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一课一得”之“精”、“透”、“悟”
作者:龚亚萍
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2年第04期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如何有效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一项教学任务。但是,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无重点、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式的现象依然存在。一节课如何做到“一课一得”,高中语文老师应该深刻理解“一课一得”的精髓,坚持目标“精”、内容“透”、学生“悟”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教师每一课有目标,学生每一课有所得,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目标“精”
“一课一得”的“一”,并非数学上的准确数,而是语文中的少而精。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精”上。课堂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应是教学的灵魂,规定了教学的方向。可见,教学目标不可忽视,而精心设计一个明确、清晰的课堂教学目标更为重要。每篇课文都有深刻的含义蕴涵在其中。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果课文分几个课时教学的话,那么每课都该有一个课堂教学目标,最终明确整篇课文主题。每一课的目标能精要到用一句话概括。课堂目标贪多会导致上课仓促,点到为止,匆匆走过场,学生没有参与权,被动接受知识,影响教学效果。
记得本人上人教版《读伊索寓言》公开课时,先设计的目标是了解作者与伊索;整体感知课文并积累词语;探讨开头几个语段的深层含义,揣摩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只完成一半就下课了,而且为赶进度显得很仓促。有的教师点拨目标太繁杂,盲目选择切入点。修改后以反弹琵琶为切入点,选取了几个寓言故事,来了解钱钟书先生纠正浅薄的见解,用反弹琵琶法揭露人性中的鬼性和兽性的独到见解。这堂课教学才重点突出,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堂课一直让笔者深记课堂教学目标必须少而精。 二、内容“透”
在语文教学中,凡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都应讲得精细一点,力求讲深讲透。对非重点、难点内容,可教得粗略一点,有的甚至略加提示即可。语文教学的魅力不在于课外的补充,而在于文本的深处。教师吃透教材、讲透内容,才可以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分明,学生也能“一课一得”,“得得落实”。 1.细节上会推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细”——微末之处,“节”——关键之处。唐代诗人贾岛的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和他“推敲”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是“推”还是“敲”是诗人作诗时要注意的细节。作为教师,讲课就是在作“诗”。在作“诗”的过程中,我们也有我们的细节、我们的“推敲”。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在细节上能够承载我们的教学意图,而这些细节是否生动暗示了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新课程的理念。
听过一堂印象很深的文言文翻译课,课上老师没有讲很多理论上的道理。只是在黑板上写了翻译五方法和四个句子,请学生上台板演,如其中有一句《病梅馆记》中的“梅以曲为病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学生对“姿”的翻译有“姿态、姿势”,老师问学生:“还有更好的词来形容吗?”最后有学生写出了“风姿”。“景”由“景色、景象”再翻译出了“景致”。这堂课没有华丽的幻灯片,没有过多的说教,但学生通过自已的翻译和比较很好地掌握了翻译的方法。通过细节推敲把内容讲透,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2.由变到透
课堂教学重点可以通过变题目、变角度、变方法来讲透,使学生牢固掌握课堂教学重难点。有同事在公开课上讲材料作文审题时就用到了“变”题的方法,在幻灯片上打出材料:“桥面已不止一次听到桥墩的抱怨了。‘出头露面,风光无限,那是站在他人肩上’;‘飞南走北,连接两岸,那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桥墩没完没了,且话越来越难听。经过十几年的碾压、风霜雨雪的侵袭,桥面有的地方露出了钢筋,有多处还穿了孔。桥墩也明显地感到桥面在不停地颤抖。过了不久,桥面又出现了多处裂痕”。请学生以此立意。然后把材料中最后一句改成“而桥面的颤抖也波及到了桥墩,桥墩发现自己的骨架也有些松动了!”再让学生立意。然后再变题,把原材料中开头换成了“桥面已不止一次向桥墩炫耀了。‘看,出头露面,风光无限啊!’‘飞南走北,连接两岸,方便了多少人啊!’桥面没完没了,且越来越趾高气扬”。再让学生以此立意,每次变题都会使立意发生变化。还有当学生立意出现偏差时,教师请学生根据自已的立意反推可能会是怎样的材料。这堂课所采用的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刻理解了立意的方法。
3.强化重点,学透内容
语文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课堂实践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强化重点,使学生举一反三。如可以请学生读课文重点,讨论回答问题,还可以去板演,甚至请学生当出题老师,自已出题来了解是什么、为什么,从而达到学透内容。 三、学生“悟”
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实在在教语文”。让学生走进文本,融入文本,和文本(作者)对话交流,产生感情,产生共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如此,才能真正理解文本内涵,得到感悟和收获,体味到语文的独有魅力。语文课好像是一场筵席,摆着文本这诱人丰盛的美餐,教师引导学生好好品尝这美味,主角是学生,饭菜味道如何学生自己通过品尝会品味出来,而不是让教师咀嚼好了再喂给学生。适当点拨引导,善于发现学生质疑或回答中的亮点,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如何有效地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很多语文教师也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但在应试教育理念的主导下,教学片面追求面面俱到,生怕有的知识点没有讲到,教学效果不佳。应当强化重点讲授,通过“一课一得”的践行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繁星满天,只取一弯新月;灼灼红叶,只取一片最热烈的。如此有舍才有得,学生理解了才叫真正有“得”。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鲁迅中学城南校区(3120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