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与临床·
研究益生菌结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阿依努尔·阿不拉,欧美珍
(吐鲁番市人民医院,新疆 吐鲁番)
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益生菌结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68例溃疡
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美沙拉嗪治疗的30例为对照组,接受益生菌、美沙拉嗪联合治疗的38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 ①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6.84%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66.67%,组间差异显著(P<0.05);②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2.2±0.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t=10.5332,P<0.05);③观察组不良反应率7.89%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P<0.05)16.67%,组间差异显著(χ2=1.2427,。且不良反应低,值得推广应用。结论 益生菌结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益生菌;美沙拉嗪;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j.cnki.1671-3141.2019.40.099
阿依努尔·阿不拉,欧美珍.研究益生菌结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0):154.本文引用格式:
0 引言
UC(溃疡性结肠炎)是非特异性肠道炎症之一。病因尚
未明确,具有病程进展缓慢、复发率高的特征,临床治疗以调节免疫反应、抗炎治疗为主。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对UC发生、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且经益生菌治疗可快速缓解症状[1]。我院对收治的UC患者联合使用益生菌、美沙拉嗪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详细报道如下。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
例数3830
显效1810
有效1510
无效510
总有效率86.84▲66.67
▲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χ2=3.9691,P<0.05)。注:
3 讨论
胃肠道疾病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胃肠道相关疾病发生率明显升高,病情形式严峻,多数原因可能在于生活
[2]
环境恶化以及饮食不卫生。肠道慢性疾病中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难度极大,目前尚未有根治措施。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从抗炎、控制病灶方面着手,一般难以彻底根治,且
[3]
极易反复发作。溃疡性结肠炎复发次数越多,患者胃肠功能受损越严重,发作时疼痛程度更重,且病程越长者治疗难度越大。病理学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位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但对其具体发生机制又缺乏统一的标准说法[4]。收治的患者病情越重,病程越长,肝功能损伤及关节炎、皮肤病变等发生风险越高,可出现肛周皮肤擦伤、剥脱等。溃疡性结肠炎经结肠镜、临床症状可做出诊断,在内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确诊后可选择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一般对病情较轻、病程较短者选择药物治疗,对病情严重、病程较长者药物治疗效果甚微,不得不选择回肠造口术、全结肠切除术等
[5]
手术治疗。美沙拉嗪用药后对肠道壁抗炎效果较高,但其单独应用情况下不能纠正肠道菌群紊乱的现象。联合应用益生菌则主要是利用其纠正紊乱的菌群。本组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6.8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益生菌结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低,值得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 徐佰国,王英凯,王策,等.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J].中国老年学
杂志,2012,32(12):2665-2667.[2] 姜小龙.美沙拉嗪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
炎疗效探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3):386-387.[3] 刘闻莺,丘洪,李英梅,等.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
肠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临床医学,2013,29(2):150-151.[4] 朱永湘.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观察[J].世界临
床医学,2016,10(23):94,96.[5] 刘志勇,赵海梅,陈瑶,等.益生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黏膜免疫耐受
理论基础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10):1142-114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6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UC临床诊断标准。其中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1~68岁,平均(39.8±0.2)岁;病程6个月至7年,平均(1.5±0.6)年。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20~65岁,平均(38.9±0.1)岁;病程3个月至7年,平均(1.6±0.8)年。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补液、抗炎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应用美沙拉嗪治疗,剂量为1g/次,4次/d,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组联合应用益生菌与美沙拉嗪,其中美沙拉嗪用药方案与对照组一致,益生菌治疗选择双歧三联活菌,2粒/次,3次/d,连续治疗1个月。
1.3 疗效评价
显效:治疗结束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经结肠镜检查黏膜正常,无炎症反应;有效:治疗结束后临床症状减轻,经结肠镜检查黏膜轻度炎症;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及结肠镜检查结果无明显改善。记录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变化,主要评估大便次数、形状以及腹胀腹痛、血便等,得分越高者临床症状越严重。内镜下黏膜正常为0分,黏膜充血水肿为1分,黏膜接触性出血为2分,黏膜自发出血为3分,黏膜溃疡为4分;记录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包括便秘、恶心、头晕、食欲减退等。
2 结果
①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6.84%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66.67%,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1;②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2.2±0.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4.7±1.3)分,组间差异显著(t=10.5332,P<0.05);③观察组治疗期间出现便秘1例、头晕1例、食欲减退1例;对照组治疗期间出现恶心2例、头晕1例、便秘1例、食欲减退1例,观察组不良反应率7.89%明显低于对照
P<0.05)组不良反应率16.67%,组间差异显著(χ2=1.2427,。
投稿邮箱:sjzxyx88@126.c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