次在仓库管理系统中的实际应用。1972年,蒙那奇·马金(Monarch Marking)等人研制出库德巴(Code bar)码,美国的条形码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73年,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niform Code Council,简称UCC)从若干种条码候选方案中选定了IBM公司提出的Dalte-Dictance条码系统,以此为基础制定了通用产品代码UPC条码系统,实现了该码制标准化。同年,食品杂货业把UPC码作为该行业的通用标准码制,接着在美国和加拿大超级市场成功推广应用,为条码技术在商业流通销售领域里的广泛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74年,Inte rmec公司的戴维·阿利尔(Davide·Allair)博士研制出39码,很快被美国国防部所采纳,作为军用条码码制。39码是第一个字母、数字式相结合的条码,后来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

1974年,英国、前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12国的大型制造商和销售商代表决定成立欧洲条码系统筹备委员会。1977年,欧洲共同体在UPC码基础上,制定出欧洲物品编码EAN-13和EAN-8码,签署了“欧洲物品编码”协议备忘录,并正式成立了欧洲物品编码协会(European Article Numbering Association,简称EAN)。EAN组织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组织,1992年,欧洲物品编码协会改名为“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简称IAN。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习惯,至今仍称为EAN,后改为EAN-International。至此,以全球统一的商品编码体系为核心,以条码自动识别方法为技术支撑的全球物品标识系统基本形成。

日本从1974年开始着手建立POS系统,研究标准化以及信息输入方式、印制技术等。并在EAN基础上,于1978年制定出日本物品编码JAN,同年加入了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开始进行厂家登记注册,并全面转入条码技术及其系列产品的开发工作,10年之后成为EAN最大的用户。

从80年代初,人们围绕提高条码符号的信息密度,开展了多项研究。128码和93码就是其中的研究成果。128码于1981年被推荐

13

使用,93码于1982年使用。这两种码的优点是条码符号密度比39码高出近30%。随着条码技术的发展,条形码码制种类不断增加,因而,标准化问题显得很突出。为此先后制定了军用标准1189、交插25码、39码和库德巴码等。同时一些行业也开始建立行业标准,以适应发展需要。此后,戴维·阿 利尔又研制出49码,这是一种非传统的条码符号,它比以往的条形码符号具有更高的密度(即二维条码的雏形)。接着特德·威廉斯(Ted Williams)推出16K码,这是一种适用于激光扫描的码制。到1990年底为止,共有40 多种条形码码制,相应的自动识别设备和印刷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贸易全球化的发展,EAN与UCC两大组织也从技术合作最终走向联合。最初零售端(POS)的条码扫描应用也随着合作与融合,发展成为全球供应链及电子商务过程统一应用的全球物品标识系统,即EAN·UCC系统。1989年,EAN与UCC签署合作协议(也称EAN∕UCC联盟Ⅰ),合作内容除包括当EAN成员国(地区)企业产品销往北美地区时,由该国(地区)的EAN编码组织负责为企业办理申请UCC成员手续外,还有多项统一应用的技术开发合作,如共同开发了EAN∕UCC-128条码,用于对物流单元的标识等。但是,这种单项的技术应用合作,无法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1997年7月,EAN与UCC签署了新的合作协议(又称也称EAN∕UCC联盟Ⅱ),宣告了两大组织进一步的联合行动——所有EAN成员国(地区)的企业申请UPC代码都要经过当地EAN组织,并同时成为EAN·UCC成员。2002年11月,UCC正式加入EAN,并宣布从2005年1月1日起,EAN码也能在北美地区正常使用,美国、加拿大新的条码用户将采用EAN条码标识商品,标志着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真正成为全球化的编码组织。

EAN·UCC系统形成以后,以全球化、系统化、标准化的观点,对已在应用中形成的全球物品标识体系进行了统一规划,使其更加科学、规范、实用,并逐步建立了一整套国际通行的跨行业的商品、物流单元、资产、位置和服务关系的标识体系以及与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相关的技术与应用标准。EAN·UCC系统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简化电子商务过程、为产品与服务增值为目的,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快速反映市场需求,成为真正的“全球商务语言”。

我国的条码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一些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及一些出口企业,把条形码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一些行业如图书、邮电、物资管理部门和外贸部门已开始使用条形码技术。1988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技术监督局成立了“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该中心的任务是研究、推广条码技术;同意组织、开发、协调、管理我国的条码工作。1991年4月19日,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正式加入国际物品

14

编码协会,同意采用EAN条码系统,为我国大规模推广应用条码技术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规范商品条码的应用,保证商品条码质量,加快商品条码普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制订并发布了《商品条码管理办法》,于1998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近年来,我国的条码事业发展迅速,目前,商品使用的前缀码有690-695,条码技术在我国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过十多年的探索,研究制定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上与国际接轨的产品与服务标识系统——ANCC全球统一标识系统,简称“ANCC系统”。

下图为常用的两种条码识读设备(平台式与手持式扫描器):

附: 条码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事件:

1949年 美国的N.J.Woodland申请了环形条码专利。 1960年 提出铁路货车上用的条码识别标记方案。

1963年 10月号《控制工程》杂志上发表了描述各种条码技术的文章。 1967年 美国辛辛那提的一家超市首先使用条码扫描器。

1969年 比利时邮政业采用用荧光条码表示信函投递点的邮政编码。

1970年 美国成立UCC;美国邮政局采用长短形条码表示信函的邮政编码。 1971年 欧洲的一些图书馆采用Plessey码。

1972年 美国提出库德巴码、交叉25码和UPC码。 1974年 美国提出39码。 1977年 欧洲采用EAN码。

1980年 美国军事部门采纳39码作为其物品编码。

1981年 国际物品编码协会成立;实现自动识别的条码译码技术;128码被推荐使用。

1982年 手持式激光条码扫描器实用化;美国军用标准military标准1189被采纳;93码开始使用。

1983年 美国制定ANSI标准MH10.8M,包括交叉25码、39码和Codebar码。 1984年 美国制定医疗保健业用的条码标准。 1987年 美国的David Allairs博士提出49码。

1988年 可见激光二极管研制成功;美国的Ted Willians提出适合激光系统识读的新颖码制16K码。

1986年 我国邮政确定采用条码信函分捡体制。 1989年 我国成立“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1991.4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代表中国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

15

2、商品条码的概念

商品条码是将表示一定信息的字符代码转换成用一组宽窄不同、黑白(或彩色)相间的平行线条、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组合而成的特殊图形符号。

商品条码是由一组按一定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对应的字符组成的标记,用来表示一定的信息。商品条码由两部分组成,其条、空组合部分,称为条码符号,用于条码识读机器快速扫描、准确识读;其对应的下方的一组13位数字,是供人识别字符,也就是该条码所表示的商品标识代码。国家标准《商品条码》规定了商品条码的编码、结构、尺寸及技术要求。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商品条码》(GB12904-2003)的定义,商品条码是指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和统一代码委员会(UCC)规定的,用于表示商品标识代码的条码,包括EAN商品条码(EAN-13和EAN-8商品条码)和UPC商品条码(UPC-A和UPC-E商品条码)。

3、商品条码的作用

(1)条形码是商品的“身份证”,是商品流通于国际市场的“共同语言”。商品条形码是计算机输入数据的一种特殊代码,包含有商品的生产国别、制造厂商、产地、名称、特性、价格、数量、生产日期等一系列商品信息。

(2)条形码是快速、准确地进行商品信息流和物流控制的现代化手段。只要借助于光电扫描阅读设备,即可迅速地将条码所代表的信息,准确无误地输入电子计算机,并由计算机自动进行存储、分类排序、统计、打印或显示出来。这不仅实现了售货、仓储、订货的自动化管理,而且通过产、供、销信息系统把销售信息及时提供给生产厂家,实现了产、供、销之间的现代化管理。

(3)条形码是进入POS(point of sales) 超市的入场券。一个最简单的条码POS系统可以由一台微型计算机、一个条码阅读器(光电识读设备)、一台打印机组成。这个系统利用现金收款机作为终端机与主计算机相联,并借助光电识读设备为计算机录入商品信息。当带有条码符号的商品通过结算台扫描时,条码所表示的信息被录入到计算机,计算机从数据库文件中查寻到该商品的名称、价格等,并经过数据处理,打印出收据。POS系统的建立,可以采集到大量的商品信息,使批发商、零售商及时了解经营情况,减少库存,降低成本,使制造商获得准确的商品及市场销售信息,不断调整生产结构,提高竞争力,同时也为顾客提供了更加快捷、方便的服务。

(4)条码技术还广泛地应用于交通管理、金融与商业文件管理、病历管理、血库血液管理以及各种分类技术方面,条码技术作为数据标识和数据自动输入的一种手段已渗透到计算机管理的各个领域。

16

条码 条码系统 条/空 空白区 保护框 起始符 终止符 中间分隔符 条码字符 条码数据符 条码校验符 条码填充符 条高 条宽 空宽 条宽比 条码长度 长高比 条码密度 模块 条码字符间隔 单元 连续型条码 非连续型条码 双向条码 附加条码 自校验码 定长条码 非定长条码 条码字符集 供人识别字符

商品条形码的相关术语 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其对应字符组成的标记,用以表示一定的信息。 由条码符号设计、制作及扫描识读组成的自动识别系统。 条码中反射率较低的部分/较高的部分。 条码起始符、终止符两端外侧与空的反射率相同的限定区域。 围绕条码且与条反射率相同的边或框。 位于条码起始位置的若干条与空。 位于条码终止位置的若干条与空。 位于条码中间位置用来分隔数据段的若干条与空。 表示一个字符的若干空与条。 表示特定信息的条码字符。 表示校验码的条码字符。 不表示特定信息的条码字符。 垂直于单元宽度方向的条的高度尺寸。 条码字符中的条的宽度尺寸。 条码字符的中空的宽度尺寸。 条码中最宽条与最窄条的宽度比。 从条码起始符前缘到终止符后缘的长度。 条码长度与条高的比。 单位长度的条码所表示的条码字符的个数。 模块组配编码法组成条码字符的基本单位。 相邻条码字符间不表示特定信息且与空的反射率相同的区域。 构成条码字符的条或空。 没有条码字符间隔的条码。 有条码字符间隔的条码。 左右两端均可作为扫描起点的条码。 表示附加信息的条码。 条码字符本身具有校验功能的条码。 条码字符个数固定的条码。 条码字符个数不固定的条码。 某种条码所能表示的条码字符集合。 位于条码符的下方,与相应的条码字符相对应的、用于供人识别的字符。 17

4、商品条码的种类 (1)商品条码的分类

①商品条码根据其编码主体或编码内容、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厂家条码和店内条码。一般所说的商品条码主要是指厂家条码。厂家条码和店内条码的区别在于编码场所、编码内容及商品对象的不同。

厂家条码和店内条码 项目 种类 厂家条码 编码场所 生产、包装阶段(工厂) 编码内容 前缀码、厂商识别代码、商品项目代码等(部分由EAN组织设定,部分由厂家设定) 商品对象 加工食品、 日用百货等 鲜肉、鲜鱼、蔬菜、水果、熟肉制品以及未经厂家编码的加工食品、日用百货等 加工、陈列、销售阶段(超级市店内条码 场加工中心、商店) 零售商店店内用商品编码 (原则上由零售店自己设定) A.厂家条码

厂家条码是指商品生产厂家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印制到商品包装上的条码,它不包括商品价格信息。常用的厂家条码主要有EAN商品条码和UPC商品条码两类。

B.店内条码

店内条码,简称店内码,是指商店为便于店内商品管理而对商品自行编制的临时性代码及条码标识。国家标准《店内条码》(GB∕T18283-2000)将其定义为:“商店闭环系统中标识商品变量消费单元的条码。”

店内条码的使用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用于商品变量消费单元的标识,如鲜肉、水果、蔬菜、熟食等散装商品是按基本计量单位计价,以随机数量销售的,其编码任务不宜由厂家承担,只能由零售商完成。零售商进货后,要根据顾客的不同需要重新分装商品,用专有设备(如具有店内条码打印功能的智能电子秤)对商品称重并自动编码和制成店内条码标签,然后将其粘贴或悬挂到商品外包装上。国家标准《店内条码》(GB∕T18283-2000)对店内条码的定义,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另一种是用于商品定量消费单元的标识,这类规则包装商品是按商品件数计价销售的,应由生产厂家编印条码,但因厂家对其生产的商品未申请使用商品条码或厂家印制的商品条码质量不高而无法识读,为便于商店POS系统的扫描结算,商店必须自己制作店内条码并将其粘贴或悬挂在商品外包装上。

②商品条码根据其发展先后及先进性程度,可分为一维条码和二

18

维条码两大类。目前,在商品上的应用仍以一维条码为主,故一维条码又被称为商品条码,二维条码则是一种渐受重视的条码,其功能较一维条码强,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

A.一维条码(One Dimensional Barcode,1D) 世界上约有225种以上的一维条码。每种一维条码都有自己的一套编码规定,规定每个字母(可能是文字或数字或文数字)是由几个线条(Bar)、几个空白(Space)组成以及字母的排列。较常见的一维条码有 EAN码、UPC码、Code39码(标准39码)、Codabar码(库德巴码)、Code25码(标准25码)、ITF25码(交叉25码,在物流管理中应用较多)、Matrix25码(矩阵25码)、中国邮政编码(矩阵25码的一种变体)、Code-B码、MSI码、Code10码、 Code93码、Code128码(包括EAN128码)、Code39EMS(EMS专用的39码),以及专门用于书刊管理的ISBN码、ISSN码等。

一般运作流程如图所示:

B.二维条码(Two Dimensional Code,2D)

一维条码仅仅只是一种商品的表示,不含有对商品的任何描述,人们只有通过后台的数据库,提取相应的信息才能明白商品标识的具体含义。可见,一维条码所携带的信息只能依赖商品数据库的支持,离开了预先建立的数据库,这种条码就没有意义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条码的应用范围。于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二维条码。常见的二维条码有PDF417码、Code49码、Code16K码、Data Matrix码、MaxiCode码等。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负责编制的国家标准《417条码》(GBT17172-1997)于1997年12月正式颁布。这是我国第一个自动识别技术领域中二维条码的国家标准。

二维条码的特点:

a.信息容量大。根据不同的条空比例,每平方英寸可以容纳250到1100个字符。在国际标准的证卡有效面积(相当于信用卡面积的2/3,约为76 mm×25 mm)上,二维条码可以容纳1 848个字母字符或2729个数字字符,约为500个汉字信息。这种二维条码比普通条码信息容量大几十倍。

b.编码范围广。二维条码可以将照片、指纹、掌纹、签字、声音、文字等凡是可数字化的信息进行编码。

19

c.保密、防伪性能好。二维条码具有多重防伪特性,它可以采用密码防伪、软件加密以及利用所包含的信息如指纹、照片等进行防伪,因此,具有较强的保密防伪性能。

d.译码可靠性高。普通条码的译码错误率约为百万分之一,而二维条码的译码错误率不超过千万分之一,译码可靠性极高。

e.修正错误能力强。二维条码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纠错理论,如果破损面积不超过50%,条码由于玷污、破损等所丢失的信息,可以照常破译出来。

f.容易制作且成本很低.利用现有的点阵、激光、喷墨、热敏/热传印、制卡机等打印技术,即可以在纸张、卡片、甚至金属表面上印出二维条码,由此所增加的费用仅是油墨的成本。

g.条码符号的形状可变。同样的信息量,二维条码的形状可以根据载体面积及美工设计等进行调整。

二维条码作为一种新的信息存储和传递技术,广泛应用于国防、公共安全、交通运输、医疗保健、工商业、金融、海关及政府管理等领域。二维条码的应用范围:

表单应用:公文表单、商业表单、进出口报单、舱单等资料之传送交换,减少人工重覆输入表单资料,避免人为错误,降低人力成本。

保密应用:商业情报、经济情报、政治情报、军事情报、私人情报等机密资料之加密及传递。

追踪应用:公文自动追踪、生产线零件自动追踪、客户服务自动追踪、邮购运送自动追踪、维修记录自动追踪、危险物品自动追踪、后勤补给自动追踪、医疗体检自动追踪、生态研究(动物、鸟类„)自动追踪等。

证照应用:护照、身份证、军人证、挂号证、驾照、会员证、识别证、连锁店会员证、健康证、保险卡等证照之资料登记及自动输入,发挥随到随读、立即取用的资讯管理效果。

盘点应用:物流中心、仓储中心、联勤中心之货品及固定资产之自动盘点,发挥立即盘点、立即决策的效果。

备份应用:文件表单的资料若不愿或不能以磁碟、光碟等电子媒体储存备份时,可利用二维条码来储存备份,携带方便,不怕折叠,保存时间长,又可影印传真,做更多备份。

二维条码的种类:

国际组织在二维条码标准上的努力已有初步成效,二维条码主要分为堆积式(层排式)和棋盘式(矩阵式)两大类。堆积式(层排式)是在一维条码编码原理的基础上,将多个一维码在纵向堆叠而产生的,如Code 16K、Code 49、PDF417等。矩阵式是在一个矩形空间通过黑、白像素在矩阵中的不同分布进行编码,如Aztec(由美国韦林

20

Welch Allyn公司推出,最多可容纳3832个数字或 3067个字母字符或1914个字节的数据)、Maxicode、QR Code、Data Matrix等。

(2)若干常见的商品条码

① EAN 码

EAN 码的全名为欧洲商品条码(European Article Number),是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制定的一种商品用条码,通用于全世界。EAN 码符号有标准版(EAN-13)和缩短版(EAN-8)两种。EAN码是当今世界上广为使用的商品条码,已成为电子数据交换(EDI)的基础。

EAN码具有以下特性:只能储存数字;可双向扫瞄处理,即条码可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扫瞄;必须有一检查码,以防读取资料的错误情形发生,位于EAN码中的最右边处;具有左护线、中线及右护线,以分隔条码上的不同部分与撷取适当的安全空间来处理;条码长度一定,较欠缺弹性,但经由适当的管道,可使其通用于世界各国。

A.EAN-13码(标准版EAN商品条码)

EAN-13商品条码是用于表示EAN/UCC-13代码的商品条码,它主要用于超级市场或一些自动销售系统的单件商品

EAN-13 商品条码是由其上部的条码符号及其下部的供人识别字符即EAN/UCC-13代码两部分所组成。EAN-13码是按照“二进制”和“模块组配法”原理进行编码的,它的条空图形结构线条为30条,条码符号中的条或空的基本单位是模块,模块是一种代表规定长度的物理量,是确定条与空宽度的计量单位。

EAN-13条码符号由左侧空白区、起始符、左侧数据符、中间分隔符、右侧数据符、校验符、终止符、右侧空白区等8个部分,共113个模块组成。在条空图中,起始符、中间分隔符、终止符线略长于其他条空图形。此条空图形结构是用于光电扫描仪识别部分,以便通过扫描识读,将其所含信息转换成计算机可识读的二进制信息。EAN-13条码的相应字符为13位,包括:

国别代码:也称前缀码,2-3位数,用于标识商品来源的国家或地区,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分配管理;

厂商代码:4-5位数,用于标识生产企业或批发公司,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在各国或地区的分支机构分配管理;

21

产品代码:4-5位数,用于标识商品的特征和属性,由制造厂商依据EAN的规则自行编制;

校验码:1位数,用于校验输入代码的正确性。

EAN已分配给各国(地区)编码组织的部分前缀码

前缀码 各编码组织所在国家(地区) 前缀码 各编码组织所在国家(地区) 00-13 美国、加拿大 385 克罗地亚 20-29 店内码(对无条码商品字形编码) 387 波黑 30-37 法国 40-44 德国 380 保加利亚 45,49 日本 383 斯洛文尼亚 460-469 俄罗斯 471 中国台湾 70 挪威 474 爱沙尼亚 729 以色列 475 拉脱维亚 73 瑞典 477 立陶宛 740 危地马拉 479 斯里兰卡 742 洪都拉斯 480 菲律宾 743 尼加拉瓜 481 白俄罗斯 744 哥斯达黎加 482 乌克兰 750 墨西哥 484 摩尔多瓦 759 委内瑞拉 485 亚美尼亚 76 瑞士 486 格鲁吉亚 770 哥伦比亚 487 哈萨克斯坦 773 乌拉圭 489 中国香港 775 秘鲁 50 英国 777 玻利维亚 520 希腊 779 阿根廷 528 黎巴嫩 780 智利 529 塞浦路斯 784 巴拉圭 531 马其顿 789-790 巴西 539 爱尔兰 80-83 意大利 54 比利时、卢森堡 84 西班牙 560 葡萄牙 850 古巴 569 冰岛 858 斯洛伐克 57 丹麦 859 捷克 590 波兰 860 南斯拉夫 594 罗马尼亚 869 土耳其 599 匈牙利 87 荷兰 600-601 南非 880 韩国 609 毛里求斯 885 泰国 611 摩洛哥 888 新加坡 613 阿尔及利亚 890 印度 619 突尼斯 893 越南

622 埃及 899 印度尼西亚 625 约旦 90-91 奥地利 626 伊朗 93 澳大利亚 64 芬兰 94 新西兰 690-695 中国大陆 955 马来西亚

22

EAN-13 商品条码符号结构

EAN-13 商品条码符号构成示意图

校验码计算:EAN-13码的校验码的算法与UPC-A码相同,如下: C1 = N1+ N3+N5+N7+N9+N11

C2 = (N2+N4+N6+N8+N10+N12)× 3 CC = (C1+C2) 取个位数

C(检查码)= 10 - CC (若值为10,则取0) ·以中国商品为例:

标准码由13位数字组成,其尺寸为:37.29mm×26.26mm,放大系数取值范围是0.80-2.00,间隔0.05。标准码的13位数字构成大致分两种情况:

a.以690、691打头,由3位国别代码、4位厂商代码、5位商品代码及1位校验码构成。如,690MMMMPPPPPC M是厂商代码,P是商品代码,C是校验码。

b.以692、693打头,由3位国别代码、5位厂商代码、4位商品代码及1位校验码构成。如,692MMMMMPPPPC M是厂商代码,P是商品代码,C是校验码。

B.EAN-8码(缩短版EAN商品条码)

EAN-8商品条码是用于表示EAN/UCC-8代码的商品条码。它主要

23

应用于印刷面积较小而无法印贴EAN-13商品条码的零售包装商品。

根据国际物品编码协会规定,只有当EAN-13条码所占面积超过总印刷面积的25%时;印刷标签的最大面面积小于40cm2或全部可印刷面积小于80cm2时;产品本身是直径小于3cm的圆柱体时,使用EAN-8条码才是合理的。一些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的成员,对使用EAN-8条码的条件还作了具体规定。由于缩短码不能直接表示生产厂家,因此,只有在不得已时才能使用缩短码。

EAN-8码的符号结构与EAN-13商品条码的符号结构基本相同,由左侧空白区、起始符、左侧数据符、中间分隔符、右侧数据符、校验符、终止符、右侧空白区等8个部分,共81个模块组成。它与EAN-13商品条码符号的区别在于压缩了左、右侧数据符及其条、空模块数量。EAN-8码条空图形结构为22条,其相应字符为8位。前2-3位为国家代码,最后1位为校验码,其余为商品代号。国家代码与标准码同;厂商单项产品号码,系每一项需使用缩短码的产品,均需逐一申请个别号码;校验码的计算方式与标准码相同。

EAN-8 商品条码的符号结构

EAN-8 商品条码符号构成示意图

· 以中国商品为例:缩短码由8位数字组成。缩短尺寸为:26.73mm×21.64mm,放大系数取值范围是0.80-2.00,间隔为0.05。如,690PPPPC 690中国 P是商品代码 C是校验码。

24

② UPC码

UPC码(Universal Product Code,通用产品条形码)是最早大规模应用的条码,广泛应用于美国和加拿大,由于其应用范围广泛,故又被称为“万用条码”。各国出口到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国家的商品,其包装上必须印有UPC条码。UPC商品条码与EAN商品条码完全兼容,也是一种模块组合型条码。

UPC码的各种版本 版本 UPC-A UPC-B UPC-C UPC-D UPC-E 应用对象 通用商品 医药卫生 产业部门 仓库批发 商品短码 格 式 SXXXXX XXXXXC SXXXXX XXXXXC XSXXXXX XXXXXCX SXXXXX XXXXXCXX XXXXXX 注:S-系统字符(系统码) X-资料码 C-检查码 UPC商品条码的系统字符的应用规定

系统字符 应用范围 系统字符 应用范围

0,6,7 规则包装的商品 4 零售商自用的店内码 2 不规则重量的商品 5 商家的优惠券 3 药品及医疗用品 1,8,9 备用码

A.UPC-A码——UPC商品条码的标准版

UPC-A码的条空图形结构线条为30条,它的供人识别字符是UCC-12代码,由12位数字组成,代码结构从左向右分成厂商识别代码(M12M11M10M9M8M7,其中M12是系统字符,用来标识商品类别)、商品项目代码(M6M5M4M3M2)和校验码(M1)三部分。厂商识别代码由UCC分配给申请厂商;商品项目代码由厂商自行编码,校验码的计算方法与EAN商品代码校验码的算法相同。 UPC-A码的结构如下图:

25

B.UPC-E码——UPC商品条码的缩短版

UPC-E码的条空图形结构线条为17条,由8位数字构成,无中间线,其系统字符和校验码分别位于起始符和终止符的外侧。该条码的厂商代码和商品项目代码总共只有6位,可视为是删除UPC-A的4个零得到的。只有当商品很小,无法印刷UPC-A条码时,才允许使用UPC-E码。UPC-E码的系统字符规定总是为零,即只有系统字符为0的UPC-A条码才能转换成UPC-E码。其结构如下图:

③ ISBN条形码

国际统一标准书号(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简称 ISBN),是根据图书出版、管理的需要,以利于国际间出版品的交流与统计所发展的一套国际统一的编号制度,由一组冠有“ISBN”代号的十位数码所组成,用以识别出版品所属国别地区或语言、出版机构、书名、版本及装订方式。这组号码也可以说是图书的代码。

ISBN有助于简化图书发行及管理手续,便于出版品统计及国际交流。世界各地的出版机构、书商、及图书馆都可以利用国际标准书号迅速而有效的识别某一本书及其版本、装订形式。不论原书是以何种文字书写,都可用电报或电话传真订购,并以电脑作业处理。

中国的图书代码为978。制作条码时,EAN码中图书类的代码是978,亦即只要将EAN的国家代码部分改为978,再重新计算检查码,即为ISBN条码,其余处理均相同。我国被分配使用 7 开头的ISBN号,因此,我国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上的条码全部为9787开头。简单来说,ISBN与EAN的对应关系为:978 + ISBN前9码 + EAN检查码。

26

例如,位于黑白条空区的上方字符:ISBN N-XXXXXXXX-C ISBN为国际标准书号;N为国别地区或语言(7为中国);X为出版机构、书名;C为版本及装订方式。

位于黑白条空区的下方字符:978NXXXXXXXXC 978为中国;N为国别地区或语言(7为中国);X为出版机构、书名;C为校验码。

④ ISSN条形码

国际标准期刊号(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简称 ISSN ),是根据国际标准组织1975年制订的ISO-3297规定,由设在法国巴黎的国际期刊资料系统中心(International Serial Data System - ISDS International Centre)所赋予申请登记的每一种刊物一个具有识别作用且通行国际间的统一编号,中国的期刊代码为977。

期刊是指任何一系列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刊物,它们通常以一定的刊名发行,以年月日、年月或数字标明卷、号、期数。市面上常见的期刊、杂志、丛刊、年刊等大都属于国际标准期刊号的编号与编码范围。每一种期刊在注册登记时,就得到一个永久专属的ISSN ,一个ISSN只对应一个刊名;而一个刊名也只有一个ISSN。所以当该刊名变更时,就得另申请一个ISSN。如果期刊停刊,那么被删除的ISSN也不会被其他期刊再使用。因此,国际期刊资料系统中心在分配ISSN时,必须为该期刊编订一个有别于其他期刊刊名的识别题名( Key Title)。

每组ISSN系由8位数字构成,分前后两段,每段四位数,段与段间以一短横 (hyphen)相连接,其中后段的最末1位数字为检查号,如:ISSN 0211-9153。 制作条码时,将ISBN码中的978部份更改为977即为ISSN码, ISSN与EAN的对应关系为:977 + ISSN前7码 + 00 + EAN检查码。

⑤ Code39码(标准39码)

39码是1974年发展出来的条码系统,是一种可供使用者双向扫瞄的分散式条码,也就是说相邻两资料码之间,必须包含一个不具任

27

何意义的空白(或细白,其逻辑值为0)。39码是一种可表示数字、字母等信息的条码,主要用于工业产品、商业资料、医院保健资料、图书及票证等各行业的自动化管理,应用广泛。

标准39码是由起始安全空间、起始码、资料码、可忽略不计的检查码、终止安全空间及终止码所构成,以Z135+这个资料为例,其所编成的39码如图:

⑥ Codabar码(库德巴码)

库德巴码也可表示数字和字母信息,主要用于医疗卫生、图书情报、物资等领域的自动识别。

⑦ PDF417

PDF417的PDF为可携性资料档(Portable Data File)的缩写,每一个PDF码的储存量可高达1,108个文数字(Bytes),若将数字压缩则可存放至2,729Bytes。

PDF417是美国符号科技(Symbol Technologies,Inc.)公司发明的二维条码,发明人是台湾赴美学人王寅君博士,王寅君博士于198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资讯系,获得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电脑硕士和博士学位后,于1988年进入符号科技进行二维条码的研发工作, 1992年底推出PDF417,并于1989年至1992年间领导世界第一部二维条码雷射读码系统的开发。1993年3月正式将PDF417引进台湾,交由祥记资讯推广及研发相关套装软体。

由于PDF417的容量较大,除了可将人的姓名、单位、地址、电话等基本资料进行编码外,还可将人体的特征如指纹、视网膜扫瞄及照片等个人纪录储存在条码中,这样不但可以实现证件资料的自动输入,而且可以防止证件的伪造,减少犯罪。PDF417已在美国、加拿大等的交通部门的执照年审、车辆违规登记、罚款及定期检验上开始应用。美国还将PDF417应用在身分证、驾照、军人证上。此外墨西哥也将PDF417应用在报关单据与证件上,从而防止了仿造及犯罪。PDF417双向可读,不仅具有错误侦测能力,且可从受损的条码中读回完整的资料,即错误复原能力,其错误复原率最高可达50%。以下所列各种情形,皆可将资料复原:

28

⑧ Maxicode码

1980年代晚期,美国知名的UPS(United Parcel Service)快递公司认识到利用机器辨读资讯可有效改善作业效率、提高服务品质,从1987年开始着手于机器可读表单(Machine Readable Form)的研究,发觉到条码是相对成本最低的可行方案。为了能达到高速扫瞄的目的,UPS舍弃了堆叠式二维条码的做法,重新研发一种新的条码,在1992年时推出UPS code,并研发出相关设备,此即Maxicode的前身。1996年时,美国自动辨识协会(AIMUSA)制定统一的符号规格,称为Maxicode,也有人称USS-Maxicode(Uniform Symbology Specification- Maxicode)。

Maxicode是一种中等容量、尺寸固定的矩阵式二维条码,它由紧密相连的六边形模组和位于符号中央位置的定位图形所组成。Maxicode是特别为高速扫瞄而设计,主要应用于包裹搜寻和追踪上。UPS还打算将其推广到其他应用上。1992年与1996年推出的Maxicode符号规格略有不同。

⑨ Datamatrix码

Datamatrix原名Datacode,由美国国际资料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Matrix, 简称ID Matrix)于1989年发明。Datamatrix是一种矩阵式二维条码,其发展的构想是希望在较小的条码标签上存入更多的资料量。它的最小尺寸是目前所有条码中最小的,尤其特别适用于小零件的标识以及直接印刷在实体上,如Intel的奔腾处理器的背面就印制了这种码。

29

DataMatrix的外观是一个由许多小方格所组成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符号,其资讯的储存是以浅色与深色方格的排列组合,以二位元码(Binary-code)方式来编码,电脑可直接读取其资料内容,而不需要如传统一维条码的符号对映表(Character Look-up Table)。深色代表“1”,浅色代表“0”,再利用成串(String)的浅色与深色方格来描述特殊的字元资讯,这些字串再列成一个完成的矩阵式码,形成Datamatrix码,再以不同的印表机印在不同材质表面上。由于Datamatrix只需要读取资料的20%即可精确辨读,很适合应用在条码容易受损的场所。例如,印在暴露于高热、化学清洁剂、机械剥蚀等特殊环境的零件上。

Datamatrix的尺寸可任意调整,最大可到14平方英寸,最小可到0.0002平方英寸,这个尺寸也是目前一维与二维条码中最小的,特别适合印在电路板的零组件上。另一方面,大多数的条码大小与编入的资料量有绝对的关系,但Datamatrix的尺寸与其编入的资料量却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其尺寸比较有弹性。

四、商品目录

1、商品目录的概念

商品目录是指在商品分类和编码的基础上,用表格、文字、数字和字母等全面记录和反映商品分类体系的文件形式。

商品目录是以商品分类为依据的,因此,也称商品分类目录或商品分类集。商品目录一般包括商品名称及计量单位、商品代码(或编号)和商品分类体系三部分。

各类商品目录应相对稳定,使各类指标具有可比性、稳定性。但商品目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予以适时修订。

2、商品目录与商品分类的关系

编制商品目录的工作,也属于商品分类。商品分类是编制商品目录的前提,商品目录是商品分类的具体表现。只有在商品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才能编制层次分明、科学、系统、标准的商品目录,实现商品经营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现代化、高效化。

3、编制商品目录的原则

科学性;系统性;唯一性;柔性和完整性;简明性;实用性;协调性。

4、商品目录的种类

商品目录由于编制的主体、目的、对象和业务内容不同,种类各

30

式各样。如按商品用途不同编制的目录有食品、纺织品、化工原料商品目录等;按管理权限不同编制的目录有一类商品目录、二类商品目录、三类商品目录;按商品目录编制单位及适用范围不同分为国际商品目录、国家商品目录、行业(部门)商品目录、企业商品目录等。

①国际商品目录

国际商品目录是指由国际上有权威的各国际组织或地区性集团编制的商品目录。如联合国编制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目录》(SITC)、国际关税合作理事会制定的《商品分类及编码协调制度》(HS)、联合国统计署与欧共体统计部门共同制定的《主要产品分类》(CPC)等。

②国家商品目录

国家商品目录是指由国家指定专门机构编制,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进行计划、统计、财务、税收、物价、核算等工作时必须一致遵守的全国性统一商品(产品、物资)目录。如我国的《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美国的《联邦物资编目系统》(FCS)等。

③行业(部门)商品目录

部门商品目录是指由行业或其主管部门编制并发布的,为该行业(部门)共同采用的商品目录。部门商品目录的编制原则应与国家商品目录保持一致。如国家统计局编制发布的《综合统计商品目录》、原商业部编制发布的《商业行业商品分类与代码》等。

④企业商品目录

企业商品目录是指由企业在兼顾国家和部门商品目录分类原则基础上,为充分满足本企业工作需要,而对本企业生产或经营的商品所编制的商品目录。企业商品目录的编制,必须符合国家和部门商品目录的分类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企业的业务需要,进行适当的归并、细分和补充。如营业柜组经营商品目录、仓库保管商品经营目录等,都具有分类类别少、对品种划分更详细的特点。

五、重要的商品分类编码标准 1、《海关合作理事会税则商品分类目录》(CCCN) 《海关合作理事会税则商品分类目录》(Customs Co-operation Council Nomenclature,简称CCCN)也称《布鲁塞尔税则目录》,此分类目录由海关合作理事会1950年制定,1953年9月11日正式生效,在1965年、1972年、1978年分别进行了三次系统修订,主要适用于海关税则的商品分类。目前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其中多数国家用做对外贸易商品分类目录。

《海关合作理事会商品分类目录》的分类原则为:按商品的原材料、性质、结合加工程度和用途以及工业部门来划分商品目录。据此分类体系将国际贸易商品划分为21类、99章、1097项税目,每一项税目又分成若干项目和子项。该分类体系采用4位数字编码,即每项

31

税目编一个四位数字代码,前两位表示税目所属的章号,后两位数字表示税目在本章内排列的顺序号。

2、《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简称SITC)由联合国统计署于1950年组织制定,1951年生效,在1960年、1975年和1986年进行了三次修订。1988年,SITC与HS一同在国际范围内正式实施。1991年又作了少量修改,以确保与HS类目逐项对应。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便于统计世界经济,促进国际贸易,使海关手续合理化,联合国也据此编制国际贸易统计资料,以便对世界贸易进行系统的研究。

目前其分类对象只涉及可运输的商品,仅用于国际贸易中可运输物品的专门统计。其分类是按商品的特性及其原材料、工艺过程和加工处理程度、市场需求情况和用途、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以及技术发展等标志进行的,并兼顾了产业源的原则。

该标准目录的编码结构采用五位阿拉伯数字的层次码表示,第一位数字表示大类,前两位数字表示章,前三位数字表示组,前四位数字表示分组,若再细分,五位数字表示分出的小类。该标准目录包含10大类,67章,261个组,1033个分组(其中720个分组进一步分为2085个小类),共3118个基础类目,任何一个基础类目均可根据各国需要进行细分。至今联合国未在对其进行修订。

3、《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制度》(HS) 《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制度》(The 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简称HS)是指在原海关合作理事会商品分类目录(CCCN)和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目录(SITC)的基础上,协调国际上多种商品分类目录而制定的一部多用途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目录。SITC和CCCN的产生,对简化国际贸易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两套编码同时存在,仍不能避免商品在国际贸易往来中因分类方法不同而需重新对应分类、命名和编码。这些都阻碍了信息的传递,妨碍了贸易效率,增加了贸易成本,不同体系的贸易统计资料难以进行比较分析;同时也给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来处理外贸单证及信息带来很大困难。因此,从1973年5月开始,海关合作理事会成立了协调制度临时委员会,以CCCN和SITC为基础,以满足海关进出口管理、关税征收和对外贸易统计以及生产、运输、贸易等方面的需要为目的,着手编制一套国际通用的协调统一商品分类目录。约60多个国家和20多个国际组织参与了新目录的编制工作。最后,于在1983年6月海关合作理事会第61届会议上通过了《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国际公约》及其附件《协调制度》,以HS编码“协调”涵盖了CCCN和SITC两大分类编码体系,由

32

国际关税合作理事会于1988年1月1日正式批准实施。其应用方向是满足海关对外贸易统计和货运公司的需要,是税则目录和统计目录合一的商品分类目录,主要适用于国际间进出口商品的关税征收和统计,又称税则目录。这样,世界各国在国际贸易领域中所采用的商品分类和编码体系有史以来第一次得到了统一。

依据《协调制度》的相关规定,对每一种进出口货物进行商品归类,以确定该种商品的唯一性商品编码,这种商品编码简称为HS编码。由于《协调制度》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编码制度,HS编码就成了国际贸易中进出口商品通用的身份证明。

《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把所有国际贸易商品按照生产部类、自然属性和不同功能用途等分为21类、97章和1241个四位数级的分章,其中的930个分章又划分出若干个子类目,共有5019个单独的商品细类目,其中第77章留空以增补新商品,第98、99章留空供各缔约国专用,该分类体系用六位阿拉伯数字的层次代码表示。它综合了国际上多种商品分类目录的长处,成为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的一种“标准语言”。HS在国际上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国际关税合作理事会每隔3-4年对HS进行一次修订,其修订原则要求在商品分类时,尽可能按商品的产业源来划分。各国还可以通过对HS提出修正意见,争取本国的经济利益,统一疑难商品的归类。

1992年1月1日我国海关正式采用HS分类编码目录,其代码的前6位数是HS编码,第7、8两位数是根据我国关税、统计和贸易管理的需要增设的。我国根据HS,由国家商检局和海关总署分别编制了《商检机构实施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种类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并于1990年和1992年发布实施。

4、《主要产品分类》(Center Product Classification,CPC) 联合国统计署为了协调已用于各种目的的产品目录,并考虑到HS,SITC使用的局限性,于是产生了对全部产品进行统一分类的设想。1976年,联合国统计署批准了现有的《活动和产品分类综合体系》(Integrated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s of Activities and Products),并于1977年开始正式使用。此后10年里,联合国统计署和欧共体统计部门成立了分类联合工作组,举行了一系列会议,讨论发展一个包含货物和服务的新的分类体系,称为“主要产品分类”。

联合国统计署在1987年第24届会议上讨论了第一个完整的CPC草案,在1989年第25届会议上讨论修改并通过了最终草案,定名为《暂行主要产品分类》(Provisional Center Product Classification,PCPC)。1991年联合国出版了PCPC。PCPC经过6年的实践,在1997年第29届会议上通过了修改后的该目录,定名为《主要产品分类》(CPC)1.0版。1998年,CPC正式公布使用。

33

《主要产品分类》(CPC)1.0版借鉴了许多分类原则,确保各种重要的国际商品(产品)分类目录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目录之间的协调一致与相互兼容。CPC涵盖了商品、服务和资产等全部产品的分类编码,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其分类原则是按产品的物理性质、加工工艺、用途等基本属性和产品的产业源来划分。

《主要产品分类》目录的编码系统分五个层次,由五位数字组成。从左至右,第一位数字标识为各个大部类,编码从0到9;第二位数字标识为部类(由前两位数识别),每个大部类下,可分成10个部类;第三位数字标识为大类(由前三位数识别),每个部类可分成10个大类;第四位数字标识为中类(由前四位数识别),每个大类进一步分成10个中类;第五位数字标识为小类(由五位数识别),每个中类可分成10个小类。从理论上讲,《主要产品分类》的全部编码系统可形成65610个类目,实际上只使用了其中的10个大部类、71个部类、294个大类、1162个中类和2093个小类,共有3630个类目。由此可见,其编码系统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扩充余地。

5、国际危险货物分类

为了对海上运输货物进行管理,国际海事组织(IMO)-海上安全委员会于1965年制定了《国际海上危险货物运输规则》(IMDG),根据危险货物的性质和危险程度,把危险货物划分为9类:爆炸类;压缩、液化或加压溶解的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或物质;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的物质或有感染性物质;放射性物质;腐蚀性物质;杂类危险物质,共计2500种。每种危险货物都列出了品名、联合国编号、化学分子式、类别、爆炸极限、闪点、特性、标志、包装、储运要求等。我国于1985年参照本规则制定和实施了《海运出口危险货物包装检验管理办法》。

6、国家标准《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GB/T 7635-2002)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全国工业普查工作的需要,在当时的国民经济统一核算标准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经过原国家计委、经委、统计局、标准局等30多个部委的有关专家的共同努力,制定出了我国第一部较系统、较全面的《全国工农业产品(商品、物资)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 7635-1987)。它结束了我国产品(商品、物资)分类编码工作各自独立分散的局面,在国民经济统一核算、产品统计、物资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毕竟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产品的部门管理色彩浓厚,与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与国际商品(产品)分类编码目录标准不能很好兼容,标准的覆盖面不够宽,难以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需求。

经过3年的研究,1997年我国开始了GB/T 7635-1987的修订工作。修订中,既考虑到分类编码的科学性,方便延拓,利于使用,又

34

要兼顾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和与国内现行有关标准的协调。最后选择了使用 CPC作为新标准的研制依据,确定了该标准的主体结构等效采用CPC的总体原则。1999年10月经反复协调修改,形成新标准目录征求意见稿和送审稿。经过广泛征求意见,特别是各行业100多位资深专家的参与,新标准终于完成总审定,于2002年8月9日正式发布,2003年4月1日起实施。鉴于原国家标准GB/T 7635-1987是我国2万多项现行国家标准中唯一由国务院直接批准发布的国家标准,所以新标准决定作为修订标准项目颁布,并保留原标准编号不变。该修订标准项目分为两个部分:《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 第1部分:可运输产品》(GB/T 7635.1-2002)和《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 第2部分:不可运输产品》(GB/T 7635.2-2002)。

GB/T 7635.1-2002与CPC的可运输产品部分相对应,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分类代码表由五大部类组成。此部分采用层次码,依次为大部类、部类、大类、中类、小类和细类。代码结构的前五层与CPC相同,每层1位码,其内容采用了CPC可运输产品的全部类目和代码(447“武器和弹药及其零件”除外),与CPC的5位代码结构相对应;第六层是新增加的产品类目(细类),用3位码表示。分类代码表中共列入51219个产品类目。

GB∕T7635.1-2002 的代码结构

X X X X X· XXX 代码

第6层 细类 第5层 小类 第4层 中类 第3层 大类 第2层 部类 第1层 大部类

GB/T 7635.2-2002与CPC的服务、资产部分相对应,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该部分由五个部类组成。这部分也采用层次码,分别是部类、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每层1位码。

GB∕T7635.2-2002 的代码结构

X X X X X ——代码

第5层 小类 第4层 中类 第3层 大类 第2层 门类 第1层 部类

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