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逸周书》《越绝书》两本古籍之史学考证

来源:伴沃教育
2017经 第2期 通托旰琵謦1竟.学报 第38卷 总第264期 《逸周书》《越绝书》两本古籍之史学考证 康德文 摘要:《逸周书》本称《周书》,因其文不见于《尚书》的《周书》部分,故称之为《逸周书》。《逸周书》体系较 为杂芜,但颇具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因而在使用时要慎重地辨别其时代。《越绝书》历来被视为杂史,目前, 人们对其书名、作者、卷帙、性质和价值等的认识不一,其历史文献价值极高,该书叙述了禹越这个古老部族 构成的越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局促一隅到扬威江淮的历史事实,可以为科技史、语言学和地名学的研 究提供资料。 关键词:《逸周书》;《越绝书》;史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K22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74(2017)02—0120—04 DoI:10.13877/j.cnki.cn22—1284.2017.03.019 一、虽体系庞杂但有重要史料、学术史 晋太康年间,在汲郡的战国魏墓中出土了一批竹 书,《晋书・束皙传》记载了此事,并谓其中有一部 分称为《周书》。其文在唐以后即散佚,孙诒让根 据一些佚文论定它与汉以来流传的《逸周书》绝 不相涉。(孙诒让:《周书斟楠・叙》)。可能正因如 此,所以《隋书・经籍志》在注释这二书时,即将二 者加以区别。《新唐书・艺文志》则始称汲冢所出 价值的《逸周书》 《逸周书》,本称《周书》,最早注录于西汉刘 歆的《七略》,《七略》后被班固编入《汉书・艺文 志》。班固在自注中称之为“周史记”。因其文不 见于《尚书》的《周书》部分,所以,东汉学者许慎 在《说文解字》中引用时,为便于区别,即开始称 之为《逸周书》,后世学者遂沿用此名。 之《周书》为《汲冢周书》。《逸周书》与《汲冢周书》 虽然都以《周书》为名,但绝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 本子。因二书均定型于战国,所以有些篇目在记 载上较为相近。今本增补的十七篇无孔注之文, 《汉志》谓“《周书》,七十一篇”,颜师古说到 唐代保存四十五篇。至宋代孔晁注又亡佚三篇, 把汲冢本和孔晁注本合并,去其重复得四十二 篇。今本《逸周书》中有文无孔晁(西晋五经博 士)注者十七篇,文注俱全者四十二篇,有目无文 很可能就是宋人从《汲冢周书》中抽取的。这样, 随着《汲冢周书》的日渐散佚,其本来面目也日渐 鲜为人知,所以,《宋史・艺文志》误以《汲冢周书》 和《逸周书》为一,称为“孑L晁注《汲冢周书》十 卷”。“逸周书”之名从此淡薄。但南宋学者如李 焘、王应麟都认为汲冢本未出《周书》,他们所说 者十一篇,加上书序一篇,共计七十一篇,与《汉 志》在篇数上是吻合的。那么,保存至宋代的四 十二篇以外的十七篇是从何而来的呢?原来,西 收稿日期:2016—10—16 作者简介:康德文,通化师范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吉林通化134002) ・120・ 康德文《逸周书》《越绝书》两本古籍之史学考证 的《周书》当然是指与《逸周书》相同的《周书》。 后来,明代杨慎又力主恢复《逸周书》旧称,而不 若具体划分,又可分为如下几种:第一,兵家或权 谋家之言。如《武称》《允文》《大武》《大明武》《小 明武》《大开》《小开》《文儆》《丰谋》等,所占篇幅 最多,所叙多是用兵之道和阴谋、诡诈之术,在军 事思想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第二,儒家言。如 应称为《汲冢周书》。清代各家刊本遂皆恢复旧 名。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但也应明白,今本的六 十篇中,十七篇无孔注者当是《汲冢周书》的旧 文。 《文酌》《籴匡》《大匡》《大聚》《考德》等,这些作品 或是直接、或是伪托周文王、武王、周公之作,表 达实施仁政的愿望。第三,法家言。如《史记》 《王佩》《铨法》等。应指出的是《逸周书》中有不 以“汲冢周书”为名固然不对,但沿袭“逸周 书”旧名亦属不妥,因为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编 撰上看,它均不是《尚书・周书》的佚篇。清人黄 玢谓此书是“战国之世,逸民处士之所纂缉,以备 私藏者”。(陈逢衡《逸周书褊注・黄序》)确实,《逸 周书》的编纂绝不像刘向所说的是“孑L子所论百 篇之馀也”。因此,朱右曾主张:“(此书)不逸而 逸,无以别于逸《尚书》,故宜复《汉志》之旧题 也。”(朱右曾:《周书集训校释・序》)朱氏的看法 是正确的,如果要“正名”的话,后称“周书”是恰 当的,但目前使用“逸周书”之名已成旧习,故不 加更动,亦无关大局。综上可知,本该为《周书》 的内容却被误以为是《逸周书》或者《汲冢周书》。 关于《逸周书》的成书时间,刘向认为乃孔子 手订,但此说逐渐受到后世学者的怀疑。自唐代 刘知己首发诘难以来(参见《史通・六家》),宋代 许多学者如李焘、陈振孙、黄东发等都认为此书 成于战国。应该指出,刘向和唐宋学者的看法都 有各执一偏之嫌。实际上,《逸周书》所收各篇极 为庞杂,非成于一时,亦非出于一家。其中,有些 篇章文体古奥,与《尚书》的《周书》部分较接近, 当是西周时(至晚不迟于春秋时)的作品,这类文 章包括《克殷》《世俘》《商誓》《度邑》《作雒》《皇 门》《尝麦》《祭公》《芮良夫》等。如果仅就这些篇 目而言,称此书为《尚书・周书》的佚篇,亦未尝不 可。这些篇目记载了西周早中晚期的部分重要 史实和典章制度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此外 的大部分篇目,其文风与上述诸篇绝不相类,它 们文字浅近,并且从内容看,多与战国时的诸子 文章相似。因此,可以断定这些文章写成于战国 时。孙诒让认为:“(此书)自《左传》以逮墨、商、 韩、吕诸子,咸有诵述。”(孙诒让:《周书斟褶・ 序》)若照孙氏的看法,则西周作品(《左传》有转 述)之外的篇章,可能写成还要早些。这类篇章, 少篇章富有浓厚的法家色彩,但又体现出与儒家 交融的特点,因此,在具体区分时颇为不易。此 外,象《时训》之类的篇章,无疑是阴阳家的作 品。有人还认为,有些篇目是道家、名家的作 品。故而,《逸周书》在体系上是较杂芜的,若将 它绝对看作是西周遗文是不正确的,所以在使用 这些材料时要慎重地辨别其时代。 最早为《逸周书》作注释的,是西晋的五经博 士孔晁,但其注过于简略。宋代学者如黄东发在 《黄氏日钞》中对此书做过些抄录,但未能倾力研 究。至清代,才掀起勘研《逸周书》之风。清人有 八、九家对此书进行了校订、注释等工作。就校 订而言,以卢文昭校本为最佳,一般研治此书者, 亦多喜抄卢校本为底本;在注释方面,陈逢衡作 《逸周书楠注》,搜罗前人、时贤异说,间下己意, 最称详备,而朱右曾作《周书集训校释》则最为精 当,极便于初学,而且朱氏又长于校书,因此,他 虽以卢本为底本,但又在此基础上,多所订补。 此外,王念孙的《读书杂志》、俞樾的《群经平议》、 洪颐宣的《读书丛录》,都为《逸周书》留下一席之 地,对之做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校正工作。清末, 孙诒让作《周书斟袖》,民初,刘师培作《周书袖 正》,均多有发明。近人颜颉刚亦专就《世俘》篇 做过细致研究。凭借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这部 断烂之书大致可以属读。虽然如此,此书在篇目 来历、写定时代以及校订、注释方面,仍遗留下许 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后起学者对它予以 足够的重视。 综上考索,可见《逸周书》是一部成书经历久 远复杂,说法多为歧异的古籍。有些篇章文辞古 奥、体系庞杂,但作为《尚书・周书》佚篇的《逸周 ・ 121 ・ 通帕砰毙謦 学报 第2期 书》篇章,记载了西周早中晚期部分重要史实和 典章制度等,具有较高研究西周历史的史料价 值,并可视为西周时的信史。其他各篇,多与战 国时的诸子文章相似,写的多是早期诸子人物史 事与主张,如以周公为代表的早期儒家人物与儒 家言;还有早期阴阳家、道家与名家的言论与作 品。该书所占篇幅最多的是早期兵家言论。连 同其他各家的言论和作品,体现出先秦时期“国 之大事,在祀与戎”的主导思想。总之,中国最早 期的诸子言论与作品,历经坎坷得以流传至今, 无疑在学术史上具有很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应 当着重指出的是,《逸周书》得以成书传播,要充 分肯定历代史家学者对古籍整理校订所起的重 要作用,特别是众多清代史家学者所起的作用尤 其重要与巨大。再次说明清代学者所擅长的考 据治史方法和所形成的考据学派在整理保存古 文献上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今人应对 他们的治学方法批判地继承并发扬光大之。 二、虽被列为杂史、稗史但却有多方面 价值的《越绝书》 《越绝书》是一部来历比较复杂的古籍。迄 至目前,有关此书的书名、作者、卷帙、性质和价 值等,学术界尚未完全统一认识,都还存在一些 犹待解决的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越绝书》主要记载春秋时越国的史事,兼记 吴国和楚国的一些史事。此书别名甚多,有《越 纽录》《越录》《富中越绝书》等等。据正史所载和 史家所考订,其另一常用别名为《越绝记》。最早 正式记载此书的《隋书・经籍志》即作《越绝记》, 清章宗源、姚振宗两家《隋书・经籍志考证》均从 《隋书・经籍志》。 《越绝书》的作者,其说也不一。《隋书・经籍 志》记为子贡撰。宋《崇文总目》著录此书时,除 承认子贡外,又言“或日子胥”。还有“无撰人名 氏”等说法,即没有明确固定的作者的说法。因 《汉书・艺文志》未著录此书,因此,其成书于西汉 或西汉之前的可能性不大。明代学者杨慎的《丹 铅录》、胡侍的《珍珠船》和田艺蘅的《留青日札》, 都指出是东汉初期人袁康作的,书成于光武帝建 ・ l22 ・ 武二十六年(公元五十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根据原书的《末叙》,以汉朝人好作隐语隐其姓名 的原则,来判定“以去为姓,得衣乃成”是袁字, “厥名有米,复之认庚”是康字,“禹来东征,死葬 其疆”是会稽人,“文属辞定,自于邦贤”是同郡 人,“以口为姓,承之以天”是吴字,“楚相屈原,与 之同名”是平字。合起来看,《越绝书》就是会稽 人袁康所作,同郡人吴平校订的。《越绝书》作者 姓名的千载之谜,到此才完全揭露出来。准确地 说,此书是袁康在整理前代著作的基础上辑录而 成的,对保存古籍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原始史 料的来源,则如明末另一学者郭钰所言:“《越绝》 成非一手,昔贤辨之详矣。《内经》《内传》辞义奥 衍,究达天人,明为先秦文字;外传或驳或醇,而 记地两篇杂以秦汉,殆多后人附益无疑也。”此语 较为全面和客观可信。 《越绝书》的卷帙,也是一个至今值得研究的 问题。此书在宋朝初年,已经缺失了五篇。从南 宋流行之本起直到今本,实际上都是一种残本, 清代学者钱培名和王仁俊做了不少辑佚工作,但 并未就此结束。当代学者辑佚工作仍在进行并 有重要所获,说明散存于各处的佚文为数可能不 少。此书的卷数,《隋书・经籍志》记为十六卷,与 今本尚符合。今本共十六卷十九篇,分《经》《传》 (《传》分内、外),其编目为:《外传本事》《荆平王 内传》《外传记吴地》《吴内传》《计倪内经》《请籴 内传》((夕}、传记策考》《外传记范伯》《内传陈成恒》 ((夕 传记地传》《外传计倪》((夕 传记吴王占梦》《外 传记宝剑》《内经九术》《内传记军气》《外传枕中》 《外传春申君》《德序外传记军》《德序外传记》。 这十六卷共十九篇,首篇是说明编著大意, 类似今书之序言;末篇是《自序》,类似于《史记・ 太史公自序》《汉书・叙传》。中间的十七篇都是 叙述春秋时吴、越二国的史事,特别注重伍子胥、 范蠡、文种、计倪、子贡几个重要人物的外交军事 活动和一些政治、经济思想。这些史料可以和 《左传》《国语》《史记》相互印证,补充其不足。 关于《越绝书》的价值,也就是此书究竟是一 部什么性质的书,历来史学界颇有不同的看法。 1.历来公私所编所印书目多将此书收入在 康德文《逸周书》《越绝书》两本古籍之史学考证 杂史、稗史之类。《四库全书》收入载记类,说明此 书是一部历史书。它不仅记载了春秋禹越部族 构成的越国历史,也记载了与越相邻的吴和楚的 部分历史。在记载越国历史的相关四种史书 用的古籍。张宗祥在其手写的校注本序言中说: “越王勾践归国,行计倪、范蠡之术,覆吴报仇,霸 于中国,其道在富民贵谷。古所谓民为邦本、食 为民天、耕三余一,耕九余三之道,越尽行之。此 其精神,详为《计倪内经》《外传枕中》两篇之中, 为此书之要旨也。”该书不仅在上述两篇中论述 (《国语》《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中,《越绝 书》是内容丰富的权威著作,连《吴越春秋》都是 参考《越绝书》撰写而成的。如钱培名《越绝书札 记》所云:“赵哗《吴越春秋》,往往依傍越绝。”《越 绝书》中关键的“绝”字,历来解释很多,有的解释 为“断灭”;有的解释为“绝者,绝也,殆不断之 意”;有的解释成“复仇”。不管怎样的解释,此书 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其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 了农业生产,在其《吴地传》和《地传》等各篇中, 还记载了牧场畜牧业、兵器制造业、水产养殖业、 手工业、交通运输业等。凡发展生产、流通经济 等问题,此书都有较详的叙述。此外,此书的《外 传记宝剑》还记述了欧冶子、干将二人为越王和 楚王铸剑的史事,并被一九五六年从湖北楚墓发 掘出剑身上铸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八个字的 宝剑所证明。这把宝剑作为楚灭越的战利品带 到了楚国,埋藏了两千多年,至今依然光彩夺目, 毫无锈蚀,真乃无价之宝。经专家分析断定,这 反映出我国科技史上两千多年前的惊人成就。 2.历来不少学者认为《越绝书》为兵书。近 人余嘉锡认为此书“原系兵家之书”。其中的《纪 策考》《荆平王》《计倪内经》《请籴》《范伯》《吴王 占梦》《九术》《军会》等篇,都涉及权谋、术数和兵 法之事。例如《计倪内经》论述了后勤准备对于 战争的重要性:“必先蓄积食、钱、布、帛,不先蓄 积,士卒数饥。……”《军会》篇更从天时、地利、 人和等方面论述了战争胜负的道理:“夫圣人行 此外,历来不少学者,还认为《越绝书》是我 国地方史志的开山鼻祖。当代还有些学者认为, 《越绝书》为语言学和地名学的研究,提供了许 兵,上与天合德,下与地合明,中与人合心,义和 乃动,见可乃取。”此书更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 面论述了战略上的问题,书中叙述了越国从小到 多实践的资料。 历来研究《越绝书》的学者们从上述几个方 面论证此书的价值,这当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的原因。实际上,此书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价 大、从弱到强、从局促一隅到扬威江淮的历史事 实,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兴国,吴王夫差 骄奢淫逸、庸昏拒谏亡国,都在中国古代历史上 值恐怕还要超过前人和今人评价过的上述几个 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与研究。 (责任编辑:徐星华) 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价值和意义不同凡响。 3.有的学者还把《越绝书》作为一部经世致 Historical Textual Research of Yizhoushu and Yuejueshu KANG De.wen (CollegeofHistoryandGeography,Tonghua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 Abstract:The content of oushu is complicated.has higher historical value and academic value,there. fore should be careful when using.The Yueiueshu has been considered 1/no伍cial history,has dif- ferent understanding about its title,author and value,but its historical value is higher.The Yue— jueshu describes the history of Yue.can provide the data for the study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inguistics and toponymy. Key words:Yizhoushu;Yue]ueshu;historical value ・ 12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