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关系的类型学研究
崔希亮
[关键词]空间关系;类型学视角;认知与功能解释[摘
②
①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要]本文主要对语言中的空间方位关系进行类型学考察。空间方位关系是与存在相关的基本
范畴,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表达手段。本文主要考察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日本语、韩国语、泰国语、越南语、俄语、芬兰语和英语,它们涵盖了三种不同的语言类型:孤立语、粘着语和屈折语。与此同时,本文还考察了汉语空间方位表达的发展历史,对介词结构的前置和后置进行了功能上的解释。
[中图分类号]H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365(2002)01-0001-08
ATypologicalApproachtotheSpacesandLocatives
CUIXi-liang
(CenterforStudiesofChineseasaSecondLanguage,
BeijingLanguageandCultureUniversity,Beijing100083)Keywords:spacesandlocatives;typologicalapproach;cognitiveandfunctionalinterpretation
Abstract:Thisisanobservationonspacesandlocativesinlanguagefromatypologicalapproach.Therelationofspaceandlocativeisbrieflybasedontheexistenceofentitiesoftherealworld,andtherearedifferentstrategiesindifferentlanguages.Inthisobservation,theauthorcollectedthedatafromChi-nese,Japanese,Korean,Thai,Vietnamese,Russian,FinnishandEnglish.Thispaperalsofocusesonthemotivationofthedevelopmentofthetwotypesofprep-VPandVP-prepinChinese.
§1引言
空间关系是客观世界里一种基本的存在关系。无论哪种语言,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空间关系的表达问题。但是如何认识空间关系,空间概念如何与语言编码建立联系,不同的语言可能会有不同的手段,这种编码手段上的差异具有类型学意义。空间关系涉及到至少三个要素:存在物、空间方位、存在方式(崔希亮2001)。在不同的语言里,空间方位用不同的手段来表达。有的语言用介词来标引空间方位,如英语;有的语言用介词加上方位词来标引空间方位,如汉语;有
的语言用格助词来标引空间方位,如日语;还有的语言用介词加上名词的曲折变化(格尾)来标引空间方位,如俄语;还有的语言用名词加上方位词尾来标引空间方位,如芬兰语。标引空间方
位的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也不一样,从我们所观察到的语言来看,空间的表达有三种位置类型。1.1前置型:表达空间关系的语言成分位于谓语动词之前。例如日语,用-ni或者-te这两个格助词加在名词后表达空间关系,表达空间关系的语言成分永远位于谓语动词之前。日语没有介词,格助词的作用一是标明句子的结构关
①②
本文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主办的KentRidg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hineseLinguistics上宣读。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2000ZDXM40006。
[作者简介]崔希亮,男,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授,校长助理兼汉语水平考试中心主任、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汉语语法、第二语言学习和汉语熟语研究。
·1·
2002年2月Feb.,2002第1期 空间关系的类型学研究 No.1
系,二是标明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角色。例如:
①tsukue-no-ue-ni-hon-ga-issatsu-arimasu桌子-的-上面-ni-书-ga一册-有table-'s-surface-ni-book-ga-one-have桌子上有一本书
②hon-ga-tsukue-no-ue-ni-narabete-arimasu书-ga-桌子-的-上面-ni摆放-有book-ga-table-'s-surface-ni-lay-have书摆在桌子上
③karela-wa-eigakan-te-aimasu他们-wa-电影院-de-见面they-wa-cinema-de-meet他们在电影院见面
出来-从-深谷,迁移-到-高树
wayout-from-deepvalley,move-onto-hightree从深谷中来,迁移到高树上⑩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春秋》)五月,郑伯-打败-段-在-鄢May,Zhengbo-betten-Duan-in-Yan郑伯在鄢(这个地方)打败了段1公及郑伯盟于越( 《左传》)公-和-郑伯-结盟-在-越Gong-and-Zhengbo-ally-in-Yue公和郑伯在越结盟
1.3前后并存型:标引空间方位关系的成分既可以出现在谓词性成分之前,又可以出现在谓
-ni是处所格标记,-de也是处所格标记,-ga词性成分之后。例如现代英语和现代汉语:是主格标记,-wa也是主格标记。在日语里存在2Onthetablethereisabook1 物用主格作标记,空间方位用处所格作标记。当然,日语的-ni和-de不仅仅用来标引处所和空间
方位,它们还可以用来标引别的语法角色。
1.2后置型:表达空间关系的语言成分位于谓语动词之后。以俄语为例:
④Maliuvidelavsadusobaku玛丽-看到-了-在-花园-狗(单数)Mary-saw-in-garden-dog玛丽在花园里看到一条狗⑤onivstretilis'vkinoteatre
他们-见了面-在-电影院-e(处所格)they-met-in-cinema-e(locative)他们在电影院见面⑥onupominalotebevpisime
他-提到过-关于-你-在-信-e(处所格)he-mentioned-about-you-in-letter-e(locative)他在信中提到你
在(上)-冠词-桌子-有-冠词-书在桌子上有一本书3Thereisabookonthetable1
有-冠词-书-在(上)-冠词-桌子有一本书在桌子上
4Inhisletterhementionedyou1
在(里)-他的-信-他-提到-你在信里他提到你
5Hementionedyouinhisletter1
他-提到-你-在(里)-他的-信他在信里提到你6他在北京住1
he-in-beijing-liveHelivesinBeijing7他住在北京1
he-live-in-BeijingHelivesinBeijing8在花园里她看见一条狗1
in-garden-li-she-saw-one-tiao-dogInthegardenshesawadog9她看见一条狗在花园里1
she-saw-one-tiao-dog-in-gardenShesawadoginthegarden
在古代汉语里,空间方位成分也多出现在谓词性成分的后面。例如:
⑦流共工于幽州(《今文尚书》)流放-共工-在/到幽州banish-Gonggong-in/to-Youzhou把共工流放在/到-幽州⑧入于幽谷(《周易》)进入-到-深谷go-into-deepvalley进入到深谷里
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诗经》)·2·空间方位关系是一种物理关系,这种物理关系是以人类自身的认知为基础的。不同类型的语言在空间关系的隐喻方面存在着很强的一致关系,这种一致关系说明人类认知—心智活动的
共性。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之间对应使得语言
2002年2月汉语学习Feb.,2002第1期 ChineseLanguageLearning No.1
编码可以由物理空间引申到心理空间。韩国语、泰国语、越南语、俄语、芬兰语和英语,
①
年,标引空间方位关系的结构“於(于)+Loc”和北朝情况开始发生变化,“於(于)+Loc”、“在+Loc”已经有很多例子移到了V+O的前面。如:
7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2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8昔有一老母在树下卧。(2 《百喻经》)9乃于楼上得一磨石,磨刀令利。(2 《百喻经》)0于此画神人羽服,乘九龙辇升天。(3 《太平经》)
本文主要考察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日本语、“在+Loc”基本上位于V+O之后,到了魏晋南它们涵盖了三种不同的语言类型:孤立语、粘着语和屈折语。这是传统的语言类型分类,如果按cation),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参数,每一种参数都是有意义的。空间关系表达中的不同参数可以反映出不同语言类型在编码和解码方面的内在调控机制。
§2汉语空间关系的表达
汉语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很长,因此我们有条件对汉语空间关系的表达作历时的考察。汉语作为孤立语的典型例子,空间关系的表达有自己的手段。从地缘上看,汉语处于被其它类型的语言包围之中,因此汉语在语法上受其它语言类型的影响是有迹可寻的。然而,语言的基本结构是相当稳定的,不太容易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发生大的变化,因此语言结构的变化必定有其他的动因。这部分我们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2.1汉语从后置型到前置型的演变及其动因
在先秦汉语里,空间方位关系的表达用介词“於”加上名词性成分来实现。
0岁二月,东巡守,至於岱宗。(2 《今文尚书》)1龙战於野,其道穷也。(2 《周易》)
2黄鸟于飞,集於灌木,其鸣喈喈。( 《诗经》)3秋,七月庚午,宋公、2 齐侯、卫侯盟於瓦屋。(《春秋》)
曹丕诗)照新洪堡特主义的分类(Neohomboldtianclassifi-急!(
2001)的考察,标引空间方位(场所)据张(
的介词结构位于V+O之后的句子在先秦时期占绝对优势;到唐五代时,情况则刚好相反,标引空间方位(场所)的介词结构在V+O前的句子占绝对优势,我们可以认定这时已经完成了空间方位表达从后置型到前置型的转换。当然这种转换首先是在少数句法环境中完成的,然后在其它的句法环境中推开。张的结论是可信的。不过有两点我们要强调一下:
第一,先秦时期“在+Loc”用于V+O之前的例子②比“於(于)+Loc”多见。例如:
1子在川上曰:3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3 《论语》)3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
第二,“於(于)+Loc”即使在唐五代及其以后的宋元明清,用于V+O之后的例子仍然很多。也就是说,后置型到前置型的转换在“在+Loc”中比在“於(于)+Loc”中完成得彻底。这样似乎发生了一种“於(于)+Loc”和“在+Loc”互
补分布的问题,也就是说介词“於(于)”和介词
语法表达式为:Sub+VP+於(于)+NP,这
种表达方式一直延续到近代汉语,直到明清。明“在”在功能上开始有了分工。这种分工有语体
上的要求,也有表达上的要求。在不同的语体
清小说中用“於(于)”来标引空间方位关系仍然
里,介词“於(于)”和介词“在”使用的频率是不同
多出现在谓语动词之后。例如:
于)”主要用于书面语,“在”主要用于口4玄德感叹不已,令收其尸首,葬于金雁桥侧,以表的,“於(2
语体;由介词“於(于)”和介词“在”组成的介词结其忠。(《三国演义》)
5把琵琶横于膝上。(2 《金瓶梅》)
6这里林黛玉还自立于花阴之下。(2 《红楼梦》)
构出现的位置也是不同的,“於(于)”后置,引进位移的终结点或附着点,“在”引进活动的场所或范围。在现代汉语中,介词“於(于)”用于后置比
根据张(2001)的研究,从先秦到东汉末
①②
感谢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森中野枝、吉田泰谦、阮清恒、吴黄林、ThomasChase同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的郭德(гордейA.H.)教授、Nokia的高宁慧、泰国兰实大学的赵秀芬为本文提供语料。张(1998)认为此时的“在”不是介词,它们仍是动词。
·3·
2002年2月Feb.,2002第1期 空间关系的类型学研究 No.1
用于前置的机会要多得多,介词“在”用于前置和用于后置的机会差不多一样,也就是说,介词“於(于)”主要用来引介位移的终结点或附着点,介词“在”既可以引介终结点或附着点,也可以引介场所或范围。我们调查了1645部现代汉语出版物,共计1680万字,目的是为了观察频率上的分布差异。结果如下:
类别前置型后置型共计
总计6610685213462
於(于)+L
9220942186
在+L6518475811276
从张(1998)和我们对汉语史的考察结果
看,隋唐五代是变化最剧烈的时代,汉语句法结构的很多变化都肇始于这个时期,后置型到前置
型的转化也与这个大背景有关。我们还说不太清为什么这个时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会发生变化,但是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在前和在后的表达功能差异是不能忽视的,因此我们猜想隋唐五代时期的汉语自然语言表达已经有了功能分裂的趋势。张(2000)也提到先秦时期“於(于)”出现在前面总是表示强调意味,这已经可以看出功能分裂的苗头。
在现代汉语里,由介词组成的介词结构有很多都有两个位置:在谓词结构前充当状语、在谓
从这个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1)总体来
看,前置型和后置型的分布大体相当(0.9647∶词结构后充当补语,这种分布不仅仅局限于“於
1);(2)“於(于)+L”和“在+L”在功能上的分工(于)+L”和“在+L”。例如:
4向:3 向国家要钱/把钱投向市场是很显著的,前者主要用于后置型(占95.79%),后者主要用于前置型(占57.80%);(3)
“在+L”在后置型中出现的频率比我们预想的要高(42.20%);(4)现代汉语中“在+L”的使用频率远远大于“於(于)+L”(5.16∶1)。我们看一下比例图:
类别前置型后置型
於+L0.04210.9579
在+L0.57800.4220
5给:3 给儿子买礼物/把球扔给我6往:3 往家里运东西/本次列车开往上海7到:3 到食堂吃饭/走到动物园
8与:3 与虎谋皮/把2万元钱赠与希望小学
9由:3 他由副教授晋升为教授/本次列车经由南京开往北京
0自:4 校长自南京来/校长来自南京
当然还有一些介词结构只能出现在谓词结构前面,如由“跟”、“和”、“把”、“被”、“对”、“比”、“朝”、“当”、“从”、“用”、“拿”等构成的介词结构
都只能有一个位置。
“於(于)+L”和“在+L”在不同的位置表达不同的意义,这一点我们曾经有过很多例证(崔希亮2000)。从认知图式上看,前置型的“在+L”可以用容器图式来解释,后置型的“在+L”,可以用路径图式来解释(崔希亮2001)。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前置型介词结构和后置型介词结
很明显,现代汉语里标引空间方位的介词结构在谓语动词之前和在谓语动词之后的几率几乎是相等的,后置型还略多于前置型。这种现象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前置型和后置型各有各的功能,也就是说,表达功能上的要求是句法形式变化的重要动因。
2.2前后并存及其功能意义
·4·构都可以用不同的图式来解释呢?我们想是可
以的,但是这个问题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因为前置与后置句法安排不同,它们的句法地位也不同。位于前置位置上的介词结构是背景部分,而位于后置位置上的介词结构是前景部分。
2002年2月汉语学习Feb.,2002第1期 ChineseLanguageLearning No.1
位移的路径。附着可以是物理上的接触关系,也可以只是隐喻层面的接触。例如:
1他把被子放在桌子上/他把手放到衣兜里(4 物理接触)
背景和前景指示表达功能上的分别,跟语义
2他把我的话放在心上/他把市场观念放到生活里4
非物理接触)焦点不是一回事。在一个句子里,除非要表达言(外之意,一般只有一个信息是最重要的,那个最张旺熹(2001)用位移图式来解释“把”字句,
重要的信息就是句法上的前景,其它的信息都是背景信息。在现代汉语中,状语总是背景信息,而补语总是前景信息。在语义上,根据表达需要,背景信息也可以成为焦点信息。我们说“Sbj+在+L+VP”可以用容器图式来解释,“Sbj+V
可以解释典型的“把”字句,我们用容器图式来解
释“Sbj在L+VP”;用路径图式来解释“Sbj+V在+L”,也可以解释典型的位置句。
2.3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
空间方位的表达可以利用语法手段,也可以
在+L”用路径图式来解释是能够得到语言事实利用词汇手段。语法手段包括名词的格系统、格
支持的。朱德熙(1990)曾经指出:出现在“Sbj+助词、成分排列次序、介词等;词汇手段包括动词V在+L”中的动词都包含一个共同的语义特征(是、在、有)、方位词(上、下、里、外等)、方所名词“附着于某处”。所谓“附着于某处”总是伴随着(公园、食堂、上海等)等。很多语言都是利用不一个位移过程和一个位移路径。我们对现代汉语语料所做的不完全统计完全支持朱德熙先生的结论。我们选出18个出现频率最高的动词和17个出现频率最低的动词,比较他们在语义属性上的差别(详细数据见附表)。
放立落生留藏
714342250235155146
倒挂插蹲伏搁
14313499999997
躲埋活长扔关
908584786963
止一种手段来表达空间方位关系的。例如日语与韩国语主要利用格助词,但是在日语和韩国语中也有方位词;越南语利用介词和方位词,和汉
语类似,所不同的是越南语的方位词不是在名词的后头,而是在名词的前头,越南语的介词结构可以在动词前,也可以在动词后;泰国语主要用介词,方位词没有越南语那么多,与越南语相同的是方位词也在名词前,与越南语不同的是介词结构都位于动词之后;英语用介词表达空间方位,所以英语的介词比汉语要多;俄语用介词和格的语法范畴来表达空间方位关系;芬兰语用名词词尾的格标记来表达空间方位关系。不一而足。用动词“有”(HAVE)和“是”(BE)来表达“在”(EXIST)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
在现代汉语中,空间方位关系的表达有介词和方位词两种手段,介词主要是在、於(于)、从、向、朝、往、到等,方位词主要有上、下、里、中、内、外、旁、上面、下面、里面、外面、上边、下边、里边、外边、上头、下头、里头、外头、左、有、左边、右边、左面、右面、旁边等。汉语中的方位词可以比较好地确定方位关系。
§3空间参照系和扫描方式
语言的编码有认知上的动因。不同的语言类型之间存在着共性。我们以汉语为比较的出
·5·
高附着性动词
拨维持改赶击扛
222222
磕毁灭摸饶保持掺和
222211
混合混迹溶解融解佩
11111
低附着性动词
从这个表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出现在“V在L”中的动词都带有附着义,附着义越强,出现的频率越高。附着总是涉及附着物和附着点,动词是导致附着实现的动力。在“Sbj+V在+L”中,Sbj是附着物,L是附着点,Sbj到L的过程就是
2002年2月Feb.,2002第1期 空间关系的类型学研究 No.1
发点,寻找不同语言之间在空间关系编码方面的共性,从而为解释语言在认知和功能上的错综倚变关系提供证据。
3.1参照点与空间定位策略
关于空间参照的认知问题,尤其是方位词参
6孩子们在地图上找到了罗马(4 Obi在L)7孩子们在森林里寻找浆果(4 Sbj和Obj都在L)
例 54- 7描述的是A、4B、C三类场景,这三类场景如何通过句法内部特征来确定,我们还没有好的办法。可以肯定的是:听话人自己会发现哪
照的问题,方经民(1999)有过非常详尽的讨论。一个参与项是凸显对象。
戴浩一(1988)用时间顺序原则(Principleof我们所讨论的空间参照与空间定位主要指参与者与空间方位关系在具体场景中的位置关系,这种位置关系与语言中的句法机制有关,更重要的是与说话人对话语信息的安排有关。
当我们用语言表达空间方位关系的时候,如
果站在说话人的角度,我们首先要确定Sbj或者Obj与L的具体位置关系。对于听话人来说,这种具体的位置关系并不总是很明确的。比如:
3他们在海上看见一条船4
4他们在船上看见一头海豹
TemporalSequence,PTS)来解释“Sbj+在+L+VP”和“Sbj+V在+L”的区别,听上去蛮有道理的。他的困难是不能解释像 34和 4这样的歧义句。因为 34可以分解为:
A.他们在海上&他们看见一条船B.他们看见一条船&一条船在海上
C.他们在海上&他们看见一条船&一条船在海上
场景B显然有违于PTS。按照PTS应该这样表述才对:“他们看见一条船在海上”,例 4可以做同样的分解。
齐沪扬(1998)用语义指向来分析“在+L”中的空间方位关系,描写了同一句法形式表达不同方位关系的事实。对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如何根据句法特性确定语义指向作者没有涉及。
空间参照点永远是L。因为在空间方位的
例 3和 44的位置关系有三种可能性:A.Sbj与L在一起;B.Obj与L在一起;C.Sbj和Obj都与L
在一起。这两个句子都是有歧义的句子。
A、B、C三个示意图表现的是空间方位关系的三
几个要素中,L是地标(Landmark,LM),而射体
Trajector,TR)有时是Sbj,有时是Obj。在汉语种参照策略。但是,说话人作为旁观者和叙述者(
总是置身事外的,也就是说,无论Sbj和Obj在L中,空间关系的定位跟具体的空间方位场景有这个舞台上如何表演,说话人的视角是固定的,关,离开具体的场景,定位就比较困难。比如“她
“她在汤里放了奶油”和“她在板只不过舞台上呈现给观察者的情景不同罢了。在白布上绣花”、说话人如何安排Sbj或Obj与L的关系,完全取决于说话人表达的需要。他可以凸显Sbj,也可以凸显Obj。从语法经济性原则上看,结构歧义是符合这个原则的,因为听话人根据各种信息源自会找到或者构建现实的场景。但是从语法清楚性这个原则上看,A、B、C三个场景应该有三种不同的句法表现,像C这样的Sbj和Obj都处于凸显位置的场景在现实语境中是不存在的,两
凳上绣花”、“她在厨房里做奶油汤”表达的是不同的场景,因此参与者确定位置关系需要场景知识。
3.2LM扫描和TR扫描
语言是一种线性排列的符号系统,这种线性符号系统折射出人类思维的某些特性。操不同语言的人在表述相同的场景时之所以会选择不同的形式,是因为他们对场景的观察和表述有不
viewpoints),或者说不同的扫描(scan-个参与者Sbj或Obj总有一个处于背景地位。同的视点(
方式。扫描的对象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下面三个句子恰好表现了三种不同的场景,它们ning)是没有歧义的。
5孩子们在旷野里看星星(4 Sbj在L)·6·是动态的。在不同的语言里,说话人会选择不同的扫描方式来描述各种场景。比如芬兰语:
2002年2月汉语学习Feb.,2002第1期 ChineseLanguageLearning No.1
8Poyda4 -llaonkirja桌子-在…上-是-书桌子上有一本书9Kirjaonpoyda4 -lla书-是-桌子-在…上有一本书在桌子上0Kirjaonlaitettupoyda5 -lle书-是-摆放-桌子-往/到书摆在桌子上
1Opettajaonlaittanutkirjanpoyda5 -lle老师-是-放了-一本书-桌子-往/到…上老师在桌子上放了一本书2Marianakikoiranpiha5 -lla玛丽-看到了-一条狗-花园-在…里玛丽在花园里看到一条狗3Hanmainitsisinutkirjee5 -ssa-an他-提到了-你(宾格)-信-在…中-他的他在(他的)信中提到你
芬兰语的扫描方式是先看TR,再看LM。英语的情形也是如此,标引空间方位关系的介词结构几乎总是居于句子的末尾。例如:
4Marysawadoginthegarden.5
5Maryworksasanaccountantinthebank.
6Theymeetinthetheatre.5
7Theteacherplacedabookonthetable.5
芬兰语着眼于名词,英语着眼于动词,因此
英语的扫描方式是先考虑动作行为或者活动,再考虑活动的场所。汉语的情形有些不同:
8玛丽在花园里看到一条狗。5
9玛丽在银行当会计。5
0他们在电影院见面。6
1老师在桌子上放了一本书。6
汉语的扫描方式是先看到TR与LM的位置关系,然后才是行为动作本身,场景的描述与英语、芬兰语是不同的。日语的扫描方式也是这样,先把参与者和参与者与LM的关系确定下来,然后再推及行为动作。由于日语是SOV型语言,因此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但是汉语究竟是SVO型语言还是SOV型语言,至今还有不同意见。有人把汉语的这种扫描方式看成是汉语
芬兰语没有介词,空间方位关系是靠名词词尾标引的。不同的词尾表示不同的关系:on和N-lla结合起来表示“在…上/里”,on和N-lle结合起来表示“往/到…上/里”。也可以说,名词词尾-lla标引的是容器,—lle标引的是路径。例
、 8494都是静态存在场景, 05- 3都是动态的场SOV型语言的证据。5
空间方位关系的类型学研究是一个很大的题景,其中 0、 51是活动场景, 52、 53是叙事场景。5
从扫描程序上看,标引空间方位关系的成分几乎目,我们只是做了小样本的调查,还不能得出很都处于背景位置,位于句子的末尾。我们可以说参考文献:
[1]Croft,William.TypologyandUniversals[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2]崔希亮.汉语方位结构“在……里”的认知考察[R].第11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芜湖,2000.[3]崔希亮.汉语空间方位场景的态与论元的凸显[R].新世纪首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香港,2001.[4]崔希亮.“在”与空间方位场景的句法表现及语义映射[J].中国语言学报,第10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戴浩一.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1).
[6]方经民.论汉语空间方位参照认知过程中的基本策略[J].中国语文,1999,(1).[7]齐沪扬.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8.[8]张[9]张
.汉语处所介词词组和工具介词词组的词序变化[D],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8..现代汉语介词词组“在L”与动词宾语的词序规律[J].中国语文,2001,(1).
有说服力的结论,但是我们相信我们提出的问题
是有价值的。
[10]张旺熹.“把”字句的位移图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3).
[11]朱德熙.“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结构(修改稿)[A].语法丛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7·
2002年2月Feb.,2002第1期 空间关系的类型学研究 No.1
附表:V+在+L中的动词频率
放 714丢24踩10吃4立 342圈22泡 10
戴4落 250记21卷10捧4生235列21呆9俯4留155闷21缚9隔4藏146爬21附9毁4倒143化 21
梗9录4挂134连20滚9消灭4插99铺20画9配4蹲99点20积9避4伏99凑19扣9隐蔽3搁97盖18困9横陈3躲90抛18撇9触3埋85骑18背9戳3活84穿18缠8覆3长78扶17撂8挎3扔69禁闭17跑8淋3关63披16发表8淹3挤55费16缝7眠3跟51拿15聚集7抹3跪51带15扑7染3打48揣14憋7饶2靠44裹14冻6维持2掉42趴14含6改2夹41排14包括6赶2浮40泊14赖6击2聚集37禁13愣6扛2处36滴13埋没6磕2露36蒙12拍6毁灭2钉33消磨12泼6摸2堆30盘12沉6拨2横30弃12笼5保持1看29绕12搂5掺和1碰29捆12派5混合1合28顶11喷5混迹1僵26接11飘5溶解1混合25擦11叠5融解1结25等10病4佩
1
浸
25
堵
10
并
4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