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oryResearchl学★★理★★论l婚姻中“七年之痒"的进化因素杨鹤鸣(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015)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在此情况下,计划生育政策一度抽紧。地方政府最终把“提倡”当作“政治任务”来抓,基本只准生一个孩子。这就形成了国家生育政策与家庭个人生育需求之间的重大反差。从而也就出现了于1985后离婚率的逐步大幅度攀升的社会现象,引发了社会界、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七年之痒”的西方概念由此也引进到了中国,并分析和讨论到至今。关键词:七年之痒;性选择;好基因;第三反抗期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0—0048—03一、问题的提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和其他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在1980年前后粗离婚率一直在稳步小幅上升。可是,我国O.6019980.9620081.71O.681999O.9620091.850.692000O.9620102.00O.722001O.9820112.130.7420020.9020122.2907720031.052013O.8220041.2820140.8820051.37O.9320061.460.9720071.59粗离婚率从1980年的O-35‰上升到2012年2.29%0就增加了五倍多。其中,1980—1988年的8年问上升幅度是71.43%,平均每年上升8.93%;1988—1996年的8年间上升幅度是55,00%,平均每年上升6.88%;1996—2004年的8年间上升幅度是37.63%,平均每年上升4.70%;2004—2012年的8年间上升幅度是78.91%,平均每年上升9.86%t,Ⅸ31。在这32年间我国的粗离婚率出现过两次加速上升,第一次出现在1985年间,第二次出现在2003年问,出现了2004—2012年的8年间粗离婚率的涨幅大于1980—1988年的8年间粗离婚率涨幅的现象。这是因为,我国在2003年lo月颁布的《婚姻登记条例》取消了原先离婚需审批一个月的规定,由此,我国成为全球离婚手续最简便、离婚最快捷和离婚最自由的国家之一后,其粗离婚率呈现了再次加速上升阶段。除此之外,又有什么内在的因素是造成我国近三十年来粗离婚率的大幅上升的原因呢?其中,婚姻中的“七年之痒效应”占有较大的比重,造就了我国离婚大潮的主力军,尽管各个学科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说法和辩解。由此,笔者将力图从进化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描述和解释婚姻中的“七年之痒”。表1年份粗离婚率(%0)1980—2012年间中国粗离婚率统计1980O.3519810.39198204219830.4119840.4419850.4419860.4819870.54资料来源:《中国人口年鉴1989)、《中国人口年鉴1991)、《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汇总资料》、《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汇总资料》、《中国统计年鉴1996)、《中国统计年鉴2012)、民政部网站2013-6。注:粗离婚率是指某一年离婚总对数除以该年年中包括男、女、老、少的总人口数。单位:‰;公式:粗离婚率=(全年离婚总对数/全年平均总人口数)×1000‰。印份图11980—2012年间中国粗离婚率曲线收稿日期:2014—04—28作者简介:杨鹤鸣(1952一),男,河北定州人,工程师,三级心理咨询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婚姻进化心理学、金融进化心理学研究。万方数据SheHUYanJu☆社会研究☆表21980—2012年间中国粗离婚率阶段上升幅度阶段粗离婚率C‰)上升幅度/8年上升幅度/年均1980一1988O.35一O6071.43%8.93%1988—1996O.60—O9355.00%6.88%1996-20040.93—1.2837.63%4.70%2002—20121.28—2.2978.91%9.86%能只要一年、三年或五年,甚至在结婚不久就可能痒起来了15】。如果,你是将结婚前的恋爱及同居的时间也算上,那么,你就会很容易地发现其中一个非常有趣的奥秘(见四题的注)。所以,婚姻中“七年之痒”就是指人们在婚姻生活快进入或已经进入第七个年头的时候会因为一些因素和一些结果而产生的一种无法回避的或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婚姻因果现象。其中,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常见的症状有:躁动、烦恼、郁闷、敏感、臆想、易激惹、焦虑、失眠、内分泌失调等;在行为上常常会出现:过度要求、情感追问、情感攻击、情感转移、臆断、争吵、冷战、分居、离婚等。尤其女性的情绪反应要比男性强烈得多,这又是为什么呢?1.进化生物学的观点——性选择根据进化生物学的性选择观点来说:性选择是自然选择的一种特殊形式。性选择是指与性别相联系的动物的形态结构与行为特征等方面的进化压力来自异性之间的相互图21980—2012年间中国粗离婚率阶段上升幅度柱图选择。那些受异性偏爱的特征保存下来,而不易引起异性注目或喜爱的特征则遭淘汰。性选择的现象是生物界中广泛存在的事实,性选择的意义是使适应性较强的个体能得到更多的繁殖机会,有利于提高后代的遗传素质和基因【61。现代社会的法律赋予人们在婚姻中有重新性选择的权利,但是,现代社会人类提倡是单偶婚一夫一妻制,只有离掉原配偶才能进行正当的、新的性选择。所以,婚姻中“七年之痒”就促使人们扮演了喜新厌旧、审美疲劳、从众时尚、代代辈出的,再次新的性选择的婚姻故事。这可能就是人类社会在进化的过程中,为了生存和繁衍的需要而逐渐演化形成的潜意识机制与现代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律、规范的冲突,而导致的社会现象。在性选择的问题上,两性采取的策略是不同的。由于女性在产生后代的数量上具有更大的限制,其性选择侧重于长期的性策略追求的是质量;而男性的性选择是更加热衷于短期的性策略追求的是数量171。所以,女性在“七年之痒”的作用下,往往会表现得非常的坚定不移。二、有关诉讼离婚报道2010—03—09京华时报报道:“昨天,海淀法院公布了对近几年该院受理离婚案件的调研结果。其结果显示,2009年受理的离婚案件比2008年暴涨9成。而在所有婚龄段的离婚案件中,婚龄6到8年的夫妻占了38%,是比例最高的。据介绍,2008年,海淀法院民二庭受理离婚案件1585件,2009年则为3020件,同比增长了90.5%。法院通过对2009年的离婚案件进行抽样调查,发现离婚率高发倾向于3个婚龄段:婚龄在16至20年的占总数的13%;婚龄在l至3年的占到总数的24%;而6至8年的则高达38%。这与现实生活中‘七年之痒效应’的说法不谋而合。法官因此提醒,在这个婚龄段,婚姻中的男女的确容易因求新求变而造成裂变,因此是属于婚姻的相对不稳定期,妇女更应该提高警惕,用心经营婚姻。”(王秋实,2010)[41表3北京海淀法院通过对2009年的离婚案件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婚龄(年)离婚率(%)1—3246—83816—2013其他252.进化婚姻心理学的观点——好基因从进化心理学的“好基因理论假说”的观点来看:女性存在“七年之痒”时期的强烈情绪反应和内分泌失调,可能是出自于受孕或者再次受孕的需要,能使自己的后代能获得一个比原先配偶更好的遗传基因18]。这种美好的、下意识的愿望(或无意识的欲望)在当时只有通过与原配偶的离婚诉求或者通过与他人短期性行为策略而获得。如果这一下意识的愿望(或无意识的欲望)在遭到一定的阻碍时就会持续激发女性在心理上和在生理上的一系列的、强烈的情绪反应,直至欲望的满足。事实证明,在寻求好基因的道路上个性越强的女性,其情绪反应就越强烈,离婚的概率就越高。另外,人类女性所具有的在排卵期无明显信号的、独特的、进化的适应器,可以进一步说明了女性在婚后无子、或婚后独子、或恋爱时间太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再次性选择和寻求好基因的原始性动机和隐性的应变能力【8】。“近年来,也有不少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资料面世。美国某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在生物界中所有的雌性个体都49“此外,调查数据还显示,有62%的离婚诉讼都由女性提起,这说明妇女随着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的不断提高,在经济和精神上对男性的依附性逐步降低,在婚姻出现危机时更勇于向法院提起诉讼。”(王秋实,2010)t4j三、七年之痒“七年之痒”之词是来自于1955年美国著名喜剧电影《七年之痒》(neSevenYearltch,1955),其内涵和外延延伸后的意思是说,许多事情的发展到了第七年左右就会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而出现一些问题,婚姻当然也不例外。所谓的“婚姻中的七年之庠”一般是指人们的婚姻到了第七年左右就可能会因为婚姻生活的平淡无奇、或喜新厌旧、或婚姻倦怠,而要经历一次婚姻危机的考验。这个危机考验是婚姻情感中的转折点,一旦成功,情感便能朝着良性、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反之,则可能造成二人因吵吵闹闹而分居,最终可能会导致因情感破裂而离婚。一般认为,婚姻感情真的出现问题,不一定为七年,或长或短,可万方数据TheoryResearch学★★理★★论担负着保存和延续物种的重要使命,这使得他们倾向于从雄性那里能够得到尽可能多的雄性个体的基因,因为只有这样产生的后代才有更强的生命力,才能更好地存活。他们认为,对于女性来说,‘七年之痒’已作为一种程序编进了女性的基因,而这完全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七年之痒一百度百科,2012)嘲3.进化发展心理学观点——第三反抗期在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多个反抗期。第一个反抗期出现于2-4岁,几乎与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重叠。这时期儿童的反抗主要是指向身体方面的,即反对父母对他们活动的约束。第二个反抗期则出现于青春期,这时的反抗主要是针对某些心理内容的。例如,希望成人能尊重他们,承认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91。婚姻中的“七年之痒”是出现于青春期后的恋爱里或婚姻中,年龄集中于22—36岁阶段,在一般情况下,在性结合后的七年无子或七年独子现象的诱导下,女性会出现一定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开始进行寻求再次受孕的性选择和优秀基因,特别是个性较强的女性可能会对现存的婚姻、家庭及配偶进行义无反顾地反抗。由于,存在反抗能量较大、持续时间较长、一般性劝告无效和不求解、不求助、不能自拔的封闭循环的现象,极为类似于前二次反抗期和更年期;再因为婚姻中的“七年之痒”是属于自然而然产生的,是不需要经过学习和意志的参与。由此,作者提出婚姻中“七年之痒”可能是个体或女性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三个反抗期”的假设,反抗的对象是现存的婚姻、家庭及配偶,凡是夫妻间发生争吵打斗等能意识到的事件均为诱发性事件……四、诱发七年之痒效应的主要外显因素以下认识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婚后七年无子;婚后七年独子;恋爱时间过长;审美疲劳、喜新厌旧、婚姻倦怠;夫妻感情长期不和等。注:七年之痒的婚姻时间的计算应该包括婚前的恋爱或同居时间,即事实婚姻时间或性结合时间。例如,恋爱六年结婚一年就离婚,表面上是婚姻中的一年之瘁,其事实婚姻或性结合时间是七年。再例如,影视明星潘粤明与董洁的婚姻就是“恋爱三年结婚四年”(2005—2012)的“七年之痒”。由此,在我国由于“七年之瘁”效应而导致的真实离婚率就可能会达到或超出全国离婚总数的60%。(特别提示:此说法仅为作者个人在心理学内的学术探讨性的解释,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应。)当然,婚姻中“七年之痒”可能是由于身体本能的反应而引起,而不是有意识做出的选择。我们人类也是长期进化的产物,人类的许多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带着自然选择的烙印,虽然我们未必意识到,这些都是人类自身本能有趣的奥秘之一。五、结论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关于婚姻中“七年之痒”的种种理论假说的研究和各种观点的争议并未停止,所有的研究成果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来证实或证伪。还有许多未知的与之有关的课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调查、统计、研究和实验。例如,为什么婚姻的分手事件会万方数据在婚后的6—8年间较为集中地发生的其他因素是什么?婚姻中“七年之痒效应”中的七年又有什么更多的意义表达等等。诚然,我们已经有必要向身边已婚的青年夫妇和正准备步人婚姻殿堂的年轻人,讲述他们将会遭遇婚姻中“七年之痒”时所应该具有的知识和准备。人们在对性对象的选择、婚姻的呵护和家庭的维护上,诀不能草率行事,不能在不经意间的意气用事地失去婚姻、家庭和爱情,而危及亲属及后人的身心健康。为了更好地用心经营婚姻,夫妻双方都要有思想准备克服和战胜来自于自身本能的、原始性的“七年之痒”。在心理咨询理论的精神分析疗法中告诉我们:当我们知道了自己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根源的时候,其中部分无意识就会被意识化了,与之对应的心理冲突的大部分症状就会自动减弱。当然,在情感出现危机和心理出现冲突的时候,应该及时向心理咨询师求助,早日将一般情感危机和常形心理冲突化解于萌芽之中,而避免发展和泛化,并且有效地阻止在持久的和不良的刺激下而转化为神经症或精神病的可能性,避免危害社会和家庭。所以,研究婚姻中的“七年之痒”的进化因素是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开拓一个新学科——婚姻进化心理学的创新意义。事实证明,在人生的婚姻之旅上,只要夫妻双方爱心长存,相濡以沫,时时、处处、事事地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相互宽容、互相理解,加强交流不断沟通。在日常生活中,在衣食住行上,也包括在性生活中勇于创新,不断尝试,不断地增添新意,使夫妻关系常温常新。改变自己的内外使配偶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原来原配也是一个好基因,就能为我们的婚姻生活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七年之痒”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的效应能量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降低或消除,使我们并肩携手沿着漫漫的爱情之路走下去。(七年之痒一百度百科,2012)四参考文献:[1】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中国家庭研究:第1卷[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267—270.【2】汝信,陆学艺,力培林.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169—17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一2012[M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21—34.【4】王秋实.结婚6—8年夫妻离婚率最高[N】.京华时报,2010—03—09.【5】七年之痒一百度百科[EB/OL].http:胁ke.baidu.co.view/1562.htm.2012-7-20.【6】沈银柱,黄占景.进化生物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7—109.[8】张雷.进化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67—477.【7】[美】贺兰特・凯查杜里安.性学观止(第6版)[M】.胡颖种,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317—318.[9】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52—354・(责任编辑:许广东)婚姻中“七年之痒”的进化因素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杨鹤鸣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015学理论
Theory Research2014(20)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ll20142002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