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博概论》课程考试试卷

来源:伴沃教育
1、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化过程中的作用书中首先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真理。

2、陶器和铜器使用的年代,是在新石器时代。

3、目前,我国古代玉器发现最多的是在红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文化类型中。

4、二里头文化晚期出现了大面积的夯土台基——宫殿遗址和城墙,标志国家政权已经形成。

5、商代贵民墓为土坑竖穴木椁墓,分亚字形、中字形、甲字形三种。 6、楚国货币有三种:金质者郢爰;银质者殊布当斤;铜质者蚁鼻钱。 7、墓碑出现于东汉,流行于东汉后期,来源于圭的形体。 8、王莽前后流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当。 9、“刀形墓”出现于西晋;流行于唐代。

10、宋代五大名窑是哥窑、汝窑、官窑、定窑、钧窑。 二、名词解释(40分,每题4分)

1、青铜 红铜加錫的合金,为绿色,因绿色而得名,青铜与红铜比,优点是熔点低、

硬度大、青铜不容易出现沙眼。

2、金银错 产生于春秋晚期,表现方式是在铜器表面用金片、银片镶嵌图案,使之成

为一个纹饰,与器物主体有区别。

3、鎏金 在铜器表面用溶解于水银中的黄金液体加以涂抹而成。这种鎏金方式最早产生于春秋晚期,流行于东晋时期。 4、漆器 产生于商代早期,流行于春秋和秦汉之际。

5、族坟墓 以士族宗阀为制度的埋葬制度的体现,排列形制与墓葬墓地里面的排列因素是以家族成员分辈份排列。 6、棺 埋在土坑墓中和棺室里面。

7、椁 古代贵族墓室的主要形制,有木制和石制之分。

8、“冥目” 春秋战国时用玉做,上面雕刻有目、鼻、嘴,盖在死者脸部。 9、刑徒墓 始建于东汉时期,属犯人墓室,在洛阳广为扩建。

10、墓志铭 记载墓主身份,埋葬于墓室和墓道中,有砖和石之分。最早起源于西晋中晚期流行后来各个朝代。

三、简答题(20分,每题5分) 1、我国博物馆的性质与任务?

①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 ②宣传教育机构

③科学研究机构

④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文博学的性质?

①研究人类社会进程和发展的科学 ②属于人类学和社会历史学的范畴 ③具有较强的社会性、阶级性

④不同于自然科学,也不属于纯技术性的科学

3、文博学涉及的主要学科?请列举25门有关的学科加以说明。

文博学实际上是历史学的注疏(诠释),以具体事物和形象来说明一个阶级历史发展的状况,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学科主要有:动物骨骼学、水文学、历史学、力学、目录学、政治学、经济学、艺术学、古文字学、古今学、地质学、天文学、地理学、风水学、宗教学、民俗学、冶金学、数学、法学、人体解剖学、测量学、植物学、光学、化学、纺织学、音乐学、绘画学、摄影学、水利学、哲学。

4、考古学上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划分主要依据是什么?

①社会生产关系的变更(人与人间关系的变化)

②奴隶社会是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封建社会是地主和农奴的矛盾。

③生产关系的变化在于生产力的变更,生产力的变更主要在于东周时期铁器广泛应用,有力推动了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四、论述题:(20分,每题10分) 1、为什么说文物考古资料是对历史的解读?

(一)文献方面:

①历史文献有它的贫乏处和错误处。

②历史文人对史料作了详尽的研究,对有些问题作了力所能及的考证,但其深度和广度已达极限。

③考古学是一门新的学问,是古人没有涉及的学问之一。 (二)考古方面:

①考古学收获极大,其深度和广度已超过前人研究水平,一大批研究资料补充了前人的不足,过去的许多观点和误点已得到了更正。

②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必须要对考古上的问题进行更详尽的说明和确切的揭示。

2、试论中国城市的变化基本形态与作用(要求500字)。

解释区域与类型学(可以画图) (一)类型学: 类:罐、豆、壶

型:比如罐下面就分有各种形制、豆、壶也是一样 式:各种形制下面还有式,式有早晚关系 罐 A、B 豆 A、B 壶 A、B 同上 A1式、A2式、A3式(B也是同上 一样 (二)区域学:

区域是考古学上进行的一种区域划分,下面就我国考古的区域划分进行图示: 黄河中上游地区 渭河流域 晋中地区 冀中、冀南地区 甘肃中部地长江中上游东部沿海地地区 区 大溪文化 屈家岭文化 北部地区 南部地区 江淮地区 辽河流域 红山文化 华南和西南北方荒漠草地区 原地区 鄱阳湖地区 闽台地区 广东地区 云贵川地区 区 意义:①区分不同区域内文化特征和每个区域中多个文化类型,用式的方法辨识出文化早晚的发展规律,从而看出某个区域文化类型的早晚发展关系及变更情况。

②在于揭示不同区域内存在的不同氏族,及不同氏族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创造的不同文化面貌。

③同时可以说明此地和彼地区之间的不同文化交流情况,交流情况有时间的区别,有深浅的区别,有数量的区别。

④区域类型学的考古学的核心。

2011—2012

学年 第二学期

《文博概论》课程考试试卷(B卷)

一、填空(20分,每题2分)

1、打制石器的五大要点:台面、锥疤、打击点、辐射线、使用痕迹。 2、我国古代的文化发源地一是长江;二是黄河。 3、铁器最早发现于春秋晚期的楚墓之中。

4、商代最后一次迁都于______。商代的饕餮纹尾变化为早期为往上翘;晚期为往

下卷。

5、周代用鼎制度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五等。 6、东汉画象石与画象砖反映了地主庄园经济的面貌。 7、陶筒瓦和板瓦出现于西周中期。 8、西汉后期墓室建筑内出现砖。

9、瓷器鉴定的五大要领是造形、胎质、纹饰、款式(识)、支垫。 10、我国产玉的主要种类有和田玉、岫玉、独山玉。

二、名词解释(40分,每题4分) 1、含嘉仓 2、圭 3、璋 4、青瓷

5、唐三彩 6、贴花

7、瓜棱壶

8、金丝铁线

9、青花瓷

10、翡翠

三、简答题(20分,每题5分) 1、学习文博学的目的?

2、文博工作的方针(称16字方针)?

3、历史研究的主要资料来源是哪两方面?为什么两方面缺一不可?

4、中国历史上有哪几类生活用器变更?各种质地的生活用器所居的主要朝代?

四、论述题:(20分,每题10分) 1、简述考古学中区域、类型学划分的意义。

2、数字中的一、三、五、七、九在考古材料中的反映有哪些(要求500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