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网络称谓语的看法

来源:伴沃教育
关于网络称谓语的看法

浅谈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组合特点

摘要:现代汉语亲属称谓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词汇系统,其称谓语语素的组合呈现出较强的规律性,本文从语素的构成、组合方式和组合顺序等几方面全面分析亲属称谓语素的构成特点,并进行成因考察,以期以一个较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亲属称谓系统。

关键词: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组合 一、引论

所谓“亲属”,《中国大百科全书》说是“因婚姻、血缘和收养而产生的、彼此间具有法律上权利与义务的社会关系”[1],“称谓”就是称呼方式,杨应芹、诸伟奇在其《古今称谓辞典》的“自序”中指出,“称谓,就是人们可以用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2](P1)孙维张先生指出,“称谓就是称呼,就是人们在交际中怎样称呼别人和自己。”[3](P114)由此可见,“亲属称谓”就是指对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呼方式及其用语。

“一人犯罪,九族连诛”是封建社会最残酷的刑罚,而所谓的“九族”据《尔雅·释亲》可知是以本人为中心上推四世下延四世,即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本人及其兄弟姐妹、子、孙子、曾孙、玄孙。就此一端,可见中国亲属关系的复杂,由此也带来了称谓系统的复杂。

亲属称谓语在世界民族中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类分型,另一种是描述型。类分型的亲属称谓语,不标明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系及排列的顺序,只标明尊卑辈分。描述型的亲属称谓语,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系、辈分及同一辈分的长幼的排列都非常明确。[4](P37)中国汉语的亲属称谓是描述型的。比如英语中的aunt相当于汉语中的姑母、婶母、姨母、舅母、伯母等。因此,一个说英语的人学习汉语时,常常不知道该怎么用汉语去表示某种亲属关系,而中国人学习英语时,也时常想知道对方所说的uncle或aunt和说话人到底是什么关系。

《尔雅·释亲》将亲属称谓分为四类:宗族、母党、妻党和婚姻。

宗族即父系亲属;母党即母系亲属;妻党即妻族;婚姻即由婚姻关系形成的亲戚。现代汉语的亲属称谓几乎沿袭了古代的亲属称谓体系,分为三类:父系称谓、母系称谓和姻系称谓。父系称谓是表示自己与父家血亲及其配偶之间关系的称谓,包括祖父、父亲、伯父、叔父、姑母、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儿子、女儿、孙子、孙女等。母系称谓是表示自己与母家血亲及其配偶之间关系的称谓,包括外祖父、舅父、姨母、表兄弟、表姐妹等。姻系称谓是表示婚姻关系的称谓,它纵横交错,远比前两者复杂,包括公公、婆婆、媳妇、大姑子、大伯子、弟媳、小叔子、小姑子、嫂嫂;岳父、岳母、女婿、内兄弟、姨姐妹、姐夫、妹夫;亲家公、亲家母等。[5](P62)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称谓系统之一,对汉语亲属称谓词语的研究有悠久的历史。《尔雅》中的《释亲》是我国最早研究亲属称谓的专著,后代陆续有关于称谓的汇辑。清代梁章钜的三十二卷《称谓录》更是集大成之作。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词语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芮逸夫的《释甥之称谓》和《伯叔姨舅姑考——兼论中国亲属称谓制的演变》、俞敏的《释甥》等,拉开了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词语研究的序幕。[6](P181)冯汉骥、赵元任等也是早期研究亲属称谓的著名学者。现代汉语关于亲属称谓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如:亲属称谓的使用问题、汉语亲属称谓与其他民族称谓系统的比较、亲属称谓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采用的研究方法多为列举式的分析、归纳。而本文主要从语素组合特点的角度来重审亲属称谓系统,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收集一定的语料,对其进行计量研究,使研究更科学、具体。通过这次研究,

能使人们清楚地了解到亲属称谓语的语素组合方式及组合顺序特点,以指导人们正确地使用它们,对亲属称谓语的传承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二、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语素构成

本文所采用的亲属称谓主要取自《现代汉语词典》,其中方言词、尊称、古语词不在本次研究范围之内,所以未收,共收词条212个,

包括182个单称和30个合称。单称分67类亲属。例如,第一类是高祖父,它有两种表现形式——高祖和高祖父,高祖和高祖父都是指高祖父,属于异名同指。这样67类亲属称谓语共有182种表现形式。笔者对这一封闭域中所有亲属称谓的语素加以穷尽式提取,按照父系、母系、姻系称谓分类统计,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语素类型,考察亲属称谓语素的组合方式、组合顺序(主要针对合称)。

(一)亲属称谓语素的提取

经过充分分析语料,笔者将提取的现代汉语主要亲属称谓列表如下:

表一现代汉语亲属称谓列表 父系称谓母系称谓姻系称谓合称 高祖辈高祖父:高祖高祖父祖孙 父母

爷儿(爷儿三个) 娘儿

父兄(父亲和哥哥) 父子 父女 母子 母女 叔侄 兄弟 兄妹 姐弟 姐妹 弟妹 妻儿 妻子 儿女 子女

侄甥 儿孙 子孙

高祖母:高祖母

曾祖辈曾祖父:曾祖曾祖父老爷爷 曾祖母:曾祖母老奶奶

祖辈祖父:祖父爷爷爷太爷爹爹阿公外祖父:外祖父外公姥爷 祖母:祖母奶奶阿婆外祖母:外祖母外婆姥姥 父辈父亲:父父亲翁亲老亲爸爸爸爹严公公:公公公翁 母亲:母母亲亲老亲老娘妈妈妈婆婆:婆婆婆 岳父:岳父岳丈丈人翁 岳母:岳母丈母

伯父:伯父伯伯伯大伯大爷伯母:伯母大妈大娘 舅父:舅父舅舅舅舅母:舅母舅妈妗子

叔父:叔父叔叔叔叔母:叔母婶母婶婶婶婶娘婶子 姑母:姑母姑姑姑姑妈(已婚者)姑父:姑父姑夫姑丈 姨母:姨姨母姨妈(已婚者)姨父:姨父姨夫姨丈 己辈兄:兄兄长哥哥哥阿哥胞兄 嫂:嫂嫂嫂嫂子

父系称谓母系称谓姻系称谓合称

己辈弟:弟弟弟兄弟弟媳:弟媳弟妇弟妹公婆 婆媳 夫妻 夫妇

姑嫂(小姑子和嫂子) 叔嫂 儿媳 子侄

姐:姐姐姐姊姐夫:姐夫姐丈 妹:妹妹妹妹夫:妹夫

堂兄:堂兄从兄表兄:表兄表哥老表丈夫:丈夫夫男人配偶爱人 堂弟:堂弟

表弟:表弟老表大伯子:大伯子 堂姐:堂姐表姐:表姐 小叔子:小叔子

堂妹:堂妹表妹:表妹大姑子:大姑子 小姑子:小姑子

妻子:妻子妻妇女人配偶爱人内人太太 内兄:内兄舅舅子妻舅大舅子 内弟:内弟舅舅子妻舅小舅子 内姐:内姐姨大姨子 内妹:内妹姨小姨子

子辈儿子:儿儿子儿郎子男儿媳:儿媳儿媳妇儿媳妇 女儿:女女儿姑娘闺女女婿:婿女婿姑爷赘婿 侄子:侄侄儿侄子外甥:外甥甥内侄:内侄

侄女:侄女儿侄女外甥女:外甥女外甥女儿内侄女:内侄女 孙辈孙子:孙孙子外孙:外孙外孙子 孙女:孙女孙女儿外孙女:外孙女外孙女儿 曾孙辈曾孙:曾孙 曾孙女:曾孙女曾孙女儿

提取语素高、祖、父、母、曾、老、太、爷、奶奶、爹、阿、公、婆、翁、亲、爸、严、子(子女)、妈、娘、伯、大、叔、姑、兄、哥、长、胞、弟、姐、姊、妹、堂、从、儿(儿子)、男、郎、子(孙子)、闺、侄、儿(孙女儿)、孙、玄外、姥姥、舅、姨、表、甥、祖、父、母、爷、婆、妈、兄、哥、弟、姐、妹、女、儿、孙、子岳、丈、人、夫、婶、妗、小、嫂、妇、媳、妻、太太、内、婿、赘、配、偶、爱、公、婆、父、翁、丈、母、妈、女、儿、男、伯、大、子、叔、姑、舅、姨、兄、弟、姐、妹、侄、

22 堂妹堂妹

23 儿子儿、子、男儿子儿郎

24 女儿女女儿、姑娘、闺女 25 侄子侄侄儿、侄子 编号代表称谓单纯词合成词

单音叠音词重叠式前附式后附式复合式 一、父系称谓26 侄女侄女儿侄女 27 孙子孙孙子 28 孙女孙女儿孙女 29 曾孙曾孙

30 曾孙女曾孙女儿曾孙女 31 玄孙玄孙

二、母系称谓32 外祖父外祖父、外公、姥爷 33 外祖母姥姥外祖母、外婆 34 舅父舅舅舅舅父 35 舅母妗子舅母、舅妈 36 姨母姨姨母、姨妈 37 姨父姨父、姨夫、姨丈 38 表兄老表表兄、表哥 39 表弟老表表弟 40 表姐表姐 41 表妹表妹 42 外甥甥外甥

43 外甥女外甥女儿外甥女、甥女 44 外孙外孙子外孙 45 外孙女外孙女儿外孙女 三、姻系称谓46 公公公、翁公公 47 婆婆婆婆婆

48 岳父翁岳父、岳丈、丈人 49 岳母岳母、丈母 50 女婿婿姑爷、赘婿、女婿 51 儿媳儿媳妇儿媳妇、儿媳

52 丈夫夫丈夫、男人、配偶、爱人 53 大伯子大伯子 54 小叔子小叔子 55 大姑子大姑子 56 小姑子小姑子

编号代表称谓单纯词合成词

单音叠音词重叠式前附式后附式复合式

三、姻系称谓57 妻子妻、妇太太妻子女人、配偶、爱人、内人 58 内兄舅大舅子、舅子内兄、妻舅 59 内弟舅小舅子、舅子内弟、妻舅 60 内姐姨大姨子内姐 61 内妹姨小姨子内妹 62 姐夫姐夫、姐丈 63 妹夫妹夫 64 嫂嫂嫂嫂嫂子 65 弟媳弟妹、弟媳、弟妇 66 内侄内侄 67 内侄女内侄女

合称祖孙父母爷儿娘儿父兄(父亲和哥哥)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叔侄兄弟兄妹姐弟姐妹弟妹妻儿妻子儿女子女侄甥儿孙子孙公婆婆媳夫妻夫妇姑嫂(小姑子和嫂子)叔嫂儿媳子侄

合计67 29(35)3(3)14(16)7(7)20(24)57(97)+30(合称)

注:共收亲属称谓语67类212个,29(35)是指,有29类亲属称谓可以单音表示,共有35个单音表示的亲属称谓。其中同名异指的亲属称谓语,如“翁、亲、舅、姨”等,此处都算做一个称呼。

(二)亲属称谓语素组合规律总结 1.构成方式多样化分布

从表中观察到,亲属称谓词的构词方式有:

(1)词根单用,如父、爸、妈、爹、娘、兄、弟、姐、妹等;

(2)叠音词,如奶奶、姥姥、太太;

(3)词根重叠构成重叠式复合词,如爷爷、爸爸、妈妈、伯伯、叔叔、婶婶、哥哥、姐姐、妹妹等;

(4)词根加前缀,如老爹、老亲、老娘、阿哥、老公等; (5)词根加后缀,如婶子、妗子、嫂子、小舅子、侄儿、孙女儿、儿媳妇儿等;

(6)词根加词根,如父亲、母亲、姑父、姨母、叔父、伯父、姑娘、兄弟等。

2.复合式称谓占多数

由上表可见前五种构词方式在全部的亲属称谓词中并不占主要的地位,占主要地位的是复合式构词法,在调查的212个词条中,有174个亲属称谓是复合式构词,占总称谓的82.1%。其中又以联合式和偏正式为主,联合式的称谓语有女儿、姑娘、兄弟、兄长、祖孙、父母、伯父、叔父、爷儿、娘儿、父兄、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叔侄、兄弟、兄妹、姐弟、姐妹、弟妹等33个,这些联合称谓绝大多数是合称。以修饰成分加中心语构成偏正式称谓的有97个,占总称谓的47.6%。因此,亲属称谓的主要构词方式是偏正式。

(三)偏正型称谓的语素语义类型

偏正型合成词中,词根语素之间是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关系,后一个词根语素是中心词根,前一个词根语素是修饰或限制后一词根的。如“岳父”,“岳”是修饰成分,“父”是中心成分,“岳”修饰“父”这一中心词根。

1.中心成分语素的语义类型

(1)表长辈称谓爷、翁、公、婆、父、爸、亲、母、妈、娘、伯、叔、姑、婶、舅、姨、妗

(2)表夫妻关系夫、妇、妻

(3)表平辈称谓兄、哥、嫂、姐、弟、妹 (4)表晚辈称谓子、儿、女、媳、婿、侄、甥、孙 2.修饰成分语素的语义类型

(1)表辈分高、曾、太、祖、大、王、父、

母、孙、玄

(2)表宗族内、妻、姑、伯、叔、婶、舅、 姨、甥、侄等

(3)表血缘关系胞、堂、从、外、岳、丈、表、赘 (4)表长幼排行大、小 (四)叠音称谓的语素组合方式

汉语词汇中叠音形式一般包括两种,一种是单纯词中的叠音词,一种是合成词中的重叠式。叠音亲属称谓也包括这两种形式。如,“奶奶、姥姥、太太”属于单纯词中的叠音词,“爷爷、爸爸、爹爹、妈妈、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叔叔、姑姑、舅舅、嫂嫂、公公、婆婆、伯伯、婶婶”属于合成词中的重叠式。

叠音词和重叠式合成词是有区别的。叠音词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相叠构成的,单个音节没有实在的意义,而且不能单说,如“奶奶、姥姥、太太”一般不能单说为“奶、姥、太”;重叠式合成词是由两个相同的词根相叠构成,可以单说,如以上这些亲属称谓词可以单说为“爷、爸、爹、妈、哥、弟、姐、妹、叔、姑、舅、嫂、公、婆、伯、婶”。

从这些叠音称谓中,我们也可总结出一条规律,亲属称谓词中表示长两辈(如爷爷)、长一辈(如爸爸、妈妈、叔叔、姑姑等)和平辈(哥哥、姐姐、妹妹、弟弟等)亲属的词,凡能以单字称者,多数都可重叠成复合词。但也有例外,如“姨”可以单说,但没有“姨姨”这种说法。表下一辈亲属的词一律不能重叠,如“儿、女、侄、甥”等都不可重叠构词。再下辈的亲属称谓似乎又可重叠构词,如“孙”可称为“孙孙”。[7](P106)

四、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的组合顺序

中国现代有二十三个核心称谓,祖、孙、父、子、母、女、兄、弟、姊、妹、伯、叔、侄、甥、姑、舅、姨、岳、婿、夫、妻、嫂、媳。[8]这二十三个单音节语素将其中任意两个组合成并列关系,有的能说,有的不能说,从表一所列举的词条中可见,可以的组合方式有两类:

首先,同辈可以组合,常常是合称,如:父母、夫妻、夫妇、子女、儿女、兄弟(弟兄,泛称)、姐妹、公婆、叔嫂、姑嫂、兄妹、姐弟、弟妹、儿媳、侄甥、子侄等,其中兄弟可以是合称,也可以是指哥哥。弟妹可以是指弟弟和妹妹,也可以是指弟弟的媳妇,即弟媳。儿媳可以是指儿子和媳妇,也可以是指儿子的媳妇。

其次,不同辈分的也可以组合,表明其亲属关系,如:父子、父女、父兄、母子、母女、祖孙、婆媳、叔侄、儿孙、爷儿(爷儿三个)、娘儿、妻子、妻儿、子孙等。玄孙辈玄孙:玄孙观察这些亲属称谓,不难发现,这些亲属称谓语的语素组合呈现一些规律,分析列表如下:

表三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组合顺序 语素组合顺序称谓举例

男性前、女性后父母、公婆、夫妻、夫妇、叔嫂、兄妹、弟妹、子女、儿女、儿媳、父女

长辈前、晚辈后祖孙、父子、父女、母子、母女、爷儿、娘儿、叔侄、父兄、儿孙、子孙、妻儿、妻子、兄弟、姐妹、兄妹、姐弟、婆媳

宗亲前、非宗亲后叔嫂、侄甥 直系前、旁系后子侄

五、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组合特点的成因

综上,我们分别研究了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语素构成、亲属称谓语素的组合方式以及语素的组合顺序。我们发现,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语素构成及其组合方式和顺序都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不是随意组合的,可以证明,这种规律是历时地形成的,有其固有的成因。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深受汉族传统文化和封建宗法制的影响,由于汉族文化主要受儒教和佛教的影响,注重感情和谐和尊卑有序,倡导“忠孝”;封建宗法制以家族为中心,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分亲疏,对族人进行管理和处置。因此汉语亲属称谓呈现尊卑长幼,不可逾越,内外亲疏,严格区分的特点,具体体现在重男轻女、重长轻幼、重内轻外上。

(一)重男轻女

封建宗法制度以男性为中心,以父系、夫系亲属为主体,形成“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反应在语言上表现也很突出。表一中反映出,父系称谓明显多于母系、姻系称谓,母系、姻系称谓多在父系称谓的基础上形成的(前面已做分析)。并且,父系父辈男性亲属有长幼之分,“伯伯、叔叔”;母系父辈男性亲属无长幼之分,只有“舅舅”一个称谓;父系父辈女性亲属和母系父辈女性亲属都无长幼之别,前者只有一个“姑姑”,后者只有一个“姨母”。表三中反映出,亲属称谓的语素组合顺序也体现出“重男轻女”。如“父母、公婆、夫妻、夫妇、叔嫂、兄妹、弟妹、子女、儿女、儿媳、父女”等都是男的在前,女的在后。

(二)重长轻幼

如兄长的配偶有专词相称,称为“嫂、嫂子”等,而弟弟的配偶没有专称,只有“弟媳、弟妹”等描述性的称谓。因此,称呼长辈的词远远多于称呼晚辈的词。长辈称呼晚辈时一般都是直呼其名,也可按亲属称谓来称呼,而晚辈称呼长辈时必须按亲属称谓称呼,亲属称谓很重视辈分。另外,在语素的组合顺序上也明显体现了“重长轻幼”,如“祖孙、父子、父女、母子、母女、爷儿、娘儿、叔侄、父兄、儿孙、子孙、妻儿、妻子、兄弟、姐妹、兄妹、姐弟、婆媳”等都是长辈在前,晚辈在后。

(三)重内轻外

主要体现在重宗亲、轻非宗亲,重直系、轻旁系,重血亲、轻姻亲这三方面上。

1.重宗亲、轻非宗亲,宗亲是指父系亲属,非宗亲指母系、姻系亲属。宗亲拥有同样的姓氏,而非宗亲都是外姓,因而是外亲。因此,母亲的祖辈、孙辈,皆以“外”作为相应称谓的修饰语,如“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父系的兄弟姐妹之子女称为“堂兄、堂弟、堂姐、堂妹”,母亲的兄弟姐妹之子女称为“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堂”指屋舍建筑中家庭聚集之处,自然关系紧密;“表”本是室外之意,自然关系就疏远

一些。另外,这一特点还体现在亲属称谓语素的组合顺序上,如表三中的“叔嫂、侄甥”,“叔、侄、姑”都是父系称谓,属于宗亲,并且都处于前面,体现了重宗亲的特点。

2.重血亲、轻姻亲,血亲是指有血统关系的亲属,如父系、母系亲属都是血亲;“姻亲”指由婚姻而结成的亲戚,如表一中列举的所有姻系亲属称谓。现代汉语亲属称谓中重血亲、轻姻亲的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姻亲专称少,多为从儿称或描述性的称谓,这在前面已提及;另一方面,姻亲前多加修饰成分,如“内”,“内”并不是与“外”相对的,而是指妻子或妻子的亲属,“侄——内侄”,“侄”是指丈夫的弟兄之子,“内侄”是指妻子的弟兄之子。姻系称谓中的“内兄、内弟、内姐、内妹”中的“内”也是为了标记是妻子的亲属。

3.重直系、轻旁系,在有血统的亲属中还要区分血缘关系的亲属,也即区分直系和旁系,为了强调血缘关系的重要。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都是直系亲属,“叔侄、侄女、姨、舅、甥及堂表兄弟姐妹”则都是旁系。如“子侄”,子在前,侄在后,体现重直系、轻旁系的特点。

六、结语

语言反映社会生活,一个民族的语言与该民族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亲属称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民族的特征,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汉语亲属称谓的语素组合特点深受汉族文化和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称谓系统之一,但在当前社会中,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展,人们多为独生子女,没有以前那种复杂的亲属关系,家庭观念趋于减弱,对亲属称谓

的认识也越来越薄弱。这是一个很不乐观的现象,照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复杂的亲属称谓系统将越来越趋于简化。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亲属称谓系统的研究,希望它能在现实中淡化的背景下,能在文化上保存下来,流传后代。

注释:

[1]《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电子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

[2]杨应芹,诸伟奇:《古今称谓词典·自序》,合肥:黄山书社,1989年版。

[3]孙维张:《汉语社会语言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5]梅勇桂:《浅议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6]郑献芹:《近十年来汉语称谓词语研究概括及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7]周荐:《汉语词汇结构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8]冯汉骥著,徐志诚译:《中国亲属称谓指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鲍海涛,王安节.亲属称呼辞典[Z].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3]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电子版)[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4]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6]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梅勇桂.浅议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8]周荐.汉语词汇结构论[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9]冯汉骥著,徐志诚译.中国亲属称谓指南[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10]王国安,王小曼.汉语词语的文化透视[M].北京:汉语大词典

出版社,2003.

[1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2]杨应芹,诸伟奇.古今称谓词典·自序[M].合肥:黄山书社,1989.

[13]孙维张.汉语社会语言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14]郑献芹.近十年来汉语称谓词语研究概括及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6,(5).

[15]孙汝建.现代汉语[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关于网络称谓的使用及特征分析 [论文关键词]网络称谓社会心理文化特征

[论文摘要]通过对网络称谓的姓名称谓、职称与职务称谓和人称代词称谓形式的分析研究,解读了网络环境下的称谓使用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对名人的崇拜、对新奇事物的追求、对平民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的挑战等社会心理,探讨了网络称谓听体现出的时代性与非传统性、易变性与随意性、隐匿性与无定位性、社群性与地域性等文化特征。

从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观点看,称谓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学现象,含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和语用特点。它和社会发展相互映照,揭示社会发展的轨迹。近年来,随着信息交流的全球化,互联网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网络给人们带来的

影响也不再局限于经济、技术等领域。社会、文化、伦理道德、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因网络而急剧变化。网络文化逐渐作为单一的社会文化分支而独立存在,网络语言是网络媒体广泛运用下所产生的新事物和新文化现象,其中的网络称谓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由于网络称谓主要用于网络世界,传统意义上的“面称”几乎没有,主要以“自称”、“背称”和“互称”的形式出现,因此我们通过对使用中的具体称谓形式的研究,来分析使用者的社会心理以及文化意识。

一、网络称谓的主要形式 (一)姓名称谓

网络环境下,姓名称谓主要以网名的形式出现。网名主要用于交

流时的自称和互称。网络环境是虚拟的空间,人们不再过多关注交际双方地位的高低、年龄的大小,传统因素对其影响减弱,网名成为网络交流中的广泛使用的称谓形式。从功能上看,网名与普通姓名一样,是用来指称、识别人的身份的;从意义上看,绝大多数网名不仅有理性义,而且有丰富的联想义和文化义,这一点正是人名区别于普通代码符的重要特征;从使用数量和价值来看,网名已超过了笔名、小名、教名、艺名、爱称、简称等人名现象,且极具发展潜力。但网名与传统名字相比,具有极大的随意性,通常是不假思索,信手拈来,完全突破了传统取字命名的模式。很多网名跟普通用语没有什么两样,形式上看不出是个名字,如“你好”、“我是谁”、“嘻嘻哈哈”、“挤车上班”、“要玩就玩个痛快”等。这种不受传统取名约束的随意性,为命名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点,调动自身的生活积累和文化知识,自由地驰骋想像,不拘一格地取字命名,因而极大地丰富了网络称谓中的姓名称谓。

由于受命名形式随意性的影响,网络自称或互称称谓的构成方式也比较随意和反传统。BBS IcQ、聊天室中的网民自称称谓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词。在BBS、1CQ 和聊天室中,网民的互称和留名大多也是以词的形式出现的。如:简单、伤心、清逸、飘然、等待、牵手、逍遥、喜叹等等。网络中最常见、使用最频繁,恐怕要数短语名称了。从“棒棒糖”、“老顽童”、“蓝月儿”的清纯率真,到“楚菡一叶”、“晓风残月”、“灯火阑珊处”的耐人寻味,各具特色。小句称谓形式似乎更能展示出署名者的个性特征。如:老妇冷眼观聊、人到中年、女人今年28、明月别枝、天若有情、我自轻狂;还有一些以疑问句出现的小句称谓,诸如:爱需要名分吗?戒烟如何?我快乐吗?;以祈使句出现的也不乏其例,如:不要嫁给我!别惹我!请别自寻烦恼!;非主谓句式如:找到啦。别看我!不顺眼。另外还有紧缩句式如:一见你就笑、越聊越没劲儿、有泪却无痕等等。

英文、拼音网络名称也是上网者自称的捷径使用全名的有,使用缩略的也有,如Forever、RosyLA T(Lovely And Talented,漂亮而又有才华的女性)、Cz(姓名拼音字头缩写)。数字、符号形式也是不可

缺少的,诸如:168(一路发)、555(呜呜呜,大哭的人)、59420(我就是爱你)、@ (小猪)、8:一)(小女孩)、B一)(蝙蝠侠),还有一些英文、汉字、拼音数字乃至符号的杂合称谓,诸如:e龙、yefeng801299G1、O451女士、不管3721XX我想我是海;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那些不成词句的网络称谓,诸如:冷帅、恬可、无?、临风一?、觅觅何、行色匆等。姓名称谓类型之多,形式之丰富,难以胜举。

(二)职称、职务称谓

职称、职务称谓,主要是对网站管理者的称呼一般只出现在论坛和BBs内。汉语文化受其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的影响,其称谓行为偏向“权势性”关系,用职务职称相称,体现对受话人尊重。由于系统的管理者享有一定的管理权限,在汉语系统中就选择了具有一定职衔色彩的称谓词,称呼其为“站长”或“总管”、“主管”,称呼每一个版面的管理者为“斑竹或斑猪(版主)”及“板斧(版副)”,对话题发起人,称之为“帖主”,又因为帖子由上至下的

排列似楼状,又被称作“楼主”;其余的人则称为“一楼的”(指第一个跟帖的作者)、“二楼的”等等称谓;对前面帖子的发表者则称为“楼上的”,其余人皆为“网友”。职称、职务称谓还包括汉字表示的:网民、网虫、网迷、大虾(大侠)、美眉、菜鸟、恐龙、青蛙、黑客等。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职称、职务一类的称谓已不像传统称谓那样发挥其体现交际参与者的身份、地位、社会关系等定位功能。

(三)人称代词称谓

人称代词称谓主要指第二人称代词“你”和“您”的指示功能的使用。在西方文化和语言中有比较明显的区别,“你(T)”“您(V)”使用的选择是根据交际对象变化的。即便网络交际人与人之间等级差异界线模糊,网络称谓存在较强的自主性、随意性,但网络称谓语在称呼代词“你”与“您”的选择上,某些情况下、某种程度上仍遵循着与现实社会一脉相承的规则。人称代词由于能直接表示说话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在不同场合,它具有非常丰富、多样的表情与感情意味。在网络言语交际环境下,同样体现着细致的礼貌差异,网民在使用第

二人称代词时同样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加以选择。这种现象在法语、俄语和德语中比较常见。一般聊天室里交谈者多以“你”相称,而在论坛和BBs里,较多使用“您”来表示礼貌、尊敬的态度。受汉语语言习惯的影响,无论是在话题比较轻松,交谈信息往复传递的速度很快的聊天室,还是就某一话题开展讨论的论坛或BBS里,汉语网民相互间一般用“你”称呼。但在网络邮件的传递时,交际双方对这点的考虑还是比较明显的,也存在着“你”“您”选择上的区别。

二、网络称谓使用者的社会心理分析

网络称谓,较之历史上任何时期的称谓都更显丰富而杂乱。然而,深入其中我们可以发现丰富多彩的网络称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折射出其使用者丰富的社会文化心理。

(一)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当今社会,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压力比比皆是,而年轻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无拘无束、回归自然的生活的向往从网络称谓中得到了体现。诸如“露珠”、“海天一色”、“梦里水乡”、“半边忧郁王子”、“天外来客”、“浪漫真好”、“渴望情感”等自称便大量涌现出来。自然对人有着双重的意义,它不仅是人的物质生活的源泉,也是人的精神家园,现代文明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使得失去了精神家园的人们只好选择各种各样的符号,在网络世界中重建一个精神家园。这一点可以从网络的姓名称谓中窥见一斑。有的人用纯粹的自然事物来给自己命名,如“大海”、“大森林”、“蔷薇”、“山植树”、“风中百合”、“孤雁”等;有的是将自己的喜好与自然事物结合起来给自己命名,如“蓝风”、“夏雪”、“心灵牧场”、“飞星”等。

(二)对名人的崇拜

崇拜名人是各时代的年轻一代普遍具有的心理特征,透过网络称谓可以看出,现代年轻人心中的偶像,大多是中外一些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他们往往把名人的名字演绎成对自己的称呼,如采用与名人名字同音的方式如“张雨”;在名人名字的基础上再添加其他成分如“新谢霆锋”;还有的仿照名人名字如“西街男孩”、“零点男

孩”。由崇拜到向往,体现了年轻人执著、渴望展示自我的个性品质。名人崇拜心理几乎每个人都有,而激情澎湃的年轻人对名人的崇拜尤其狂热。他们觉得只要取了名人的名字,自己仿佛就成了那人,就能呼风唤雨、叱咤风云,这种心理满足感促使他们乐意用名人的名字为自己命名。有人想闯荡江湖,把武林高手们找来就行了,结果“任我行”、“陆小凤”、“西门吹雪”、“孤独求败”出现了;有人想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希特勒”、“布什”、“克林顿”、“萨达姆”是他们崇拜的对象;有人想成为文化精英,结果他们让“孔子”、“庄子”、“柏拉图”、“尼采”、“贝多芬”复活了;女网民们也是存有一丝幻想的,她们喜欢“西施”、“貂蝉”、“林黛玉”、“紫霞仙子”。一时间,中外古今,真实的虚构的名人们出现在同一交际空间。

(三)对新奇事物的追求

为了能展现自己的无穷智慧和丰富想像力,或体现极大的神秘性和吸引力,有些网络称谓形式主要以“怪”和“土”最具特色。如“散步的鱼、打个喷嚏、后街+超市、东南风转西北风四级、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中间也不是三不是、一袋春天”,这些求新、求异甚至古怪、荒谬的网名,给人强烈的新鲜感,也激发了网民们的好奇心,促成网聊。走出都市的繁华和喧嚣,走近老百姓,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一切日常生活的琐碎一起构成“土”这一类网名。如“牛村长、老支书、狗剩、石头、乡巴佬、长工、反腐败者、参政议政”,似乎是司空见惯,但淳朴中却透露出对生活的反思。

(四)对平民思想的向往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不再把人名看得那么重要而神秘。特别是网名,通常仅仅被看作是一个普通代码,命名者不计较名字的雅俗,不苛求形式和意义的和谐完美,不再把命名当作文化人和德高望重者的专利,普通人用普通的方式为自己起普通的名字,这种平民化的思想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印证:一是大量的日常口语用于网名。二是命名不计较词的褒贬,不忌讳个人缺陷,不怕暴露个人隐私,如“小个子”、“胖子小猪”、“老处女”、“恐龙”(喻丑女)、“青

蛙”(喻丑男)等。三是借用名人姓名,特别是把一些显要人物的名字当作自己的网名,与其说是小人物对大人物的崇拜,还不如说是一种玩世不恭的游戏,正如“和尚摸得,我也摸得”的心理。

(五)对传统的挑战

还有一个现象很值得注意,即网络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等级区分不再明显,人们并不像现实中一样尊重权威。网络称谓与传统称谓相比,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比如对BBS的管理者“版主”的称谓进行谐音化,变成“斑竹”或“版猪”;对于专业BBs上的技术专家,有事请教时称其为“大侠”,后来取谐音演变为“大虾”等等。在网络这样一个社会距离模糊人际交往趋于平等的虚拟空间里,人们更多地是以网名相互称呼,表达出平等的文化取向。

三、网络称谓的文化特征 (一)时代性与非传统性

语言与时代同步。反映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是中国姓名称谓的一个文化特征,如“守仁”、“光义”“师道”、“敬德”、“建国”、“跃进”、“红卫”等名字,无不留下了当年的时代印记。网名作为网络时代的姓名称谓,更是体现了崭新的时代色彩,如“妹”、“网上邻居”、“靓妹”、“黄昏恋”等。中国传统的姓名称谓,是在人出生后由父母或其他长辈赋予的。人的姓名称谓往往跟随人的一生。即使在步人社会后因职位、地位、年龄等的变化,也基本不会改变。而网络称谓则是个人行为。人们多是随心态、情致所至,即兴而来,往往没有更多传统称谓的讲究。另外,网络称谓无亲疏、远近、长幼、男女、乃至地位等级之差。亲属称谓俨然是虚拟的,而社会称谓的方方面面的制约,在此也不起任何作用。不存在着“面称”要考虑的尊卑、脸色、口吻等问题,即使有“对称”和“背称”,也不必考虑称呼不当而引起的尴尬。

(三)汉语传统的亲属称谓的特点是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关系分明;而社会称谓的特点又是重官职、重年龄、重职业上的区别。不仅如此,在日常面对面的交流当中,称谓者的面部表情、姿势、语调、语气等因素往往可以增加称谓语的附加意义。传统称谓与网络称谓在形式上

存在很多雷同的地方,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由于使用环境的特殊性使得网络称谓在交际过程中不受上述传统规则的制约,体现出网络称谓的时代性和非传统性的特征。因为交流中素昧平生,双方又不见面,一方面人们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一真实身份具有隐蔽性,另一方面在虚拟的世界中。日常交际中形成的隐私、道德身份等无形的制约也消失了,完全可以设立起全新的交际关系。而思维、语言又具有广泛的开放性,于是在这样的空间,人们可以用自由、平等的也可以用戏谑、欺骗的交际方式相互称谓、交往。

(二)易变性与随意性

易变性是指网名不像普通姓名那样稳定。普通姓名由于受社会因素的制约,不允许也不便轻易变更,而网名则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和意愿随意改变。一个好的网名通常能大大提高访问率。就网络称谓的内涵看,并无姓氏限制一更准确的说,几乎没有任何限制。可以具体,也可以抽象,可以直白,也可以含蓄。阴柔、阳刚可以赢得人心,“剑出奇锋”也能出奇制胜。它往往负载着脱颖而出、引人注目的使命,因此,网民们喜欢采用鲜明强烈、诡谲张扬或自认为独树一帜、魅力四射的符号来激发网友结识、交谈的欲望和激情。因此,网络称谓千奇百怪,完全突破传统称谓的构成模式,只要能用于交流即可。由于多数称谓是即兴而发,往往会让人“喜新厌旧”,于是又可以兴尽而去。有人说,网称如衣,随时随地选一件适合自己此刻心情的称谓上网,或快乐或伤感,或平淡或喜悦,都自有一份“独特”的心情历程。因此,一个称谓的使用时间长短不一,可以是一次性的,也可以是经常性的。而且,一个人同时可以以不同的称谓,出现在不同甚至相同的交际场合。

(三)隐匿性与无定位性

由于网络称谓只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使用,不在现实生活中与它所指称的真实对象对号入座,因此,网络称谓具有隐匿性。无定位性是指网络称谓无法实现其传统意义上的定位功能。所谓定位功能是指人们在选用称呼语时,通过规定双方人际关系的角色,来选择切合本次交际目的的双方的人际关系。称呼语的选用是一个符号互动的过程,

选择某一称呼语也就规定了与它所联系的人际间的关系。“称谓”一出口,又引导其他听者对被称呼人的身份、地位、性别等有一定认识。定位功能的实现往往借助已有的人际关系角色的确定来完成。人们生活中常用的人际关系都可借来作为称呼的方式,如职务、姓名等等。在网络中,称谓一般不具备定位功能。因为人们在网络交际中,往往就是要抛却社会生存中的多角色和生存交往的复杂性,以虚拟的形象出现,以此摆脱现实人际关系的繁复、冗杂,决不作茧自缚。

(四)社群性与地域性

语言与社会共变。社会的社群分化会导致语言的分化。网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不例外。不同阶层、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的网民群体,他们的网名也会带有各自不同的社会特征。从下面列举的几组网名中,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断定他们来自哪个社群,如:“中国头球队”、“球之不得”、“球坛鲁迅”;“将军”、“楚汉王”、“无名小卒”;“刘德华”、“酷娃”“七匹狼”、“真的好想你”、“涛声依旧”;“秋叶”、“夕阳红”、“老小孩”、“时髦外婆”、“退休教师”。

社会的地域分化同样会导致语言的分化。来自不同地域的网名有不同特点,这种地域性主要是通过两方面显示出来的:一是网名本身的意义,如“小广东”、“齐鲁一枝花”、“许银川”、“金陵怪兽”、“西部老汉”、“边疆战士”;二是网名中的方言语汇,如“阿拉难得糊涂”、“小仨儿”、“侬不知”。

随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人们越发关注语言表达上经济性、时间性、全球性,也许正是为了满足这方面的需要,网络语言大量涌现并广泛地运用于网络交际。由于网络交际环境的特定性,网络语言中的网络称谓呈现出许多与传统称谓截然不同的种种特征,网络称谓中的等级、权势、亲疏、长幼等因素已不再明显和被强调,相反网民的某些社会文化心理和时代的特征却通过网络称谓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因此,网络称谓值得我们今后进一步的关注、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刘澍心,吴十日.网名与当代文化意识[J].河南社会科学,2005(3):121.

[3]李明洁.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分类标准与功能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7(5):95

汉英亲属称谓中隐蔽的深层文化

摘要:汉英两种语言在亲属称谓语上有各自的民族特色和语言特征,它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前者丰富、复杂,而后者简单、概括。这些差异准确地映射出其背后的中西方文化不同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统。隐蔽在汉英亲属称谓系统中的深层文化分别是由等级观念造成的长幼亲疏尊卑分明的中国文化和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带来的人人平等观念的西方文化。

关键词:亲属称谓;等级观念;集体主义;个人主义

Abstract:Kinship systems are a universal feature of language. They are the lexically identical terms and unique terminological systems labeled with a distinctive social and cultural nature. In different societies and cultures,there must be different systems of kinship terms. Behind the vas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kinship terms are different social structures ( hierarchy

vs equality),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power vs solidarity) and value systems (collectivism vs individualism ) of two different cultures.

Key words:kinship terms;hierarchy;collectivism;individualism

一、汉英亲属称谓系统的比较 1.汉英亲属称谓系统的构成

亲属称谓是所有社会所共有的语言现象,但是组成称谓系统的要素会因社会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构成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的要素明显要多于英语的亲属称谓系统(见图1、图2)。汉语亲属称谓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庞大的系统,不仅有辈分、性别的区分,还把年龄的大小、

父系母系以及血亲姻亲严格区分开来。而在英语中,由于缺少了“年龄”、“缘类”和“父母亲属”三个系统,其亲属称谓系统就简单得多,能够构成的亲属称谓语也少得多。就以辈分系统中的中辈为例,汉英语亲属称谓系统的复杂与简单可窥见一斑。

从表1、表2可以看出,汉英称谓系统中只有父亲——father,母亲——mother的意义是等价的,因为它们的构成要素相同。而英语称谓语uncle 和aunt在汉语中没有一一对等词,因为它们的构成要素少,既没有长幼之别,也没有父系母系、缘类之分,分别可以包括汉语的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和伯母、婶母、姑母、舅母、姨母。

2.汉英亲属称谓系统的特征

①汉语称谓系统的描述性与英语称谓系统的概括性。汉语称谓系统具有高度的描述性,复杂、细致、严格,对不同类别的亲属关系分得非常细致,区别非常明显,对每一类不同的亲属根据辈分的大小、年龄的长幼和关系的亲疏赋予不同的称谓,形成了数目繁多的亲属称谓词语。据统计,现代汉语中仅三代以内的称谓词语就有60多个。由此而来的是汉语称谓语所指的唯一性,即任意一个称谓语都指称唯一的一种亲属关系,从这个称谓语中可以明确读出被称呼者的身份信息以及与称呼者之间的关系。例如:“堂哥”这一称谓词至少告诉我们如下信息:男性、平辈、父亲亲属、年龄比自己大、和自己有血缘关系,“堂哥”的所指就非常明确。

而英语称谓系统则不然,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简单、笼统、模糊,只有核心家庭内部的四个称谓father、mother、son和daughter是描述性的,有明确唯一的所指。其他称谓概念比较模糊,所指不确定。有的不分长幼,如:brother (哥哥或弟弟)、sister(姐姐或妹妹);有的不分父系母系,如:grandfather(父系的祖父或母系的外祖父)、grandmother(父系的祖母或母系的外祖母)。英语中对父母

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只有一个称谓cousin,不分大小、不论男女、更不管是父亲的亲戚还是母亲的亲戚,它至少相当于汉语中的八个称谓(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

②汉英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是指在非正式的场合,借用亲属称谓来称呼与称呼者没有亲属或亲戚关系的人,这在中国文化中是被普遍接受的社会现象和语用规则。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在与他人交往时,十分强调人与人之间感情的融洽、和谐,因而往往把家庭本位向外推移,扩大到家以外的社会关系中去。无论是对街坊邻居、朋友熟人还是素不相识的路人,常以亲属称谓来称呼。但在选择何种称谓时,必须考虑对方的年龄、身份地位以及与称呼者的关系远近等因素。比如对长辈可以尊称“大爷”、“大妈”、“大叔”等,对同辈或年龄相仿的人称呼“大哥”、“大姐”、“大嫂”,对比自己年幼的称“小弟弟”、“小妹妹”。人际交往中,运用恰当的亲属称谓语,能够缩短说话人和说话对象之间的距离,

能使交往、交际顺利进行。

在西方社会,家庭成员之间或亲戚之间,人们习惯直接称呼对方名字,甚至子女对父母、孙子女对祖父母也是这样。在社交场合,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非亲属成员之间一般不用亲属称谓称呼对方,所以英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现象比较罕见。直呼其名的现象在西方社会很普遍,除一些特别正式或礼节性场合外,人们经常直接称呼对方名字,甚至在初次见面时也常如此。

二、汉英亲属称谓中隐蔽的深层文化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镜像折射[1]。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汉英亲属称谓系统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中西文化在社会结构、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差异的具体体现。

1.社会结构:差序格局与平行/平等格局

在古代,中国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的农业文化(或大陆文化)特征。人们靠土为生,发展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在长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社会背景下,人们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有血缘或姻亲关系的人居住在一起,组成三代、四代同堂的大家庭(或外延家庭

extended family),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社会组织。宗法社会实质上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等级社会,这样的社会以维护上尊下卑的秩序为根本[2]。宗族内,由血缘和婚姻形成的纷纭复杂的亲属关系,不仅仅只表示血缘和姻缘的关系,还是地位、权威和距离的象征,必须严格按等级区分,也必须要从语言符号上加以明晰[3]。繁杂的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由此产生。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特别注重长辈与小辈、父系与母系、宗亲与姻亲、年长与年幼的分别。同辈分的要按年龄大小区分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伯父和叔父、伯母和婶母。不同辈分的使用非对等式称呼(asymmetrical),于是长辈可以呼下辈的名,而下辈对长辈则只能严格按相应的称谓进行称呼以示尊敬。对父亲兄弟的子女称呼“堂哥/弟/姐/妹”,而对母亲兄弟的子女则称呼“表哥/弟/姐/妹”。“堂”和“表”表明了内外有别,关系亲疏。这些都是差序格局的宗法社会的真实写照。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文化的发祥地希腊是个岛国,在海洋国家中最早地发展了商业经济,创造了西方社会的商业文化(或海洋文化)。从事商业活动的希腊人很早就摆脱了血缘纽带,发展了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民主平等的契约社会。商业经济决定了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的结构模式,即家庭中只有父母和未成年的子女,家庭成员少,亲戚也分居在不同的地方。这种松散的家庭关系和亲属关系,使得人们相互之间的称呼也随之简单,日常生活中少量的几个称谓语就足够使用。契约社会不看重血缘,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合作关系,重视个人,强调人人平等,在称谓上也就不讲究宗亲与非宗亲、上下辈分和长幼的区别了。最能反映这种平等的社会格局的称谓词就是cousin,它涵盖了除brother和sister以外所有平辈之间的亲属关系,没有长幼之别、内外亲疏,甚至不分男女。

2.人际关系:权势性与一致性

人际关系是一个社会和文化区别于另一个社会和文化的最为突出的一部分[4]。形形色色的人际关系可以概括为普遍存在的权势性和一致性关系。简单地说,“权势”是指上下或尊卑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关系,而“一致性”则指平等的关系。

以血缘为纽带的差序格局的宗法社会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呈等级取向的不平等关系。同时,中国的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孔子儒家哲学的影响,儒家哲学最重要的一个基本观念是伦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绝对而永久的,其准则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种上尊下卑、男尊女卑的伦理道德观念在汉语称谓系统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汉语数目繁多的称谓词就是用来梳理清楚纷纭复杂的家庭人际关系的,

以明确每个成员在家庭中的位置。反映不平等的人际关系,特别是男尊女卑的典型例证就是称谓词“外祖父/外祖母”(母亲的父母)和“外孙/外孙女”(女儿的子女)有别于“祖父/祖母”(父亲的父母)和“孙子/孙女”(儿子的子女)。一个“外”字折射出男性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而女性是外人,处于从属地位。从西方文化的历史发展来看,西方文化源自犹太宗教同希腊哲学的融合,两者之间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个体灵魂的观念[1]182,由此产生了人人平等的观念。西方文化偏向一致性的人际关系,等级和身份观念比较淡薄。人际交往时,在称呼上较少受到等级和身份的限制,采用对等式称呼语,家庭成员和亲属之间习惯直呼其名。晚辈直呼长辈的名字不仅表示上下辈之间的平等,还表示他们之间亲密无间,关系融洽。

3.价值观念:集体主义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

价值观是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一套价值观念系统[5],深藏在文化的最底层,但是可以由语言等表层文化体现出来。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西文化各自价值观念体系中的核心部分——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文化,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崇尚家族关系,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家庭,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细胞,成为人们生活的核心。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纳入集体,纳入大家庭,和集体融为一体。在这个家庭集体中,为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个人必须克制自己,遵循家庭伦理。不仅如此,还把这种家庭观念延伸到家庭以外的社会,把个人融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自然地,对家庭以外的人也使用亲属称谓来称呼。与之相反,西方社会的个人

主义取向是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个性,推崇个人的独立自主。无论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人们的个人权利和平等地位意识极强,都喜欢直呼其名,以示平等、亲切和友好。

显而易见,汉英两种语言在亲属称谓语上有各自的民族特色和语言特征,它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前者具有描述性,丰富、复杂,而后者具有概括性,简单、笼统。这些差异准确地映射出其背后的中西方文化不同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统。隐蔽在汉语亲属称谓系统中的是由等级观念造成的长幼亲疏尊卑分明的中国文化,而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带来的人人平等的观念孕育了英语的亲属称谓系统。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同时又是不断变化的[6]。随着政治制度的变革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中国文化更是如此。如今人们摆脱了绝对化的群体取向和宗法观念的束缚,逐渐重视个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人际关系趋向平等和谐。虽然主要亲属称谓语一直沿用,但它们只作为称呼而已,完全没有了中国文化中消极成分的内涵。

①参见《外语学刊》2003年第1期张德禄的“符号的系统性与语言的意义系统”一文并作了适当修改。

参考文献:

[1]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5.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61.

[3]张德禄.符号的系统性与语言的意义系统[M]//王菊泉,郑立信.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10.

[4]朱永涛.美国价值观——一个中国学者的探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24.

[5]SAMOV

AR

PORTER

http://www.doczj.com/doc/518414b769dc5022aaea0080.html 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60.

[6]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42.

谈现代汉语亲属称谓中敬谦称的使用特点

【摘要】传统汉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汉语亲属称谓的价值取向,了解亲属称谓中敬谦称的特点,有利于我们正确地使用这些敬谦称。

【关键词】亲属称谓;敬称;谦称;使用特点

汉语亲属称谓中敬谦称的特点与传统的汉文化关系密切,或者说,传统的汉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汉语亲属称谓的价值取向,而敬谦称就是这种影响的表现之一。了解亲属称谓中敬谦称的特点,有利于我们正确地使用这些敬谦称。

一、亲属称谓中的敬谦称具有明显的指向性。

(1)“嗯,仁者,求仁得仁;恕者,犯而不校。好名字,谁给你起的?”

“家父所赐。” “令尊是……”

“家父易元杰,曾在中堂大人麾下为国效力。” (霍达《补天裂》第一章)

(2)健生说道:“令兄出去了吗?” 燕秋道:“程先生带他去拜访一个人去了。” 健生道:“这样早,程先生就来过了吗?”

燕秋道:“是的,他来过了。因为我没有起来,他没有惊动我,就同家兄出去了。”

(张恨水《雁归来》第四十二回)

“家父”、“令尊”虽然都是对“父亲”的称谓,但是他们所具体使用的场合不同。“家父”只用于对自己父亲的称呼,而“令尊”用于对对方父亲的称呼,就是说,一个指向内,一个指向外。如果对它们不加以区别,甚至颠倒使用,就只会闹出笑话了。

除了“家父”和“令尊”以外,其他的如“家母”和“令堂”,“贱内”和“尊夫人”,“家兄”和“令兄”,“舍妹”和“令妹”,“小儿”和“令郎”,“小女”和“令爱”等都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家母、贱内、家兄、舍妹、小儿”等都是内向性的,只能用于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人,而“令堂、尊夫人、令兄、令妹、令郎、令爱”等都是外指性的,只能用于对方或与对方相关的人。

对“尊”、“贤”、“令”、“家”、“舍”等敬谦语素的使用,除了要注意内外指向性,还要注意上下指向性。有些语素只可用于长辈或平辈,而有些必须用于平辈或晚辈。“令”是通用于他人亲属的敬语素,无年龄和辈分之分,而“尊”、“家”一般用于长辈和平辈,“贤”、“舍”、“小”则用于平辈或晚辈。

二、亲属称谓中的敬谦称具有独特的民族性。

亲属称谓中的敬谦称是汉语称谓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部分。例如同是对父亲的称呼,汉语中有“尊公、尊甫、尊翁、尊君、令尊、家父、家严、家公、家君、家尊”等不同的叫法,而在英语中,往往只是最简单的“your father”或“my father”,不象汉语称谓这样丰富且具有表情性。使用不同的称谓显示说话者的感情好恶和尊恭谦卑,这是汉语敬谦称中才具有的独特的民族性。再将汉语中的亲属称谓和英语中的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家父、家严、家公、家君、家尊my father 家母、家慈、家堂、家夫人my mother 家兄、愚兄、小兄my elder brother

贱房、贱荆、贱内、贱妻、贱累、贱室my wife 小儿、小犬、小豚、贱息、贱子、犬子my s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