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品质发展的历史

来源:伴沃教育


《目录》

导言……………………………………………………2

质量发展的历史

品管思想的萌芽(1780年以前)…………………3 近代质量的发展(1780年之后)…………………4 第一时期 作业员品管时代 (1780~1900)………7 第二时期 领班品管时代 (1901~1918)…………9 第三时期 检验员品管时代 (1919~1937)…….15 第四时期 统计品管时代 (1938~1960)……….24 第五时期 全面品管时代 (1961~1980)……….15 第六时期 全面品管经营时代 (1980年以后).29

附录一:我国的质量发展……………………………33 附录二:品管大师传记补充…………………………35 附录三:品管相关内容补充…………………………41

5

导言

质量管理是一种实用的企业管理方法,研究质量管理,必须要了解产生质量管理的时代背景,生产技术的演进和近代大量生产的管理思想以及推论统计学。

工业时代的生产与消费是互动、密不可分的,尤其是二次大战后,产生了「消费者主权」的思想,产销形态也已「营销导向」取代了过去的「生产导向」。在今日自由经济体制下,竞争是工业进步的原动力,各类产业为了达到成功,获取最大盈余,其产生的商品必须得到消费者的认同,也就是产品为价廉物美,能有广大的市场销售,否则在优胜劣败的竞争下必遭淘汰。故以最低成本制作最好的商品,成为厂商每天所努力追求的目标,也唯有以优良质量为企业的理念,方能立足于质量竞争的时代。

要生产消费者所期望的质量,就必须进行一系列的生产活动管制,从产品设计、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作科学化的管制、也就是说、近代品管进入了所谓全面质量管制的阶段,不再是狭义的仅只生产过程的管制,或是事后的加强检查。所以对「质量管制」的确切了解于实行,是今天企业经营者与全体员工不可或缺的一门学问与技巧。

5

质量发展的历史

品管思想的萌芽(1780年以前)

工业革命之前,人类所使用的东西大都是自制,经由赶集、庙会交换或向店铺购得,这些物品虽是个别生产,但已有了质量管理的观念。自制者依其使用目的自行决定所需质量,并个人管理相关的技术与质量活动:向市集购换者因质量牵涉交易的对方,期间并无规格或保证,只有靠个人的感觉来使自己取得需要的质量。此期间的质量管理活动主要为检验,依赖检验确保个人适当需要的质量。

在古埃及的 Thebes 城的坟墓上的浮雕,表示检验员在检查石块的质量。又如在埃及 Mehetre 的古墓上曾发现一个纺织工厂的模型,图上有三个工人在准备亚麻,另外还有三个纺织工、两部整经机、两个织工及一位工头,这些图案显示早在古埃及就已有品管的观念。

依据历史记载,古代谷类生产者必须对他们的产品负起质量的责任。质量根据样本判定。样本质量良好。就认定整批示良品,否则就认为整批是坏的。

尔后随着需要,政府的法规走向“事实发生前”的防范,如十二世纪到十七世纪盛行于欧洲的“产业工会”负有监督投入原物料、制程、产品及输出质量的权利。

近代质量的发展(1780年之后)

而现代品管的发展由来已久,其历史与工业发展的历史一样久,也随科技的进步而日新月异,以适应不同阶段的生产方式。

费根堡博士(A.V.Feigenbaum)将半世纪以来的质量管制演进过程,大略的区分为下列六个阶段来加以说明:(详见下图)

5

品質發展的歷史面圖 作業員 品管時 代1780 大量生產 工業革命 1800 (英) 1840 單側界限 1900 領班品 管時代1918 檢驗員 品管時 代 1937 統 時計代品管 全面品管 T.Q.C 1960 Q.C.C 1962 (日本) 1960 時全代面品 管 1980 營全時面代品管 18701890 科學管理 泰勒 (美) 工作研究 雙側界限 敘述統計學 1890皮爾遜 (英) C.Pearson 1900 1910 標準化 推論統計學 1915費雪 (英) R.A.Fasher 1923 1924 品質管制 抽樣檢驗 品質管制圖 W.A.Shewhart 蕭華特 (美) 1924統計品管 W.E.Deming 戴明 (美) 1930 1964 Z.D. (美) 1980 全面品質 經營 5

第一时期

作业员品管时代 (1780~1900)

应回溯至十九世纪。当时工业界继十八世纪末的大量生产思想,欲用机械化方式正确的生产同一质量的产品,知必须确保零件的互换性及设定合理的公差界限。此时期操作工人必须能完全负责、管制其制品的质量,并且在此阶段受到产业革命的影响不断产生新的品管技巧,以适应当时的需要。

此阶段重要的演进过程略述如下:

一、 1780年开始大量生产(工业革命),故必须做到零件标准化和互换性,及设定合理的允差界限。

5

二、 1840年制定采用单边界限检验法,规定只要零件尺寸较所定标准为小,即属合格品。

三、 1870年建立双边检验观念,因单边检验法造成各零件装配后发生很大空隙,致使质量不良。而双边检验乃应用通过与不通过(即GO-NO GO)观念。

四、 1890年进入科学管理及叙述统计学的出现。

十八世纪(1780年代)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工厂开始大量生产,大量生产则需要零件标准化和互换性的概念。制造者认为工厂可能制造出完全相同的零件。

到了1840年,制造者的想法有了改变。认为产品的制造,虽然不能生产完全相同的东西,但只要零件的尺寸在所定的标准之上(下),即为合格,这就是所谓的单侧检验。这个时期开始对制成品进行检验(inspection)。然而应用单侧检验界限的观念,使装配品各零件产生很大的空隙,以致造成制品质量不良,为了防止这种不良产品的发生。

到了1870年逐渐改用“go no-go gauge”,即所谓双侧检验的观念。单侧界限是规定某值以上或以下,双侧界限的宽度究竟要多少,引起了制造者的争论。

结语:

这个时期的特色是注重产品的事后检验,将不合格品剔除,以免流到消费者的手中,这种做法一方面十分不经济,另一方面由于检验无法将不合格品百分之百剔除,容易发生顾客诉怨事件。

当时虽警觉到需要管制产品质量,但此责任却仍交给作业员,由作业员对

5

整个产品的制造负责,故可称之为“作业员品管时代”。

第二时期

领班品管时代 (1901~1918)

1900年以后不久,时间与动作研究及标准化(Standardization)、简单化(Simplification)、专业化(Specialization)的3S运动逐渐受重视,生产方式转变为将从事相同工作的多数人集合在一起,由一个领班监督管理,并负责产品的质量。

在此阶段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博士(Dr.Frederick W.Taylor)提倡的科学管理时期来临,泰勒大力提倡工作、时间与作业之标准化。

泰勒氏的科学管理理论在当时的应用是:主张在工厂内实行专业化分工,将计划功能和执行功能分开,中间在加一个检验环节,以便监督、检查计划,设计和产品标准等的贯彻。由此产生了一批专职检验人员,以他们的检验结果和规定的技术标准比较,符合标准的就判为合格品,不符合标准的就判为不合格品。不合格品不准流入下一制程或出厂。这就是依靠事后把关来剔除不良品,以保证产品的质量。为决定员工之工作量,需先把工作予以标准化,于是引起了工作标准化问题。

结语:

工厂制度兴起后,工厂普遍设有领班以便督导同类工作性质的作业员,领班除了负有管理工作、人员之外,并对产品质量负责。也就是说:工厂内从事同类工作之一批工人由领班监督,所生产的产品质量由领班负责。故称此时期为“领班品管时代”。

5

第三时期

检验员品管时代 (1919~1937)

此阶段为制造与检验分野的开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工厂之规模愈趋庞大及复杂,工业制造系统趋于复杂化,每一个领班需要管理大量的工人,力有不逮,以致无法兼顾品管的工作,为了维护产品的质量,因而产生了专职的品管检验人员,将检查与制造分开,成为专业化的工作。而检查员主要的任务为货品出厂前的检验,将劣品淘汰。

到了后来检验组织日益扩大,检查员增多,需另设检验主管来加以监督与管理。因此,在1920年代,便另成立一个品管部门,内设检查主管加以监督与管理。

而新的质量管制技术,是随着1924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Bell Telephone Laboratories)的萧华特博士(W.A.Shewhart)发明的管制图(control chart)和其他统计方法在工业的应用以及测定技术的进步,才于1930年以后在美国开始推行。

此阶段重要的演进过程略述如下:

一、 1920年推论统计学出现,英国农业专家费西(R.A.Fisher)以少数的资料

推论复杂的因果关系。

二、 1923 年为适应大量生产,开始实行抽样检验,以减少检验时间与费

用。

三、 1924年第一张质量管制图出现,美国贝尔电话实验所的萧华特博士

(Dr.W.A.Shewhart) 提出管制图的绘制与应用,将统计理论应用于工

5

业生产上,解决了检验界限制定的困扰。

四、 1931年萧华特博士发表了「工业制品质量之经济管制」一书,方才

奠定统计品管的基础。

产品规格的订立,原本需要考虑到不良率和检验费用的问题,加上二十世纪初叶“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氏(F.W.Taylor)在工厂中实施科学管理方法,订定标准引起了工作标准化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Bell Telephone Laboratories)的萧华特博士(W.A.Shewhart)于1924年,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质量管制图(control chart),成功地解决了上述的问题。自管制图发明后,质量管制不论在美国或英国,均有了长足的发展。

萧华特博士的名著「产品质量的经济管制」(Economic control of quality of manufactured product)于1931年出版。他在该书中强调经济地达成质量目标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变异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实」,奠定了统计方法应用于质量管制的基础。后来,传入英国,在美英两国得到发展,不过,在各工业部门的真正运用,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开始的。当时,美国采取准战时体制,作为暂时的增产计划,企图大量生产物美价廉的产品。这一点,同战时日本的旧军部及官僚所说的「不怕价格高、只要数量多」的非科学做法是很好的对照。

此外,它的两位同事,道奇(H.F.Dodge)及罗敏(H.G.Romig)也倡导应用统计制作(原料或成品验收)抽样检验计划,制程今日著名的「道奇─罗敏抽样检验表」(Dodge-Romig sampling inspection tables)。萧华特、道奇及罗敏三位的研究成果成

5

为如今统计质量管制的经典。

结语:

工业革命使大量生产和消费成为可能,为了满足大众需要。大规模的制造工厂应运而生,此种机构的成长,有助于解决质量问题,但质量管理的工作重点仍为检验。只是以前的检验是个人形态,现在的检验工作为企业形态。

企业实施质量管理的最早的做法是制造工厂的检验,此期的观念普遍认为“质量是检验出来的”。由于视质量为检验的结果,故质量管理的重心在于检验。初期,研习过去的个人检验方式,质量系由作业员本身自行检验,渐渐地因为提高产量之缘故,作业员的质量检验便无法做得确实,乃将检验工作交由领班负责,最后,由于专业分工的需要,又将检验工作交由检验员担任。

由于此时期的产品质量主要由检验员负责检查。故称之为“检验员品管时代”。

第四时期

统计品管时代 (1938~1960)

在30年代初期,贝尔系统的人(萧华特、道奇、罗敏)和美国检验与材料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ASTM) ,美国标准协会(American Standard Association)以及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在美国推广新统计方法的任务。萧华特并曾到伦敦访问,遇到许多著名的英国统计学家和工程师。尽管统计品管(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SQC)是依种创新而经济的管制方法,也曾经过多方倡导,然而当时的工业界并未热衷实施。因为一般人认为只要改善制造技术,就

5

不至有质量变异的可能。加上接受过良好统计训练的人才缺乏,因此直到1937年,实施者仍不到十家。

一直到1939年,二次大战爆发后,美国参战,为了确保军需物资及武器弹药的质量,美国政府召集统计专家订立验收抽样检验表,作为采购验收的标准。同时为辅导民间工厂实施统计质量管制,又开班招收民间工厂员工,做短期的品管教育训练。由是,统计品管的观念为之大开。经由联邦政府支持的短期课程研究计划使得在各工业中心产生许多对统计质量感兴趣的人士,因而在各地品管组织纷纷成立。定期发刊讨论,交换品管实施心得,各地工厂才得以很快地普遍建立质量管制制度。对大战胜利间做很大的贡献。在纽约州巴伐罗(Buffalo,N.Y)品管工程师学会(Society of Quality Control Engineers,SQCE)与巴伐罗大学合作于1944年7月开始发行Industrial Quality Control (IQC)杂志,很快就遍及全国。1946年2月16日美国品管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Quality Control,ASQC)成立,同时接办IQC杂志。

除了管制图及抽样计划表之外,其他统计技巧,如相关分析(analysis of correlation)、变异数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以及实验计划(design of experiment)等,也相继为实验研究部门所采用。虽然这些方法原本是应用于生物、农业及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然而这些技巧对解决工厂生产制造问题及质量的改良仍有颇大的助益。

此阶段为科学管理发展最快的阶段,而统计品管(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SQC)是指以统计理论为基础,而以管制图、抽样检验、实验计划、统计推理与

5

变异数分析为管制工具的管制方法。

此阶段的重要演进过程如下所述:

一、 1941年作业研究(Operations Research)的产生。F.Dodge 及 H.G.Roming

二人成功的将机率理论应用于抽样检验,完成了著名的Dodge-Roming抽样计划表。

二、 1946年美国在纽约设立品管学会,并发行Industrial Quality Control 月

刊。此时福特及柯达(Kodak)彩色部门员工大量使用管制图,于是管制图乃普遍被采用。

三、 1946~1948年美国著名品管专家戴明博士(Dr.W.E.Deming)正式引入此

种观念,并积极推行到日本产业界。

四、 1949~1963年美国军方综合了海军和陆军的抽样计划表后制定

JAN-STD-105表。1950年修正成为MIL-STD-105表。1958年修正成为MIL-STD-105B表。1961年修正成为MIL-STD-105C表。1960~1962年,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三国军方组成了ABC工作委员会,共同制定通用的计数值抽样表,于1963年发表为MIL-STD-105D表,国际上通称为ABC-STD-105表。英国称为防卫规格DEF-131表,加拿大称为105-GP-1表。

美国的质量发展活动:

在美国,把历年来已有研究且在部分工厂实施见效的简单管制图,引进到军公企业生产中作为经营管理工具使用。为此,特将这种质量管制方法定为战

5

时标准(American war standards)于1941~1942年发布。这便是有名的美国标准协会ASA Z1.1~Z1.3标准:

Z1.1质量管制指南(1941) Z1.2数据分析用管制方法(1941) Z1.3生产过程中质量管制用管制图(1942)

其结果是,美国的战时生产,不论数量上、质量上、经济上都保持了良好状态,取得非常大的效果。甚至可以讲,是质量管制或统计学的运用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在原子弹的制造中自不必说,就是在各种作战研究中也有很多应用。据说战时研究出来的某种统计方法有非常好的运用效果,直到德国投降前这种方法一直作为军机未予发表。

战后,从战备生产转为民用生产的美国工业界,把有效的新的质量管制俇犯引进到生产中,开始经济地生产消费者所要求质量之产品,而且成功的保证了向消费者充分供应。这样就顺利地完成由战时向平时的生产转换。

1946年,美国成立了质量管制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Quality Control 简称ASQC)。于是当时,美国狭义质量管制开始逐渐向广义质量管理发展,银行、航空公司、百货商店也展开了QC,而且向供应商引进QC的倾向也很盛行。至于生产企业,则继续向全面质量管制(total quality control简称TQC)发展。

二次大战之后,美国进行复员工作,原先制造军需品的工厂恢复制造民生用品,由于各工厂采用统计品管方法,因此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产品一般而言可说质量冠于全球,因而畅销世界各地。

5

欧洲各国的质量发展活动:

在英国,因新的统计学发源于此,故对质量管制的研究开始的较早。1935年,皮尔森(E.S.pearson)等人的质量管制著作被英国标准采用,制定为英国标准BS600。其后美国的Z1标准又被直接拿来制定为BS1008。此外,还制定了很多有关质量管制的标准,并努力贯彻实施。

在法国、瑞士、捷克、斯洛伐克、瑞典、意大利、德国等西欧国家,自然也都采用统计之质量管制。更进一步,西欧各国还于1953年以后陆续从美国请来质量管制专家,开始实施正规的质量管制。也在1965年,设立了欧洲质量管制机构(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quality control简称EOQC)。

日本的质量发展活动:

二次大战前,日本就已知道了前述的英国标准,战时也出版了其翻译本且有一部份数学研究者着手研究,正准备部分试行时战争就结束。另一方面,在学者中对新的统计学进行研究,且其研究达到世界水平。但因介绍方法是从数学观点出发,给人很难掌握的概念,故未能得到广泛普及应用。战后,日本渐渐判明这种质量管制方法是非常成功的。特别是,联合国军驻进日本之后,当时日本的电话通讯几乎不能起通讯作用,令联合国军感到十分不便。为了解决通讯机器设备的质量不良、消除不均匀性,1946年5月联合国军提出了在通讯设备生产厂家实施质量管制的建议,作为管理方式。部分实行的还是战前就有的旧式泰勒方式(当时还算是先进的)。

1946年,作为民间团体成立了日本科学技术联盟(简称日科技联,代号

5

JUSE)。1949年,日科技联邀集大学、产业界、政府部门中的有志之士组成QC研究小组(QCRG),开始了质量管制研究及其在日本的启蒙与普及工作。QCRG的工作与政府无关,志在推进QC因而促进日本的企业生产合理化,提高当时Made in Japan的「廉价劣质」制品之质量,扩大日本制品向世界的输出。日科技联还于1949年开始举办第一次品质管制基础课程教育(BC,每月3天,12个月计36天)。

1950年,根据工作标准化法实施了JIS标志表示制度。按此制度,实施统计质量管制、展开质量保证活动,是获得使用JIS标志的必要条件。就日本来说,QC的推进几乎与工业标准化的推进同时起步,被认为是件好事。

1950年,日科技联从美国请来戴明博士(W.E.Deming)举办面向企业高阶领导、部长、科长、技术人员的QC讲习会。博士的讲义非常清晰明了。戴明博士贡献出这时的讲义录之版税,以此为基础于1951年创设戴明奖。该奖对于推进日本的QC有非常大的贡献。

1954年,日科技联盟聘请美国质量管制的世界性权威学者朱兰博士开班讲授质量管制顶层经营人员课程及经理课长课程。朱兰博士不但闻名美国的学者,也是透过演讲、著述而闻名国际间的世界性质量管制的顾问。他对日本企业经营上品质管制所担任的任务、质量管制的实施方法等,有极大的贡献。日本政府也以勋二等瑞宝章的赠勋来酬谢其贡献。

戴明博士、朱兰博士在以后的日子,也常常访问日本,对日本质量管制的发展,贡献不断。日本的质量管制,先从戴明博士学得质量管制的统计方法,

5

再从朱兰博士学习质量管制的实施方法。

但是,日本的QC最初也出现过各种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由于过分强调统计方法,而使人们有一种QC、SQC太难的误解。第二个问题是强调标准化而使QC出现形式化倾向。第三个问题是企业领导、部长、科长为对象的研讨班,终于看到了QC作为经营工具的作用,成为从SQC逐渐向TQC时代过渡的开端。开始推进全部门和全体人员参加的TQC(也称CWQC即company-wide quality control)。

推进TQC需要把现场纳入,鉴此,1956年通过日本短波广播,开始了面向班组长的QC教育电台讲座。后来,NHK的广播、电视台的广播也都开办了类似讲座。1960年,出版发行「现场与QC」杂志(该刊曾改名为「FQC」,现在定名为「QC小组」),同时展开以「QC小组」命名的现场小组活动。日本发起的、作为TQC一环的QC小组活动,现已为世界各国所仿效。

结语:

由于此时期适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需要大量的军品。因而发展出更有效率的管制方法。统计质量管制(SQC)是利用统计理论为基础,而管制图、抽样检验、实验计划、统计推理与变异数分析皆为其重要的管制工具,研究制程之质量水平及变异程度,控制产品之质量特性值于一定界限之内。统计品管最大的贡献为利用「抽样检验」代替了前三阶段所实施的「全数检验」,节省了很多检验成本,也提高了检验的效率。

检验工作固然能及时找出生产过程中的不良品,避免质量不佳的成品流到

5

消费者手中;但是检验仅能发现问题并不能解决问题。不良品一再发生会影响产品成本,且检验工作本身即是一重要的成本项目,因此从质量成本与价值的角度观之,检验并不是最有效的质量管理方式,重要的应该是制造出良好质量的产品。质量管理的观念因而转变为”质量是制造出来的”,亦即产品在制造时即应采取预防不良发生的措施,而在不良发生后更应反馈到作业现场,找出其原因与防止再发的对策。为了找出不良症状,便得藉重统计分析的作用方法。

其实统计品管只是检验概念的扩充,将检验组织浓缩为更有效率,提供检验员依些诸如抽样计划和管制图等统计工具。统计品管最为显著的贡献是它提供了抽样检验取代全数检验。然而品管工作仍然只是侷限于生产领域,并且成长缓慢。

质量管制的成长缓慢与统计概念和技术的发展关系不大,因为诸如管制图以及基本抽样计划等概念很早就以建立。主要的障碍在于企业和政府机构未能采取足够步骤和缺乏关切技术及统计工作的症结的意愿或能力。

由于此时期的品管基础建立在统计的手法上,故称之为“统计品管时代”。

第五时期

全面品管时代 (1961~1980)

来自统计技巧的结论建议,经常无法由现存决策制定机构所处置。例如,这些建议无法被现有检验员或被兼顾品管课题的各个设计工程师有效地采纳。一般所做的品管工作仍然只是基本的工厂检验工作,因而自然无法解决企业经营者所见到的真正重大质量问题。

5

有鉴于上述统计质量的缺失,美国美国奇异(G.E.)公司的费根堡博士(A.V.Feigenbaum)于1951年提出「全面品管」(Total Quality Control,TQC)的构想:

以组织而言,凡是与产品质量有关之各部门及所属上下员工皆须对质量负责;以生产流程而言,由市场调查、产品设计、制造、乃至销售与服务等各阶段构成一整体系统,均在管制之范围,使公司各部门全体人员共同协力合作参与质量管制活动。

他的名著《全面品管》在1960年发行出版后,经营面的质量管制渐受人们重视而开创了全面质量管制时代。费根堡认为企业内的各部门均有其质量管理的责任,此种想法慢慢普及,大家发觉管理才是质量的根本,因此,质量管理的观念逐渐发展成「质量是管理出来的」。此种观念认为,未有效实施质量管制,在市场调查、研究开发、产品企划、设计、生产准备、采购及外包、制造、检验、销售及售后服务,以及财务、人事、教育等企业活动之所有阶段,经营者、管理者、督导者、作业者等企业之全员都必须参加与协助。

另外由于消费意识日益抬头,顾客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提高,工业界为有效提升质量,必须把质量管制由过去的技术、制造、检验部门扩大到市场调查、研究发展、产品设计、原料管理、制程管制、销售服务等与质量有关的人员和部门,共同协力合作,全体职工人员都应具有质量意识及担负质量责任。此种观念和制度即称为全面品管(TQC)。

在亚洲,当时的日本产品质量不佳,是劣质便宜货的代名词。因此,认为如果想进军世界市场,非将质量水平提升不可。由于需要进一步在制造工程做

5

出符合良好质量的产品,因此肇始了日本品管(QC)的第一步。

于是包括了作业现场的第一线领班在内的QC活动开始了。在此,日本人发挥了善于应用的能力,发明特性要因图(鱼骨图) ,始品管圈活动更往前迈向一大步。同时员工均无差别,都以平等身分发言。如果一边是工作时间内提供体力劳动,一边是在督导他们的职员,品管圈活动便无法生根。

到了1962年,QC活动演变成为品管圈活动,成为日式经营的特色之一。这种活动对于企业的发展大有贡献。

在1968年的箱根质量管制研讨会上,总结日本的质量管制特点及与欧美的差异有以下六项。这些特征与差异,有的是优点,也有的是缺点。

一、 全公司的质量管制:所有部门参加的QC,全员参加的QC,综合性

质量的管制。

二、 热心质量管制教育与培训。 三、 QC小组活动。

四、 QC诊断:戴明奖实施奖与经理、厂长诊断。 五、 活用统计方法:普及QC七种工具与运用高级手法。

六、 全国性质量管制推进活动:组织「质量月」活动,召开各种QC大

会,设立QC小组总部。

1970年成立了日本质量管制学会(Japanese Society for Quality Control简称JSQC)。美国质量管制学会(ASQC)是专业化协会,而日本质量管制学会(JSQC)则是学术性学会。

5

1970年,品管圈总部出版「QCC纲领」。至此,品管圈的意义更加明确。同年,由于第1次能源危机发生后,日本非生产部门也为了生存,竞相引进品管圈活动而行成时尚。并且,QC的元祖美国,也在反引进QCC。

1970年代中期,日本由西洋之无缺点(Zero Defect,ZD)运动,而有质量零不良之运动。质量零不良之运动之通行,基建于不良率百万分之一(Particle Per Million,PPM)与防止失误(Carlessness Miss Proof),而有不良率百万分之一与防止失误的出现,使得无缺点得有踏实之感。

1979年,品管圈活动扩及世界各国,日本开始关心海外品管活动,于是发行“QCC纲领”英文版(QC Circle Koryo) 。

1980年代,不良率百万分之一(PPM)以及防止失误在质量管制史上抢尽了风头,而使质量管制也像自动化一样,迈入检验自动化之“全面品管时代”。

结语:

在六十年代,战后不足的卖方市场开始结束,进入了买方市场,并且于1960年政府开始实施贸易自由化政策,这样质量管制愈显得更重要了。

包括西方开发国家及日本均已进入全面品管阶段。我国工业界也正在急起直追。当时,我们提出「适应贸易自由化只能靠质量管制」的口号,展开了依照QC产生出能够向国外出口之质量与成本,促进贸易自由化的活动。正因为这些活动的成功,才有今天可向各国出口世界一流质量之产品。

质量管制不是一时流行,企业一但出售了产品或服务,就要对其质量永远负责管制。日本的实践证明,只要这样做就会获得很大效果。

5

第六时期

全面品管经营时代 (1980年以后)

此时期进入全面质量经营时代,除了费根堡博士,将质量管制分为五阶段外,1980年代以后,用机器代替人做些重复性、危险性的工作,而且机器精确度高,不会疲劳,所以「自动化品管」是未来的趋势之一。

自动适应质量管制:

因为电子工业发展一日千里,藉着其体积小,功能强,同时价格低之优点,故可将微处理机直接安装在产品中,使产品具备有智慧的功能,当产品中部分零件接近寿命终期时会发生预警讯号;亦可用来当作制造监测控盒控制制程中产品的某些特性值是否发生变异。

应用微处理机和微电脑,使得人和计算机网路及制程机器设备整体连结进行质量管制的方式,称为自动适应质量管制(Automatic Adaptive Quality Control,AAQC)。

品管作业演进到AAQC,其基本观念仍未脱离TQC之范畴,只不过是利用微处理机和微电脑等设备,使我们更方便、有效的实施TQC。

日本的品管活动:

质量管制活动不断发展,到1987年再整理日本的TQC特征已有如下10项: 一、 以经营者为主导的全部门、全员参加的QC活动。 二、 再经营上彻底贯彻质量第一。 三、 实施方针的展开与管理。

5

四、 QC诊断及其应用。

五、 从规划、开发至销售、服务的质量保证活动。 六、 QC小组活动。 七、 QC教育与训练。 八、 QC方法的开发与应用。 九、 从制造业往其他各行业扩展。 十、 推进全国性QC活动。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能体会到日本的质量管制方法,许多企业家都准备将日本的做法修正之后拿来使用。

ISO 9000系列:

ISO 9000系列标准之缘起,可追溯自1959年美国国防部所发布之MIL-Q-9858-A质量计划需求标准。在这套质量标准中,美国国防部要求承制军需品之供应商,应在合约要求之所有领域与过程中,包括设计、开发、制造、加工、装配、检验、测试、维护、包装、运输、储存与现场包装等各领域中,实现充分的质量保证。由于此质量标准实施成果颇佳,进而引起世界各国的仿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NATO)及采用此一标准为其军需品采购之品保标准。在1965年,北约组织(NATO)更将这套标准转订为AQAP(Allied Quality Assurance Publications) ,以作为军需品质量管理标准。

5

1976年,国际标准组织(ISO)为建立全球共通的品保标准以提供国际分工的基础,设立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之技术委员会(ISO TC 176) ,专职ISO 9000质量标准之条文制定。

1979年,英国为因应产品的日渐复杂与企业界的需求,参考了AQAP所建立之英国国防部标准,而延伸发展出BS 5750标准,以提供企业界质量保证之标准,并同时筹设英国国家标准协会(BSI) ,来负责各种国家标准的订定与认证服务。

1987年3月15日,国际标准组织(ISO)公布ISO 9000系列国际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标准,而引起全世界各国的重视,广受各主要工业国的重视并纳入国家标准。不仅被欧洲标准组织(CEN)采行成为欧洲之共同标准,亦被七十多个以上国家转订为其国家标准。

1994年,更将1987年所制定之ISO 9001-9003等三种品保模式,完成修订与公布。

目前整体之国际质量标准架构,包括质量词汇定义、相关说明、质量标准之选用纲要、有契约关系之品保模式、非契约关系之质量管理与质量系统项目,以及探讨稽核关系之质量稽核系统纲要等六大部份。其中契约关系之三种品保模式,即是业界所谈的ISO 9000品保认证模式。

在这三种品保模式中,ISO 9001:1994包括二十条标准条文,ISO 9002:1994为十九条,而ISO 9003:1994则包含十六条。

而企业要选用哪一种品保模式推动,端是企业本身的特性而定,并没有哪

5

一种品保模式一订较佳的情况。

我国自80年开始推动ISO 9000系列标准,推动ISO品保系统已逐渐成为企业生存的必须条件之一。此外,不仅制造业在推动ISO品保系统,ISO品保系统也适用于其他产业,像服务业、软件业等也都在积极推动。许多企业目前在推动与维持ISO品保系统时,其动机以逐渐由为满足市场上之考量(欧盟的要求,申请正字标记,或中心厂商的规定) ,提升为以ISO来增加组织本身的生产力或竞争力。

泰勒(F.W.Taylor,1856~1917)

美国工程师,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首创科学管理,也是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的先驱。

其划时代的著作「科学管理的原则」,出版于1911年,是由数篇论文发展而成的。其内容奠基于四大管理基本原则:

一、发展科学的工作方法,取代过去由工人口耳相传的经验法则。达成预定目标可领到较高的薪水,未达成目标则扣减薪水。

二、用科学方法甄选、培育工人,并且在特定作业上,将他们训练成一流工作者。

三、结合工作的科学方法与科学的选训工人,以获致最好的成效。 四、工人与管理者平分工作与责任,在相互依赖下,紧密合作。

戴明(W.Edward Dening,1900年生)

美国统计学家,质量运动的创始者,他的质量管制理论,基本上是统计学的。

5

他协助战后的日本创造经济奇迹,其内容为规划、执行、检核、行动(PDCA),也就是日本人所谓的「戴明循环」。

戴明哲学的核心,主要是著名的14点管理原则: 一、 建立持续改善产品与服务,永不懈怠的目标。 二、 采用在日本所创的新哲学。

三、 不再依赖大量检验,致力于确保质量在制造过程中产生。 四、 终止抢最低标的业务方式,建立质量与价格合理的相对关系。 五、 不断改善规划、生产与服务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 六、 将在职训练的现代方法融入所有职务,包括管理职位。 七、 建立帮助员工改善工作方法的领导风格。 八、 去除恐惧管理,鼓励有效的双向沟通。 九、 除去直线部门与幕僚人员之间的障碍。

十、 淘汰旧有的、只会造成敌意的训诫员工的管理方式。 十一、 以提供协助的领导风格、淘汰配额制度与数字目标。 十二、 排除妨碍从产品产生自傲的管理,譬如年度考评与目标管理。 十三、 鼓励每个人不断学习与自我发展。

十四、 高阶主管应以持续改善质量与生产力,并贯彻上述原则为职志。 戴明曾这么说过:「如果要以最短的话,来总结我的理论,我会说:『尽一切努力减少变异!』」

朱兰(Joseph M.Juran)

5

像戴明一样,朱兰教导日本制照商如何改进质量,而被视为日本质量成功的主要力量。

朱兰视质量为适用性。他也认为约80%的质量不良是管理上可控制的,因此管理者有责任矫正不良,他以三部曲来说明质量管理,此三部曲为质量规划、质量管制及质量改进。根据朱兰的说法,质量规划有必要建立符合质量标准的制程;质量管制旨在了解何时需要采去矫正的措施;质量管制则协助寻找做事情更佳的方法。朱兰信念之本质在于管理者持续改进之承诺。

朱兰是质量成本最先提倡着之一,他成宣称:假若能降低拙劣质量所带来的成本,则能提升利润的潜能。

朱兰提倡质量改进的十大步骤: 1. 建立改进需要意识与改进机会。 2. 设定改进目标。

3. 将人员组织起来,致力于目标的达成。 4. 提供片及组织机构的训练。 5. 实施方案,以解决问题。 6. 报告进度。 7. 确认。 8. 沟通结果。 9. 保持评分。

以正规系统及公司制程每年渐进式的进步,维持公司机能。

5

费根堡(Armand Feigenbaum)

魏根堡抱持「管理阶层承担质量义务」的看法。年方24岁,魏根堡以荣任奇异电器公司高级质量专家。他体认质量不仅是技术的集合而是整个领域。他认为制程获得进步时,公司其他领域也将获得改善。魏根堡之了解系统原理,带领他创造使人们得以互相学习而获得成就,而且他的领导及公开工作环境产生了交叉功能的团队工作。

1961年,他出版了全面质量管制一书,书中他提出质量原理40步骤。下面所列为魏根堡与其他质量导师不同的主要观念。

1.

全面质量管制是组织内整合质量发展、维护与改进活动的系统,使工程、营销、生产与服务得以执行最佳的经济水平功能,而达到顾客满意的境界。 2.

质量管制之「管制」层面应该涵盖下列事项:(1)设置质量标准;(2)鉴定绩效;(3)采取矫正行动;(4)计划改善标准。 3.

影响质量的因素可能分成下列两大类:(1)技术因素;(2)人为因素。其中,人为因素较为重要。 4.

生产/作业质量成本可分成下列四大类:(1)预防成本;(2)鉴定成本;(3)内部失败成本、与(4)外部失败成本。 5.

管制质量首重在源流。

根据魏根堡的理念,质量是顾客定义的。戴明确不同意这种说法。在戴明的哲学中,公司应了解顾客,如此才能预计顾客未来的需要。

5

柯罗斯比(Philip Crosby)

1960年代,柯罗斯比发展了零缺点的概念,并提倡「第一次就要做好」。他强调预防的重要。到了1970年代,其大作「质量是免费的」问世。该书已简易的语词诠释质量的概念如下:

1. 高阶管理必须表白对质量的承诺以及对优良质量的支持意愿。 2. 管理阶层必须持续不断的努力,已达到优良质量的境界

3. 管理阶层必须明白明说:需要怎样的质量及工人必须怎么做才能达到优良质量。

4. 第一次就做好。

不像其他质量导师,柯罗斯比坚持地认为,达到质量水平是轻而易举的。其另一大作「不流泪的质量」于1984年问世。「质量是免费的」指出,拙劣质量的成本远比传统的定义还大的多。而因为这样,所以组织机构不应将质量努力视为成本,而应视为降低成本的方法,因为质量努力所产生的改进效益大于所支付的成本。

石川馨

已故日本品管专家石川馨受到戴明与朱兰很大的影响,虽然他对质量管理贡献卓越。在提诸多贡献中,特性要因图(或称鱼骨图)最为杰出。特性要因图可用来解决问题、执行品管圈。品管圈则是将工人纳入质量改进之中。石川馨是第一个唤起大众注意内部顾客的品管专家。所谓内部顾客是旨制程的下一站作业员而言。他大力提倡公司需要有与同仁分享的眼光,以便将每个人的力量联

5

合起来,已达到组织共同的目标。

田口玄一

田口玄一以田口损失函数驰名。损失函数涵盖的拙劣质量的决定公式。此概念是一零件偏离标准会引起损失。所有零件偏离标准的联合效果可能极为硕大,即使每一个偏差很小。羽田口玄一比较,戴明相信不可能决定质量拙劣下的实际成本,而柯罗斯比相信很难将此概念运用在大部分的美国企业。虽然如此,然而田口方法帮助福特汽车公司降低损失,而远近驰名。

推论统计学质量管制式与防止失误方式

1950年出现了具有革命性改革方式的「推论统计学质量管制式」,亦即统计的质量管制(SQC)因此在此之前,只有检查完的产品,并排除不良品低成次(选别检查)的方式。

这是所谓「情报检查」也就是发现不良品时,必须将其结果反馈,以便采取预防的措施,借以减少以后不良品的在产出。

这种革命性的新方法,打破了过去那种检查只具有挑出不良品的简单功能之关年,同时具有推论统计学学术理论的依据,是一种很进步的高成次检查方式。

经过了数十年的实际运用,这种推论统计学质量管制方式的可靠性,不但未见稍减,反而有使人更加信赖的感受。

即自1961年,又出现了「防止失误方式」,使得零缺点变为可能的事实。因此,对「堆论统计学质量管制方式」的信心稍有减退,但基本上仍认为这种方式是

5

最佳的方法。

不过采用「防止失误方式」之后,不良品的数量的确会逐渐的减少,这是因为采用了「全数检查」以及「反馈及预防施」所得到的结果。「推论统计学质量管制方式」是由推论统计学与质量管制两者合并而成的,而质量管制是本质上的目的,推论统计学则是一种辅助的手段而已。

质量管制的本质在于情报检查,为了充分的发挥情报检查的功能,必须要采用全数检查及情报反馈预防措施,才能测知异常的存在。

但在全数检查时太过于费时费事了,因此才产生了推论统计学质量管制方式,利用抽样的的方法来减少工时。不过新的防止失误方式虽然采用全数检查却能节省检查的工时,是一种更积极的手段,这种新方法就是「顺序检查」及「自主检查」

1. 采用了顺序检查及自主检查后,不良品的数目是显著的减少了,但是还是没有达到零缺点的境界,因为不良是一种结果,在发生不良的结果之前,一定有失误这种主要的因子存在。如果能够在失误的阶段就加以妥善的管制,那么不良的这种结果就可以预先的避免了,而这也是源流检查的思想起源。

这种源流检查与防止失误方法互相配合使用后,收到了宏大的效果,再1977年时,日本的松下电器产业公司洗衣机事业部门的静冈工厂在装配的过程中采用这种互相配合的方法后,实现了「一个月之内完全零缺点」的辉煌纪录。而这次的实验也确立了零缺点质量管制方式,质量管制也就在不必受到推论统计学质量管制的束缚。

5

2. 过去的企业大致以为检查就是在「选别检验」到了推论统计学质量管制方式引进后

防止失误方式具有下列机能 可做全数检验

发生异常时,可立即将情报反馈并采取行动

防止失误的方式与源流检查、自主检查、顺序检查等不同检查方式相配合时,减少不良的效果因检查方式之不同而有异。

防止失误方式可以分为目的的规正机能及手段的设定机能两类 规正机能 1. 规制机能 2. 注意机能 设定机能

1. 接触式 2. 定数式

品管圈(QCC)

动作的步骤. 日本的质量管制所以受到全世界的注意与赞赏,最主要与石川馨所创的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有关,品管圈大大提高了日本质量管制的国际地位。

当石川馨担任「现场与品管」的编辑主任委员时,曾提出「在现场时,以班组长为主包括属下的作业员组成小组,并设法解决现场的问题。」此一小组即

5

被命名为品管圈,而这也就是品管圈活动的开端。

所谓的品管圈,是指将组织机构内同一单位的工作人员,组成一个小团体,而且此小团体不断的实行自我启发和互相启发,活用品管的技巧,并以脑力激荡的方式解决品管问题,推行工作场所的管理改善。

经由以上定义可知,品管圈活动实是全公司质量管制的一环,而它的基本理念如下:1.对企业的体质改善及发展有帮助。

2.尊重人性,建立有意义而光明的工作现场。 3.发挥人的能力,引出无限的可能性。

推行品管圈活动时,全体作业人员都应自动自发的参加,并以领班或班长为中心,但是人数不宜过多,否则无法自由发言,且要善用品管的手法来分析问题,而每隔一段时间要由各品管圈联合成立发表大会,将成果分享他人,藉由彼此互相观摩、互相学习,使品管圈活动达到高潮。而为了推行品管圈,1963年设置了品管圈本部,并于1970年出版「品管圈纲领」,1971年出版「品管圈运营之基本」,同时以这两本书作为品管圈活动的基础。

全面品管(TQC)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各大工厂皆有固定的大主顾,顾每家工厂只需按订单规格生产即可,所以统计的质量管制(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简称S.Q.C,可说是当时最有效的管理方法。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厂失去了大主顾,且发展中的国家已参加了生产行列,角逐于国际市场,再加上因为近代工业技术和管理发展迅速,使得顾客

5

对质量的要求提高,相对的,质量的成本便会增加,使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上处于更不利的地位,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使企业生存,基于此目的,企业必须制造符合消费者所要求的质量的产品,而使消费者与企业互蒙其利。而对于制造的产品,它强调市场与销售的分工,技术和技术间的分工,但彼此却又互相密切配合,所以要有一套完善的计划或管理才能顺利推动生产活动,而统计的质量管制只是基本的工厂检验工作,因而自然无法解决企业经营者所见到的重大质量缺失。

有鉴于上述统计质量管制的缺失,美国品管专家费根堡(A.V.Feigenbaurn)于1951年提出「全面品管」(Total Quality Control,TQC),他当时是担任美国奇异电器公司的质量管制处经理,费根堡博士他强调的是一种观念,他主张以质量机能为中心,扩大质量管制的作业范围,将以往工厂内尚未协调好的各种活动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个而有组织的系统,以协助良好的工程设计,制造方法,及检验工作,并促使全体从业人员朝着「质量目标」努力,使产品的质量水平令消费者满意。

质量管制发展至此,质量管制工作已经不只是统计技术问题,也不只是检验工作,而是一种管理问题,品管必须在经营者全力支持之下,透过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方能发挥其作用。所以统计之质量管理仅为全面质量管制中的一小部份,若只实施统计质量管制而忽略了其他部门的管理,是无法生产出令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及吸引消费者的购买该产品的欲望。

他的名著《全面品管》在1960年发行出版后,经营面的质量管制渐受人们重视

5

而开创了全面质量管制时代。费根堡认为企业内的各部门均有其质量管理的责任,此种想法慢慢普及,大家发觉管理才是质量的根本,因此,质量管理的观念逐渐发展成「质量是管理出来的」。此种观念认为,为有效实施质量管制,在市场调查、研究开发、产品企划、设计、生产准备、采购及外包、制造、检验、销售及售后服务,以及财务、人事、教育等企业活动之所有阶段,经营者、管理者、督导者、作业者等企业之全员都必须参加与协助。

全公司质量管制(CWQC)

日本的企业界于1960年代引进费根堡的全面质量管制,但日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模仿套用,而是于引进之后,由于日本和欧美在社会、文化上的差异,,,经不断的消化研磨与实施改进,努力的建立出适合自己,属于自己模式的日本式的质量管制,也就是所谓的CWQC。

全公司质量管制就是全公司,所有部门都要参与的活动,以达成共同目标为目的活动,而此共同目标是-「达成消费者最有用性的质量」因为消费者的利益放在最优先的考虑,会使消费者更加爱用本公司的产品,使利润增加,公司更茁壮,消费者导向也是CWQC最大的特色。

公司内所有人员都参与质量管制的工作,这就是「全公司」真正的含意,而且全公司质量管制并非各自为政的质量管制,而是「为了达到共同目的而努力的质量管制」。CWQC只在查明问题的所在并探讨其原因,将不良、不合格的地方予以明确化,对原因加以解析、诊断,并采取行动,加以排除。而全公司的各部门都必须让所有员工品管制的观念,质量管制才会成功,否则有部门致力于

5

提高质量,有人却不在乎质量好坏,那样质量管制必不会成功。而全公司质量管制又被称为「事实的管制」,因为它不依靠感觉等主观的判断,而是依据客观的事实来核对的。不论办公室如何自动化,生产如何自动化,操作的依然是人,而且全公司质量管制也是人去做的,因此如何提高人的「素质」是最重要的一环。欧美厂商往往是管理人员订定标准,作业人员一标准去作业,生产产品。其实这种方式不能生产真正好质量的产品,一定要作业人员有高昂的工作意愿,才能产出真正好的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TQM)

1980年代末期,企业目标、顾客满意已成为组织机构所追求的特定目标,高质量则被认为是企业机构成功的关键因素,因为绝大多数成功的大型公司都很重视质量,这些公司以高质量水平赢了海外强烈的竞争,而席卷了市场的半片江山,这些公司都以投入了质量革命的洪流中,日本从西方学习了TQC之后,又发展出一个有别于TQC的全公司质量管制(CWQC),由于在日本施行的成效十分卓著,所以西方先进国家也有许多公司改采CWQC,TQC和CWQC之概念经过学者专家不断地演进与改良、研讨后,发展出了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

所谓全面质量管理(TQM),系指组织机构内,在高层领导的领导及参与下,透过全体员工的上下一心,群策群力,依据竞争力的成本,提供高素质且不断改进的产品与服务,在客户中建立优值及物有所值得良好声誉。

全面质量管理除了涉及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外,另外还涉及市场调查、开发设计、

5

销售服务、生产制造、会计财物、人力资源、采购物料、安全卫生和人员的质量,另外TQM也是全部过程的管理,不只生产过程,还包括市场调查、开发设计、销售服务、会计财物、人力资源、采购物料、安全卫生等所有过程的管理。除此之外,全面质量管理还是全员参与的管理,不仅限于管理或工程部门或人员,而且还包括从最高阶层到所有基层作业员全体人员都要共同参与,所以产品或服务并非任何人或部门的责任,而是每个人及各部门的工作,从作业员,人事管理员、采购员到经理或总经理,每个人的工作均与质量梁与有关。质量责任从营销部门决定顾客的质量要求开始,持续到产品送到顾客手中,并让顾客感到满意。

田口方法

日本品管权威田口玄一所提倡的质量工程在美国的的推广是1982年开始的。 田口方法的最大特征是把质量定义为对社会的损失,因为质量是损失的函数,质量可以用金钱表示,所以有关质量的活动可以作经济上的评价。另外一点是质量水平越离开目标,其损失越大,这一点与传统上以讨论平均值为中心的实验计划法显然不同,参数设计是极有效的软件,过去日本一直引进欧美技术及设备,使用田口方法等减少变异设计有安定性的产品及减低成本。

田口损失函数

传统的质量观念认为:只要产品质量特性落在规格届县内,就没有损失发生。然而,就田口方法而言,质量损失是指产品质量特性偏离目标值所产生的费用与资源的让费而言。若产品的质量特性符合目标值时,则其损失为零;但是只

5

要产品质量特性一偏离目标值,即有损失的发生。田口之质量损失函数与产品质量特性偏离目标值之量的平方成正比。

品管的七个新工具

日本科学技术联盟于1972年成立「QC方法开发委员会」并进行各种方法的探究、经过多年的现场实际调查以及多次试行的体验,于1977年终于整理出「质量管理七个新工具」,已别于旧有的质量管理七工具。

其七个新工具分别为(1)关联图法(2)KJ法(3)系统图法(4)矩阵图法(5)矩阵系数解析法(6)过程决策计划图法(PDPC法)(7)箭型图解法 1. 安定性或長經濟之持續 從單一目標轉移到多樣目標(從國民生產毛額脫胎) 3. 4. 5. 6. 7. 節省資源、節省能源 環境、公害 產品責任 消費著導向的擴張 技術導入的可能性日漸式微 1. 2. 3. 社會責任的達成 業績的維持及提高 2. 培養全體員工皆能思考的企業體質 1. 2. 3. 培養掌握問題的企業體質 培養重視計劃的企業體質 培養重視過程的企業體質 培養重視導向的企業體質 培養整體之系統性導向的企業體質 人才的培育 1. 推行全面品質管制的理 4. 5. 念和著眼點的明確化 2. 3. 4. 方針的明示與達成 各種管理制度的建立 品質管制方法的運用 適應品質的時代 方法的期許 新QC1. 是整理文字資料的方法 2. 是引導思考的方法 3. 是充實計劃的方法 4. 是消除遺漏、疏忽的方法 5. 是可以促使相關人員協力、推行的方法 6. 是可以使相關人員了解的方法 7. 是赤裸的申訴方法 5 TQC推行的著眼點 1. 2. 3. 4. 5. 6. 7. 實行多元次的評價 糾正防止再度發生的錯誤觀念 將良好的狀態明確化 以重點導向推行 系統性的進行 積極性的改變 預知情況 QC的七個新工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