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8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4)

来源:伴沃教育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2014)

二〇一四年一月

目 录

一、学校办学思路、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 ............................................ 2 (一)指导思想 .................................................................................. 2 (二)办学定位 .................................................................................. 2 (三)发展目标 .................................................................................. 2 二、学校基本情况 .................................................................................... 4 (一) 经费投入情况 ....................................................................... 5 (二)师资队伍情况 .......................................................................... 5 (三)专业与课程建设情况 .............................................................. 5 (四)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 6 (五)教学成果 .................................................................................. 8 (六)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 8 三、学生发展............................................................................................. 9 (一)合理调配校内资源,实现招生规模稳步递增 ...................... 9 (二)就业率与薪资等方面 ............................................................ 10 (三)对母校满意的毕业生比例逐年提高 .................................... 10 (四)用人单位评价体现学生素质等 ............................................ 10 四、教育教学改革与成效 ...................................................................... 10 (一)夯实专业建设基础,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 10 (二)以高职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 13 (三)加强师资培训工作,促进师资队伍水平提高 .................... 15 (四)通过各种技能竞赛,促进师生技能提高 ............................ 15 (五)建立就业工作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 16 五、主办方履责 ...................................................................................... 18 六、服务地方........................................................................................... 18 (一)为韶钢等企业开展培训工作 ................................................ 18 (二)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改造 .................... 20 (三)与企业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 ................................ 20 七、问题与展望 ...................................................................................... 20

1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4)

过去一年,在广东省教育厅和宝钢集团广东韶关钢铁有限公司的关怀与指导下,我校继续坚持办学指导思想,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任务,注重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校企合作,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各项事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学校办学思路、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树立“以人为本,教育创新,依法治校,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走校企合作、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办学定位

1.学校类型定位:省属全日制工科类高等职业院校。 2.办学层次定位:专科教育 3.办学类型定位:高等职业教育。

4.专业设臵定位:以机械、电气、计算机类专业为主体,经济、文管类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

5.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6.服务面向定位:依托韶钢,瞄准制造业;立足粤北,面向珠三角,为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三)发展目标

我院发展的总目标是:把我院建设成为能主动适应广东经济和社

2

会发展,具有先进办学理念、优良教学条件、鲜明办学特色、一流人才质量的高等职业学院。

主要发展目标:

1.办学规模。我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560人,计划在未来五年的发展中,整合现有资源及可资利用的资源,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到2015年,普通在校生规模突破1万人。积极开展终身教育,面向社会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培训各类人员年均8000人次。

2.专业和课程建设。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开发新专业,改造老专业,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专业体系,努力打造特色专业。到2015年,力争组织建设3 个有鲜明特色,符合区域产业需求的省级以上高职高专示范性专业,以推动学院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在加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建设5门以上省级高职高专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3.师资队伍建设。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师生比要求增加教师队伍人数,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比例近30%,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例近25%,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培养5个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学术)带头人,形成10个教学与科研骨干团队。

4.办学条件。整合资源,构建教育信息化体系,校园网信息畅通,生均教学及行政用房、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馆藏图书、体育设施、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符合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标准要求。

5.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背靠韶钢的大优势,探索建立“厂中校”、“校中厂”实习实训基地,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技能鉴定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同时进一步充实实验、实训硬件资源,以省专项扶持资金项目的建设为牵引,推动我院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6.职业技能培训。依托韶钢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充分发挥学院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中心及高新技术考试站的作用,加大培训教学设备

3

的投入,完善培训考核机制,承担面向学生和社会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任务,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省高职教育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的师资培训基地之一,有能力承担我省工科专业高职教育师资的培养任务。

7.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进高职高专教研教改的项目建设,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研究与改革实践,力争培育15个省级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

8.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起能够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培育人才,促进发展;力争学生专业技能考试、各类等级考试、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及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全省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9.健全和完善德育工作体系。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高师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以“宽、厚、平、和”的人文理念和“求索、敬业、务实、创新”的校训精神,营造学校和谐的人文环境、活跃的学术氛围、繁荣的校园文化、优美的校园环境,使我校精神文明建设保持在全省高校先进行列。

二、学校基本情况

我院是2000年6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转制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前身为创办于1976年的韶钢职工大学。学校地处韶关市南郊,邻近京珠高速公路,紧靠广韶公路,毗邻粤北名胜南华寺,占地面积4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64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员工491人,全日制在校大专学生7560人。馆藏图书52万册,自行设计的校园网络布有8000多个有线信息点,无线网络覆盖整个校园,学校数据中心数字资源最大存储容量40T。2005年,我院顺利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通过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学校资产总值由2005年的9167万元增加到目前的2.33亿元,“十一五”期间,省教育厅下拨设备扶持资金

4

1100万元,学院配套1100万元用于实验、实训设备采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由2005年的2187万元增加到目前的4061万元,多媒体教室增加到59间,拥有座位数6755个,已初步形成一个功能齐全的教学资源共享环境。民革中央副主席纽小明、修福金、朱培康,历任韶关市委书记覃卫东、徐建华、郑振涛,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巡视员李小鲁,张泰岭、叶小山副厅长,中国冶金教育学会理事长崔宝璐等领导和专家学者先后来我院视察指导工作,对我院的办学宗旨、办学思想、办学成果等给予了高度赞许。

(一) 经费投入情况

我院2013年度办学经费总收入为6676.028万元,学费收入占到87.44%,中央地方财政专项投入(即国家奖、助学金)与其他相关收入占到12.56%。无财政经常性补助收入。

我院2013年度办学经费总支出为5542.803万元,日常教学经费占43.23%,教改及研究经费占3.24%,师资经费占0.52%,图书购臵经费占2.03%,教学仪器设备购臵费占15.45%,基建等其他经费占28.53%。其中,学费收入用于教学经费的比例达64.5%。

(二)师资队伍情况

我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高度敬业、勇于创新、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14人,兼职教师76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97人,副高以上的65人,双师素质教师129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9人,广东省技术能手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南粤优秀教师3人,全国冶金职教杰出个人12人。聘请了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技术专家、能工巧匠罗东元为代表的一批企业优秀技术人才为客座教授,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和一支双师型队伍。

(三)专业与课程建设情况

我院是韶关地区唯一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现有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经济管理系、计算机系、外语系、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教学部等教学系部,先后开设专业32个,初步形成布局较为合理,

5

特色较为突出,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群。其中两年制“数控技术与应用”为教育部批准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技能紧缺人才培养试点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为广东省高职高专教育示范性专业,“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营销与策划”两专业为教育部、财政部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数控技术”、“软件技术”两专业为第一批省级高职院校重点培育建设专业。我院突出实践教学,引入职业证书教育。设有职业技能鉴定所、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站,可进行49个工种的技能鉴定,是韶钢职工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培训的重要基地。近3年间共有11629人次的学生参加各类职业资格、等级考核,10176人次通过,通过率达87.50%,其中4010人次获得高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初步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依托韶钢,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育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适应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办学特色和强大的竞争力。

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招生和就业工作成绩显著,生源质量、录取分数稳步提升;近五年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分别为98.63%、95.85%、99.18%、99.36%、99.71%,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超过90%.

(四)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我院现有实训基地9个,下属实验室、实训室、计算机室共68个,实验、实训场所及附属用房总面积达69244平方米,现有教学用计算机1799台,实验、实训等教学设备总值4588多万元,生均为5914元,校内实训基地初具规模。2006年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建立了国家级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随后的几年间获得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专项补助资金支持分别建立了数控技术应用实训基地、计算机IT实训基地、外语多功能技能实训中心、经济管理类专业模拟及仿真实训基地;2011年建设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 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获省财政支持200万元,学院配套200万元,现已部分实验实训室已近建成;2012年获得“电子信息工程”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现两间实训室已经投入使用;2013年,依托数控技

6

术专业申报的先进制造技术实训基地,正式立项成为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同时顺利通过省财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项目申报,获得立项;根据省《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3年省高等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申报工作的通知》(粤教高函„2013‟75号)和学院有关文件,我院“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获得了2013年省高等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支持。

我院校内实训基地经过持续良好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国家、省级、院级三级实训基地体系,实验实训教学基地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充分满足不同专业实践性教学的要求,实验实训课程开出率一直保持在百分之百。

校内实训基地对外加工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校办实习工厂与数控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合作承担了各类备品备件生产加工,参与加工的学生技能不断提高,校办实习工厂的产值也逐步上升,现年产值超过100万元,毛利润达到20万元。减小了纯消耗性的实训,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我院校企合作蓬勃发展,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共有校外实训基地60个。特别是在我校主办单位宝钢集团韶关钢铁有限公司设立22个常用的实训、实习的教学点,利用韶钢丰富的人力及生产资源,充分满足学生专业技能实训和生产性顶岗实习需要。近年来在巩固韶钢集团公司二轧厂、三钢厂、信息部和修建部等原有的校外实习基地的情况下,发展了韶关友迪资讯科技有限公司、韶关力煌商业发展有限公司、深圳人人乐商业有限公司、韶关森鑫汽车城等20余家校外实习基地。

在设备管理方面我院实行院系分级管理、各相关处室负责制,由各系负责基地具体管理及教学使用,总务处负责设备台账管理,财务处负责财务管理,教务处负责教学指导监督。学校教学设备采购均实行招投标制度,纳入韶钢集团公司招投标中心统一管理。项目建设各个过程要经过专家论证和审计监察部门监督,完成后严格验收,并进行投资效益分析,接受上级部门的定期检查。

7

(五)教学成果

我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教研、科研工作力度。围绕高等教育发展和学校高技术人才培养的主题,加强教育研究,每年确定若干个重点研究课题,为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开展专项研究。“十一五”期间,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网络课程1门,省级优质课1门;我校教研教改课题立项23个,获省级以上立项15个;我校教师主编参编公开发行教材53种,其中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6种;自编实习实训指导书43种;教师公开发表论文538篇。2006年以来,出版包括国家、省部规划教材71本,有18部教材获国家、省级优秀教材奖。承担国家、省、市级课题32项。公开发表出版论文1258篇,实现了数量和质量上的显著提升。在国家级、省级各类优秀课、课件、教案和科技作品大赛中,我校师生获得190余个奖项。

(六)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我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育人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校园特色文化体系建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健全制度,夯实制度文化育人功能,树立品牌文化意识,打造文化精品。

以庆祝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为主题,举办了第二届校园“红色文化节”活动,在校园唱响爱党爱国的主旋律,开展了以党员团队拓展项目、一站到底党史知识竞赛等特色创新项目为主要内容的近20个子项文化活动,带动“党团员旗臶工程”、“党团员志愿服务”、“三下乡”等活动深入开展,形成了“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氛围。其中我院青年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服务队荣获“2012年广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我院荣获“广东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在广东大学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演讲比赛中,我院参赛选手获优胜奖;在广东省首届大学生“廉洁诚信”主题辩论中,我院参赛选手获得最佳辩手称号。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充分发挥学院学生社团的主体作用,开展了校园读书节、商务文化节、校园科技文化艺术月等活动,为广大学生展示才能提供舞台,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其中,校

8

园读书节荣获2012年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优秀奖。以“诚信、责任、合作、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实战性商务文化活动”荣获2013年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优秀奖。在上级举办的三项征文活动中,我院有10篇作品获奖;在韶钢2013年读书活动之书签设计大赛中,我院获优秀组织奖,并有9件作品分获不同的奖项。

以“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主题教育活动为主线,以大学生素质拓展项目为依托,深入推进“三爱”活动,学院师生积极参与校内多媒体课件竞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其中我院教师在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高等教育组多媒体课件大赛、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广东省高职组选拔赛等十余项市厅级以上活动中均获佳绩。

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将公民教育、师德教育、生命教育、环境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诚信教育贯穿各类文化活动中,引导师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

三、学生发展

(一)合理调配校内资源,实现招生规模稳步递增

在面临转制移交的背景下,我院坚持以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为前提,积极潜式并有效利用各种校内资源,实现招生规模稳步递增。

2013年招生计划3800人,比2012年增加100人。招生专业数(含专业方向)为33个,比2012年增加1个。2013年实际录取新生3785人,新生报到3040人,报到率为80.32%,同比新生报到率提升3.56%,并创造了我院在校生人数新高。其中,第一院校志愿录取率为67.61%,同比增加25.81%,文科最高分和理科最高分均超二B分数线。

随着我院办学实力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逐渐扩大,考生报读热度逐年递增。为提高生源质量,适应高职教育发展趋势,结合实际,多做调研,拓展思路,多管齐下,鼓励各教学系增设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专业,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招生服务水平,拓宽招生宣传、咨询渠

9

道,建立各种考生与学院之间的沟通平台,吸引更多的优质考生报考我院。

(二)就业率与薪资等方面

我院2013届毕业生有2073人,截止到2013年12月10日,已就业人数为2067人,总体就业率为99.71%。其中专插本升学31人、参军6人。在受调查的2030名已毕业学生中,最高薪资15700元/月,平均薪资为2317元/月。

(三)对母校满意的毕业生比例逐年提高

在对2013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的抽样调查中,接受调查的毕业生415人,其中对问题31“你对学院提供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是否满意”的满意度达84.82%;在对2014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中同样选项调查,接受调查的2014届毕业生人数为536人,满意度为87.87%,满意度同比提高4.05%。

(四)用人单位评价体现学生素质等

2013年4月,通过用人单位对2013届1900名毕业生进行了追踪调查,在“企业对毕业生工作情况的满意程度”内容调查中,基本满意程度以上的达1819人,企业满意度达95.75%。用人单位反馈结果表明,我院毕业生具有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等特点,在工作中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并有良好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教育教学改革与成效

(一)夯实专业建设基础,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1.通过央财支持专业建设项目,带动专业建设整体发展 自2011年11月“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和“营销与策划”两个专业立项为“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以来,我院高度重视,及时成立项目工作组,明确目标,责任到人,严格按照《项目建设方案》和《项目建设任务书》的相关要求开展项目建设工作,及时协调沟通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到2013年

10

11月,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按有关要求提交该项目验收所需的全部材料,并通过了验收公示。

以该项目建设为契机,总结在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显著建设成果和存在的问题,着力推进 “数控技术”和“软件技术”两个省重点培育专业的建设,进而带动全院各专业建设与发展,全面提升专业建设内涵和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为社会不断输送适应性强、能力突出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积极开展中高职衔接改革试点和自主招生试点工作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我院积极推进“三二分段”专业建设工作,与韶关市曲江职业技术学校合作,依托“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数控技术”、“营销与策划”等专业开展中高职三二分段改革试点专业招生工作,并与该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资源共享、学生转段操作与管理等问题上进行了多次磋商,这为我院在探索中高职衔接的道路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主动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我院最终依托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电气自动化技术、营销与策划等3个专业申报2014年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试点专业,目前申报材料已经完成并提交省厅,等待审批,希望籍此为我院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新助力。

3.优化整合校内资源,扎实推进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1)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投建重点专业实训基地

认真领会上级文件精神,依据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和校内专业布局,积极申报有关实训基地项目,争取立项支持。

11

案例1:我院2013年获得两个实训基地建设支持项目 2013年9月依托数控技术专业申报先进制造技术实训基地,正式立项成为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共获得中央和省财政资金440万元;根据省《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3年省高等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申报工作的通知》(粤教高函„2013‟75号)文件精神,我院“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获得了2013年省高等职业教育专项资金300万元,这为不断提高我院实训基地的建设质量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 (2)整合校内资源,不断完善专业实训室建设

一是通过有效整合校内现有的教学资源,将部分功能单一的多媒体课室改造成理实一体化课室,这样在学生完成理论学习的同时完成实操训练。另外,通过将一些利用率不高的实训室进行复合改造或升级扩建,在丰富实训室功能的同时,也解决了场地不足的问题。2013年我院完成了3间实训室的复合改造,并有5间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步入施工和设备招标阶段。

二是将现有的一些学生活动转化为学生实践教学平台。 案例2:外语系利用商务文化节进行专业教学实践 商务文化节是我院的一项颇具影响力的学生课外活动,在2013年的商务文化节中,外语系充分利用学院第二届商务文化节的契机,进行了为期1周的旅游英语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其中旅游英语专业举办了中国主题旅游文化展和旅游咨询活动,该活动共有23个展馆,参与讲解和咨询工作的学生93名,指导教师6名,展览内容包括中国旅游城市展、美食文化展和民俗风情展三大主题,充分展示了8个中国旅游城市的特色、中外美食文化以及10个中国民族的独特风情;商务英语专业举办了模拟广交会、模拟商务谈判等,学生通过参与异域风情买家秀、模拟广交会现场交易和模拟商务谈判等活动,增强了学习兴趣与效果,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水平。 (3)积极稳妥地推进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在2012年校外实践基地的基础之上,今年通过多方联系和商谈,与韶关市行政服务中心、韶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韶钢财务部、韶钢人力资源部、韶钢管理学院、南华禅寺、东南轴承厂、韶关齿轮厂、

12

韶铸集团等多方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校外实训基地。这些校外实习基地的拓展,不但为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提供了充裕的选择机会,而且也带动了学生的就业,如外语系的合作企业——广东南湖国际旅行旅仅今年招录录取我院游英语专业学生就达33名。

(4)订单式培养初见成效

案例3:宝钢集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订单班 探索“校企一体化”办学机制,夯实校企合作平台,在系列的合作项目组中,订单式人才培养首当其冲。为社会尤其是举办方输送人才是一所高校的义务和责任,2013年初,我院与宝钢集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2011级毕业生中全面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该订单式主要是从我院2年级学生中选拔,独立编班,校内集中培训2个月后,进入宝钢顶岗实习,并以“双元制”形式对学生进行定岗培训培养,毕业后直接进入该公司工作。目前,共12个专业130名学生被预录取到订单班学习与培训,现已进入顶岗实习阶段。 (二)以高职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1.认真做好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

我院采取全面推广、重点扶持的策略大力推进精品开发课程建设,增强专业建设内涵。2012年学院立项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自动检测技术》等6门,2013年学院立项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交换与路由》等2门,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着力鼓励推进系部专业课程建设,逐步建设一批基础扎实、有实力、有亮点的专业课程,并建设相应的课程网站,按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标准上传文件资料、图片视频等。

2.注重积累,加强重点专业建设

我院现有省级示范性专业1个,中财支持专业2个,省级培育专业2个。以点带面,全面提高,通过不断加大专业建设投入,推进专业建设改革,按照省级重点专业的建设要求,积累专业建设资源和成果,推动专业内涵建设。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实双证书政策,在实践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

13

习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机制基础上,与行业、企业合作,重点解决本专业教育与专业人才需要之间的“供需错位”问题,改变以往“行政驱动、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的局面,实现企业、学生、学校三方共赢,逐步建立有利于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与职业能力。

3.积极开展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工作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承担高校学生的校外实践教育教学任务,有力促进高校和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政法机关等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建立。2012年我院与宝钢集团韶关钢铁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获得省级立项,该项目的获批,对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加大校企深度合作等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2013年我院又申报了“软件技术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中国联通(韶关)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两个基地,如果这些项目能够获批,这对于推动我院积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4.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进步显著

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是引导教师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举措。在2013年度我院有3个课题获得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立项, 4个课题获得广东省高职教育电子信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8个课题获得广东省高职教育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1个课题获得2013年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立项,4个项目获得韶关市科技局立项,19项获得学院教科研项目立项。同时,3个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综合改革推进计划项目顺利结题,2个2012年度广东省质量工程教改课题和3个2012年“十二五”规划已按课题进度安排完成了开题报告和年度检查报告。这些课题的开展大大地提升了我院教师参与教研教改工作的热情,对于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14

(三)加强师资培训工作,促进师资队伍水平提高

学院注重师资培养工作,采取积极措施,通过校内外培训学习、校内交流研讨、企业调研、挂职锻炼、千百十工程、访问学者等多种渠道,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科研能力等方面,培养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案例4 集中组织全校范围的师资培训 2012年3月,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师培中心合作,为全校专任教师举办了“职业教育教学法——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班;2012年10月,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合作,为全校骨干教师举办了“课程设计与职业倦怠培训”培训班;2013年5月,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师培中心合作,为全校专任教师举办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近两年,在校内组织的送教上门师资培训共计培训教师近300人次,这种方式花费少,但受益面广,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达到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案例5 支持教师参与省厅组织的各类骨干教师培训班或专项培训 积极响应省“强师工程”的号召,派送我院骨干教师去国外进修,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国家级、省级专业培训或顶岗培训,如“数控多轴高速加工技术”、“机电类企业顶岗实习”、“智能楼宇管理师技术培训”“电子通讯专业企业顶岗培训”、“外语教学中定量研究方法及应用研修班”、“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及教学质量保证培训班”等四十余项,培养教师近百名,投入经费几十万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积极组织教师申报一些竞争性项目,争取获得教师提升机会,如9名教师被列入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七批省、校培养对象,2名被选拔广东省青年教师国内访问学者。我院在积极为教师创造条件的同时,也根据有关要求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办法,督促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四)通过各种技能竞赛,促进师生技能提高

为了进一步深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院积极组织、选拔教师学生参加各种国家、省级的高水平专业技能大赛。专业技能大赛现已逐步成为我院师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全面展示教育

15

教学水平的重要平台。

案例6 我院师生参与各级各类竞赛取得了良好成绩 2013年度,在“高校杯”计算机软件设计竞赛中,计算机系学生分获一、二、三等奖;在2012-2013年度的“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比赛中,计算机系学生分获广东赛区一、二、三和优秀奖;在2013年第十二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电气系学生分获理科一、三等奖,经管系学生获得文科一等奖;在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电气系学生分获二、三等奖;在第五届全国数控大赛广东选拔赛(高职组)中机械系学生分获一、二、三等奖,1名教师获一等奖;在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物流管理技能大赛高职组广东选拔赛,经管系3名学生获得团体三等奖;在2013广东省创业技能竞赛中,经管系3名学生获得团体优胜奖;在 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模拟创业技能竞赛中,经管系3名学生获得广东省赛团体三等奖,2名专业教师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在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广东赛区)非英语专业组中,外语系2名学生分获一、三等奖,2名教师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在2013年广东省高级职业英语口语大赛中,外语系2名学生获得优胜奖;在2013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外语系 24名学生分获一等奖(3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14名);在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第十七届全国教育信息化大奖赛中,计算机系3名教师分获一、三等奖;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计算机系6名教师分获三等奖和优秀奖。 (五)建立就业工作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1.积极搭建校园招聘平台,不断加强校企合作与交流

为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注重利用多方资源,多方联系用人单位,注重交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对符合我校专业要求的用人单位,实地考察,了解企业规模、效益、工作、生活环境、工资福利待遇等,为开辟新的实习基地提供资料。我院于2013年11月23日举办2014届毕业生校园供需见面会,并以此为平台,举办了第四届模拟面试大赛、企业精英进校园、优秀校友面对面、就业指导讲座、优秀企业展、校企合作交流会等系列活动,努力把校园供需见面会打造成内涵丰富的互动交流平台。参加此次校

16

园供需见面会的企业有113家,提供就业岗4542个,较去年相比增加招聘企业数27家,增加就业岗位606个,与此同时,还与多家企业在订单培养、实习基地建设、顶岗实习等方面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此外还举办了十余场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近500个。

2.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开拓继续学习深造的渠道

一是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化就业压力为动力,积极创造条件,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在省教育厅的支持下,与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商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开放学院等五所本科学院达成相沟通办学协议,2013年春季招生86人,秋季招生251人,共有8个本科专业招生。2012年春季至今,共招收各专业本科新生合计718人,今年将有相关专业学生取得本科毕业资格。

二是做好毕业生专插本升学相关宣传、服务、咨询工作,2013年我院有31名毕业生成功升本,进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深造。

3.深入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就业质量 我院不断强化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提升创业师资队伍水平,建立相对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创业培训、模拟创业、创新创业竞赛等实践活动,多渠道、多方式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2013年,为2014届毕业生举办了21期SYB创业培训班,先后对723名毕业生进行了创业培训;通过“创业实训模拟公司”形式举办了3期创业实训班,有140名同学通过此平台进行了创业实训;还开展了第二届大生创业大赛,并选送了5个创业团队参加了省教育厅举办的“助你创业、赢在广州”第二届大学生创业大赛复赛。为加大创业师资培训力度,先后派出教师7人次参加 SYB创业培训师资培训班或创业实训师资培训班学习,所有参加培训的老师均取得了相应的资格证书,进一步壮大了学院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4.围绕校友会的初步组建,建立校友联系和沟通的网络 通过各种形式,如联谊活动、讲学培训、合作开发以及观光访问等,为学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社会氛围。

17

通过建立良好的就业服务体系,我院2014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4.5%。在30个毕业专业中,有8个专业的一次性就业率达到100%,占总专业数的27%。除了保证超额完成就业目标外,学院通过培训、扩大学生的就业机会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就业起薪,扩大大中型成熟企业学生的就业量,提高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满意度。我院实习学生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圆满完成各项实习工作,赢得了校企合作单位的一致好评。

五、主办方履责

作为一所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我院积极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坚持依托韶钢、资源共享,以节约办学成本。在现有体制下,由于依托韶钢,在人力资源、实训场地、机关职能管理上得到韶钢的有形和无形支持。通过依托韶钢,以资源共享的方式,每年由韶钢实际承担的费用约3300万元,这些费用主要包括与韶钢人力资源共享部分的人工成本及与韶钢厂房、设备等资源共享所节约的学生实习费用。尽管我院面临转制移交,但韶钢与我院签订了战略框架协议,在学生实习、技能培训等方面依然按现有的运行模式进行,这对我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地组织保障支持。

六、服务地方

对一所职业院校而言,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推动和引导社会发展是其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职能,也是其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的重用条件。一直以来,我院坚持走服务地方、服务社会之路,建立了较为广泛而有效的合作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地融入到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之中。

(一)为韶钢等企业开展培训工作

作为韶钢举办的职业技术学院,就应责无旁贷地承担韶钢职工培训的教学任务。2013年共为韶钢职工举办了“变频器应用技术”、“PLC应用技术”、“CAD中级应用”等专业技术培训班12个,900

18

多人次参加了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变频器应用技术”与“PLC应用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后,除了发给培训合格证书外,还作为维修电工考评技师、高级技师的基本条件。通过各类培训班不断提高职工的技能水平,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2013年为韶钢职工培训情况统计表

序号 1 培训班名称 第一期宝钢英语三级培训班 变频器知识培训培训内容 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翻译、词语和语法、完型填空、作文 变频器的原理、变频调速的特点及控制方2 法、变频器的功能及预置,变频器系统的选变频器的应用及故障处理、变频器实验 3 4 CAD 中级培训班 基本操作、图形设置、属性设置、图形编辑、(第1期) (第2期) 二维平面绘制及三维作图等 二维平面绘制及三维作图等 1.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2.编辑文本; 3.图片对象的编辑;4.对象插入与应用;5.5 PPT应用培训班 幻灯片切换;6.创建交互式演示文稿;7.放映设置与放映;8.幻灯片和其他文档的格式转换;9.幻灯片打印、课件打包。 6 7 PLC知识培训班 (第2期) 维修电工技能培训班 PLC硬件安装及维修、编程语言与指令系统、用户程序结构、改接线和MPI通讯等 初中高级维修电工技能培训(电路安装及维修技能) 钳工基本技能、机械识图、机械装配维修技能实训 电工安全技术、维修电工基本技术、电气维修技术、电工识图、电子技术基础 商务礼仪概述、商务人员个人礼仪、社交礼仪、面授、现场演练点评 如何确定调研选题,主要调研方法及如何收11 市场调研 集并分析一二手资料,显示调查数据,如何形成客观的调查报告,培养市场敏锐性 商务沟通与谈判是营销业务员必须具备的12 商务沟通与谈判 职业岗位能力,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与训练,学员能够熟练掌握商务沟通和商务谈判的技巧,提高营销职业综合素质 合 计 19

培训对象 韶钢管理人员 韶钢职工电气工程技术员 韶钢职工 韶钢职工 班数 2 总人总课数 时 65 192 班(第2、3期) 择与操作变频器的安装及干扰防范、西门子2 38 62 4 3 142 90 392 294 CAD 中级培训班 基本操作、图形设置、属性设置、图形编辑、韶钢职工 8 240 128 韶钢职工 韶钢职工 韶钢职工 韶钢集团公司职工 韶钢职工 2 3 1 2 1 100 42 30 50 30 222 64 152 152 8 8 钳工岗前培训班 9 维修电工岗前培训班 10 商务礼仪培训班 韶钢职工 1 40 8 韶钢职工 1 50 16 30 917 1690

此外,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委托我院对其专业技术人员举办了一期“PLC应用技术培训班”。培训班结束后,学员还热情邀请我院主讲教师到企业生产现场,为他们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主讲教师深受企业现场技术人员欢迎。

(二)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改造

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学院出台各种有利政策,积极鼓励教师参与一些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不断积累工程实践经验,逐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韶钢中板厂3#蓄热式加热炉节能技术改进研究与实践”和“工业炉燃烧工况多点检测与综合自动控制技术研究”等多项课题在2013年分别获得韶关市科技局立项和我院教科研项目立项。在积极参与课题建设的同时,不断提炼优秀科研成果,其中2013年我院与韶钢联合申报了3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且均通过了审批。

(三)与企业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

2013年,我院与宝钢集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成功实施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项目,130多名2014届毕业生组成的“宝钢湛钢班”按计划圆满完成第一阶段——校内选拔和校内集中“双月训”的各项任务,目前第二阶段任务——定岗培训进展顺利。根据企业需求和学生实际,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集中优势资源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既开创了我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新模式,锻炼了师资队伍,拓宽了就业渠道,也为企业及时输送了优秀人才,为校企深度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在今年的毕业生校园供需见面会上,2家优秀企业与我院有关专业初步达成订单式培养意向,这种校企双赢的良好局面,凸显了我院的办学实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七、问题与展望

1.以学校移交工作为契机,推进各项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在省政府主持协调下,我校移交省教育厅管理即将取得实质突破。在新的体制下,如何保持和深入校企合作是我们将要面临的新课题,加强校企

20

深度融合,从校企合作到校企一体化办学将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2.教师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继续引进高学历专业人才夯实教师队伍;鼓励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在职教师继续深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鼓励青年教师到行业一线进行锻炼,获取相关的行业资质证书,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3.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组建教学督导小组,实行院、系两级监督制度,对教师课堂教学、试卷命题、实训教学效果进行全程监督,对教学环节中一些不规范的地方提出整改措施,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针对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努力改进,着力完善教学管理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优秀人才,为职业教育的建设发展继续努力奋斗。

基本状态数据表 表一:学校简介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学校标识码 学校名称 学校地址 当前校名启用日期 建校日期 建校基础 示范校建设情况 学校举办者类型 学校性质类别

指标 单位 年月 年月

内容 4144012060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南华 2000年6月 1976年3月 韶钢职工大学 省行业部门 02理工院校

表二:基本数据

编号 指标 21

单位 2012年 2013年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普通专科招生数 成人专科招生数 普通专科毕业生数 成人专科毕业生数 普通专科在校生 成人专科在校生 折合在校生数 全日制在校生数 占地面积 校舍建筑面积 教学与行政用房面积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亩 万平方米 平方米 3653 0 2720 0 7558 0 7558 7558 655.4115 23.6468 19.4468 3785 0 2074 0 7560 0 7560 7560 655.4 23.6468 19.4468 21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 万元 3868.29004 4061.540039 22 23 24 25 26 27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纸质图书总数 生均年进书量 生均学生宿舍面积 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 万元 万册 册 平方米 台 135.520004 51.03 193.25 52.06000137 1.64064567 1.362433825 6.40486901 6.403174603 21.3945488 21.38888889 97.1288701 97.1031746

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个 室座位数

表三:日常教学经费

编号 28 29

指标 日常教学经费支出 学费收入

单位 万元 万元

2011年 2012年 282.730999 217.4356995 4444.73804 4459.339111

表四:教师队伍

22

编号 指标 单位 2011-2012学年 2012-2013学年 30 教师总数(折算) 人 456.725 457.6875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专任教师数 专任教师生师比 “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数 师资队伍建设经费 校外兼职教师数 具有研究生学位专任教师数 具有高级职务专任教师数 3年以上专业相关社会企业工作年限专任教师数 参加国家、省级培训专任教师数

人 人 万元 人 人 人 人 人

313 314 24.1469649 24.07643312 132 129 27.3530006 27.92099953 77 90 72 69 172

76 97 65 79 148

表五:实习实训与“双证书”

编号 40 41 42 43 44 指标 实践场所面积 一体化教室面积 实(验)训耗材经费 单位 平方米 平方米 2011-2012学年 69244 8540 1026800 10 98.88 2012-2013学年 69244 8540 267510 12 99.38 元 年接收10人以上顶岗实习基地数 “双证书”专业中应届毕业生平均“双证书”获取率 % 45 可以获取高级以上证书的专业 计算机应用技术(590101),计算机网络技术(590102),软件技术(590108),文秘(660112),计算机控制技术(580205),检测技术及应用(580207),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560404),应用电子技术(590202),电子信息工程技术(590201),电气自动化技术(580202),旅游英语(660109),商务英语(660108),机械设计与制造(580101),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580301),机电一体化技术(580201),模具设计与制造(580106),数控技术(580103),计算机应用技术(590101),计算机网络技术(590102), 23

软件技术(590108),文秘(660112),计算机控制技术(580205),检测技术及应用(580207),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560404),应用电子技术(590202),电子信息工程技术(590201),电气自动化技术(580202),旅游英语(660109),商务英语(660108),机械设计与制造(580101),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580301),机电一体化技术(580201),模具设计与制造(580106),数控技术(580103) 46 可以获取高级以上证书的专业中,应届毕业生获取高级以上证书的平% 均获取率

59.96 60.96

表六:校企合作

编号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指标 单位 2011-2012学年 802 55 57 0 0 3.72 0 0 500

2012-2013学年 378 520 28 2 0 0.35 0 0 616

合作企业接收顶岗实习的应届毕业人 生数 合作企业接收就业的应届毕业生生人 数 订单培养学生数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数 合作企业对学校投入的设备总值 学校对外技术服务到款额 人 门 万元 万元 专任教师获技术专利(技术发明)项 项目数 专任教师主持在研技术开发(攻关)万元 课题到款额 社会培训数 人次

表七:教学改革

编号 56 57 指标 教学改革及研究经费 课程建设专项经费 24

单位 万元 万元 2011-2012学年 21.71 9 2012-2013学年 46.78 5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技能大赛专项经费 万元 4.184 12310 63 1.095 15680 26 0 460 学生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参与总人数 人次 技能大赛学生参与总人数 教学成果奖(国家和省级) 人次 央财支持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 业发展能力项目 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 省级示范性专业 省级重点专业(不含培育专业) 150 0 0 5 精品开放课程(含精品课程、精品 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

表八:招生就业

编号 67 68 69 70 71 72 73

指标 第一志愿报考第一次上线投档率 计划招生数 实际录取数 实际报到数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毕业生初次就业专业对口率 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起薪线

单位 % 人 人 人 % % 元

2012年 10.73 3700 3653 2781 98.53 83.47 1790

2013年 9.67 3600 3785 2800 98.22 86.79 2156

表九:计分卡

编号 74 75 76 指标 毕业半年后就业率 毕业半年后月收入 单位 % 元 2012年 99.52 1803 2013年 99.71 2170 70.97 89.55 91.14 85.48 92.62 88.24 毕业半年后理工农医类专业相关度 % 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 软件技术 图形图像制作 电气自动化技术 电子工艺与管理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25

计算机系 电气系

% % % % % % % 66.67 69.90 77.78 92.38 71.43 60.00 73.12

机械系 77 78 79 80 计算机控制技术 检测技术及应用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 应用电子技术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 机电一体化技术 机械设计与制造 模具设计与制造 数控技术 毕业半年后母校满意度 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比例 毕业雇主满意度 % % % % % % % % % % % % 64.10 66.67 88.10 84.00 78.36 78.98 71.13 69.05 72.00 84.82 0.07 95.79 1630 1581 1620 1726 1711 1590 1818 1657 1817 1739 1692 1710 1748 1764 1837 1631 1906 1782 1983 1866 1850 1983 1873

75.00 79.49 84.44 80.36 87.91 82.28 84.93 89.47 85.00 87.87 0.05 95.75 2059 2113 2275 2264 2398 2064 2449 2428 2471 2471 2487 2014 1970 2124 2124 2053 2067 2035 2143 2362 2063 1933

专业大类毕业半年后月元 收入 电气自动化技术 元 电子工艺与管理 元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元 电气计算机控制技术 元 系 检测技术及应用 元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 元 应用电子技术 元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 元 机电一体化技术 元 机械机械设计与制造 元 系 模具设计与制造 元 数控技术 元 计算机网络技术 元 计算机应用技术 元 计算机系 软件技术 元 图形图像制作 元 电子商务 元 文秘(秘书及办公系统自动化) 元 经管系 物流管理 元 营销与策划 元 旅游英语 元 外语商务英语 元 系 文秘(涉外文秘) 元 …

表十:资源表

26

编号 81 82 83 84 85 86 87 生师比 指标 单位 % 天 % 元/生 学时/生 天/生 2012年 2013年 16.5482511 16.51782057 42.17 20.01 94.68 5118.14 312 60 41.08 24.03 71.13 5372.41 416 60 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 专任教师人均企业实践时间 企业兼职教师专业课时占比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生均校内实践基地使用时间 生均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习时间

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