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行程发展的规律,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心里内部矛盾运动,而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也就是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的过程。 学科性德育课程:学科性德育课程又称认知性德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以直接传授和学习系统的道德及思想政治的知识、观念、理论,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认识、观念、理想乃至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正规课程。
活动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是指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通过学校组织或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旨在增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实践能力,改善其道德生活而实施的德育课程。
隐性德育课程:一般认为隐性德育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对学生的品德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的德育课程。 价值澄清模式: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要创造条件,利用一切有效途径和方法帮助青少年澄清他们选择时所依据的内心价值观并将其公之于众。 关心体量模式(无准确定义):把道德情感的培养放在中心地位。
满足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道德教育者重在引导学生
学会关心,学会体谅,并在关心人,体谅人中获得快乐;角色尝试有助于青少年敏感而成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行为发展;学校要重视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生活关系。 班级授课制(感觉好像是《教育学》学的,百度的):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学生按年龄特征和学习特征编成班组,使每一班组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根据固定的授课时间和授课顺序(课程表),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对全班学生进行连续上课的教学制度。 管理集体观:“管理集体”观是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直接或间接通过班级组织中的“管理者”,借助一定的规章制度或班级纪律去约束学生,实现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控制的管理主义的班级集体观。 标准集体观:“标准集体”观是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求班级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视自己为班级的一员,或在心理上视自己归属于为所在的集体。 自治集体观:“自治集体”观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着眼于学生一定角色的作用,实现自我参与,形成自治意识,将集体规范加以内化或同一化,并创造新的集体规范的班级集体观。 平行影响原则:平行影响原则是指教育儿童集体与教育个别儿童是同时进行的。
班风:班风,指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是一个班级稳定的,具有自身特色的集体作风。 逆反心理: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并导致产生与该是我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 班级个别教育:班级个别教育是指班主任对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或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进行的有的放矢的教育,既包括针对个别学生特点进行的教育,也包括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的教育。
后进生:所谓后进生,通常是指那些在正常生理状况下,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智力发展等方面距教育目标的要求相差较远,落后于一般同学的学生。
班级偶发事件:班级偶发事件是指在班级教育过程中发生的难以事先预料、出现频率不高,但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加以特殊处理的事件。
德育原则:一、知行统一原则;二、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三、严格要求与尊
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五、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二、简答
1.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答:P1-2
1. 德育的政治功能 2. 德育的经济功能 3. 德育的文化功能 2.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答:P2-3
1. 德育的个体品德发展功能 2. 德育的个体智能发展功能 3. 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3. 确定德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答:P8
1. 神学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 2. 个人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 3. 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 4. 学科性德育课程的特点
答:P17 1. 思想性 2. 系统性 3. 直接性 4. 认知性 5. 计划性
5. 活动性德育课程的特点
答:P17-18 1. 实践性 2. 间接性 3. 灵活性
6. 隐性德育课程的特点
答:P18
1. 影响的间接性、内隐性 2. 范围的广泛性
3. 发生作用的无意识性
7.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
答:P19 区别在于: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即德育工作者根据思想品德行程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其实质是教育过程。
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构成品德的各要素(如知、情、意、行等)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运动过程,其实质是一个发展过程。
8. 中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
答:P34-38 1. 说服教育法 2. 情感陶冶法 3. 榜样示范法 4. 实际锻炼法 5. 自我教育法 6. 品德评价法
9. 简述西方主要的几种德育模式
答:P42-46
1. 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2. 价值澄清模式 3. 关心体谅模式 4. 社会行动模式 5. 品格教育模式 10. 中小学德育的走向
答:P58-59
1. 德育目标:塑造公民 2. 德育取向:回归生活 3. 德育方式:关注对话 4. 德育资源:全面开放 5. 德育评价:注重发展 11. 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种类
答:P85-90
1. 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2. 以制度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3. 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4. 以学习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12. 现代班级管理模式的种类
答:P92-94
1. 民主管理模式 2. 小组式管理模式 3. 自律式管理模式 13. 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途径
答:P105-107 1. 专业引领 2. 实践反思 3. 同伴互助 14. 如何树立民主班级管理理念
答:P113
1. 服务学生观念 2. 师生互助观念
3. 相信学生本性和尊重学生个性观念 4. 商量和集体表决的观念
15. 我国学者认为班集体形成阶段的经典观点
答:P126-127
1. 松散的群体阶段 2. 联合的班级群体阶段 3. 初级班集体阶段 4. 稳定的班集体阶段 5. 优秀班集体阶段 16. 如何进行班级组织建设
答:P145-147
1. 班干部的选拔与任用 2. 重视积极分子的培养 3. 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 17. 后进生的教育和转化策略
答:P182-187
1. 纠正心里偏向,确立正确教育观念 2. 用心关爱,尊重信任 3. 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4. 抓住“闪关点”,扬长避短
5. 捕捉教育契机,调动内在积极性 6. 弥补基础学力,培养学习兴趣 7. 形成教育合力,常抓不懈 8. 讲究评价的艺术,善用批评 18. 班级活动的形式
答:P191-193 1. 讨论式 2. 报告式 3. 竞赛式 4. 表演式 5. 游戏式 6. 课题式 19. 处理偶发事件的方法
答:P204-205 1. 趁热打铁法 2. 降温处理法 3. 移花接木法 4. 以退为进法 5. 幽默化解法 20. 家校合作的途径
答:P212-213 1. 家长教育途径 2. 家长访校 3. 书面沟通 4. 教师家访途径 5. 家长委员会途径
三、论述(自己看书吧!) 1. 德育过程的特点。
2. 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6个)。
3.结合实际谈谈一名优秀班主任应该具备的素质。
4.假定你是班主任,以某中小学某班为例设计你的班级文化建设方案。 5. 假定你是班主任,请结合具体情境,设计一场主题班会。
6. 假定你是班主任,以某中小学某班为例拟定一份学期工作计划。
(注:由于试卷篇幅和时间所限,4、5、6题回答时细节表述不一定非常详尽,但要有基本的架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