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师的津门往事
李叔同故居自古以来,天津既是沟通南北的漕运枢纽,又是连通世界的海运港口和拱卫 京师的重要门户。b末民初,作为直隶总督的驻地,夬津的工商业和金融业繁荣兴盛,是中甲 I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而一 代奇才李*1[同就出生于此。粘河边长大的李叔同,早年过 从小詁 ,接受精英式的教着优越的富彖子弟生活
育。少年时,他结识津门艺坛各路高手,
求教学艺,走期雅集,为日后纵横艺坛打
下结实的基轆可以说,前后在天津生活 了二十多年侖李叔同,得到了这片土地给
予他的文化潭养,助其日后能潇洒地闯荡 在高丢如云曲民国时代。粮店街上的幼年生活清光绪六年农历九月二十日(1880年10月23
日),李叔同出生于天津。3岁那年,父亲李筱楼 在奥租界购置房产,于是全家迁居海河东粮店后街
6O^o粮店街是晚清天津最繁华的地带之一。这条街 北起北河故道,南至兴隆街,在长达十余里的海河
岸上,粮店一家挨着一家,河道上的漕运船只首尾 相接,舶胪千里。为了漕粮卸存和转运方便,粮店
前门和后门还各形成了一条街道,其中前门叫粮店 前街,后门为粮店后街。李叔同家的新宅沿街而建,坐西朝东,背靠 海河,共有劭房间,呈\"田\"字形格局排列。宅
子的大门是\"虎座”门楼,门楣上有精细的镂刻砖 雕百兽图,墙壁磨砖对缝,迎面有刻砖照壁,门楼
左侧是一个厅房。门楼内正面有四扇平门,平常不 敞开,像一座影壁,出入则走门楼东侧。门前还挂 有李鸿章题写的\"进士第”匾额,过道内悬着写有 \"文元”二字的匾额。这座中式庭院内,有一间洋书房,室内床架、
书桌、椅子等均为红木打造。洋书房台阶下,有竹
篱笆围成的小花园,名为\"意园\"。意园与后院游 廊相通,园内有修竹盆花、山石盆景、小池塘和梅
树、石榴树等。新宅距离海河不到百米,船运非常便捷。童年
左右页图:李叔同故居位于天津市河北区粮店后街60号,是一座建
时,李叔同每天可以看见大宗货物从外地运抵,车于清朝末年的传统四台院建筑。整座四合院呈\"田\"字形,分为 南、北两部分,面积不大,但内部优雅清旷,行走其间让人流连忘 返。GEOGRAPHY045马喧哗,人进人出。可以想象,那时候李叔同家的财 力和物力在天津是十分显赫的。5岁那年,李叔同的父亲李筱楼自知不久于人世,
斯人来力挽狂澜。1898年,他等待的人来了。当年,康有为、梁启 超等人扛起改革大旗,主持戊戌变法。对此,少年李
索性顺其自然,请僧人到府上念《金刚经》,在轻缓 的梵音中回忆起伏不平的一生。有一天,李叔同立于
叔同自然击掌叫好,然而他并未意识到,一国之命运 非一二人之力可以改变。3个月后,戊戌变法失败,
病榻前,怔怔地看着即将往生的父亲,眼神中透出一 丝疑惑。李筱楼便握着他的手,脸上洋溢着微笑, 有气无力地说道:\"为父往生之后,再也不会轮回到
光绪皇帝被囚,\"戊戌六君子”死于京城菜市口。变人间受苦,这就是抵达智慧的彼岸。”眼见如此,李 叔同轻诵《金刚经》里的四句偈语:\"一切有为法,
左右页图:李叔同故居内的小花园名叫\"意园”,其附近的洋书房 是李叔同生前以文会友的地方。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李筱楼听
罢,喜极而泣,含笑而逝。遵照李筱楼的遗言,他的 灵柩在家停放七天,由高僧率领众僧分班诵经,在阵 阵经声中引领逝者去往西方极乐世界。这种充满人情味的宗教仪式,让李叔同对死亡
有了另外一番理解,也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 后几年里,模仿僧人做法事成为李叔同的一大乐事,
他扮作僧人,身披袈裟,带领孩子们学放焰口给饿鬼
施食,以此保佑逝者平安到达地府。可以想见,这是 李叔同第一次对佛教产生兴趣,而在此后的人生履历
中,佛学造诣也成了他人生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接受新思潮的“弄潮儿”天津作为近代中国最早开埠的通商口岸之一,在
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深受西方文化的猛烈冲
击,中西文化在这里激烈地交流、碰撞。这种文化氛 围打开了李叔同思想的闸门,使他在接受新思潮的同 时,极力渴望能有贤才一起变革旧制度。1897年,李叔同进入天津县学。他关心国家大
事,极其厌恶旧制度,撰写多篇文章针眨时弊。其
中,《管仲晏子合论>> 一文最能道出李叔同当时的内 心所想:\"闲尝读史至齐威王宣王世。而地方三千 里,带甲数十万,粟如邱山。三军之众,疾如锥矢,
战如雷霆,解如风雨。窃叹齐以弹丸之邑,何竟若是 之繁盛乎!而不知溯其兴国者有管仲,溯其保国者有
晏子。”在他看来,古代的齐国之所以强盛,既离不开圣 明君主,也离不开能人志士的辅佐,其中的能人尤以
管仲和晏子最负盛名。放眼当下,中国更需要像管仲 和晏子这样的人才,以此重振国威、摆脱屈辱。由此
可见,在时代风云变幻之际,李叔同是多么期待天降
046 aeoGRATHr法主力康有为从北京逃到了天津,暂避于六国饭店。
李叔同对他深表关切与同情,并刻下\"南海康君是吾 师”的印章,以表景仰之意。变法失败,鱼鳖横行,李叔同的心情非常苦闷,
但更令其郁结的是,才华横溢的他竟连个秀才都没考 上----在阅卷考官看来,李叔同在策论试卷中流露出的新思潮和新语句,实属离经叛道,便随便找个理
由,取消了他的晋级资格。眼见前途一片暗淡,李叔同很想离开这片伤心 地,又因那枚与康有为有关的图章,他被人疑为\"康
梁同党\",母亲便劝他外出避祸。不久,李叔同离开天津,客居上海,与沪上文人 雅士纵酒欢歌,办学办报。开创文明丧礼之先河在上海生活数年后,李叔同的母亲病逝,他决
定将母亲遗体运回天津安葬,但李氏家族有外丧不进 家门的祖训——凡在外亡故者,灵柩不能进入家族门
庭。面对二哥李文熙的极力阻挠,李叔同据理力争, 坚持两个原则:-是遵奉母命,落叶归根;二是母亲
系家族之人,回家天经地义。双方争执不下,后经账 房先生徐耀庭从中调和,李文熙才同意灵柩入宅。左右页图:故居内部游廊环绕,雕梁画柱,环境幽雅宜人。图为李 叔同卧室及其内部陈设。李叔同为母亲举办了一场文明的丧礼。他参照西方追悼会惯例,要 求来宾不赠钱物,改送花圈挽联。亡人之子也不再跪地读祭文,改为献
花致悼词。出殡时,来宾鞠躬即可。此外,送葬的家人不穿孝衣亦不戴 孝帽,改穿黑衣黑裤,而且不请僧人念经,改为合唱哀歌。当时,李叔同端坐于钢琴前,一边弹奏,一边唱起《追悼李节母之
哀辞》:\"松柏兮翠姿,凉风生德闱。母胡弃儿辈,长逝竟不归。儿寒
复谁恤,儿饥复谁思?哀哀复哀哀,魂兮归乎来。\"这场丧礼引发了社 会的广泛关注,《大公报》更是连续欲对此进行报道。在津守丧期间,李叔同的人生陷入了迷局,不知道出路在何处。
后来,担任直隶工艺学堂庶务长的老师赵元礼带来好消息,邀请李叔同
到日本实习考察,让他看到一丝人生的曙光。临行前,李叔同写下《金 缕曲•将之日本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一诗,文中有\"二十文章惊海 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
肝剖?是祖国,忍孤负”等慷慨激愤之语。1906年秋,李叔同考入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学习西洋美术,同时在 东京音乐学校修习钢琴和作曲。他还在日本著名戏剧家川上音二郎、藤。咖品049泽浅二郎的指导和帮助下,与同学曾孝谷等人创建了
这些油画大多以日本女性为题材,其中最显眼的是那
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一春柳社。李叔同与其春柳社
幅以福基为模特的油画——这种装饰风格兼顾中西美
同仁,以过人的才华和对话剧艺术的极大热情,开启 了中国话剧艺术的先河。学,又体现了一种现代艺术家的先锋审美观。此后,洋书房就成了李叔同工作和会客之处,他
在这里弹琴作曲、习字作画、接待来客。在此期间,
重返津门:短暂的教员生涯1911年夏,李叔同带着他的日本夫人福基回国。 他先将福基安置在上海,然后独自回天津。到访洋书房的重要人物有严修、赵元礼、周啸麟以及\"天涯五友”的许幻园和袁希濂等人。与此同时,李叔同开始走上了艺术教育之路。他
重返津门,李叔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家中 的洋书房重新装饰一番。为此,他购置了钢琴、中式 木床和书橱,又将他的油画作品悬挂在四周墙壁上。
应好友、天津高等工业学堂校长周啸麟的聘请,在该
校任图案教员。虽然任教的时间不太长,在艺术教育
上也只是初露头角,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李叔同迈出050了传播现代应用美学和西洋艺术的第一步。可以说,天津
高等工业学堂为李叔同从事现代艺术启蒙教育搭起了第一 座舞台。不久,辛亥革命爆发,李叔同在洋书房写下《满江 红•民国肇造志感》的词作:\"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 雄造。”而极力支持辛亥革命的他,没有预料到这场革命 带给他的影响一因战乱,工业学堂停办,他失业了;李
家的百万资产也化为乌有,家里破产了。就在举步维艰之际,李叔同收到了沪上挚友杨白民寄
来的信,信中诚邀他任教上海城东女子中学。因为很多人 脉都在上海,又有份工作可养家,还可以与福基团聚,李
叔同便复信允聘。1912年春节前,李叔同与发妻俞氏告别。由于走得非常
仓促,他甚至连春节都没能与妻儿一起过。从那之后,李 叔同返回上海,后到杭州任教,又在杭州出家,最后在泉 州圆寂。30年间,他再也没有回过天津的这座老宅。@左右页图:桐达钱庄是李家内部的私人践庄,其正厅左右悬挂着李鸿章题 写的联语:“不次之迁人同品峻,及时为惠情与春长”,中间是“扬州画 派”大师华岩所绘《牡丹竹石图》。GEOGRAPHY05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