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与思考

来源:伴沃教育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大学校园“宗教升温”现象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海南部分高职院校的师生进行调查后发现,目前海南省高职学生信教人数比例不高,但呈逐年上升趋势;佛教、道教在大学生中影响较大;多数学生拥护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但对国家管理宗教事务的法规了解不多;大学生了解宗教的途径多样化,但真正参加宗教活动的并不多。因此,要通过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帮扶制度等措施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以使其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适应。

标签:海南省;高职院校;宗教信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宗教信仰已逐渐成为人们多元化信仰的重要选择之一,在国际国内“宗教升温”的背景下,大学校园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望教者”和“慕教者”。海南省是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地、多元文化交织、高等教育事业不够发达,且主要以高职教育为主,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海南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呈现出一些不同特点,鉴于此,课题组选取海南高职院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为确保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我们综合运用了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开展了调研活动。进行问卷调查时,随机抽取了海南省四所高职院校的学生,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5份,有效回收率为94%;进行深度访谈时,随机选取在校学生和校宣传、组织、学生工作部门的工作人员,共计80名;收集材料的方法是开放式访谈,每次访谈时间约30分钟,访谈地点为操场、教室、办公室等场所;调查于2011年9月-12月展开,基于对受访者信息保密的原则,对受访者按照采访顺序依次编码;受访者涵盖文、理、工各个专业。

一、海南省高职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与特点

(一)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比例不高,但呈逐年上升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人们的思想得以解放,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再抵触宗教,而是对其充满兴趣,甚至开始信仰宗教。这在诸多学者的研究中已得到初步印证。2004年戴艳君、马连鹏发现:大学生“对宗教、理论或原则的崇拜”比例是19.9%;2005年李志英发现:信教大学生占调查总样本的13.58%,与2003年相比上升了4.38个百分点;2005-2006年郑永廷教授研究发现:回答‘信仰宗教’的占12.7%;2006年杨晓慧研究发现:合计有18.7%的学生信仰或倾向于信仰宗教;2007年王康研究发现:“自称有宗教信仰的占32.1%”。

本次调查中,课题组设计了“你是否信仰宗教”,有76.4%的同学表示不信,仅有23.6%的学生表示相信。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生不信宗教,已树立了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这与2010年有19%的同学回答“相信宗教”相比,宗教信仰的人数增长幅度依然非常明显。基于以上分析课题组认为,海南省高职学生信仰宗教的绝对数字比例虽不高,但宗教升温的现象却不容忽视。

(二)佛教、道教在大学生中影响较大

从信仰选择上来看,信仰佛教的比例最高,达到10.9%,其次是道教,占4%,基督教占2.9%,伊斯兰教占1.9%。这与王通等人于2010年6月对廊坊师范学院512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和顾家山于2011年对安徽某大学1600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研究所得出的结果略显不同。如,在顾家山的调查结论里,“信仰佛教的比例最高,达到52.8%,其次是基督教,占40.1%,信仰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仅占3.5%,信仰其他宗教的占3.5%”。

由于选取样本大小的不同,致使所得出的结果不同,这完全符合科学研究的规律,但

以上结果也反映出了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在宗教信仰上还是存在很大差异,这一特点不容科学理论工作者忽视。

(三)多数学生拥护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但对国家管理宗教事务的法规了解不多

通过本次调查,课题组发现:大多数学生拥护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如,在对“应当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宗教活动必须在法律规范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宗教不得干预国家行政、司法、教育和家庭婚姻”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中,表示“赞成”的比例分别为81.0%、80.1%和79.2%。但在深度访谈环节中,仅有6.7%的同学表示“熟悉宗教的教义、教规”,并能说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我们认为,海南省高职院校急需开设宗教事务管理方面的课程,以便大学生及时了解国家处理宗教事务方面的法律、法规。

(四)大学生了解宗教的途径多样化,但真正参加宗教活动的并不多

调查中,当被问及“你是通过何种方式了解到宗教的相关信息”时,有28%的学生选择书籍、报纸;23.3%的学生选择电视、广播;16%的学生选择网络;50%的学生选择通过家人或朋友传播。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今天的大学生接触宗教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但最主要的途径还是通过家人或朋友介绍。这与深度访谈过程中,被问及“您认为人们信仰宗教的原因是什么”时,44.8%的学生回答“家庭环境的影响”基本一致。这表明,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对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此外,尽管只有16%的学生选择通过“网络”了解宗教,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可以忽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事实上,由于互联网具有传播面广泛、互动性强大、传播形式灵活多变等特点,正在成为学习、娱乐、生活、交流的重要工具。宗教也正在积极利用网络的这些优势扩大自身影响。深度访谈过程中,有

20人表示浏览过宗教网站。其中,定期上宗教网站并积极发帖子的有2人;经常浏览宗教网站,但只是随便看看的有5人;浏览过宗教网站后“感觉较好”的有6人,“感觉很好,对自己很有触动”的有10人。还有5人表示通过网络观看过《神州》等宗教宣传光盘。尽管了解宗教的途径多元化,但真正参加过宗教活动的同学并不多,调查过程中,8%的同学表示“曾经参加过宗教活动”;但表示“只是偶尔去过,而且完全出于好奇”;2.9%的学生表示“平时会参加宗教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很多自称信教的大学生并不是真正的宗教徒,只是对宗教比较好奇或认同感较高而已。

二、对策与建议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大学生信教的结果很可能会导致自我意识、独立性、自主性、主体性的丧失,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从根本上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其健康成长。

(一)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及其思想渗透

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影响世界发展的不安全因素依然存在,敌对分子时刻不忘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很多非法组织裹着宗教的外衣在我国从事分裂祖国、扰乱民心的恶劣活动;性格率真、没有城府的大学生往往容易成为他们利用的目标。为此,高校要加大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力度,对宗教信徒的正常宗教活动予以保护,对非法势力利用宗教在大学校园内外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制止和打击。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针对可能出现的宗教渗透渠道进行监管,充分发挥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先锋模范作用,成立监察小组,建立及时发现、积极引导,坚决抵制宗教渗透的预警机制,不允许宗教布道者进入校园,取缔非法的宗教集会和宗教宣传材料进入校园,对有苗头和

可能侵袭大学生思想意识的非法宗教渗透要有针对性地防范。

(二)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宗教观

小平同志曾说过:“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们要通过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划清唯物论与唯心论、无神论与有神论、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增强识别和抵制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及各种伪科学的能力。要注意引导大学生用坚持辩证的眼光看待宗教的作用,使他们学会欣赏并汲取其中的精华,明白信仰宗教与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国家利益的关系,有效地发挥宗教教义中的积极因素,减少消极影响。此外,还有必要开设一些关于宗教基本知识的选修课程,帮助他们了解宗教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宗教的教义教规以及中国共产党处理宗教事务的法律、法规等知识。

(三)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帮扶制度,切实解决大学生所遭遇的困难

大学生正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心理断乳期。部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巨大压力下,愈发感觉渺小与无助。尽管学校相关部门为其提供了一些救助措施,如针对贫困生实施的各项奖学金、助学金计划;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心理咨询处的辅导老师会及时展开心理疏导,帮助困难学生解决一些现实困难。然而,当这些救助措施无法根本解决问题时,他们便会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或对老师和学校失去信任。当一些宗教主动接近他们时,就很容易俘获这些需要帮助的弱势大学生。这点必须引起学校及相关部门警惕。要积极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才能有效阻止宗教对弱势大学生的诱惑。当然,在对大学生积极实施帮助的同时,也要注意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心理机制和规律,从重建理性认识、完善自我意识、锻炼优良的意志品质、学会情绪调节、塑

造健全、健康的人格等等方面人手,为大学生建立起强大、坚固的内在心理防御机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