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江苏海门充分发挥与上海“人缘相亲,地域相连,经济相融,文化相通”的优势,服务上海、全面接轨、借力发展,主动接受上海经济辐射,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全力打造江海特色鲜明的“北上海卫星城”。
关键词:重点行业接轨上海路径;汽车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钢铁产业;现代家纺产业;电子信息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211-02
江苏海门东揽黄海,南倚长江,是中国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t”字型之称的结合点,与国际大都市上海隔江相望,直线距离仅60公里,素有“江海门户”。全市总面积1149平方公里,人口101万,下辖3个街道、9个镇乡,其中1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4个市级园区。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海门市充分发挥与上海“人缘相亲,地域相连,经济相融,文化相通”的优势,服务上海、全面接轨、借力发展,将海门打造成为上海的“产业园”、“创业园”、“后花园”和“卫星城”作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根本导向。海门重点行业要接轨上海,不得不考虑两个方面的现实问题:上海最需要什么?海门能提供什么?上海产业转移的实践证明,上海最需要的是发展空间。海门最大的发展优势在江海,增长潜力在江海,发展空间在江海,接轨上海,必
须彰显江海特色。海门靠什么接轨上海?要接轨上海,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产业基础问题。随着新型工业化步伐的加快,海门已经形成了特色明显的“5+4”产业体系,生物医药、现代家纺、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基础雄厚,颇具科技含量,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宽广的发展平台、厚实的产业基础为上海经济和产业梯度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海门已成为吸引上海产业和技术的强大“磁场”。
二、重点行业接轨研究
汽车制造业。上海汽车产业在经济中占较大份额,是对上海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群。不仅聚集了上汽、南汽、华普、吉利等国内大型汽车集团,外资企业的大众、通用泛亚、菲亚特、标致雪铁龙等汽车企业也齐聚上海。上海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轿车整车和零部件生产、研发体系,但随着上海土地、劳动力等各项制造成本日益升高,劳动密集型的零部件生产将不断向成本低的周边转移。接轨上海,对我市来说是个契合点,我市积极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正着力完善以经济开发区为主体、正余镇汽配集中区为特色、海门镇4s连锁销售维修商贸区为基础的汽车贸易和零部件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了以汽车电器、汽配锻铸件、汽配模具、汽车内饰件、汽车线束生产的重点的产业集群,海门正成为集生产、研发、检测、贸易、服务于一体的汽车零部件重要基地。去年,上汽集团、中汽零部件等公司高层领导对开发区进行实地调研,并就在海门设立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达成了框架性协议。目前,我市与上汽集团、中汽零部
件工业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的海门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产业基地规划正在编制。
生物医药产业。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强势增长的高新技术产业。张江“药谷”又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和载体,正在积极打造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医药出口基地的核心区。张江生物医药基地拥有生物医药领域企业400余家,其中国家级、市级科研机构40余家,主攻方向为新型药、创新药的研发。我市临江新区的海门灵甸工业集中区和海门青龙化工园区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建有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在2006年时就已通过省环评认证,为承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转移项目提供了广阔的腹地和平台。接轨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要在化学合成药、中成药以及原料药、中间体,新型医用材料等方面下功夫,加强对上海创新药、新型药配套,加大承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转移力度。 钢铁产业。“十二五”期间,上海钢铁产业将完全退出生产领域,专门从事钢铁产业的研发,与钢铁产业相关的信息服务和产品销售业务。我市审时度势,抢抓宝钢集团外迁的机遇,2010年,我市与宝钢集团签署框架协议,总投资150亿元的海宝工业园正式落户我市。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对上海钢铁产业链高端的硅钢、宽厚板、能源用管、钛及钛合金、高温合金等板带等产品生产领域的引进,积极推动钢铁产业链由钢铁制造向上、下游两端延伸,延伸发展与钢铁相关的贸易流通、仓储加工、物流配送、技术研发、工程设计、结构安装、节能环保等领域。
现代家纺产业。纺织服务业仍是我市主导产业,191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263亿元,年均增长23%,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海门家纺产业已经培养了一大批纺织服装熟练工人和经营管理人才,其家纺产品在国内外也有较好的口碑,市场空间拓展潜力很大。接轨上海,一是充分借助上海国际、国内知名纺织服装企业的品牌优势,与这些“名企名家”合作,修补自身产业链的不足,生产科技含量高、市场覆盖面广的家纺服装产品,提升海门家纺产业档次;二是抓住上海家纺产业转移的机遇,吸引国内外有知名影响力的家纺服装企业来海门发展;三是借用上海的研发、人才优势,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以提升海门的纺织服装产业水平。
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产业是海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链条较为完善,涉及电子信息材料、电子器件制造等多个领域,已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但总体来看,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优势尚不明显,大多产业集聚在低端环节、产业链的下游。海门电子信息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向产业链的两头延伸,紧跟上海产业导向,重点主攻研发和销售环节,实施两地同步发展的策略。一是充分借用上海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中的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来提高海门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能力;二是利用临近上海全国大都市的优势,积极支持重点企业在上海建立产品研发中心、展销中心,树立海门电子产业“海门造”的品牌,增强对产业领域的影响力。
海工装备制造产业。作为江苏省唯一同时拥有江海深水岸线的县市,海门沿江拥有58公里的长江岸线、沿海拥有25公里的黄海岸线,东灶港五万吨级通用码头已经试运行,凭借其良好的岸线资源、港口条件和劳动力资源,海门已形成了以江苏招商局海工装备、海信重工、中远重工为龙头的海工装备及其配套产业集群。接轨上海,海门要突出发展海工装备产业,使其成为沿江16个城市中具有独特优势的产业群。一是利用上海打造国际航运中心的机遇,积极发展为上海海工装备制造产业级其船舶修造业配套的产业;二是抓住上海产业转移,积极争取在沪的海工装备制造业、船舶修在业来海门发展;三是接力发展,充分借用上海的研发能力强、人才素质高等多方面的软实力来提升海门的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 作者简介:杨曹明(1966-),男,江苏海门市委副书记、市长,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