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_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影响
表现形式 地壳 运动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3.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 表现 影响因素 作 用 风化作用 ①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 温度、水、生物 ②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①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 侵蚀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 ②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搬运作用 风、流水、冰川等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①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 ②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堆积作用 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坦。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的分类
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或变质岩),C是变质岩(或沉积岩)。 2.地质作用
①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③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④重熔再生。
全析考点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举例 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造 组成地壳的水 平运地 壳运动 表 现 形 式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 变质作用 垂直运动 岩石在一定温度、不能直接塑造压力下发生变质 地表形态 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 造成地壳的断地震 地表下岩层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汶川地震后形成的滑坡、堰塞湖等 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和海陆变迁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了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东非大裂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 ①它们相伴 发生;②在不 同时期和不 同区域,两者 有主次之分; ③就全球而 言,地壳运动 以水平运动 为主,垂直运 动为辅 裂、错动引起震动 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1.(2013·海南高考)下图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 A.地热能 C.水能 [审题答题规范专训]
—————————————————————————————————————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B.风能 D.太阳能
答案:(1)D (2)A
—————————————————————————————————————— 2.(2011·山东高考节选)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Ⅰ、Ⅱ C.Ⅰ、Ⅲ
B.Ⅲ、Ⅳ D.Ⅱ、Ⅳ
解析:选D 由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例可知:Ⅰ、Ⅲ都为沉积层,受外力作用;而Ⅱ处是断层,Ⅳ处是岩浆侵入,且为内力作用所致。
1.板块的划分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
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有海洋。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3.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图表如下:
相撞 板块运动 张裂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消亡边界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生长边界边界类型 图示 [特别提醒]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东南亚、小亚细亚半岛、太平洋西部岛弧链位于亚欧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马达加斯加岛属于非洲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3)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
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3.(2014·大纲卷节选)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K岛处于(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解析:选C 由经纬度可知,K岛位于印度尼西亚,结合板块分布知识可知该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4.(2014·海南高考节选)某年3月P地(位置见下图)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P地位于(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解析:选A P地位于日本附近,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相关知识可知,P地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所以A正确。
5.(2011·海南高考)读下图,指出图示地区板块界线的位置,分析该地区多火山的原因。
[审题答题规范专训]
———————————————————————————————————————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分析该地多火山的原因,必须明确火山一般分布在板块的消亡边界。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界线:陆地西南海岸线附近(沿2 000~3 000 m左右等深线)的海沟。
原因:大洋(西南侧的)板块俯冲到大陆(东北侧的,或美洲)板块之下(或答两侧的板块互相挤压),导致这里多火山。
———————————————————————————————————————
全析考点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主要的侵蚀作用及形成地貌
侵蚀类型 形成的地貌形态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力侵蚀 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流 水 侵 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 分 布 地 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如雅丹地|
侵 蚀 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溶 蚀 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冰川侵蚀 2.主要的沉积作用及形成地貌
沉积类型 冰川沉积 形成的地貌形态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形成冲积扇(出山流水沉积 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风力沉积 3.我国主要的外力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典型地貌
(1)张家界地貌:即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主要是经过流水的长期侵蚀和复杂的地壳运动形成的石英砂岩景观地貌。
(2)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3)丹霞地貌:由流水侵蚀、溶蚀、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赤壁丹崖及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造型地貌,以中国广东丹霞山为代表,是红层地貌的一种类型。
(4)雅丹地貌: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这种现象在新疆罗布泊东北发育很典型。
1.判断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的方法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
形成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 原等) 分布地区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如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2.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6.(2013·北京高考)读图,回答(1)~(2)题。
(1)甲地为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 ) ①苏 ②湘 ③滇 ④新 ⑤桂 ⑥内蒙古 A.①② C.③⑤ (2)图中( )
A.甲处侵蚀作用最强烈 C.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
B.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D.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 B.③④ D.⑤⑥
[审题答题规范专训]
—————————————————————————————————————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从第(1)题设问中获取,甲处为喀斯特地貌的峰林,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和两广丘陵地区。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1)C (2)C
———————————————————————————————————————
7.(2014·安徽高考节选)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2)。图2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B.流水堆积 、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 、流水侵蚀
解析:选C 由沙山的物质组成(松散沙粒)和垄槽相间的地形特点可知,该地貌是典型的风力作用地貌(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故C项正确。
8.(2013·福建高考)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1)~(2)题。
(1)该沙丘位于( ) A.冲积扇 C.三角洲
B.洪积平原 D.河漫滩
(2)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
A.① C.③
B.② D.④
解析:(1)D (2)C 第(1)题,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等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冲积扇一般位于河流出山口处,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不可能分布在河流中游;洪积平原是指干旱地区山前地带由一系列洪积扇不断扩大伸展组合而成的平原,与图示信息不符;三角洲分布在河流入海口处;河漫滩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洪水发生时被淹没,枯水期出露,是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图中沙丘就分布在河漫滩上。第(2)题,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等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图中信息可知,沙丘形态应该是波浪形,①图坡度太大,与图中信息不符;②图方向错误;③图方向、坡度均正确;④图方向错误。
9.(2013·天津高考)读图,图中一些珊瑚岛海岸,分布着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这些沙滩形成于(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题中的关键信息“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由此可以判断这些沙滩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
高考常考的24
图示之(九)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是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的图示,常见图示有两种: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和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
[常考图示]
图1 以地质剖面图 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 图2 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 [判读技巧]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①岩浆:三进一出。 ②岩浆岩:一进三出。 ③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
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④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应用体验]
1.图甲为板块运动示意图,图乙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在图甲所示板块边界区域,可能形成的地表形态为( ) A.东非裂谷 C.大西洋
B.海岸山脉 D.喜马拉雅山脉
(2)在图甲①处,最可能形成的岩石类型应为图乙中的( ) A.a C.c [应用五步法读图]
———————————————————————————————————————
1.由题干中的文字说明可知图甲为两板块挤压碰撞区,图乙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a、b、c、d代表岩浆和三大类岩石,箭头表示地质作用。
2.由题图可获取以下信息:
B.b D.d
答案:(1)B (2)B
———————————————————————————————————————
2.(2015·乌鲁木齐二诊)天山大峡谷高大山体由红色砂岩和粗砂砾石组成,峡谷细长陡峭,崖壁下部有大小不一的洞穴分布。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崖壁下部洞穴的成因最有可能是( )
A.冰川侵蚀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海水侵蚀
(2)峡谷中的主要岩石类型属于右图中的( ) A.甲 C.丙
B.乙 D.丁
解析:(1)C (2)A 第(1)题,由天山大峡谷细长陡峭可知其为流水侵蚀形成的;冰川侵蚀的河谷地貌呈“U”型,坡度平缓;风力侵蚀的典型地貌为风蚀城堡、风蚀蘑菇;该地没有海水侵蚀。选C。第(2)题,红色砂岩和粗砂砾石为沉积岩。图中甲为沉积岩,乙为岩浆岩,丙为变质岩,丁为岩浆,A正确。
3.(2015·南京盐城二模)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图1),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大约在25亿年前形成。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状。据此完成(1)~(2)题。
(1)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上述波浪岩与图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 ) A.① C.③
(2)波浪岩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C.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解析:(1)B (2)B 第(1)题,波浪岩属于花岗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由图2可知,碎屑物形成④岩石,则④为沉积岩;岩浆和岩浆岩可以互相转换,则①为岩浆,②为岩浆岩,③为变质岩。第(2)题,波浪岩属于花岗岩,其形成首先要经过岩浆侵入地层,冷却凝结,然后经地壳抬升作用,出露地表,受风化剥蚀作用影响,最后在外力侵蚀搬运作用下形成波浪的
B.② D.④
形状。
4.读物质大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地质作用),回答(1)~(2)题。
(1)图示各种地质作用中,相同的是( ) A.①③⑤ C.①②⑤⑥
B.④⑥⑧ D.⑤⑥⑦⑧
(2)从物质大循环的完整性看,图中缺失的过程包括( ) A.沉积物到变质岩的过程 C.沉积岩到岩浆的过程
B.变质岩到火成岩的过程 D.火成岩到沉积岩的过程
解析:(1)A (2)C 第(1)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能分析清楚各个序号所代表的含义。分析图示可知,⑦为冷却凝固,⑥⑧为重熔再生,④为变质作用,②为压紧固结,①③⑤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故A正确。第(2)题,图中②④为沉积物到变质岩的过程,故A错误;变质岩只有转化为岩浆以后才能形成火成岩,图中⑥和⑦可表现出其转化的过程,故B错误;火成岩到沉积岩的过程必须经过沉积物这一环节,图中的③和②可表示,故D错误;任何岩石都可经过重熔再生作用形成岩浆,而图中缺失沉积岩直接指向岩浆这一过程,故C正确。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2015·泉州质检)图A为厦门鼓浪屿“日光岩”(典型的花岗岩)风化景观,图B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形成“日光岩”风景的岩石属于图B中的( ) A.甲 C.丙
B.乙 D.丁
2.图A中“巨石”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是( ) A.地壳上升—岩浆侵入—风化堆积 B.地壳下降—岩浆喷发—风化侵蚀 C.岩浆喷发—地壳下降—风化堆积 D.岩浆侵入—地壳上升—风化侵蚀
解析:1.B 2.D 第1题,日光岩是典型的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从图B中可以看出,乙是岩浆岩。第2题,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是岩浆侵入,经冷却凝固作用形成的,后地壳上升,岩石露出地表,经风化侵蚀形成图A所示景观。
(2015·湖州八校联考)读某区域地层剖面图,图中数码①~⑦代表岩层,回答3~4题。
3.岩层①④⑤⑥从新到老的排序是( ) A.①④⑤⑥ C.⑥①⑤④
B.⑥⑤④① D.①⑤④⑥
4.推断岩浆活动以前的地质演变过程( ) A.侵蚀、沉积、断层、沉积、侵蚀、沉积 B.沉积、侵蚀、沉积、断层、侵蚀、沉积 C.断层、侵蚀、沉积、侵蚀、沉积、沉积 D.沉积、侵蚀、断层、沉积、侵蚀、沉积
解析:3.C 4.B 第3题,据图可知,④⑤⑥均为沉积岩层,故埋藏越深的岩层形成时间越早,①为岩浆活动形成的,且岩浆岩侵入了④⑤两个沉积岩层,故①形成在④⑤岩层之后。第4题,据图推断,②及其以下底层有一个底层顶部不平整,应为在该沉积岩层形成之后受外力侵蚀形成的,之后地表物质又开始沉积,②及其以下岩层不连续,中间为一处断层,该断层位于③岩层以下,故断层形成以后,上覆岩层又开始沉积,②③岩层之间的分界面不平整,说明在③沉积岩层形成之前,②表面岩层受到过外力侵蚀。
(2015·南宁一测)下图中1~5表示不同的沉积岩地层。读图,完成5~6题。
5.据图推测,该地经历的内力作用一定有( ) A.变质作用 C.岩浆活动
B.地壳运动 D.沉积作用
6.甲处缺失3、4地层,主要原因是( ) A.形成3、4地层时期,甲地地势太低 B.形成3、4地层时期,甲地地势较高
C.形成3、4地层后,甲地地壳抬升,被外力侵蚀 D.形成3、4地层时期,甲地缺乏沉积物来源
解析:5.B 6.C 第5题,图中地层发生了弯曲变形,即有褶皱分布,且有明显的断层存在,这些都是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第6题,首先在地势低洼处,由于沉积作用,先后形成1、2、3、4沉积岩地层,后因地壳运动,地层弯曲变形,甲地地层向上隆起,为背斜构造,甲地位于断层上升一侧,地壳抬升,又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所以缺失3、4地层。
(2015·安庆一中月考)冰楔作用是指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的作用。读图回答7~8题。
7.冰楔作用属于外力作用中的( ) A.风化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B.流水搬运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
8.图示现象在下列哪一地区表现最显著( ) A.三峡谷地 C.青藏高原
B.淮北平原 D.皖南丘陵
解析:7.A 8.C 第7题,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
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冰楔作用属于水对岩石的物理破坏作用,应为风化作用。第8题,该现象是由冻融交替出现而形成的,冻融交替现象表现最显著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读某地质剖面图,其中③表示石灰岩,完成9~10题。
9.下列有关图中岩石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②属于沉积岩 C.④属于变质岩
B.③属于变质岩 D.⑤属于沉积岩
10.图中岩石按照由老到新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C.③①②④⑤
B.⑤①②③④ D.③⑤①②④
解析:9.C 10.C 第9题,②⑤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③属于沉积岩,④属于侵入岩附近的沉积岩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形成的变质岩。第10题,岩层的形成顺序一般是先沉积,后侵入,再变质。
(2015·衢州模拟)盐丘是地下岩盐受挤压喷涌溢出而成。岩盐是化学沉积的矿物——石岩组成的岩石。读图回答11~12题。
11.关于该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盐丘形成顺序为T2—T1—T3 B.图中岩盐层的年龄较新 C.油气不可能在盐丘下部聚集 D.盐丘形成主要受内力作用
12.该地区的部分盐山表面密布沟渠,甚至形成地下洞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堆积 C.风化作用
B.流水侵蚀 D.人为破坏
解析:11.D 12.B 第11题,盐丘是地下岩盐受挤压喷涌溢出而成,说明其形成受内力
作用影响。其形成过程应是T2—T3—T1。第12题,盐山表面出现沟渠,形成地下洞穴,主要是受流水侵蚀的影响。其形成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一致。
二、综合题(共52分)
13.(2015·河北定兴月考)新疆地貌景观丰富多彩。结合下列新疆的景观图片,回答问题。(32分)
(1)按照内、外力作用把图中地貌景观进行分类。(12分)
(2)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南侧,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简述其形成原因。(4分) (3)结合图中信息,比较雅丹地貌与沙丘地貌在形成原因上的异同点。(1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质作用及其地貌形成过程。吐鲁番盆地、天山山脉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吐鲁番盆地为典型的地堑盆地,由岩层断裂下陷而成;天山山脉绵延数千千米,为褶皱山,其形成与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有一定关系。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都是风力作用(外力作用)的结果,雅丹地貌主要与风力侵蚀有关,沙丘地貌主要与风力堆积有关。
答案:(1)吐鲁番盆地、天山山脉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雅丹地貌、沙丘地貌是外力作用形成的。
(2)岩层断裂下陷而成。
(3)相同点: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形成都与风力有关。不同点: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的结果,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的结果。
14.读图,完成下列各题。(20分)
(1)读甲图,说明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主要原因。(12分)
(2)读乙图,判断喜马拉雅山脉a段所属的山地类型。(4分) (3)读丙图,指出造成此山峰独特形态的外力作用。(4分)
解析: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喜马拉雅山是板块碰撞挤压、隆起而成的。第(2)题,可根据岩层的形状判断山地的类型。第(3)题,该山海拔较高,山峰独特形态的形成主要是受冰川侵蚀的结果。
答案:(1)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或挤压),隆起。 (2)褶皱山。 (3)冰川侵蚀。
第二讲
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 (1)褶皱:
①概念: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②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名称 背斜 向斜 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2板块构
张裂区——裂谷或大洋中脊 造学说板块运动碰撞区——褶皱山系温馨提示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由外力作用而形成的。
2.断块山
(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地形 判断依据 未受侵蚀,成为山岭;久经侵蚀,形成谷地 中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未受侵蚀,成为谷地;久经侵蚀,地形倒置,形成山岭 中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2)断层的位移类型:
位移类型 水平方向 垂直 方向 3.火山
(1)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而形成。 (2)火山:
①形成: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口或管道喷出而形成。 ②组成:包括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表现 原因
全析考点一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
以地质构造示意图来掌握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运输方式 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修建公路的成本和难度均低于铁路 线路分布 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这里地势相对和缓,施工难度较小、建设和运营成本低 延伸方向 迂回前进 地势起伏大 相对下降 相对上升 表现 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形成谷地或低地 发育成山岭或高地 |
1.褶皱与断层的比较
地质构造 褶 皱 背 斜 向 斜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断 层 岩层一般向从形态上 上拱起 从岩层的新判断方法 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图示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①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②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构造地貌 侵蚀后地貌 山、庐山、泰山。③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④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2.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1.(2014·山东高考)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图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读图完成(1)~(2)题。
(1)根据图b中记录的信息判断,卡片中“观测点编号”应为图a中的( ) A.① C.③
B.② D.④
(2)图b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是( ) A.Ⅰ、Ⅱ、Ⅲ C.Ⅲ、Ⅰ、Ⅱ [审题答题规范专训]
—————————————————————————————————————
B. Ⅱ、Ⅰ、Ⅲ D.Ⅲ、Ⅱ、Ⅰ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1)B (2)B
————————————————————————————————————— 2.(2014·江苏高考)下图为某向斜山地形地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M点的地形-地层关系相符的是( )
(2)与沿XY线相符的剖面图是( )
解析:(1)B (2)A 第(1)题,根据等高线可以判断出M位于山坡上;再结合向斜构造的地层向槽部延伸的一般规律,可判知岩层应向山顶方向倾斜,故B项正确。第(2)题,根据等高线和地层分界线的分布可知,同一地层分界线在图幅的西北和东南分布的高度较高,沿XY线方向分布的高度较低,可推出XY线方向即为向斜槽部延伸的方向,且大致呈水平状。又因为1与4,2与3分别处于同一地层界线上,且1与4高度大致相当,2与3高度相同,由此可推出正确选项为A。
3.(2012·江苏高考)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1)~(2)题。
(1)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 A.①② C.③④
(2)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 A.褶曲隆起 C.断裂下降
B.褶曲凹陷 D.断裂上升 B.②③ D.①④
解析:(1)D (2)C 第(1)题,根据地质构造特征可知,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而题目所给岩层的埋藏深度为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将地形剖面某点对应的岩层埋藏深度转绘到剖面图中,根据同一岩层弯曲的变化可以判断出①④两地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谷。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沉积岩层在⑤处发生明显位移,表明该地发生了断层。而从其埋藏
深度可以明显看出⑤处该沉积岩比左侧海拔低很多,可以判断出现了地壳下沉运动,由此可以推断该地出现了断裂下降运动。
全析考点二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山区交通线的选择原则及原因分析
影响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 ①山地修建交通运输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 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②线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③避开陡坡和断层、线路走向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 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 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线网密度 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吸新疆的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 选线一般应按地形走势来确定路线的走向。 原因: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 ②降低技术难度; ③工程施工要安全; 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平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 ①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 ②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 ③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 ④成昆铁路沿地形走势曲折伸展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 实例 |
方式 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4.读某岛屿图,回答(1)~(2)题。
(1)该岛铁路形状为“环形”,说明其最主要的地形是( )
A.平原 C.高原
B.山地 D.盆地
(2)甲和乙之间的铁路没按图中虚线修建,最可能的原因是( )
A.虚线处是鞍部 B.虚线处是河谷 C.虚线处等高线稀疏 D.虚线处等高线密集
解析:(1)B (2)D 第(1)题,从图中的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分析,图为日本本州岛的一部分,该岛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铁路围绕该岛呈环状分布,主要是受地形的影响。第(2)题,没按虚线修建铁路最可能的原因是其地势陡(等高线密集),不适宜铁路选线;如果是鞍部,则该线处地势较低,可以修建铁路线;如果是河谷,其海拔较低,修建铁路线工程量比较小,适合修建铁路线;如果等高线稀疏,则坡度小,也可以修建铁路线。
5.(2015·北京石景山上学期期末)读台湾岛地图,据图归纳台湾铁路线的分布特点,并简述其形成原因。
解析:图示台湾铁路线沿海分布,与地形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答案:分布:在台湾岛的边缘(或沿海分布),呈环形分布。原因:台湾岛中部多山地(或地形以山地为主),修建难度大,岛屿边缘地势平坦,易于施工,城市人口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运输需求大。
高考常考的24
图示之(十)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
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判断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
[常考图示]
图1 地质地貌示意图 图2 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 图3 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 [判读技巧]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
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1中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Ⅲ和Ⅱ。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2.地质构造判断方法
(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3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3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成谷地或盆地(如图3中丙)。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Ⅱ处、图3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1)若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中。 (2)若上覆岩层发生侵蚀,说明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应用体验]
1.(2012·山东高考节选)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应用五步法读图]
—————————————————————————————————————
1.结合图例,区别不同类型的岩石。地层上部是沉积岩Ⅰ,下部是发生褶皱的沉积岩Ⅱ。两类岩层之间存在明显的侵蚀面。有岩浆冲破沉积岩Ⅱ,侵入沉积岩Ⅰ,形成花岗岩。2.由题图可获取以下信息:
答案:D
———————————————————————————————————————
2.(2015·潍坊模拟)读某区域岩层新老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与上图甲处地形成因相同的是( )
(2)该区域( ) A.河流干流自南向北流 B.河谷仅受流水侵蚀而形成
C.河流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 D.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解析:(1)B (2)D 第(1)题,甲处为河流支流的发源地,所以地势最高,甲处的岩层最新,并由甲向两侧变老,故该处为向斜成山,与B形成原因相同,选B。A是背斜,C为断层,D为板块运动造成的地形抬升。第(2)题,图中甲处地势最高,为河流支流的源头,为分水岭,根据支流向偏南方向流动,可知河流干流自北向南流,A错误;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B错误;图中河流河谷峡谷支流较少,流域面积较小,C错误;图中区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D正确。
3.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
(1)依图示信息可推断,岩石的形成距今时间最短的应是( ) A.a C.f
B.b D.g
(2)在图示岩层中最不可能发现生物化石的是( ) A.a、b C.c、d
B.b、c D.f、g
解析:(1)C (2)D 第(1)题,从图示可以看出,该地先形成了水平岩层a、b、c、d、e、g,且其形成的先后顺序为g→e→d→c→b→a;然后该地区地球内部深处的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形成f。故岩石的形成距今时间最短的应是f。第(2)题,化石只可能在沉积岩中存在,而f、g属于岩浆岩,故在f、g岩层中不可能发现生物化石。
4.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1)~(3)题。
(1)海洋中的现代沉积物主要来源于( ) A.甲处 C.丙处
B.乙处 D.丁处
(2)下列关于岩层形成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abcd C.cdba
B.defg D.dcba
(3)关于丙丁之间的地质构造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山岭 C.向斜
B.背斜 D.地垒
解析:(1)C (2)D (3)C 第(1)题,图中甲、乙两处地势低平,而丙处地势较高,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因此海洋中的现代沉积物主要来源于丙处。第(2)题,各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由下向上依次形成。第(3)题,丙丁之间由岩层弯曲状况可以判断为向斜。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某地质研究小组在我国一潮湿、黏稠的红色土壤分布区对某一沉积岩层进行探测,得到了下图所示数据:甲、乙、丙三处为探测点位置,斜线左侧数据为探测点所在地面的海拔(单位:m),右侧数据为该岩层层顶的埋藏深度(即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单位:m)。据此回答1~2题。
1.该区域最有可能位于( ) A.东北地区 C.西北地区
2.乙处地形可能属于( ) A.向斜谷 C.向斜山
B.背斜谷 D.背斜山 B.南方地区 D.华北地区
解析:1.B 2.A 第1题,根据“潮湿、黏稠的红色土壤分布区”可推知该区域应位于我国南方地区。第2题,根据图文资料绘制如下示意图,从而判断出乙处为向斜(岩层向下拗陷)形成的谷地。
(2015·乌鲁木齐一诊)某地质考察队对下图所示区域进行地质研究,在Y1、Y2、Y3、Y4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在该水平面上Y2、Y3处取得相同的砂岩,Y1、Y4处取得相同的砾岩,且砂岩的年代比砾岩老。据此完成3~4题。
3.甲处属于( ) A.向斜成谷 C.背斜成谷
B.向斜成山 D.背斜成山
4.若在Y2处钻30 m到达该水平面,则在Y4处钻至该水平面最可能的深度是( ) A.25 m C.55 m
B.35 m D.65 m
解析:3.C 4.C 第3题,在地下同一水平面上,Y2、Y3处取得的砂岩的形成年代比Y1、Y4处取得的砾岩老,即岩层两翼新、中间老,属于背斜构造。从图中等高线分布可知,该地是谷地地形,因此属于背斜成谷。第4题,从图中可知,Y2的海拔为160~170 m,钻30 m到达该水平面,该水平面的海拔大约为130~140 m。Y4的海拔为180~190 m,Y4离该水平面的距离大致为40~60 m,因此最有可能是55 m。
(2015·北京市东城区统检)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 ) A.①处为向斜 C.③处为火山
B.②处断裂上升 D.④处断裂下沉
6.图中地区依次经历的地质作用是( ) A.沉积作用、岩浆侵入、地壳运动、侵蚀作用 B.沉积作用、地壳运动、岩浆侵入、侵蚀作用 C.地壳运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侵蚀作用 D.岩浆侵入、地壳运动、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解析:5.A 6.B 第5题,①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②④两地不位于断裂带;③地花岗岩为侵入岩。第6题,图示区域首先由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层,后来地壳运动造成岩层弯曲(褶皱);又经过岩浆侵入作用切断原有沉积岩层,最后岩层顶部受外力侵蚀形成图示地貌。
(2015·唐山模拟)2012年12月17日,四川达州至重庆万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右图为万达高速公路穿过川东山区的景观图,回答7~8题。
7.该路穿越山区时不呈“之”字型,而是逢山开隧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其原因主要是( )
①节省运营时间,提高运输效率 ②减少所经聚落,减少拆迁量 ③缩短公路里程,节省建设投资 ④减轻生态破坏 A.①④ C.③④
B.②③ D.②④
8.影响万达高速公路施工的最大障碍是( ) A.资金 C.技术
B.地形 D.移民
解析:7.A 8.B 第7题,①自然因素: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不利的自然条件。②社会经济因素:资源、聚落分布决定的运输需求、运输效率、技术因素等条件。第8题,平原地区对交通线建设的影响较小,但要注意少占耕地。山区对交通线建设的制约性较强,一般选择较平坦的地区。
下图为世界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读图回答9~10题。
9.影响A地区地表形态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 A.岩浆活动 C.冰川作用
B.地壳运动 D.风力作用
10.关于图中湖泊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火山口处的淡水湖 B.主要靠积雪融水补给 C.河流水和地下水是主要补给源 D.湖盆的形成与外力作用有关
解析:9.A 10.C 第9题,结合经纬度和等高线地形图可知,该地区位于非洲东部,A地区为火山口,由岩浆活动形成。第10题,通过等高线的数值可以判断河流的流向,从而推断出湖泊为内流湖(咸水湖),湖泊的成因与内力作用(岩浆活动)有关,湖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河流水和地下水。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根据图中信息推测,下列地层形成时间最晚的是( ) A.奥陶系 C.五通组
B.下石炭统 D.下二叠统
12.图中地质结构反映了该地经历了( ) A.水平张烈和外力侵蚀
B.水平挤压和外力沉积 C.水平张裂和外力沉积 D.水平挤压和外力侵蚀
解析:11.D 12.D 第11题,沉积岩层中埋藏越深的岩层,形成的时间越早,结合图例可知,位于最上层的下二叠统形成时间最晚。第12题,结合地层弯曲可知,该地地层经过了水平挤压形成了褶皱,但褶皱形成后的岩层经过了外力侵蚀,原有的岩层已经不完整。
二、综合题(共52分)
13.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28分)
(1)G上层覆盖的沉积岩比F上方的沉积岩厚,原因是什么?(8分) (2)判断图中B、C、G、F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从新到老)。(8分) (3)该地区曾经历过哪些地质作用?(8分)
(4)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在G处还是F处?(4分)
解析:该地底部岩层出现褶皱,G处形成背斜,F处形成向斜,这是由地壳的水平运动造成的。背斜和向斜的顶部岩层都有缺失,表层又有较完整、平直的C岩层覆盖,说明该
地经历过侵蚀、搬运和沉积等外力作用。隧道应建在背斜处,因为背斜结构结实坚固,不容易塌陷且无积水。
答案:(1)该地出现了地形倒置现象,G为背斜,顶部岩层因受张力作用被侵蚀成谷地;F为向斜,槽部岩层因受水平挤压力作用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2)C、F、B、G。
(3)内力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4)G处。
14.下图为北半球某岛屿的地质地貌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4分)
(1)从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角度解释该岛屿的成因。(6分)
(2)简述甲河谷的形成原因。(6分)
(3)在图示大陆架海域钻探,可否发现有石油储存?为什么?(6分)
(4)近年来,图中河流A河口海水倒灌现象出现频率增加,可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解析:第(1)题,考查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由图可知该岛屿是由背斜成山,出露海面而成。第(2)题,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第(3)题,大陆架地区地质构造为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而非储油构造。第(4)题,上游拦河造坝、沿岸人们用水增加、海平面上升等都会造成海水倒灌现象。
答案:(1)海底地壳受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岩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地势升高露出海面形成岛屿。
(2)甲谷地位于背斜顶部,在背斜形成过程中受张力作用,岩层疏松容易受外力侵蚀,在流水等外力的长期作用下形成谷地。
(3)不能。图示大陆架地区地质构造为向斜,不能为储油提供良好条件。
(4)上游大坝枯水期拦蓄水源,使下游河水减少;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气候异常频率增加,降水季节变化加大,河流沿岸人们生产和生活用水增加等。
第三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谷发展阶段 初期(A) 侵蚀类型 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地貌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为主 中期(B) 成熟期(C) 2.河流堆积地貌
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 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 型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U”型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
地区 河流出山口处(a) 河流中下游地区(b) 原因 地势突然趋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物质在山麓地带沉积 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的堆积体形成河漫滩,河漫滩在河流汊道或继续向下侵蚀的情况下连接在一起 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携带泥沙沉积 三角洲、冲积岛 河漫滩平原 地貌 冲积扇(洪积—冲积平原) 河流入海口(c)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作为水源地,为聚落提供生产、生活用水;作为交通运输通道,方便聚落运输; 河流冲积平原,利于耕作,为聚落提供农副产品 耕地破碎地区:乡村的规模相对较小; 耕地连片地区:乡村较大 ①平原低地:为防御洪水,人们通常加高和加固河堤,聚落一般沿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成线状分布; ②山区河谷中:为防御洪水和地质灾害,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
全析考点一河流地貌
以示意图来理解各河段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
1.河谷的形成
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成,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河流地貌的类型及形成
[特别提醒]
在分析侧蚀时应该注意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从地转偏向力上来解释;二是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来解释。
2.河流堆积地貌
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堆积地貌,有三种类型: 组成 部分 分布 形成机制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洪积|冲积平原 →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山前 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搬运能力降低→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河漫滩平原 河流中下游 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多呈三角形,地三角洲平原 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河口地区 速减慢→泥沙堆积→三角洲相连形成三角洲平原 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1.(2014·北京高考)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读图,回答(1)~(2)题。
地势平坦、宽广 地貌特点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图示
(1)该河谷( )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 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 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 (2)本次洪水( )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 [审题答题规范专训]
———————————————————————————————————————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1)A (2)D
———————————————————————————————————————
2.(2014·重庆高考)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 A.河源 B.凸岸 C. 凹岸
D.入海口
(2)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 A.石笋 C.风蚀蘑菇
B.冰斗
D.花岗岩风化球
(3)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 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图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 )
解析:(1)B (2)C (3)D 第(1)题,在河道的不同位置,流水的冲刷或沉积作用不同。图中砾石的体积和质量较大,不易被流水冲到河流入海口;河流的源头以下蚀作用为主,沉积物少;在河流的凹岸,流水侵蚀作用强,颗粒物易被流水冲刷带走,而在河流的凸岸,流水以沉积作用为主,导致砾石堆积。第(2)题,河流中的砾石变圆主要是由长期的外力侵蚀作用造成的,风蚀蘑菇也是由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在长期的外力侵蚀作用下,同样具有相对圆滑的外表。第(3)题,在弯曲河道的凸岸沉积物中,受水流速度影响,颗粒较小的物质被河水携带走,颗粒较大的物质在河道上游沉积下来,再由图中“9 cm”可知,图中的砾石以9 cm左右的粒径为主,故选D项。
3.(2013·江苏高考)下图是某流域地质简图,甲、乙、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见下图右下角照片),在甲地砾石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 读图回答(1)~(2)题。
(1)含金刚石堆积物的成因是( ) A.冰川沉积 C.风力沉积
B.流水沉积 D.风化残积
(2)图中可能找到金刚石矿的地点是( ) A.① C.③
B.② D.④
解析:(1)B (2)B 第(1)题,从题干中可知在甲地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从图中可知含金刚石的堆积物位于河流的凸岸,由此可知该堆积物的成因是流水沉积作用。第(2)题,金刚石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它与岩浆岩有关,故在②地可能找到金刚石矿。
(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定河流流向。
河流流向的判断
(2)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判定河流流向。
(3)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定河流流向。
(4)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
(5)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 如工业区一般位于流经城市河流的下流。 (6)根据经纬网或水系形状,判定河流流向。
若要根据经纬网或水系形状判定河流流向,那这条河一定是著名的或有特色的河流。
4.图Ⅰ为某区域示意图,图Ⅱ反映图Ⅰ中的P地河谷剖面,图Ⅲ反映图Ⅰ中的湖泊水位变化情况。读图回答(1)~(2)题。
(1)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河流流向及湖泊类型分别为( ) A.自北向南 淡水湖 C.自南向北 冰碛湖
B.自南向北 构造湖 D.自北向南 咸水湖
(2)R城的海滨浴场游客云集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湖泊蓄水范围为a ②湖泊蓄水范围为b ③S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④S城受盛行西风影响
A.①② C.①④
B.③④ D.②③
解析:(1)D (2)C 第(1)题,可根据图Ⅰ中的等高线判断,河流自北向南流。该湖泊的水只能流进不能流出,其为咸水湖。第(2)题,由图Ⅱ可知,该河谷东边侵蚀强,因此该地位于南半球,R城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南半球夏季时,R城的海滨浴场游客云集;此时该地降水少,图Ⅲ中的湖泊水位低;S城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
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某条河流河曲处的各横面不同点的测量深度测绘图。
材料二 该河流流量过程曲线示意图。
(1)试在图1中绘出该河流的流向,并说明判断理由(从地球运动方面)。 (2)指出该河流①、②、③补给方式。 (3)该河流可能分布在我国的________地区。
解析:第(1)题,由材料一可知,此为我国的某条河流,位于北半球,由观测点的深度可知B岸侵蚀深度较深,说明河流向B岸(右岸)偏转,因此河流应该自右向左流。第(2)题,读图2可知,①补给方式主要出现在夏秋季节,应为大气降水;②补给方式主要出现在初春季节,应为季节性积雪融水;③补给方式全年都有且很稳定,应为地下水。第(3)题,一年中河流有两个汛期的应为我国东北的河流。
答案:(1)河流自右向左流。B岸河岸较陡,说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水向B岸流,所以水深,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B′岸水较浅、水流慢,为流水沉积作用,河(沙)滩较发育。
(2)①雨水(大气降水);②季节性积雪融水;③地下水。 (3)东北
全析考点二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类型不同,对聚落形态、密度、成因及分布的影响不同,具体表解如下:
地形 分布 高原 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原 山区 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平原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
形态 聚落密度 多呈狭长的带状 小 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条带状 较小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甘肃省城市及人口的分布 团状、带状 大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 长江中下游平原各城市与人口的分布 原因 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举例 [特别提醒]
平原并不一定是聚落密集区。冲积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聚落分布密集。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不利于人类居住,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6.(2014·浙江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读图,完成(1)~(2)题。
(1)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 B.②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沙砾洪积 C.③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 D.④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
(2)图中城市历史上曾是某王朝的都城,该王朝一般会选择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修建皇家陵墓。图中较为理想的地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C (2)B 第(1)题,图中显示①地断裂抬升,②地断裂下沉,④地断裂抬升,但三地都高于黄河河床,都不会受到黄河干流流水侵蚀或堆积作用的影响,A、B、D三项均错误;③地靠近黄河,地势低平,图中显示有下沉,并有新老沉积层,C项正确。第(2)题,题
干中提到,皇陵选址的条件是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题组材料中说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①④两地土层薄,③地地下水位浅,只有②地符合上述条件。
7.(2013·浙江高考)图1为某河段景观素描图,图2为该河段河曲水流速度等值线分布(①>②)示意图。有关河曲地段水流速度、外力作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
A.甲——流速慢——沉积作用——仓储用地 B.乙——流速快——侵蚀作用——住宅用地 C.乙——流速慢——沉积作用——交通(港口)用地 D.甲——流速快——侵蚀作用——水利设施(防洪堤)用地
解析:选D 结合材料和图2可知处于凹岸的①流速大于处于凸岸的②的流速。图1中甲为凹岸,流速大于位于凸岸的乙,甲以流水侵蚀为主,需要建水利设施(防洪堤),乙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水域较浅,不利于建港口。
8.(2011·北京高考)下图为地处北纬50°附近欧洲中部的某聚落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
A.河流形成于距今2 300万年前 B.①处经历了先侵蚀后沉积过程 C.②处地层由下到上是连续的 D.河流③处左岸侵蚀,右岸堆积 (2)该聚落( )
A.出现在图中所示断裂产生前 B.坐落在河流冲积平原上
C.自然景观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D.居住区适宜向河滩扩展 [审题答题规范专训]
———————————————————————————————————————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由题干中可知该地位于北纬50°附近欧洲中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景观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1)D (2)C
———————————————————————————————————————
主观题常考的11
题型之(四)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题目
|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问题一般有三种:一是判断影响侵蚀地貌或沉积地貌的主要因素(流水、风力、冰川、海浪);二是分析形成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原因,强调外力是怎样影响该地貌的;三是描述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形成过程,侧重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在高考中多以判断地貌类型、描述成因等设问形式呈现。
[解题流程]
角度 分析外力作用地貌的成因,共答题思路为:
[典例] (2013·山东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 mm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1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2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指出图2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应用流程]
[答案] 冲积扇(洪积扇)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河谷、沟谷、峡谷 侵蚀 地貌 喀斯特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 满分术语 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的冲蚀作用形成 可溶性石灰岩在流水中含有的CO2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解而形成的地貌 风携带的大量沙石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形成的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河流冲积扇 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沉积 地貌 风力沉积地貌 河口三角洲 河流携来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 风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受到阻挡等作用下,风速降低,大量物质沉积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 冰川携带的大量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等 冰川堆积地貌 [应用体验]
(2015·合肥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宁夏平原及周围地区地形和地质构造剖面图。
材料二 贺兰山位于内蒙古高原与宁夏平原之间,海拔大多为2 000~3 000 m,最高峰海拔3 556 m。降水量由山麓向山顶逐渐增加,山中森林资源丰富。
(1)根据图示信息,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简述宁夏平原的形成原因。 (2)分析贺兰山对宁夏平原自然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宁夏平原先是经岩层断裂下陷,之后由黄河携带的泥沙及贺兰山的洪积物沉积形成。第(2)题,贺兰山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对冷空气的阻挡、形成地形雨、阻挡沙漠东移、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
答案:(1)岩层断裂下陷;黄河携带的泥沙及贺兰山的洪积物沉积而成。
(2)削弱了来自西北的寒冷空气的侵袭;抬升了东南季风(夏季风),在该地区形成较多的地形雨;阻挡了沙漠的东移;山中植被有效地减弱了水土流失和山洪暴发,起到了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作用。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2015·乌鲁木齐一诊)下图为北半球某地南北向的褶曲、断层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由图可知( ) A.①地蕴藏有石油资源
B.②地岩层在张力作用下破碎,受侵蚀作用形成谷地 C.岩层形成年代⑤地早于⑥地
D.目前③地的地质作用主要表现为堆积、挤压、抬升 2. ②④为同一条河流。结合其堆积物等图上信息判断( ) A.该河从图中断块山东侧绕过 B.该河从图中断块山南侧绕过 C.该河从图中断块山西侧绕过 D.该河从图中断块山北侧绕过
解析:1.B 2.A 第1题,从图上可以看出,②地为背斜构造,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加之受侵蚀作用形成谷地;①地为向斜构造,没有石油;⑤地岩层形成的年代晚于⑥地;③地的地质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第2题,河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由图可知, ②处河流的堆积物在北岸,说明河流偏向于南岸,河流由西向东流;④处河流的堆积物在南岸,说明河流偏向于北岸,河流由东向西流;由此说明河流从图中断块山东侧绕过。
下图为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某河段,实线表示某时期的河岸线,虚线为另一时期的河岸线。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河岸线的变迁主要与地转偏向力有关 B.实线所示河岸形成时间早于虚线所示河岸 C.甲、乙、丙三处中,甲处侵蚀作用最强 D.甲、乙、丙三处中,乙处堆积作用最强
4.若图示河段形成“地上河”,其成因可能是( )
①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②修建大坝、泥沙淤积 ③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④地壳断裂、局部抬升
A.①② C.②④
B.③④ D.①③
解析:3.B 4.D 第3题,图示河段甲处于凸岸 ,泥沙淤积严重,乙处位于凹岸,河床受侵蚀严重;河岸的变迁不仅与地转偏向力有关,还与河床本身的弯曲状况有关;甲、乙、丙三处,乙处以侵蚀作用为主,且侵蚀作用最强。第4题,中上游地区植被遭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泥沙含量大,再加上下游地区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泥沙淤积,使河床抬高,易发生洪涝灾害,为了防御洪涝,河防大堤越建越高,“地上河”就这样形成了。
河中垂钓,钓点是关键,钓点宜选在饵料丰富且易于观察浮漂之地。某次中雨过后,江南某地的小军来到图示河段垂钓。此时,他发现河水已漫过人工堤坝,河中沙洲仍出露水面。据此完成5~7题。
5.有关图中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堤坝的东侧较西侧容易垮塌 B.河中沙洲主要受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 C.堤坝上游河段:东侧河水较西侧深 D.小军垂钓时:丁处河水较丙处污浊 6.本次垂钓,钓钩最适宜投放于(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7.图中堤坝较低矮,主要是考虑( ) A.蓄洪 C.发电
B.灌溉 D.排水
解析:5.D 6.C 7.D 第5题,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西侧水更深,堤坝更易垮塌;河中沙洲主要是泥沙沉积形成的;丁处为河流凹岸,受侵蚀强,水更污浊。第6题,丙处受沙洲阻挡,流水缓慢,更适合放置钓钩。第7题,堤坝低矮,主要是为了在洪水期及时将水排出,防止洪涝灾害。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8~10题。
8.甲地貌为( ) A.河谷 C.冲积扇
9.甲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河水量变小,流速变快,泥沙沉积 B.遇地形阻挡,流速变慢,泥沙沉积 C.遇海水顶托,流速变快,泥沙沉积 D.河水出山口,流速变慢,泥沙沉积
10.有关R河M至N河段水文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量季节变化小 B.水量年际变化小 C.流速较慢 D.结冰期长
解析:8.C 9.D 10.C 第8题,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分析出甲地位于河流的出山口处,而且甲的形态为扇形,地势较低,以堆积作用为主,所以甲地应为冲积扇。第9题,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位置,河流从河谷流出,地势变低,流速变慢,沉积物呈扇形堆积,形成冲
B.河漫滩 D.三角洲
积扇。第10题,M至N河段地势落差小,流速较慢;该地区为季风气候,受降水影响,河流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且结冰期短。
区域的地形起伏、气候变化与河流的发育有密切的关系,读某地区地形剖面图与冰期和间冰期河床纵剖面图,完成11~12题。
11.根据地形剖面图可知,该地可能是以下四地中的(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12.根据冰期和间冰期河床纵剖面图,且结合所学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冰期时河床中水量大大减少,河流上段易形成堆积型河床 B.冰期时河床中水量大大增加,河流下段易形成侵蚀型河床 C.间冰期时河床中水量大大减少,河流上段易形成堆积型河床 D.间冰期时河床中水量大大增加,河流下段易形成侵蚀型河床
解析:11.D 12.A 第11题,①地剖面线经过一条河流的不同地段,地势应该依次降低,与地形剖面图不符;③地剖面线四次经过河谷,与地形剖面图不符。第12题,据图可知,冰期时,气温下降,融冰减少使河床中水量大大减少,河流上段易形成堆积型河床,下段易形成侵蚀型河床;间冰期时,气温升高,融冰增多使河床中水量大大增加,河流上段易形成侵蚀型河床,下段易形成堆积型河床。
二、综合题(共52分)
13.(2015·北京东城区统检)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
(1)说出图中太行山脉的地理意义。(12分)
(2)分析黄河对图示地区地表形态塑造的作用。(12分)
解析:第(1)题,太行山是我国重要的界山,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是我国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平原与高原的分界线、山西和河北的省界线。第(2)题,黄河对图示区域地表形态塑造的作用一是对黄土高原地表的侵蚀作用,二是对华北平原形成的沉积作用。
答案:(1)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界线;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行政分界线。
(2)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落差大,流速快,以侵蚀和搬运作用为主,使地表千沟万壑(沟壑纵横);黄河流出黄土
高原后,地势变得平缓,流速变慢,以搬运、沉积作用为主,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势比较平缓)。
14.(2014·孝感统考)依据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28分)
图中区域为某沿海亚热带季风区,人口约2万,面积为500 km2,以农业为主,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区域最高海拔为1 428 m。
(1)比较图中A、B两地的降水差异并分析原因。(8分)
(2)判断图中乙河流域主要属于林区还是种植区,并说明理由。(12分) (3)甲河相对于乙河没有形成明显的三角洲,试分析其原因。(8分)
解析:第(1)题,先根据图中水系的分布判断出A、B之间有一山地作为分水岭;再结合海洋的位置可知,A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最后还要考虑湖泊对降水的影响。第(2)题,乙河流域主要属于林区还是种植区,要根据该流域的地形条件、城镇的分布、三角洲的发育状况进行分析。第(3)题,三角洲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堆积而成的,因此要从上游来沙量、海浪侵蚀作用等方面分析。
答案:(1)A地降水多于B地。A地地处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且大气受湖泊的增湿作用较大,空气湿润。B地地处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
(2)主要属于种植区。理由:乙河流域内城镇数量多,说明地势较平坦,适合发展种植业;加之乙河河口形成三角洲,说明流域内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河流含沙
量较大。
(3)甲河流域以林区为主,植被茂盛,河流含沙量小;中上游湖泊众多,大量泥沙在湖泊沉积;与乙河河口相比,甲河河口受夏季海风影响大,海浪的侵蚀作用强,河口泥沙不易堆积;甲河流域城镇少,人类活动影响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