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句群
句群也叫句组,它由前后连贯共同表示一个中心意思的几个句子组成。例如:
(1)<一>历史是过去的事实。<二>但我更认为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的无终止的对话。
(2)只要不是闰年,一月一日是星期几,十月一日也一定是星期几。<二>四月一日同七月一日,九月一日同十二月一日也同样如此。
(3)<一>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二>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4)<一>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二>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二、句群的意义类型
句群根据结构层次的多少划分,可以分成一重句群和多重句群两类:根据句际关系划分,可以分成并列、顺承、解说、选择、递进、条件、假设、因果、目的、转折。
下面介绍句群的句际关系类型。 (一)并列句群。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也、同时、又”等。可分为平列和对举两小类。例如:
1
(1)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平列)
(2)五香瓜子,要吗?盐炒葵花子,要吗?油炸花生米,要吗?(平列)
(3)不要变成事实的保管人。要洞悉事实发生的奥秘。(对举)
(二)顺承句群。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于是、然后、后来”等,有时也用相关的词语进行关联。
(1)叶芳压不住火气,突然用拳头发疯似的打着刘思佳的肩膀头。然后,又把脸趴在他的肩膀上,哭了起来。
(2)听说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座云梯山。山上住着个种树的老爹,白发白眉白胡子。他的胡子很长,从下巴一直拖到地上。
(三)解说句群。
可分为总分式、注解式、特解式、例解式、问答式等。例如:
(1)珠宝项链分为长短两种。一种是紧贴脖颈的短项链,另一种是垂挂式的长项链。(总分式)
(2)电流和抵抗成反比例嘛。就是说,抵抗越大,电流越小;抵抗越小,电流越大。(注解式)
(3)他把我那件破得可怜的衬衫洗干净了,并且缝好
2
了。这件衬衫是我第一次受审时的牺牲品。(特解式)
(4)还有,以为诗人或文学家高于一切人,他的工作比一切工作都高贵,也是不正确的观念。举例说,从前海涅以为诗人高贵,而上帝最公平,诗人在死后,便到上帝那里去,围着上帝坐着,上帝请他吃糖果。(例解式)
(5)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问答式)
(四)选择句群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或者”、“还是”和“是A,还是B”等。例如:
(1)我又模糊地睡去了吗?或者我在嘻嘻地笑你的愚蠢吗?或者我在怜悯你的困苦吗?
(2)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
(3)是骄傲怕痒的紫薇,还是亭亭玉立的广玉兰? (五)递进句群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而且、并且、甚至、甚而至于、何况、况且”等。例如:
(1)有人说幸福是抽象的,那是因为他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而且,他所谓的幸福是对个人而言。
(2)仿佛从这一天起,未庄的女人们忽然都怕了羞,伊们一见阿Q走来,便个个躲进门里去。甚而至于将近五十
3
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而且将十一岁的女儿都叫进去了。
(3)便是七斤嫂,那时不也说,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况且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
(六)条件句群。
这种类型比较少见。例如:
你爱喝的咖啡多得很!我还有一瓶理!只要你能喝。 (七)假设句群。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那么、那”等,前面的句子一般是问句。例如:
(1)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么,你就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
(2)倘使后来对此用了“侵略”一词呢?那就会变成“干了坏事,不尊重他们”了。
(八)因果句群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所以、因此”等,例如: (1)湿沙层的水分足够供应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所以在流动沙丘上植林仲草,是可以成活的。
(2)作品的句子有长有短,短句子可以一口气读完,而长句子有时候则需要分成几段来读。因此,停顿是有声语言表情达意必不可少的手段。
(3)许多人,“下车伊始”,就哇咧哇咧地发议论,提
4
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其实这种人是个有十个要失败。因为,这种议论或批评,没有经过周密调查,不过是无知妄说。
(九)目的句群。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为的是、省得”。例如:
(1)我勤奋学习,刻苦锻炼。为的是夺回那失去了的宝贵时间。
(2)你来了好!省得我去找你。 (十)转折句群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但是(但)、可是、然而、不过”等。例如:
(1)他有点傻气,有点呆气,姜亚芳就说他是书呆子。可是,这个书呆子会念诗,而且念得那么好!
(2)焦大的骂,并非要打到贾府,倒是要贾府好,不过说主奴如此,贾府就要弄不下去了。然而,得到的报酬是马粪。
(十一)独立句群
由独立语构成的句子称独立句。句群中有独立句的称独立句群。例如:
(1) 轰轰!炮声阵阵。 (2) 小王!小王! 三、多重复句
5
只有一个层次的句群叫一重句群或简单句群;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的句群叫多种句群,又叫复杂句群。例如:
(1)<一>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并列)<二>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解说)<三>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的活儿。
(2)<一>在煤业联合公司大厦的总入口处,军队的夜间活动继续着。(解说)<二>卡车和摩托车不断开来。(并列)<三>官兵们不断进进出出,步枪和马刺锵锵作响。(递进)<四>还听到外国人的刺耳的谈话声。(转折)<五>但是煤业公司的窗上都遮着黑纸。
多重复句的图解法和多重复句相同,可以类推。 四、句群和复句、段落 (一)句群和复句
句群和复句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句群和复句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句群的句子之间的关系类型和复句的分句间的关系类型基本上相同。因而在一定语境中有些句群可以变换成复句,有些复句可以变换成句群。例如上面“什么是句群”例(1),在不强调“历史是过去的事实”的重要性和独立性的时候,后面隔离的停顿可以改用句内连续性停顿,书面上把句号改为逗号,这样,句群就变成复句了。同理,例(2)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改成复句。反过来,一个复句,特别是复杂的多重复句,也是可以变换
6
成句群的。不过,变不变,采用句群的形式,还是采用复句的形式,都要根据语境和表达的需要来定。
句群和复句的根本区别是构成单位不同:句群的构成单位是句子,复句的构成单位是分句。其次,二者关联词语的使用情况略有不同:在复句中经常乘对运用的关联词语,在句群中大都不能成对运用,例如“又…..又”、“也……也”、“尚且…..何况”、“不是…..就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之所以…..是因为”、“既然…..那么”、“即使……也”、“只有…..才”、“无论…..都”等。只有表选择的“或者…..或者……”、“还是…..还是”,表并列的“一方面……一方面”或表连贯的“首先…..其次….”等可以成对使用。
此外,句群的句际关系类型和复句的类型绝大多数相同。不同之处是:复句没有解说句群中的问答式;句群没有选择复句中的限选关系(二至选一:“不是…..就是….)和决选关系(已定选择:”与其…..不如…..“、“宁可…..也不……”等)
。因此,句群和复句有些是不能互相变换的。例如,上面“什么是句群”例(3)是问答式,不能变换成复句。上一节“联合复句”中“并列复句”的例(2)、例(6)“选择复句的例(4)至例(9)等,不改动关联词语,都不能变换成句群,这是因为句群不可能运用其中的成对的关联词语。
(二)句群与段落
7
这里的段落指的是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如果是由一个句子构成的,则段落中没有句群;如果是由几个甚至几十个句子组成的,则可能分析为一个或几个句群,或分析为既有句群也有句群之外的句子。
句群和段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区别主要有两点:(1)句群是语言运用单位,属语言学范畴;划分的依据主要是语意上的向心性、逻辑上的条理性和相应的关联词语。自然段是文章结构单位,属文章范畴;它的划分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文章的内容、风格、体裁、流派,作者的个性、习惯等。二者相比,自然段具有更大的任意性。(2)划分的目的不同。划分句群主要是为了研究句群里句子的组合、聚合规律及其语用价值;划分自然段主要是为了使文章的美目清楚,结构显豁。
五、句群运用中的常见错误。 五、句群运用中的常见错误。
句群在运用中的错误是各种各样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前后脱节
句群里的几个句子在意思上缺乏必然的联系,有的句子脱离中心意思。例如:
<一>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植树,不能去毁树。<二>植树和毁树是一对矛盾。<三>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
8
<四>现在社会上还有毁树的现象。
<一>句是句群的语意中心。<三>\\<四>句是围绕这个中心说的,<二>句跟前后句脱节,应删去。
(二)语序不当
客观现实之间的联系有一定次序,因此,句群里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也不是任意的。
<一>人们一般把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类。<二>在人类历史以前爆发过,迄今为止没有爆发过的火山叫死火山;在人类历史中爆发过,以后长期处于平静,但仍可能爆发的火山叫休眠火山;经常的火周期性喷发的火山叫活火山。
这个句群,包含两句。前一句是总说,提到三种火山;后一句有三个分句,分说三种火山,但没有按总说中的“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次序说,显得条理不清,连贯性差。
(三)前后矛盾。
<一>在一次战斗中,连长腰部负了重伤,因流血过多昏过去了。
<二>战士们送他回后方,他用坚定的口气说:“不要管我,追击敌人要紧!”
连长既然“昏过去了”,就不能说出神志清醒的话。如果说“不要管我,追击敌人要紧!”是连长清醒之后说的,
9
那也应该交代清楚。
(四)答非所问
这种错误现在自问自答或甲问乙答得解说句群中。 <一>“志”是怎么得来的呢?<二>是天生的吗?<三>不。<四>古人云:“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五>“有心人”即教导人们要有恒心,要善于做长期艰巨的工作。<六>古时李时珍活了一生的精力,攀山涉水,走遍天涯海角,才写出一部伟大的科学著作——《本草纲目》。
本例共六句。问的是“志”是怎么得来的。后三句并未对此作正面回答,转而大谈要做“有心人”。答非所问,语意不连贯。
(五)重复多余
<一>昨天晚上我们全家去山东剧院看电影。<二>六点半出发。
<三>去早了也没有意思。<四>剧院门前人山人海。<五>我们在大门口检票后就进场了。<六>没有票的不能入场。
例中<三>、<六>两句是废话,应删去。 句群
一、什么是句群
句群也叫句组,它由前后连贯共同表示一个中心意思的几个句子组成。例如:
10
(1)<一>历史是过去的事实。<二>但我更认为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的无终止的对话。
(2)只要不是闰年,一月一日是星期几,十月一日也一定是星期几。<二>四月一日同七月一日,九月一日同十二月一日也同样如此。
(3)<一>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二>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4)<一>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二>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二、句群的意义类型
句群根据结构层次的多少划分,可以分成一重句群和多重句群两类:根据句际关系划分,可以分成并列、顺承、解说、选择、递进、条件、假设、因果、目的、转折。
下面介绍句群的句际关系类型。 (一)并列句群。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也、同时、又”等。可分为平列和对举两小类。例如:
(1)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平列)
(2)五香瓜子,要吗?盐炒葵花子,要吗?油炸花生米,要吗?(平列)
(3)不要变成事实的保管人。要洞悉事实发生的奥秘。
11
(对举)
(二)顺承句群。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于是、然后、后来”等,有时也用相关的词语进行关联。
(1)叶芳压不住火气,突然用拳头发疯似的打着刘思佳的肩膀头。然后,又把脸趴在他的肩膀上,哭了起来。
(2)听说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座云梯山。山上住着个种树的老爹,白发白眉白胡子。他的胡子很长,从下巴一直拖到地上。
(三)解说句群。
可分为总分式、注解式、特解式、例解式、问答式等。例如:
(1)珠宝项链分为长短两种。一种是紧贴脖颈的短项链,另一种是垂挂式的长项链。(总分式)
(2)电流和抵抗成反比例嘛。就是说,抵抗越大,电流越小;抵抗越小,电流越大。(注解式)
(3)他把我那件破得可怜的衬衫洗干净了,并且缝好了。这件衬衫是我第一次受审时的牺牲品。(特解式)
(4)还有,以为诗人或文学家高于一切人,他的工作比一切工作都高贵,也是不正确的观念。举例说,从前海涅以为诗人高贵,而上帝最公平,诗人在死后,便到上帝那里去,围着上帝坐着,上帝请他吃糖果。(例解式)
12
(5)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问答式)
(四)选择句群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或者”、“还是”和“是A,还是B”等。例如:
(1)我又模糊地睡去了吗?或者我在嘻嘻地笑你的愚蠢吗?或者我在怜悯你的困苦吗?
(2)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
(3)是骄傲怕痒的紫薇,还是亭亭玉立的广玉兰? (五)递进句群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而且、并且、甚至、甚而至于、何况、况且”等。例如:
(1)有人说幸福是抽象的,那是因为他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而且,他所谓的幸福是对个人而言。
(2)仿佛从这一天起,未庄的女人们忽然都怕了羞,伊们一见阿Q走来,便个个躲进门里去。甚而至于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而且将十一岁的女儿都叫进去了。
(3)便是七斤嫂,那时不也说,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况且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
(六)条件句群。
13
这种类型比较少见。例如:
你爱喝的咖啡多得很!我还有一瓶理!只要你能喝。 (七)假设句群。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那么、那”等,前面的句子一般是问句。例如:
(1)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么,你就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
(2)倘使后来对此用了“侵略”一词呢?那就会变成“干了坏事,不尊重他们”了。
(八)因果句群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所以、因此”等,例如: (1)湿沙层的水分足够供应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所以在流动沙丘上植林仲草,是可以成活的。
(2)作品的句子有长有短,短句子可以一口气读完,而长句子有时候则需要分成几段来读。因此,停顿是有声语言表情达意必不可少的手段。
(3)许多人,“下车伊始”,就哇咧哇咧地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其实这种人是个有十个要失败。因为,这种议论或批评,没有经过周密调查,不过是无知妄说。
(九)目的句群。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为的是、省得”。例如:
14
(1)我勤奋学习,刻苦锻炼。为的是夺回那失去了的宝贵时间。
(2)你来了好!省得我去找你。 (十)转折句群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但是(但)、可是、然而、不过”等。例如:
(1)他有点傻气,有点呆气,姜亚芳就说他是书呆子。可是,这个书呆子会念诗,而且念得那么好!
(2)焦大的骂,并非要打到贾府,倒是要贾府好,不过说主奴如此,贾府就要弄不下去了。然而,得到的报酬是马粪。
(十一)独立句群
由独立语构成的句子称独立句。句群中有独立句的称独立句群。例如:
(1) 轰轰!炮声阵阵。 (2) 小王!小王! 三、多重复句
只有一个层次的句群叫一重句群或简单句群;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的句群叫多种句群,又叫复杂句群。例如:
(1)<一>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并列)<二>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解说)<三>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的活儿。
15
(2)<一>在煤业联合公司大厦的总入口处,军队的夜间活动继续着。(解说)<二>卡车和摩托车不断开来。(并列)<三>官兵们不断进进出出,步枪和马刺锵锵作响。(递进)<四>还听到外国人的刺耳的谈话声。(转折)<五>但是煤业公司的窗上都遮着黑纸。
多重复句的图解法和多重复句相同,可以类推。 四、句群和复句、段落 (一)句群和复句
句群和复句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句群和复句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句群的句子之间的关系类型和复句的分句间的关系类型基本上相同。因而在一定语境中有些句群可以变换成复句,有些复句可以变换成句群。例如上面“什么是句群”例(1),在不强调“历史是过去的事实”的重要性和独立性的时候,后面隔离的停顿可以改用句内连续性停顿,书面上把句号改为逗号,这样,句群就变成复句了。同理,例(2)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改成复句。反过来,一个复句,特别是复杂的多重复句,也是可以变换成句群的。不过,变不变,采用句群的形式,还是采用复句的形式,都要根据语境和表达的需要来定。
句群和复句的根本区别是构成单位不同:句群的构成单位是句子,复句的构成单位是分句。其次,二者关联词语的使用情况略有不同:在复句中经常乘对运用的关联词语,在
16
句群中大都不能成对运用,例如“又…..又”、“也……也”、“尚且…..何况”、“不是…..就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之所以…..是因为”、“既然…..那么”、“即使……也”、“只有…..才”、“无论…..都”等。只有表选择的“或者…..或者……”、“还是…..还是”,表并列的“一方面……一方面”或表连贯的“首先…..其次….”等可以成对使用。
此外,句群的句际关系类型和复句的类型绝大多数相同。不同之处是:复句没有解说句群中的问答式;句群没有选择复句中的限选关系(二至选一:“不是…..就是….)和决选关系(已定选择:”与其…..不如…..“、“宁可…..也不……”等)
。因此,句群和复句有些是不能互相变换的。例如,上面“什么是句群”例(3)是问答式,不能变换成复句。上一节“联合复句”中“并列复句”的例(2)、例(6)“选择复句的例(4)至例(9)等,不改动关联词语,都不能变换成句群,这是因为句群不可能运用其中的成对的关联词语。
(二)句群与段落
这里的段落指的是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如果是由一个句子构成的,则段落中没有句群;如果是由几个甚至几十个句子组成的,则可能分析为一个或几个句群,或分析为既有句群也有句群之外的句子。
句群和段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区别主要有两点:(1)
17
句群是语言运用单位,属语言学范畴;划分的依据主要是语意上的向心性、逻辑上的条理性和相应的关联词语。自然段是文章结构单位,属文章范畴;它的划分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文章的内容、风格、体裁、流派,作者的个性、习惯等。二者相比,自然段具有更大的任意性。(2)划分的目的不同。划分句群主要是为了研究句群里句子的组合、聚合规律及其语用价值;划分自然段主要是为了使文章的美目清楚,结构显豁。
五、句群运用中的常见错误。 五、句群运用中的常见错误。
句群在运用中的错误是各种各样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前后脱节
句群里的几个句子在意思上缺乏必然的联系,有的句子脱离中心意思。例如:
<一>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植树,不能去毁树。<二>植树和毁树是一对矛盾。<三>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四>现在社会上还有毁树的现象。
<一>句是句群的语意中心。<三>\\<四>句是围绕这个中心说的,<二>句跟前后句脱节,应删去。
(二)语序不当
客观现实之间的联系有一定次序,因此,句群里先说什
18
么后说什么也不是任意的。
<一>人们一般把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类。<二>在人类历史以前爆发过,迄今为止没有爆发过的火山叫死火山;在人类历史中爆发过,以后长期处于平静,但仍可能爆发的火山叫休眠火山;经常的火周期性喷发的火山叫活火山。
这个句群,包含两句。前一句是总说,提到三种火山;后一句有三个分句,分说三种火山,但没有按总说中的“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次序说,显得条理不清,连贯性差。
(三)前后矛盾。
<一>在一次战斗中,连长腰部负了重伤,因流血过多昏过去了。
<二>战士们送他回后方,他用坚定的口气说:“不要管我,追击敌人要紧!”
连长既然“昏过去了”,就不能说出神志清醒的话。如果说“不要管我,追击敌人要紧!”是连长清醒之后说的,那也应该交代清楚。
(四)答非所问
这种错误现在自问自答或甲问乙答得解说句群中。 <一>“志”是怎么得来的呢?<二>是天生的吗?<三>不。<四>古人云:“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五>“有
19
心人”即教导人们要有恒心,要善于做长期艰巨的工作。<六>古时李时珍活了一生的精力,攀山涉水,走遍天涯海角,才写出一部伟大的科学著作——《本草纲目》。
本例共六句。问的是“志”是怎么得来的。后三句并未对此作正面回答,转而大谈要做“有心人”。答非所问,语意不连贯。
(五)重复多余
<一>昨天晚上我们全家去山东剧院看电影。<二>六点半出发。
<三>去早了也没有意思。<四>剧院门前人山人海。<五>我们在大门口检票后就进场了。<六>没有票的不能入场。
例中<三>、<六>两句是废话,应删去。
分析句群、概括段意八法
纵观九十年现代汉语发展的历史,现代汉语由研究语言较小的单位——词法、句法,逐步向研究语言较大的单位——句群、章法、篇法进军。现行的新教学语法体系则明确地提出了句群的概念。所有这一切,对建立语言的整体观念,对完善新的语法体系,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事物的发展常常是不平衡的。教学的实践使我们
20
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作文时言通句顺,几乎找不出什么语法错误。但如果连起来一看,便会发现前言不搭后语,表达抓不住中心,语无伦次,条理不清。略举一例如下:
①现在的孩子福气真好,吃的是荤腥,穿的是呢绒。②难怪医生要大声正告:独生子女家长们,孩子不能光靠吃补品过日子。③我可以断言,这样的父母多半是望子成龙心切,恨不得一口吃出个大胖子来。④奉劝患有急性病的年轻夫妇们好好读读“拔苗助长”的故事,也许能从中吸取点有益的教训来。
这是一个条理不清、中心不明的句群。句①讲“吃荤腥,穿呢绒”,句②急转“吃补品”,不连贯,也不是因果关系。句③由此而“断言”为“望子成龙”、“一口吃出个大胖子来”,论据不足。且“龙”和“胖子”的内涵不同,不能并列。句④归纳为“拔苗助长”,不够准确。再说,“独生子女家长”不一定全是“患有急性脖的“年轻夫妇”。违反同一律。
学生在运用句群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东一
头西一
棒槌”,思维混乱,抓不住中心的现象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头脑深处没有确立句群的观念。殊不知句群的问题,不仅单纯是语法的问题,还涉及到修辞、逻辑乃至写作的问题。
所谓句群,它是介于句子与段落之间的最大的语法单位。句群里的每一个句子应是围绕着一个明晰的中心意思连
21
贯地组织起来的。而一篇成功的文章又总是一个中心意思连着另一个中心意思前后相衔接地逐步展开的。一个较为复杂的句群,往往是一篇“五脏俱全”的小文章,它是一个囊括了词法、句法、修辞、逻辑和章法的“综合工程”。诚然,句群之于段落篇章是局部对于全局的关系,然而在另一条件下,句群则是单句和复句的全局。这种对立而统一的辩证关系,就使得句群突破了语法范畴,而跻身于修辞、逻辑和写作的行列。
刘坚教授说:“近年来的语法研究,比较注重语言事实的挖掘,比较注重从意义和形式的结合上,进行分析描写……研究领域的扩大,研究方法的发展,必将有利于深入地揭示汉语语法规律。”这番话虽然说的是语法研究,涉及的面却很广泛,我们不仅应当立足于这样的高度来确立句群的观念,而且应当以这样的广度和深度去进行句群的分析研究。
让我随便采撷一个句群的花朵请大家品赏。这是施东向同志写的《义理·考据和词章》文中的一个句群:
①有人也许认为,只要不妨害所要表达的义理,材料的细节有点出入是无所谓的。②这种想法是不对的。③即使细节的出入对于全部论证不发生直接影响,也会使人对于材料的全部可靠性发生怀疑,以至伤害了论证的说服力量。④有时看来是无关大体的细节上的马虎,却会造成关键问题上的错误,那当然更是要警惕的。⑤把细节弄清楚或者作适当的
22
交代,是可能的。⑥对于可以做到的事不去做,这是一种懒散的作风,和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严肃认真的作风是不相容的。
这个句群六个句子中,①②⑤是单句,③④⑥是复句。从语法结构上分析,这六个句子构成了三个层次:
①||解说②|总分③|||并列④||并列⑤|||承接⑥
这六个句子尽管处于不同的地位,发挥不同的作用,但都共同指向中心句②“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句①说明的是“这种想法”,句③④⑤⑥则“是不对的”理由延续。中心突出,层次井然。
看句群里的每一个句子是不是横生枝节,就看每个句子是指向中心句,还是背离中心句。这“向心”和“离心”的标志,不仅着眼于每句的“形合”与否,更要着眼于“意合”与否。形合意合之句必然“向心”,貌合神离之句必然“离心”。“离心”之句坚决删去,毫不可惜。
层次性表明了句群的结构特点,向心性反映了句群的义理联系。
议论性的句群,向心性往往表现为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上述的例子,实际上是一驳论:句①先亮出对方的论点。句②表明自己的观点,句③句④从材料细节的出入与义理表达的两种关系,用反证法驳斥了“细节出入无所谓”论,指
23
出了这种论调的危害。句⑤句⑥从正面论证了应有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揭露了这种论调的实质。这样,句群就从正反两面充分驳倒了对方的论点,从而树立了自己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观点。先破后立,层层递进,结构谨严。
本句群还暗含着一个否定后体式的假言推理过程。对方的论点是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只要不妨害所要表达的义理(前体),材料的细节有点出入是无所谓的(后体)。
对于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来说,其后体是前体的必要条件,因此,可以通过否定其后体而否定其前体。后续句③④用间接论证的方法证明了“细节上的任何一点出入”都不“是无所谓”的;句⑤句⑥用直接论证的方法证明了“细节上的任何一点出入”都是不应该的,都“是不相容的”。从而彻底否定了后体,也就必然否定了前体:“细节上的任何一点出入”必“妨害所表达的义理”。这样的分析,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文学作品中描述的句群,向心性虽不象议论性句群那么明显、集中,但由于它所描述的既要体现客观事物和自然景象的具体特征,又要在字里行间渗透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因此这种描叙常常融入到整个作品之中,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和高超的文学性。它的向心性也就更含蓄、隽永,更感人、强烈。一些名篇名著里的描述句群,有时要恰当地总结出它的中心意思和说出它的奥妙佳处来,非要读完整章整
24
篇方能恍然大悟。
譬如朱自清先生写的《绿》文第二段一分三个句群,有人认为第三个句群的中心意思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孤立地看,这种概括无可非议。但当我们读完全文,特别是还有这样两句“瀑布在襟袖之间,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时,就会悟到,原来这篇三句群写潭的瀑布,实在是为了陪衬梅雨潭的“绿”。瀑布的描写愈是工笔重彩,潭水的“绿”便愈使人“诧异”万分,“绿”的魅力便愈能使先生一反常态,而“裁”而“挹”,而“托”而“掬”而“吻”了。如果不把这种义理上的层层推进,构思上的别致曲折,手法上的巧妙映衬,融合到该句群的分析上去,而仅在句群内部作“疱丁解牛”式的“肢解”分析,就可能造成思流上的停滞,语流上的断裂。不利于句群意境的融合贯通及自然升华的阐述。
由此看来,由于句群本身既是全局又是局部这一特殊的地位,而使它的向心性也同样具有了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的本质特征。
综上所述,我们说要确立句群的观念,不仅是要解决宏观上的认识问题,还要在微观处理上拓宽视野,突破语法范畴,实行多学科横向综合“开发”,充分意识到句群的层次性、向心性、逻辑性、文学性,着力培养学生交错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25
这种开拓,始终要以“篇章”这个全局为“龙头”,为归宿。“析群”的一切努力,最终是为了谋篇。只有当文章的“群心”向着了全篇的“中心”之时,才是句群成功之始、之本。请记住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话吧:“不要把许多杂乱的词句塞在脑子里,而是要启发了解事物的能力,使得从这种能力之中流泻出——象从话的泉眼流出一样——一条溪涧(知识)来。”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个个完美的句群,带着极强的向心力,织成一篇篇充满活力的文章,会从习作者的脑际源源不断地流泻出来。
句群及其特点
句群,也叫\"句组\"、\"语段\",它由前后连贯共同表示一个中心意思的几个句子组成。它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一头联系着句子,一头联系着篇章,在语言运用上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
句群有如下几个特点:
1、一个句群要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句子组成。即至少有两个句调,在书面上至少有两个句末标点符号。例如:
①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与人的可谓少矣!
②青年人有旺盛的精力,有美好的理想,有火样的热情,更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只有这样 ,才能从立志到成才,使自己的志向成为现实。
26
③在这千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这 儿有的是20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
例①是由两个单句组成的,例②是由两个复句组成的,例③是由一个复句和一个单句组成的。
2、组成句群的几个句子在意义上必须前后衔接连贯,有一个明晰的表达中心。如例①赞颂松树的高尚品格;例③是对包身工制度的强烈控诉。
3、句子排列顺序和关联词语是组合句群的两大手段。如例①用排列顺序组合,例②用关联词语\"而且\"连接两个复句。
二、句群的结构类型
句群的结构类型和复句的结构类型具有一致性,它们都是按语序和虚词表示出来的逻辑关系来划分的。根据逻辑关系的不同,句群可以分为若干类型。
1、并列关系:几个句子分别说明相关的几件事情或从不同的方面阐明一件事情。各句之间 的关系是并列的,平行的,没有主次之分。
①洱海,这面光洁的梳妆镜,南北长百里,东西宽十余里,就放在它前面。苍山,这扇彩色锦屏,高达八里,宽百余里,就竖在它背后。
27
②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晚来的海风,清新而又凉爽。
2、承接关系:几个句子叙述的事情有时间先后或者是事理的连续。
①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 ,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②夕阳把水面映得通红,把天空也染成万道彩霞。转眼工夫,又变成紫绛色,最后,逐渐增加一层层灰暗。于是,黄昏的纱暮就轻轻地落到水面上。
3、递进关系:句子之间是递进关系,语意上有轻重之分,后面句子比前面的句子在意思上更进一层。
①大理的花又多又好。尤其是茶花 ,如果说云南茶花甲天下,那么大理茶花就该是盖云南了。
②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怪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
4、选择关系:各句分别提出几种情况,要求从中选择一种。 ①把它放了吧,它准是死。养着它吧,家里没有笼子。
②要么我们重复过去的错误,给人民带来更大的痛苦。要么清除过去错误的影响,把中国的事情办好,使人民得到切实的利益。
5、转折关系:组成句群的句子之间有转折关系。
28
①所有的同学对大哥都畏之如虎。其实,大哥很少揍他的同学。
②我用夹被裹紧了身子,翻了一个身,心里咒骂着可恶的天气。 可是,我的心突然哆嗦了一下,把头从枕头上抬起来,似乎是听到有人叫喊。
6、因果关系:组成句群的句子之间有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①湿沙层的水分足够供应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所以,在流动沙丘上植林种草,是可以成活的。
②老者用嘛法子叫这个不可一世的藤黑子乖乖离去的?显然漏出了真玩艺儿,把藤黑子镇住了。
7、假设关系:组成句群的句子之间有假设和结果的关系。
①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
②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还可以节约纸张和印刷费用。 不妨比较一下,如果把一万种每本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它的总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这样,一座收藏上万册缩微图书的图书馆,一个人用手提箱就可以拿走了。
8、条件关系:组成句群的句子之间有条件和结果的关系。
29
①真正的好文章,一定要鲜明有力地拥护那应当拥护的东西,同时也一定要鲜明而有力地反对那应当反对的东西。这才会是生气勃勃的好文 章。
②我们要认真推行廉政制度,大力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只要这样,社会风气就会逐步好起来。
9、解说关系:组成句群的句子之间有解释说明的关系。
①春天,在北海公园,常常有一位面容清瘦、精神矍铄的老人,早晨从北门进园,南门出去;晚上从南门进园,北门出去。这位老人就是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
②《骆驼祥子》写的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写的就是骆驼祥子这样一个北洋军阀时代的洋车 夫,他的一生的遭遇和命运,以及作者通过他的遭遇和命运所揭示出来的当时社会的丑恶面目。
10、总分关系:组成句群的句子之间有总括和分述的关系。有的先总后分,有的先分后总。
①从严密的综合科学体系讲,最基础的是两门学问。一门物理,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学问。一门数学,是指导我们推理、演算的学问 。
②双堆集是个百十来户的乡村小集,集的东西两边,各有一个四五十公尺高的大土堆。 在这一马平川的地方,这种土堆是很显眼的。西边的那个叫平古堆,离集稍远些。东边的那个紧挨着集镇,因为顶是尖的,叫尖古堆。两个古堆都是
30
古代战争中烽火台的遗址,双堆集 就因这两个古堆而得名。
11、目的关系:组成句群的句子之间有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①我们大家辛辛苦苦为的是什么?就为的一个心愿:要把死的变成活的;把臭的变成香的;把丑的变成美的;把痛苦变成欢乐;把生活变成座大花园。 ②你来得好!省得我去找你。
三、句群同复句的区别与联系
句群和复句分属于不同的两级语言单位,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
1、从结构上看,复句的构成单位是分句,分句之间的结构关系是句子中间的内部关系,联系较为紧密,各分句是不能独立的;句群的构成单位是独立的句子(包括单句和复句),句子与句子间的结构关系是外部关系,联系较为松散,各句子是可以独立的。
2、从语调上看,复句不管内部包含多少个分句,有多么复杂,它都只有一个贯串全句的统一的语调;句群不管它多么简短,总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句子组成的,每个独立的句子都有一个语调,因此整个句群就包含两个以上的语调,而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句群的语调。
31
3、从语音停顿上看,复句内部各分句之间的语音停顿,属间歇性的,一般都较短,书面上都用句中点号(逗号、分号或冒号)来隔开;句群内部各句子之间的语音停顿,属隔离性的,一般都较长,书面 上都使用句末点号(句号、问号或叹号)来隔开。
4、从关联词语上看,复句中分句间意义上的联系十分密切,常常使用或者可以补上成对的关联词语,来表示这种密切关系,结构比较严谨;句群中句子间的联系相对比较松散,句子间除了表并列关系、选择关系有时用成对的关联词语外,往往只在后一个句子的开头单用一个关联词语来表示句子之间的关系。
5、从类型上看,复句和句群的类型绝大多数相同,但也有不同之处:复句没有解说句群中的问答式;句群没有选择复句中限选关系和决选关系。因此,句群和复句有些是不能互换的。
四、句群和段落的关系
我们这里讲的段落是指文章中的一个自然段,不是篇章中的意义段。句群和段落不是同一的概念,虽然有时候二者会重合(即一个句群就是一个自然段)。但句群是最大的、意思比较复杂的一级语言单位,属于语言学研究的范畴;段落却是文章内容的一种组合单位或意义单位,属于写作研究的范
32
畴。从书面形式上看,段落有换行的形式标志,一个段落开始总是另起一行,退后两格书写;句群除了同段重合时看上去似乎也有\"换行\"的形式标志外,一般是没有这种书面形式标志的。从表达内容上看,一般的段落容量比句群大,所表达的意思也比句群复杂丰富(有些过渡段除外)。
句群和段落既有区别,也有密切的联系:段落要由句子、句群来组成,而句群又往往是段落中的一个意义层次。段落与句群的关系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句群小于段落。即文章中的一个自然段大于句群,可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群组成,或由几个句子 和句群共同组成。这种情况是较常见的。
(二)句群等于段落。即句群与段落在形式上重合,文章的一个自然段正好是一个句群。这种情况也是比较多的。例如:
①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②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③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④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 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⑤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 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⑥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
这是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第三自然段,也是一个句群,
33
表达了作者内心烦闷,想超脱一切,独自享受着静夜中的荷香月色。句群所表达的中心意思正好与段落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相重合。
(三)句群大于段落。这是一种特殊情况。一般来说,段落大于句群,但有时为了修辞上的某种需要,比如为了强调、突出,或者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常常把意义上密切相关的几句话分行写成几个段落。这时,便会出现几个段落组成一个句群,即句群大于段落的情况。例如: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 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这个句群由三个自然段组成,通过比喻、拟人和排比,描绘了春天的蓬勃生机与迷人的魅力。
五、多重句群的分析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1、分析句群的中心句。句群是一组有明晰的中心意思的前后衔接连贯的句子。分析句群有无中心句,中心句是始发句,还是后续句,还是终止句,有助于理解句群的语义。2、分析句群中句子与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这跟分析多重复句中分句与分句间的逻辑关系一样。有几种逻辑关系,就是有几个层 次,就可以叫做几层句群。
34
六、句群运用中常见的错误(一)前后脱节 (二)语序不当 (三)前后矛盾 (四)答非所问 (五)重复多余
分析句群、概括段意八法
对段落大意的概括,在相当多的情况下,要依赖于对句群的分析。因此 做好对句群的分析就成为段意概括的基础之一。 考察句群的组合,可概括为两个大的类型:其一,关联词组.合;其二,语意组合。前一种组合,关联词,对单层的或较少层次的句群分析起着“标志”的作用;第二种则主要通过句群内部的语意结合来分析,因此演绎、判断和推理起着关键的作用。 根据以上阐述的观点,句群分析是应该有“法”可循,有“法”可依的。 同时与之具有相同特点的段意概括也应是如此。
分述如下: 1.找段内主句六条规律
(1)总分关系的,一般总的一句是主句。先概括后具体写的,一般用概括的一句做段意。如《猫》的第一段有总
35
起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可以作为这段的段意。段中有总结句的也是如此。
(2)有过渡句的,一般也是段意。承上句是上段的段意;启下句为下一段的段意。如《伟大的友谊》中:“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 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这一 过渡句中,第一分句是上级段意,第二分句可作下一段段意。
(3)因果关系的,一般“果”是段意。如《一个粗瓷大碗》:“有一回, 一场激烈的战斗刚结束。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了一个鼓鼓的挂包,打开一看,是一个粗瓷大碗。赵一曼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通讯员 一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就连忙给她送来。”这一段先记叙“果”—— 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了一个粗瓷大碗。即该段意。
(4)段落的中心句,一般也是段意。如《一夜的工作》中,第二段中心句为:“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稍加整理, 便可作段意。
(5)写事情的起因、结果的,一般要抓住结果归纳段意。如《李时珍》的第三段,起因:李时珍准备编写一本药书。经过:李时珍为编药书而积极准备。结果:李时珍编写成了《本草纲目》。故第三段段意为结果——李时 珍编写成了《本草纲目》。
36
(6)问答形式的段落可抓住问题的答案归纳段意。偏正关系的一般根据正的内容归纳段意。转折关系的抓住转折部分的内容。递进关系的抓递进部分的内容。
2.标志法
这是通过关联词来分析语意及其关系的方法。单层句群分析起来较为简便。
如:“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 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鲁迅《拿来主义》
这是个句群,由两个句子组成,只有一层关系。其中“然而”这一关联词就揭示了语意及其关系,起“标志”的作用。但是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这种句群作为章法中“段”的现象出现,是十分少见的。这里不想对此作进一步探讨。而较为复杂的句群是最为值得探讨的。
(1)在什么样的社会,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理想,什么样的阶级,更确切地说,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戴有什么样的理想。
(2)在封建社会,金榜提名、衣锦还乡,往往是那些地主阶级或者是那些向往地主阶级生活的人的理想;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理想是希望钱越赚越多,而且希望这个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是永恒的。
(3)而无产阶级却要打破这个“永恒”把这个人剥
37
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推翻。
(4)在社会主义社会,为人民服务,实现共产主义,就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
(5)所以,我们说,理想是受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限制的。
(6)比如,古时候,就像屈原……。——陶铸《崇高的理想》
这里各句之间有二个明显的关联词,“而、所以”,其中“所以”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语意及其关系的标志。它揭示了(1)(2)(3)(4)表达的是原因,而(5)句表达的是结果。(6)句的“比如”不过是对(5)句的举例说明而已。所以可以通过这个标志判定这个句群的中心句是(5)句,而本段的中心意思也应该是由(5)句所揭示的。
“标志法”十分注重语言的外在形式——关联词,但是,实际上,这种分析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句群中毕竟有许多句子是不带关联词的;另外,如果是带了许多个关联词呢,又难以判断那个关联词揭示第一层意义。所以,它必须通过对句群语意的分析来予以验证。
3.串联法
有的段落没有可作段意的句子,但可以找表示本段意思的关键语句,把这些语句连串起来可作为段意。如《桂林山水》第二段几个句子分别讲了漓江水有静、清、绿的特点。
38
横向连串起来,可用“漓江的水静、清、绿”,作为段意。
4.并联法
有些段法,可采用把同类概念归并为高一级概念的方法来归纳段意。如《少年闰土》第四段,闰土讲了“雪天捕鸟”、“海边捡贝”、“看瓜刺猹”、“潮讯看鱼”等等,这些事在“我”看来,都是未曾听说的新鲜事。因此,这段的段意可以概括为:闰土给我讲了许多新鲜事。
5.疏理法
这是由分析语意构成的疏密程度最终来理出句群中心句的方法。分析疏密,原则上分析句群中结合由密而疏的顺序。一直扩而大之,找出句群的中心句,然后揭示段意。怎么疏理呢?可按以下步骤进行。以“标志法”第二例为例:
(1)按句子写出句子序号,本段有六个句子。 (2)把意思结合得较为紧密的(1)(2)(3)(4)与(5)(6)摆在一起。因为(1)到(4)句是讲什么样社会,什么相理想,结合得最紧密。
(3)再理出(1)(2)(3)(4)四句和(5)(6)两句之间的关系,因(5)句有“所以”,因此,明显的,(1)(2)(3)(4)各句表示原因,而(5)(6)表示结果。通过以上分析所以得出结论,这个句群中心句是(5)句。从逻辑上说,用(1)(2)(3)(4)来推论(5)句,而(6)即是对(5)的进一步解释说明。
39
这个分析结果与“标志法”分析的结果相吻合。
6.抓住中心内容法
(1)要分清主次。不要把一般的内容事无巨细,都写进去,更不要把次要内容当主要内容。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三段,写了“我”的内心活动,也写了邱少云的外表。从全文看,写“我”的内心是为了烘托邱少云的内心世界、危险处境。生人公应是邱少云,而不是讲“我”怎样。
(2)要恰如其分。既不能添加本段中没有的内容,也不要遗漏重要内容。《小音乐家杨科》第五段若概括为:“第二天,杨科死了。”漏了“又一次遭毒打”这一重要内容,就不完整。
(3)内容要具体。段意一般从内容角度概括,不宜从思想角度概括,应该指出这一段写了什么,而不应该是说明什么。如把《草原》第三段说成:“蒙古族人民热情接待客人。”就缺乏具体内容,也难于跟下面两段相区别。若概括成:“主客见面,热烈握手。”就较具体。
(4)句子要完整。段意应该是完整的句子。不能用词或词组,而且最好是陈述句,如《一幅壮锦》中的第六段就不能说成“小儿子是怎样找到壮锦的”,而应该概括成“小儿子历尽艰辛,找到了壮锦”。
(5)要简洁明白,段落大意的文字不宜太长。 7.归纳法
40
有一些句子,其中并没有中心句,其意思需要经过分析才能概括,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归纳法”来分析。
它是一种由句群的关键句入手分析,最后归纳句群中心意思的方法。其方法,原则上是对句群作“由疏而密”的顺序。 如:
①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②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③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④任何一种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运用也许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⑤例如,他曾密切地注意电学……——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怎么归纳这个段意呢?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把这个句群标出序号。共五个句子。
(2)理出句子中语义结合较为松散的句子。通过对其语境的分析理解,①②两句正是这个句群中承上启下类型的过渡句,所以它的关键句无疑是②句。由此,②与③④⑤语义结合紧密,而与①的结合即较为松散。
41
(3)通过分析,可归纳③是说马克思对科学的实际运用观点,④是写马克思对科学实际应用的态度和感受,⑤即是写马克思对科学实际应用的关心的事例。很明显,③④⑤三句阐述了马克思身上远为主要的内容,那就是马克思的实践精神——他作为一个革命家的最优秀的品质。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②句是关键句,③④⑤三句是阐述②句的主要内容。其段意的概括应是③④⑤的归纳概括。
8.累加法
由一个句群组成的段落意理应是中心句表达的意思或是关键句所揭示的意思。但是如果由二个以上的句群组合成的段落,其意义又将如何概括呢? 如:
①理想到底指的是什么呢?②这个问题是比较复杂的。③因为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不同,同一个时代,一个人与一人又不同。④比如,…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⒁…⒂…⒃一点儿理想也没有的人有没有呢?⒄一般地说,是没有的。⒅…⒆…⒇…(21)…(22)…(23)…(24)但是究其实,他们仍旧是有理想的,这眼前的光景正是他们的“理想”,或者说,他们正躺在自己的“理想”上睡觉哩。 ——摘自陶铸《崇高的理想》
这个段落是较为复杂的,分析这种段落的段意,非认真琢磨推敲不可。必须要首先揭示其层次结构。考察这个结构可
42
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这个段落中有几个中心意思相对独立的而又清晰的句群?划分出句群,需要强烈的语感导引,分析时必须抓住中心句或关键句。本段文字行文中两个设问句①与⒃两句无疑是关键句。由此可推论具有两个相对独立的中心意思表达。这也正表明其由两个句群组成。
(2)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分别用疏理或归纳的方法分析各个句群。
第一个句群的中心句应是①②③三句;①②句表结果;③是原因。如果把三句话的意思综合起来,那么就可以归纳为:理想是比较复杂的,因人因时而异。
第二个句群的中心句应是⒃⒄两句,⒅至(24)各句无非是为了解说和证明⒃⒄两句的。因这个句群的意思可概括为:没有理想的人是没有的。
(3)最后把二个句群的中心意思叠加在一起,此段文字的大意就可概括为:理想是每个人都有的,它因人因时而异。 综上所述,句群分析对段落意的概括有重要的意义。且句群分析与段落意概括是有“法”可循,有“法”可依。因此句群不仅仅具有语法意义,而且还有章法意义——指导我们阅读语段乃至文章。
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