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产妇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来源:伴沃教育
产妇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摘要】 产后心理问题是产妇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疾患。不仅影响家庭功能和产妇的亲子行为,严重者还可危及产妇和婴儿的健康与安全。其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发病率较高,因此要从生理、心理、家庭、社会诸因素给予护理。其中对产妇的心理护理可帮助孕产妇针对其心理问题的原因实施自我控制、自我监察、自我分析、自我强化等方法,增强产妇对自身能力的信任,使孕产妇处于最佳身心状态来照护新生儿。本文为此综述了产妇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产妇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产后心理问题的研究受到国际的普遍重视,这些继发于生理功能改变的心理障碍,不仅影响孕、产妇自身的健康,也延及其婚姻、家庭和后代的健康。产后心理不佳对婴幼儿情绪、智力发育、行为发展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更甚者还会引起杀婴和自杀行为,危害极大。不良的心理状态会通过相关的生理、内分泌、免疫等中介机制来制约全身各系统、各器官的功能,直接影响孕妇的心身健康。

1 产妇心理问题的发展表现

产后心理问题在上个世纪就有人提出,其认为主要临床表现为:(1)情绪方面:沮丧的心情,情感淡漠;(2)认识方面:自我评价过低,缺乏信心,对未来悲观失望[1];(3)行为方面:对工作无热情,常感精力不足,能力下降,害羞、孤独、不愿见人,与周围人关系协调障碍、充满敌意、戒心:没有食欲,睡眠失调,对性生活不感兴趣等。产后心理问题症状的发生率并不比产前低,产前和产后心理问题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10.5%-15.0%,3.4%-4.5%。有研究56.9%的产妇流产前比对照组表现出更多的心理问题,妊娠期间的抑郁易引起流产。有人认为产后焦虑和心理问题会影响产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50%以上会发生产后心理问题。这些研究均显示了产后心理障碍与产后心理问题有紧密的联系。而更多有关产前与产后心理问题的关系的研究已经证实,产前心理问题增加了产后心理问题的危险性。有人调查产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0.2%。近年来在我国呈上升趋势。发病率的差异因各国的文化背景、社会状况及诊断标准不同所致。这一结果表明,产后心理问题症在我国也是一种危及产妇身心健康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应该引起广大产科和临床心理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2 产妇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与措施

对于我们产科护士来说,只有做好产妇心理护理,使产妇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分娩和护理,为产后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噪音对孕妇的心理状态的影响,可能会导致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应激反应。人体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对65dB(1000Hz)低噪音就很敏感,可使血清17-羟皮质胆固升高53%;90dB(2000Hz) 噪音持续30min可尿中去甲肾上腺素排泄量增加,且持续在噪音停止后30min[2]。

其次要认真做好分娩前沟通工作,绝大多数的产妇均为初产妇,一般都是身体健康的育龄妇女,妊娠、分娩是一种应激,能引起复杂的心理变化,特别对于初产妇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生理变化和精神刺激,因此必然存在许多的心理问题,如焦虑、紧张、恐惧、甚至忧郁,如不加于干预,任其发展往往会通过中枢神经抑制官缩,严重时甚至会发生子痫、大出血等。因此做好孕产妇心理护理非常重要。正确对产妇的生理及心理状态作出评估,针对产妇特定心理状况进行有目的性的指导、宣教、和情感支持是非常必要的。指导产妇正确认识分娩的过程,调

动其自然分娩的主动性[3]。还可以介绍医生、助产士的情况,使其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以达到更好的配合。产妇进入产房后要尊重患者,态度要和蔼可亲,与其说话要温和,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满足产妇的合理要求。向产妇解释分娩过程及可能出现的反应及配合方法,正确指导产妇在宫缩时正确用力,而在宫缩停止时深呼吸休息等,护士要及早发现问题,果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保证分娩顺利完成。

生产后,产妇往往会出现初为人母的兴奋、激动或因生孩性别与其盼望不符而失望、悲伤等心理变化,严重时会影响子宫的收缩及乳汁的分泌,甚至引起产后大出血[4]。50%~80%的女性在产后1~5d会经历轻度的适应问题(或称为产后沮丧)及疼痛折磨,此时护士注重细心观察产妇的情绪变化,充分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给予产妇心理疏导,同时注意指导家属做好陪护、安慰工作,减轻产妇的心理冲突,增加其自豪感,利于子宫收缩,促进乳汁的分泌 。 总之,怀孕、分娩是个复杂的过程,很多孕产妇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疑问,解除她们的疑问,消除她们的顾虑,有针对性的进行工作,并根据产妇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环境等进行个体化护理,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正确指导,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学好护理学、产科学、人文学、心理学,并将其合理运用于临床,是我们每个临床护士奋斗目标。

参 考 文 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452-1455.

[2]黄小梅,李晓惠,邹慧芳,等.质量控制小组对病房噪音的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8):65-66.

[3]朱惠娟,郑意红,汤平欢,等.护理干预对新生儿性别致产后出血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5,6:39-40.

[4]田玉智,段秀伟.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8):18-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