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世纪音乐的管弦乐法技术特徵

来源:伴沃教育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乐府新声

THENEWVOICEOFYUE—FU(TheAcademicPeriodicalofShenyangConservatoryofMusic)

2010年度沈阳音乐学院院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0KYB162。

20世纪音乐的管弦乐法技术特徵吴晓云[1]

[内容提要]本文对20世纪交响乐队作品中的一些写作技术与现象在编制种类,线条音色的

处理手段,织体的功能与写作,多样化的演奏技术以及记谱等方面做了较全面的的分析与总结。旨在与有志研究交响乐队写作技术的同行、学者及作曲家共研共享。

[关键词]20世纪/交响乐队/创作风格/写作技术

中图分类号:J6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36(2013)04-0051-6

从音乐创作的历史来看,20世纪的音乐创作是任何历史

将此时的乐队编制归纳为以下大致几种形式。

时期所不能比拟的时代。其创作成果可谓是百花争艳,百家1.与传统的“双管”或浪漫主义中晚期的“三管”乐队编制争鸣。出现如此情形的原因是,20世纪的音乐创作领域是古相同或基本相同

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后期浪漫主义、印象主义、新民族主义、与传统的“双管”或浪漫主义中晚期的“三管”乐队编制所表现主义、序列主义、先锋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各种创作思不同的是,除弦乐组外,只是在此基础上对某一乐器组进行扩潮与流派在此时的交汇与共存。在此期间,各种主义思潮的充或增加少数“特色”乐器。

相互之间形成了互补、借鉴、承继与发展的局面。

此种编制的实例我们可以在以下一些作品中看到。20世纪的交响乐队写作正是处在上述的大环境之中,因①亨德米特:《画家马蒂斯》

此其写作技术同样也是处于百家争艳,百家争鸣的局面。可此作品的乐队编制与传统的双管编制相同。以说20世纪的交响乐队写作是一个广义而非狭义的概念。因②奥涅格:《太平洋机车231》

此,时下的我们切不可“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

此作品的乐队编制与浪漫主义中晚期的“三管”编制相同。20世纪交响乐队写作技术特征,是特指有些写作技术在③马勒:《第五交响曲》

20世纪之前的交响乐队中未出现过的或是极少用到的而在20此作品的乐队编制基本上与浪漫主义中晚期的“三管”编世纪则发展成为常见的写作技术。

制相同,其扩充只体现在铜管乐器组(6支圆号)。

④巴托克:《乐队协奏曲》

一、20世纪交响乐队的编制种类

此作品乐队编制基本上与浪漫主义中晚期的“三管”编制相同,其扩充体现在色彩乐器组(两架竖琴)。

20世纪的交响乐队编制种类是繁杂多样的。这与20世纪⑤肖斯塔科维奇:《第二爵士组曲》

的音乐风格多样化有着直接的关系。虽然此时的乐队编制乍此作品的乐队编制在传统的“双管”编制基础上增加了两看起来千态万状各有不同,但经过比较与分析我们还是可以

架钢琴、手风琴、钢片琴、及四支萨克斯管并对打击乐器组进

[1]

吴晓云(1954~),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52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20世纪对交响乐队编制的扩充例子还有很多。如:肖斯塔科维奇在《第七交响曲》中增加的铜管乐器组,雷斯皮基在其《罗马松树》中加入留声机等等。

3.古典早期的“单管”小型乐队编制

此种乐队编制在20世纪交响乐队写作中的实例较少。可参见:

①奥涅格:《夏日的田园》

4.作曲家只使用某一乐器组来完成“交响性”的写作此种作品的实例可参见:②.潘德雷斯基:《广岛殉难者》

此作品虽然只用了弦乐队,但给人心灵带来的震撼与新颖的音响效果是极其强烈的。此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作曲家的“交响性”写作意识,以及对弦乐队高深的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

5.“不典型”的乐队编制

此种乐队编制的特点是没传统意义上的“规范化”乐队编制概念。乐队编制随着不同的作曲家的作品而设定。当然这与20世纪所谓的“张扬个性”写作的思维有着紧密的联系。

此种乐队编制的作品我们可以在以下的实例中见到:①李盖蒂:《小提琴与乐队》《室内乐协奏曲》②李盖蒂:《室内乐协奏曲》

③施尼特凯:《小提琴与乐队(第二奏鸣曲)》④韦伯恩:《六首管弦乐》

以上是对20世纪交响乐队编制的简要介绍。当然还有许多编制各异的实例,在此无法一一例举。如果想对20世纪的乐队编制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则需对20世纪作曲家的乐队作品进行大量的总谱阅读及作品视听。

行了较大的扩充。(当然。此种编制是与其作品的风格紧密相关的)。

2.对中晚期浪漫主义的乐队编制进行较大的扩充除弦乐组外,无论是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器组,还是色彩乐器、键盘乐器组,都在编制上进行了较大的扩充,从而形成“超大型”的乐队编制。

此种编制的实例有:

①拉赫玛尼诺夫:《TheBells》第四乐章

此乐章的乐队编制对木管组的长笛、双簧管声部,铜管组的圆号声部,色彩乐器组均进行了扩充。

木管组:短笛1、长笛3、双簧管3、英国管1。铜管组:圆号6。

色彩乐器组:钢片琴、钢琴与管风琴。②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

此作品的乐队编制除打击乐器组及弦乐组之外,可视为管乐器的整体扩充。

木管组:短笛2、长笛2、中音长笛1、双簧管4、英国管1、小单簧管1、单簧管3、低音单簧管1、大管3、低音大管1。

铜管组:圆号8、高音小号1、小号3、低音小号1、长号3、大号2。

③拉威尔:《达夫尼斯与克罗埃》

此作品的乐队编制特色在于除对木管组与色彩乐器组进行扩充外,又将人声作为乐队的另外一种“音色”融入到了乐队之中。

④尹一桑《第一交响曲》

同。其比较突出的特点表现在打击乐器组。

该组的编制是:

定音鼓4,钹5,铃鼓1,沙锤2,三角铁2,小军鼓(无响弦)1,大军鼓1,筒鼓(不同音高)5,木鱼5,铜锣(不同音高)5,低音锣(不同音高)5,超低音大锣1,木琴1,钟琴1,钢片琴1。

通过此作品的乐队编制,我们可以想象到作品的音响会格外丰富。

注:以上乐器除定音鼓外,作曲家限定所有上列乐器只由3位乐手演奏。

⑤马勒《第八交响曲》

此作品是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其乐队编制可谓是过于庞大。又在乐队的基础上加入了两个合唱队,真是令人惊叹!具体的乐队编制读者可参阅总谱,此处不再赘述。

例1.斯特拉文斯《春之祭》

此作品的乐队编制中,木管组、铜管组与上述各例大致相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二、20世纪交响乐队写作对线条音色的处理手段

20世纪的交响乐队写作,对各种线条的音色处理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

通过对20世纪交响乐队诸多作品的浏览与分析,我们会发现此时期的乐队写作可谓是林林总总,迥然各异。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几个方面大致归纳出以下几种形式。

1.用纯音色个性来表述具有鲜明特点的旋律调式线条用纯音色表述线条的手段,在古典与浪漫时期已经有之。但与其不同的是,20世纪对此种线条的处理,则更注重于使用乐器的更有特色的音区与音色。

吴晓云:20世纪音乐的管弦乐法技术特徵53

此例为该曲的引子主题片段。大管在如此之高的音区演拉威尔的《包莱罗》第二主题的第一次陈述有着异曲同工之奏,所产生的音色给听者一种沧桑、远古的感觉。此种写法与

妙!此种用法,在20世纪之前对于乐队中是很罕见的。

例2.格罗非《大峡谷》组曲第一乐章

此例为该曲的引子片段(总谱2处)。短笛明亮的中高音静,身临其境的感受。

区,在乐队宽广的空间之上奏出此片段使听者有一种空旷寂

例3.肖斯塔科维奇《第八交响曲》第三乐章

此例是由中提琴演奏的该乐章主题片段。中提琴在它的g—e3的宽广音域里通过与中提琴相同的奏法,使其“抒情”之中低音区,通过快速的、强烈的分弓奏法使其具有的“鼻音”音外的具有“强悍、冲力”的音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甚至是“张扬”!它使听者的心理产生了与上列写作技术相同的实例尚有许多,如:拉威尔《包莱极强的震撼力与紧张感。在总谱的A处小提琴开始在低音区罗》等等。

接续演奏主题的后续部分,经过旋律的发展而转入高音区。在

例4.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一交响曲》第一乐章

此例写法是五部加弱音器的弦乐分奏五层四个八度,而20世纪作曲家对此种线条处理的理念,同样具有鲜明的竖琴作为和声的节奏支点用缓慢的速度演奏,其音色给听者特点。其强调的是——组合后的复合音色应更具有“新意”。

带来清冷透明的感受。

2.强调复合音色个性的线条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54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例5.科普兰《阿帕拉契之春》

此例在总谱的②处。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创造力的乐思的例子。独奏的小提琴大部分处于高音区,而独奏的长笛大部分处于中低音区,此种

例6.科普兰《阿帕拉契之春》

组合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是非凡的。是对春天悄悄的来临,万物复苏的真实描写。感人至深!

此例在总谱⑥处。

与上例相同,此例也非常具有创意性。三部弦乐(小提琴例7.雷斯皮基《罗马松树》

I.II.+中提琴)与钢琴、木琴相结合所产生的音色是晶莹的。此写法在20世纪之前也是很少见的。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此例在总谱7处,第13小节(总谱23页)。

此片段是平行和弦的写法,其配法是3支双簧乐器与加弱音器的小号并置,小号的音色占优,效果非常精致。

3.对无明显调式、调性音乐线条的处理

众所周知,在20世纪,有很多音乐的写法属于调式、调性不是很明确,甚至是无调性的。若想在此类音乐写法中找到

例8.施尼特凯《小提琴与乐队》(缩谱)

类似调性音乐写法的线条,无疑是比较困难的,甚至是徒劳的。探其究竟,答案是因为此类音乐的“线条”是以其他的形式出现在作曲家的总谱之中。线条可能是以“音色层”的形态出现,也可能是以音色的“点描”形式出现,或是以“音响特征”的形式出现。

吴晓云:20世纪音乐的管弦乐法技术特徵55

此例的前14小节看似“各行其道”,但我们将它连起来看、缜密构思。此4小节的音色在写作之前是经过思考和设计的。听,不难发现它们本是完整的音乐片段,只是此时的“音乐线4小节的音色可划分出三次循环关系。而木管音色是每次循条”是以“点描”的形态出现。(请参阅总谱)。

环的首位音色。

韦伯恩《管弦乐小品6首》的开始部分应属“音色旋律”的见下表:

呈示写法。但我们可以从前4小节中看出韦伯恩在写作时的

表1.

而里盖蒂的《小提琴与乐队》的写法也非常有特点,是20单元”或“音响素材”,此类织体就是“主题”。

世纪的经典作品之一。乐曲开始,独奏小提琴以第一音色的有经验的作曲家或资深的研究者,均知织体写作技术是角色用固定音型长时间的持续演奏。在此音色的引领之下,交响乐队写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如果一部作品在织加弱音器的弦乐队层层渐入、推进,直至引出乐队的所有音色体写法技术方面有所欠缺的话,就会影响到整部作品的艺术之后,独奏小提琴方以全曲的主奏者身份显现。非常精彩!

感染力。所以,一部作品的织体写作对于作品的成功来说是除以上例举,尚有许多可以论证20世纪交响乐队在写作至关重要的不可或缺的。

中,对音色与线条的技术处理实例。故不赘述。

20世纪交响乐队作品中的织体写作技术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各种风格与流派的织体写作技术特征,在许多经典作品三、有关20世纪交响乐队写作的一些其他

中都得以充分展现。假如我们将乐队织体虚拟为一个“人类世界”的话,那么在这个“人类世界”里我们会看到许许多多不1.织体的功能与写作

同肤色,不同情趣,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群。

乐队织体功能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价作为20世纪的作曲家,亨德米特在《画家马蒂斯》的织体值取向。从音乐创作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织体功能是随着写法与功能属性还是属于传统类的。(详见总谱,谱例略)

作品写法的改变而改变。其功能作用大致经历了伴奏、背景、雷斯皮基《罗马松树》的织体写作特点是:所有使用的乐合一的三个阶段。这里提到的“合一”概念,是指此种织体在器均在其中高音区。此外,各种演奏法交织在一起——长笛、本质上已经脱离了早期或中期人们对其功能属性的认知,这单簧管、钢片琴、钢琴奏相同的快速织体,竖琴左右手上下反一时期的“合一”织体已与主题线条密不可分,有时作为“音响

方滑奏,钟琴对钢琴与钢片琴的声部做“点状化”的支持处理,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56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此类作品的存在,更加丰富了20世纪交响乐队作品的艺术宝库。

3.有关记谱

在音乐世界的历史长河中,从未有过象20世纪的“新音乐”作曲家对记谱法的重视程度。在“新音乐”作曲家的谱面,力度记号会从发音处始终伴随其强弱的变化而结束。广义的速度记号(如Allegro等)基本被摒弃,而代之的是更为准确的速。此现象表明,作曲家在尽最大的努力要求指度标记(=c.45)挥与乐队能够完美的“再现”其创作时的乐思。但此做法也可能也会禁锢指挥家对作品的“二度创作”。

属于20世纪的新音色演奏技术涉及到了各种乐器,演奏符号林林总总。不同的作曲家有不同的记谱方式。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记谱标准。

以上是本文作者对20世纪交响乐队写作技术特征的一些研究体会性论述,只代表个人观点。希望与专家、学者及同行交流、商榷,进而再认识,再提高。

参考文献:

[1]杨立青.管弦乐配器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2]TheTechniqueofOrchestration.KentKennan第6版,2002[3]ThestudyofOrchestration.SamuelAdler,2001

[4[美]]弗朗科利.杜晓十译.理解后调性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5]朱秋华.高蓉.现代音乐概论及欣赏[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6](总谱)拉赫玛尼诺夫.钟声[M][7](总谱)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M]

[8](总谱)肖斯塔科维奇.第八交响曲.第十一交响曲[M][9](总谱)科普兰.阿帕拉契之春[M][10](总谱)雷斯皮基.罗马松树[M][11](总谱)亨德米特.画家马蒂斯[M][12](总谱)韦伯恩.管弦乐小品六首[M][13](总谱)里盖蒂.小提琴与乐队[M][14](总谱)拉赫曼.单簧管与乐队[M][15](总谱)拉赫曼.钢琴与乐队——结局[M][16](总谱)于京君.无语[M]

(责任编辑王进)

三角铁演奏震音、双簧管、三部弦乐共奏“指动震音”,加弱音器的小号用快速的“吐音”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精彩画面。此种写法在20世纪之前的作品中是较少见到的。(见总谱)

在拉赫曼《钢琴与乐队——结局》中我们可以看到:钢琴声部在总谱的第2小节以一种音色悄然进入,其音响与音色融入乐队之后,听者已无从判断声部之间的“前景”与“背景”,只能感到——噢,又是一种音色的进入!

此作品的写法应属比较典型的20世纪“新音乐”写法。注:因为此作品的乐队编制较大,声部层次与记谱法又比较复杂,致使总谱页面过大(38行)。所以此处无法提供总谱的实例,还望读者见谅。

于京君《无语》的谱面非常丰富,木管组与弦乐组类似“音浪”的写法和铜管组、色彩乐器组的写法交织在一起,音响异常新颖。此处同样无法辨认出各声部的主次关系。

2.多样化的演奏技术

随着作曲家对音色的追求与演奏家技术的提高,在20世纪的许多交响乐队作品里出现了许多新的音色。当然,这些新音色的产生得益于新的演奏技术和作曲家的创作需求。

多样化的演奏技术与写法可分为两类。①延伸传统发音法。

例如弦乐器中的巴托克拨弦奏法、完整的演奏同基音的泛音列,变格定弦等等。

②摒弃传统发音法,开发新音色。

例如弦乐器的在琴码后演奏、系弦板与琴码之间演奏,又如管乐器的泛音奏法、号嘴奏法等等不胜枚举。

正因如此,在翻阅某份总谱时,根据其谱面的表象与提示作风格。尽管这不是我们判定作品年代的唯一标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的确是一个供我们参考的非常重要的标识。

潘德雷斯基《广岛殉难者》所用的演奏技术标记符号对于弦乐队来说还是比较全面的。

拉赫曼的《单簧管与乐队》不仅有关于弦乐的一些新的演奏技术符号,同时也有管乐器的。

20世纪有许多总谱都有关于乐器的演奏符号说明,因此在阅读总谱时,此部分不应忽略。

20世纪还有许许多多作曲家依然在沿用古典与浪漫时期的审美标准进行交响乐队写作,但是,并不等于此类作品不属于20世纪。因为此类作品的作曲家生于20世纪,长于20世纪。

的一些演奏符号,我们就会初步判定该作品的诞生年代与写.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Thispapermakesacomprehensiveanalysisandsummaryonformationtypes,lineartimbretreatmentmethods,texture

functionandwriting,diversifiedperformingtechniques,musicalnotation,etc.inthewritingtechniqueandphenomenoninthetwentiethcenturysymphonyorchestraworks.Theauthor’spurposeistoresearchandsharewithcolleagues,scholarsandcomposerswhohaveaspirationstostudysymphonyorchestrawritingtechniques.thetwentiethcentury/symphonyorchestra/creationstyle/writingtechniqu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