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外实践看,通过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实现区域间平衡性,不仅有利于全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也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从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态势看,中西部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稳增长的最重要一级。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产业加速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同时,国家也开始加大对中部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和重大项目的布局,2009年中部和西部的经济增速就已经开始超过东部和东北部地区,一直稳定在中高增速。2018年四大经济区域板块的经济增速分别为:中部7.8%、西部7.4%、东部6.7%、东北部仅为5.1%。虽然增速上“中西部快、东部慢”的态势已经较为稳定,但是,总量上“东部快、中西部慢”的格局,尤其是东部板块占全国半壁江山的情况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如全国GDP在5万亿以上的省份有4个在东部,另有4个不足万亿的省份则全部在西部。 新特征、新趋势和新问题
目前,随着高铁、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在新的区域协调政策引领下,四大板块与带状(长江经济带等)或群状(湾区和城市群)经济区域之间的协调性明显增强;二是新的航空港、高铁、网络、自贸区等现代生产力要素,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产业链、价值和供应链”三链的整合调整和升级,缩短了各区域板块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各区域板块之间的联系;三是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等中心城市群与长江经济带等城市带,作为区域空间结构中的战略支点,形成了具有强大辐射带动能力的重要区域增长《质量与认证》2019 ·9 33
关注
Focus 编辑 郝丽娟
极;四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五是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为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量东南沿海的发展经验显示,城乡协调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 新时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表现出新的趋势。一是区域空间的多中心模式成为主要发展方向,正在形成多支点的空间骨架。以四大板块和带状或群状经济带为主要支点的全国性区域空间骨架正在形成,各支点区域内部已经实现了从单一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并开始向网络布局模式转变。二是区域对外开放新格局成为未来发展主题之一,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要抓手,大力促进边境和跨境经济区、口岸和自贸区等建设,提升区域开放型经济水平;三是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成为国家区域发展的重点方向,通过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促进人口等要素高效流动,产业转移升级有序推动,区域分工优化合理,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国四大板块间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基本公共服务等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但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而且呈现出许多新的特34 《 质量与认证》2019·9
征和矛盾。如区域发展的主要矛盾正从东西差距转变为南北差距,“南强北弱”的不平衡发展态势已十分显著;区域内部城市之间一体化程度低,各自为政、无序竞争和“城市病”等问题成为城市群培育和创新发展的主要障碍;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部分老工业基地和“乡村病”较为严重地区是统筹协调发展的难点。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
政策应聚焦破解区域协调发展和合作中的“一亩三分地”运行症结以及体制机制弊端,探索新时代条件下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进一步提高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 一是制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政策的设计应着眼于实现城乡区域主体协调发展目标,激发各主体自主性。各区域的政策设计需要从区域层面统筹考虑,制定自身发展规划,产生有利于整个区域发展的政策效果等。建立健全科学可行的政策效果评估体系,确立区域间可量化、可对比、可持续的评估指标,构建综合客观、科学合理、简单可行的数理评估模型,促进支持评估的数据库、指标库、信息库的共建共享。 二是完善区域发展的法律法规。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都面临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正在探索实施一系列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包括明确的区域开发目标、建立区域发展管理机构、完善的区域发展法律法规体系、财政税收金融支持政策,如欧洲有发展基金也有协调基金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计划、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等。我们在促进区域协调和城市群协同发展过程中,要有权威的协调机构和相应的法律保障,制定相关法律保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长期稳定实施,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不因政府官员的改变而改变等。 三是以区域政策客体精准化为改革抓手完善区域政策体系。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间异质性突出,“一刀切”的宏观区域政策是不能在各区域中都顺利落地的,因此,构建针对性强的区域政策,能够更有效地解决各区域中存在的发展问题。可以将区域政策的空间划分从板块层面进一步缩小到跨省区层面、跨地区层面和增长极层面,推动区域经济政策精准化对标经济区域。 总之,在此过程中,高质量的区域经济发展应在微观层面上更加重视产品品质,需要推进检验检测认证工作,加强各地认证结果互认,并推动检验检测及标准的国际化进程,尤其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项目中,应该加速推动这项工作,稳步实施。(作者单位:马庆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袁惊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院;王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