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阿长与山海经案例及教学反思

来源:伴沃教育


《阿长与〈山海经〉》案例及教学反思

一、背景介绍

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追忆了儿时的保姆阿长,抒发了真挚的怀念之情;文章篇幅较长,围绕阿长记叙了几件事。教学时准备先让学生课前自读,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把阿长和《山海经》连在一起,两者有什么关联?”,让学生快速阅读,提出疑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教师启发、点拨,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由于课文较长,事先布置学生做了较长时间的预习。

教具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时数:二课时。

二、过程描述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在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她给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山海经》则是一部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书中记载了许多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作者为什么把阿长与《山海经》连在一起,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探寻究竟。(板书文题、作者)

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读了课文后,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问题,那么,你们喜欢阿长吗?

(学生有的表示喜欢,有的表示不喜欢,各抒己见。)

师:我们请不喜欢阿长的同学来谈谈原因。

杨凌肖:长妈妈喜欢说人闲话,说话的时候还爱竖起第二个手指头,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样子很不雅观。

王琪:爱告状。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我最讨厌这种人了。(学生笑)

刘兆瑞:自私。睡觉从来不考虑别人的空间。脸皮厚,鲁迅妈妈劝她也不听。(学生笑)

付宇冉:有许多稀奇古怪的规矩,很迷信。元旦逼着鲁迅吃福橘,还强迫鲁迅说吉利话。

王志文:爱吹牛,说自己脱裤子放屁能吓走敌人。(学生笑)

魏雪瑞:长得又黄又胖又矮。

(板书长妈妈的缺点)

师:喜欢长妈妈的同学请发言。

魏文琪:首先我觉得魏雪瑞同学的理由根本不能成立,她是以貌取人。(学生笑)

师:对,看一个人不能仅看外表,得看心灵。

段宁:睡觉的问题我倒认为反映的是长妈妈的率真;而且鲁迅妈妈劝她的话很委婉,她不一定听懂了。(很多同学点头以示赞同)她可能蛮笨的。(学生笑)

王博磊:告状也是为了鲁迅好。

刘继超:那个时代的人都很迷信,规矩很多。长妈妈是一个普通农村妇女,迷信是正常的。(学生齐点头)

柳瑞娟:我喜欢长妈妈,因为她对鲁迅很关心。说“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是为鲁迅好,教他不要从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钻过去也是因为爱他。

段欣欣:(补充)还让他吃福橘,希望自己和孩子都“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孙秋涵:只有她把鲁迅放在心上。她给鲁迅买来《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又不识字,想象她跑来跑去为鲁迅打听,我就很感动。

师:黑板上的很多问题都不错的体现了同学们对于文本中困惑。那么如何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再考虑一下这一问题:“你们认为鲁迅喜欢长妈妈吗?”

众:(齐声)喜欢。

师:怎么不喜欢长妈妈的人也这么说呢?

魏祥祥:因为在课文结尾作者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魏祥祥:小时候的鲁迅没有体会到长妈妈是为了他好,但长大后体会到了。

魏爱家:鲁迅刚开始不喜欢她,后来喜欢了。

师:谁来总体说一说鲁迅对阿长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刘建欣:鲁迅对阿长先是不大佩服,然后产生敬意,然后又憎恶,后来买《山海经》又使他感激阿长,最后怀念她。

师:既然这样,那为什么鲁迅在课文前面要写长妈妈那么多缺点呢?

陶慧琦:作者想向我们展示一个真实的长妈妈,因为人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缺点的。

王立彬:先写阿长不好的事情,再写她为鲁迅买《山海经》这件让他感激的事情。这样可以让我们对阿长刮目相看。

师:说得很好。这种手法就叫“欲扬先抑”,很值得我们借鉴。你们觉得鲁迅这篇文章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张正佳:他写得很幽默。写阿长睡觉“满床摆着一个‘大’字”,还有鲁迅说“‘那么,你是不要紧的。’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学生笑)“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不露声色地对阿长的丑陋作了侧面描写。(学生笑)

王志豪:描写不多,但是很生动。说长妈妈爱“切切察察”、元旦那天的表现、给鲁迅

买《山海经》回来的言行,都很传神。

师: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描写对象,这种手法叫白描,正是鲁迅所擅长的。还有吗?

付凌潇:作者写了很多事,但只对阿长买《山海经》一事作了详写,其他都是略写,重点突出。

师:对,详略结合,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师:(总结)由此我们知道要写好一个人物,可借鉴的手法有:第一,详略结合。主要事件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第二,传神的描写。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动作,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语言。第三,先抑后扬。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另外,如果能适时加入幽默的元素就更妙了。(板书总结要点)

师:同学们对这篇文章还有疑问吗?

付洪涛:鲁迅既然这么敬爱长妈妈,为什么题目叫“阿长与《山海经》”,而不是“长妈妈与《山海经》”?

师:这个问题可难倒我了,谁能回答?

魏书臣:鲁迅写这篇文章时已经是中年了,叫长妈妈有些不太合适。

刘兆登:我觉得不是这样。文章前面讲的看似都是阿长不好的方面,用“长妈妈”觉

得怪怪的。

刘宇堂:老师刚才说文章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我觉得题目也是。如果用“长妈妈”,我们一开始就知道鲁迅对她是褒是贬了。这样可以让我们猜不到鲁迅的真正意图,要看到后面才恍然大悟。

盖书堡:(补充)“阿”字也有亲昵的味道。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看来我们又有一个可借鉴之处。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

付晴:本文写了作者儿时的保姆,她无姓无名、青年守寡,却给予儿时的作者深情的关爱。作者写了从厌她、烦她、恨她到最后敬她的全过程,很值得我们学习。

王坡:尽管阿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鲁迅却写得十分亲切自然,我们从她身上看到了很多缺点和优点。她多事饶舌,有许多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又淳朴直率,真诚地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她是一个虽有缺点,但优点更多的人。

郑晓茹:本文诙谐又富有情趣,深沉又庄重。对长妈妈的感念之情流露在字里行间,我读得很开心,也很感动。

师: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集中记叙长妈妈给他留下的印象,把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这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事实。《山海经》是鲁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他将对长妈妈的感激变成永久的怀念,以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福。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祝福阿长:(学生齐读)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好,今天这堂课就这样结束了。如果大家对鲁迅和阿长还有兴趣,课外请阅读《朝花夕拾》。同时,请大家写一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要求既能表现人物的整体情况,又能鲜明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600字左右。除了注意详略之外,还应注意传神的描写。

三、教学反思

我近年来在教学中一直坚持“问题教学法”的探讨,模式近似于“杜郎口教学”。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逐步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鲁迅的文章,学生学习时往往会遇到困难,或者难以理解,或者理解不深,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在“问题引导”下,教师不是指示者,而是引导者;在放弃指示的同时,对学生积极引导。

备课时,以学生所设计的问题为主。教学时以“喜欢阿长吗?”这样的问题作为切入点,通过学生的辩论,完成了对阿长其人其事的认识,从而引出了鲁迅对阿长感情的转变历程。写法探究是一个很容易上得枯燥的板块,尤其是“欲扬先抑”是一个新的知识点,本想单刀直入地提问“本文有哪些好的写法值得借鉴”,又怕提问过于抽象,引起冷场。好在有了前面的铺垫,于是换了一种问法:“为什么鲁迅在课文前面要写长妈妈那么多缺点呢?”结果自然引出了“欲扬先抑”。接下来孩子们又补充了几种写法,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对文章写作技巧的探讨。问题处理是重中之重,因为考虑到堂课内容较多,课前先对问题进行分类,以小组为单位上课前板书。课上结合学生所提问题,在师生、生生互动过程中,很多疑问在不知不觉的讨论中解决了。一方面是因为这堂课触发了他们的智慧跳动点,另一方面自然是长期熏陶的结果。我觉得欣慰,但同时也告诫自己:今后备课一定要尽量全面、用心。

我发现,只要对学生循循善诱,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他们就能由浅入深地走进

课文,走近作者。我现在对现在这样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有信心了,也一定会坚定地走下去。

当然,在这种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课堂上教师大多时候都把握得较有分寸,但有时发挥得过于显性;一些学习要点概括得太现成,应该让学生主动概括,主动整理才好,教师这时只需要充当补充者、评判者和释疑者。真正的体现语文课标当中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